陳秀梅 王澤宇
(太原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2022 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強調,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促進教育公平和提高質量?!督逃克枷胝喂ぷ魉?022年工作要點》中指出,要全面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創新,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以中國大學生在線、易班網、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網為牽引,建設網絡宣傳引導矩陣,加強校級新媒體平臺和資源建設專項指導[1]。疫情襲來,線上教育教學已成為當前教育的重要模式,《山西省“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提出要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高校應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最新要求,明確思政新媒體平臺的建設目標和發展方向,結合本土特色和學生成長實際,創新發展思路,真正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提質增效。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第49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 年12 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 億,較2020年12 月增長4296 萬,其中大學生占比最高。大學生作為互聯網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他們能夠熟練地使用電腦、手機等設備隨時隨地獲取熱點要聞,且隨著新媒體領域的不斷發展,為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開辟了一條更加新鮮、便捷的信息獲取渠道。因此,構建高校特色思政新媒體平臺,切實發揮平臺的育人功能,是現階段高校優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由之路。
新媒體的出現和發展對“00后”大學生的交往方式、學習思維方式、價值意識塑造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了更好地構建大思政格局,精準有效地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利用好新媒體平臺。首先應當充分認識和重視新媒體平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利用新媒體平臺關注和研究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思想動態等,注重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引領。高校應圍繞運營設置精準化供給、育人資源全方位開發利用、校園文化品牌特色推送、思政產品專業化定位等構建思政新媒體平臺育人機制,打造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
千禧一代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塑造期,對于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甄別力較弱,容易受境外敵對勢力利用,發表不當言論甚至做出某些違法行為,這無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空前的壓力和挑戰。因此,高校工作者要善于利用新媒體平臺的特點,利用新媒體技術專業化、精準化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將挑戰轉化為機遇,并立足學生培養實際,搭建適合大學生成長成才發展規律的思政教育新媒體平臺,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造有溫度、有態度的新媒體平臺,以此激發學生深度共鳴,真正實現高校思政新媒體平臺在學生群體中的教育感召力和影響力,以期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性發展。
當前高等教育環境形勢復雜多變,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如其來,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形成等都造成了較大的沖擊。高校教育者特別是輔導員,肩負著大學生思想引領的重要使命,有效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更好地探索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基本規律,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讓思政教育真正融入大學生成長,逐步實現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育人目標,切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2020 年新冠疫情暴發后,線上教育教學活動成為了高校的主要育人途徑,有效緩解了疫情帶來的諸多教育教學的不便,并拓寬了教育的新形式。與此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體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筆者選取了太原理工大學部分官方“雙微”、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展開進一步的分析和對比。
1.官方微信公眾號
首先,選取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太原理工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進行分析,如太原理工大學學生工作的門戶網站和團委微信公眾號,基本都是將公眾號版塊劃分為三部分,再根據各自負責的領域特點而進一步拓展細化公眾號的版塊分支,如下圖所示。如此劃分,一則使公眾號各版塊功能明晰,便于學生關注和查找相關訊息;二則分門別類,特色鮮明,有利于公眾號運營和推廣。
延續上述版塊劃分的問題,2020 年初太原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經過研判,決定開辟微信公眾號的新專欄:抗疫專欄。這一專欄的開辟和運營,使得此官微獲得大批粉絲,文章的閱讀量和轉載量也有所增加。根據筆者的調查分析,發現學院公眾號的閱讀量按照內容不同而呈現差異。學院會議通稿類閱讀量100-200,文化體育活動等通知的閱讀量是200-300,志愿服務、學生文化活動等的閱讀量是300-400,競賽通知、專題類學生活動的閱讀量是500-600。而迄今為止閱讀量最高的一篇公眾號推文是以學生視角發聲推送的文章— —《想把我說給你聽》,是2021 年的畢業季博士生、碩士生、本科生代表發言,閱讀量1000+,顯而易見,由學生群體發聲和與學生息息相關的推文內容更容易吸引學生的關注和閱讀。
經過調查,發現各學院官方微信公眾號的運營模式較為相似,會提前做好學期規劃和重要時間節點內容策劃,并按近期的學校和學院實際工作部署,開展志愿者系列專題推送、心理月活動推送等,而視頻類和圖片類的推文相對閱讀量和關注度會高一些。
2.官方微博、超話
太原理工大學官方微博粉絲7.4 萬,關注430,轉評贊累計33.6 萬。截至目前,太原理工大學超話粉絲3.8 萬,發帖量共3.2 萬,2.5 億閱讀,一周新帖1960,版塊分別設有新生求助、同校交友、二手交易、表白墻、考研、跳蚤市場、學習交流等,發帖和跟帖人群大多是理工大在校學生。
太原理工大學超話相較于官方微博更加炙手可熱,曾多次登上本地熱搜話題被討論,因其討論話題可由學生自主匿名發起,且話題均貼近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故自2022 年以來與學校學生相關的話題熱度持續攀升。
3.微信視頻號、抖音
太原理工大學官方微信視頻號共發布100 余條短視頻,基本點贊量是在200-300 左右,有個別視頻可達800-900,突破4 位數的點贊視頻在10 個左右,不到整體視頻數量的十分之一。目前點贊量、轉發量、評論最高的一條是2021 級本科生專業節賽馬專業騎馬入場30秒的短視頻,點贊2.6 萬,轉發2.7 萬,評論618。
截至2022 年4 月29 日,太原理工大學官方抖音號,粉絲15.4 萬,關注56,共計189 個作品,獲贊146.9 萬。發布的每條短視頻點贊量在4 位數以上,有20條以上短視頻點贊量破萬,超過整體視頻數量的十分之一。目前點贊量、評論最高的一條是2021 級本科生軍訓總結匯報大會的一條短視頻,點贊39.2 萬,評論1.2 萬。
根據橫向對比分析,同樣一條短視頻投放到學校官方抖音賬號的推送點贊量、轉發量和評論都遠遠超過微信視頻號。
(1)微信公眾號版塊設置對比分析。經調查研究5 個學院微信公眾號版塊設置和日常推送,發現A 學院版塊設置較新穎,定期推送相關活動內容,日常閱讀量保持在300-400,如志愿服務活動的報道,青春榜樣閱讀量較高500-600,考研加油大禮包閱讀量為1672;B 學院和C 學院版塊設置中規中矩,會定期發布一些校院活動,也有少量富有特色的學生文體活動,公眾號推文的閱讀量日常為200-300;D 學院和E 學院版塊設置較為普通,未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的需求,新聞報道類推文較多,特色活動很少,而且間隔時間很久才發布一次,公眾號推文的閱讀量日常為100 以下。
(2)微信公眾號推文形式對比分析。2021 年11 月中旬,三個“中型工科”學院(按本科生數量劃分)幾乎同時發布了“悅心四季”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內容大同小異,有所區別的是其中一個學院在本次推文的形式上增加了“學生投票”這一環節,導致推文的閱讀量相較于平時直線上升,橫向對比于其他兩個學院閱讀量遙遙領先。
(3)微信公眾號推文內容對比分析。根據2021 年度各學院開展的“悅心四季”心理活動數據對比研究,大型學院的活動閱讀量是低于中小型學院的,原因在于中小型學院的公眾號內容措辭俏皮,排版新穎有趣。因此,公眾號作品的閱讀量和轉載量與學院學生基數的大小是無關的,內容的特色生動才是關鍵。
綜上所述,微信公眾號的版塊設置、推文形式、特色內容等都是影響公眾號推文閱讀量的要素,運營者應當予以重視并創新完善這幾方面要素的建設。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影響高校思政新媒體平臺建設發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意識層面:重視程度不夠,被動引領居多;
(2)人員層面:缺乏專業指導,創新思維不強;
(3)理論層面:頂層設計不足,定位規劃缺失;
(4)實踐層面:內容形式普通,特色亮點不明。
(5)效果層面:反饋渠道受阻,育人機制不暢。
互聯網時代下,媒介形式從QQ、微信到抖音等的更迭換代速度驚人,“00 后”的大學生作為最佳見證人,觀摩并體驗著新時代下媒介帶來的便利和新奇。因此,高校必須意識到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重視對思政新媒體平臺的建設和規劃,建立健全思政新媒體平臺的運營機制,并根據不同層次的大學生需求,靈活運營各類思政新媒體平臺,依托新媒體平臺推送特色重點思政教育內容,化被動為主動,積極利用平臺優勢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重點加強思政育人隊伍建設,定期開展政治理論學習,夯實政治理論基礎;邀請新媒體專業人員對高校教育者開展新媒體技術運用的專題培訓,如新媒體平臺的后臺運營管理、圖文編輯、視頻剪輯等方面內容。對個案突出的高校思政新媒體平臺進行研究學習,對標一流平臺建設,學習特色發展路徑,總結自身不足的原因,拓寬平臺創新領域建設,有針對性地進行發展策略研究,定位未來平臺建設的目標和方向。
高校應當自上而下注重新媒體平臺的價值引領功能,特別是要將紅色精神融入日常網絡思想政治教育[2]。通過前述分析不難看出,抖音、微信視頻號的內容投放更引人關注,高校可以因時因勢在抖音、微信視頻號中加大紅色文化宣傳教育的專題推送,并在微信公眾號開辟紅色文化教育專欄??梢跃蜕轿魇〉牡赜蛱厣珵榍腥朦c,開展山西紅色革命文化教育活動,如尋訪太行精神、呂梁精神、右玉精神等,設計線上特色教育活動,旨在讓大學生深刻學習紅色文化精神,感悟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切實通過打造特色品牌欄目,持續加強對當代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
針對“00 后”大學生的群體特點,聚焦其現實發展需求,就思政新媒體平臺的選題、內容、排版、形式等方面進行創新研究,既要突出“新意”又要突出“心意”。其一,推文題目要簡潔有趣接地氣兒,推文的主要受眾群體是大學生,有意思的標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學生的目光,并點擊閱讀;其二,推文內容要與時俱進、富有正能量且貼近大學生學習生活,可定期開展專題系列推送,選取學生代表發聲,在細微小事中傳遞方法和道理;其三,推文形式可采取圖文、視頻交叉的多樣化形式,增強學生的興趣點和參與率,提升平臺的育人功效。
在高校思政新媒體建設的過程中,首先應當明確兩個要點——互動和反饋,這兩項內容是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精準思政教育的關鍵,也是平臺良性發展的要素。良好的互動體驗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3],由學生作為信息傳播主體,展示學子風采,傳遞校園正能量。其次,應建立和完善平臺反饋機制,如學生查看推送內容后的“已閱”反饋,根據學生后臺瀏覽數據進行監測和總結,并通過大數據信息準確定位學生的興趣偏好和輿論態度,精準開展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實發揮當前新媒體平臺的思政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