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亞瓊,李 丹,李 寧,周 帆
(1.南京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江蘇 南京 210019;2.南京市食品藥品監督檢驗院,江蘇 南京 211198)
我國長三角歷史、文化相近,飲食習慣趨同,跨區域合作機制較為成熟,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背景下加強食品安全監管,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跨省界合作”,對長三角食品安全治理一體化具有戰略和現實意義[1]。2019年8月,江浙滬皖四地聯合印發《2019年長三角食品安全區域合作工作計劃》;12月,上海、南京、無錫、杭州、寧波及合肥等6個試點城市共同簽署了《長三角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合作協議》,明確將6大類10個品種作為追溯品種實施統一平臺對外查詢,實現食品安全追溯信息互聯互通,推動長三角食品安全監管一體化建設和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升食品安全治理現代化水平。本文將以南京市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現狀為切入點,明晰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政策建議,對長三角其他地區食品安全信息追溯體系建設的推進工作提供參考。
南京市食安辦及相關單位高度重視食品安全信息追溯體系建設工作,將長三角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一體化建設工作列入2020年度全市食品安全重點工作安排,制定了《南京市推進長三角共建食品安全信息追溯體系工作方案》,歸集農業種養殖環節、食品生產環節、食品流通環節等各類基礎信息數據,強化食品相關信息查詢服務功能,實現部門間食安信息共享的良好氛圍。
平臺建設方面依托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臺的基礎開展建設南京市食品安全數據分析平臺,南京市級財政共投入一期項目建設資金160萬元,在“智慧南京”總體框架內,充分依托南京市政務云等基礎設施,搭建應用支撐平臺,配套完善軟硬件設施,企業自行采集、標識、上傳追溯信息等。對追溯試點企業進行調研,了解信息追溯工作開展的基本情況,確定南京地區試點企業及追溯品種。
截至2020年底,南京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臺遵循國家食品標準體系,結合地區實際情況構建南京市食品安全規范體系(數據規范、技術規范);通過數據資源管理系統、數據采集交換平臺與江蘇省市場局、農業局等多個業務系統實現了數據采集、清洗、入庫等工作,打通涉食品各部門、市局各業務處室有關支撐業務系統的數據匯集,初步形成了南京市食品安全的數據資源中心;與長三角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臺對接,實現數據共享,通過數據預警分析平臺進行數據分析,實現企業畫像、行政審批、監督檢查、視頻展示、檢驗監測和食品追溯等可視化,初步實現全市食品安全各類數據實時分析及大屏幕展示,探索構建大數據監管模型、信用評價體系模型、分類風險分級等模型,初步實現對食品的全面監控、問題的快捷追溯、信息的精準跟蹤以及風險控制,提升了食品安全監管效能。
南京市在追溯點篩選、軟硬件配套、標準程序制定等溯源體系建設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取得了顯著成效。食品質量安全可追溯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追溯體系仍處于初步完善階段,還存在多種問題。
目前,長三角沒有專門的自上而下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統平臺。由于“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并不是一個新鮮名詞,2004年根據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的要求和食品法的精神已在山東開展了農產品供應鏈跟蹤與追溯相關研究[2]。隨后,各地市場監管、農業、商務等相關部門也陸續開展食品安全追溯系統建設,如蘇州市開展豬肉流通追溯系統研究,安徽長豐開展草莓追溯系統設計[3]。然而,各省市相關部門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統采集、處理、加工均自成體系,數據交換困難,信息共享實現難度較高,還有很多地方沒有開發此類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臺。
當前,南京市各部門建設的不同平臺在政策實踐中并行,標準不一,整合難度大,為了滿足不同部門的要求和規范,生產經營者需要在不同平臺上進行注冊和信息填報,同一產品信息存在重復填報的現象,增加了工作量。另外,由于不同追溯體系建設鏈條長、環節多,上傳標準不一致,生產經營的每一個環節都存在價值增值,追溯過程中很可能有其他人的利益摻雜,生產經營者也不愿意通過食品追溯體系對這些信息進行披露,且中央廚房、集體用餐配送單位目前沒有使用電子溯源系統。部分企業存在敷衍應付情況,使得追溯系統成為一紙空文。
現階段,南京市食品安全信息上傳方式大多采用手動錄入的形式,信息內容真實性、準確性與及時性難以保證,易產生信息偏差。另外,部分食品生產過程難以記錄,產品信息采集難度較大,部分信息記錄者專業化水平偏低,缺乏必要的社會責任感和安全意識。因此憑借市場主體的自覺自律來對可追溯數據進行錄入和跟蹤,客觀上難以保證食品安全信息追溯體系源頭數據的真實性,消費者對可追溯信息的真實性同樣缺乏信心,社會信任程度普遍偏低。
目前,消費者主要可以通過網絡查詢平臺或掃描二維碼實現食品“質量可追溯、責任可界定”。消費者參與意識薄弱的主要原因表現在2方面。①消費者主觀意識上認為信息查詢不方便,甚至自身達不到查詢條件。②消費者認為所查詢到的食品安全信息價值不大,相關信息過于簡單,不能提供消費者真正關心的信息[4]。
追溯信息市場不成熟主要表現在2方面。①宣傳力度不夠,消費者追溯意識不強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對可追溯產品的消費,制約了市場的培育。②消費市場真假難辨,執法監管不嚴,執法力度不夠,假商標、假產品沖擊市場,在當前信用缺失的大環境下,消費者對可追溯產品的認可度不高,不愿為追溯產品支付較高費用。消費者市場貴在價值引領,因此在建設食品安全追溯體系時,可以通過開展專項主題活動或者新聞發布會,表彰先進、樹立典型,設定適用于消費者的嘉獎機制,激發群眾參與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的熱情,使消費者成為體系建設的助推器。
①建立常態化溝通機制,推進長三角食品安全監管區域協作,主動通報食品安全監督抽檢、風險監測、稽查執法、投訴舉報、輿情監測、應急處置以及日常監管工作中發現的風險信息,加強監管協作聯動,實施聯合懲戒,共同建構“信息互通、監管互動、抽檢互認和執法互助”的大食品安全工作格局。②加強平臺數據聯通,打通“數據壁壘”,與上海市的長三角食品安全信息追溯查詢平臺實現對接,同時與長三角其他地區現有的各市食品安全信息溯源平臺系統進行對接,按要求及時上傳試點企業食品農產品溯源數據,實現溯源數據互傳與共享,逐步擴大試點企業覆蓋面,增加追溯品種。
以長三角食品安全溯源信息系統為基礎,深化信息追溯技術應用。建立區域性網絡食品經營監管數據庫,共享網絡食品經營第三方平臺提供者(含分支機構)、自建網站食品經營提供者的基本信息。推進食用農產品產地證明管理,逐步統一長三角食用農產品產地證明樣式,加快推進區域食用農產品流通一體化。共同制定食品安全地方標準、共同開展食品安全標準跟蹤評價、食品安全企業標準互認等工作機制,相互通報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食源性疾病監測信息。建立食品安全抽檢監測及核查處置一體化工作模式,設立長三角轉辦食品不合格報告書的綠色通道[5]。
與食品流通和經營環節相比,食品生產者數量相對較少,且生產空間固定。食品生產企業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統對其自身具有重要意義。企業通過追溯系統不僅可以掌握生產現場的實際狀況,而且可以在產品發生質量問題時,迅速地找到存在問題的相關產品來源及影響到的客戶。對于生產現場發現的問題,可以及時調整生產計劃和切換原物料,避免不良品的重復生產導致更大的損失。對于已經出廠的產品,則可以找到同期銷售的相關產品,停止該類產品的出貨并及時通知客戶。同時客戶在獲得問題產品的信息后能及時停止產品的使用,從而使客戶的損失降到最低,也有利于維護企業的聲譽。
①職能部門要完善食品安全追溯的地方法規及規章制度,全面落實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同時將食品生產企業追溯體系建設列入全年重點工作,把追溯體系建設工作作為落實食品安全責任,促進食品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與日常監管同安排、同檢查。②職能部門可以實行誠信評價制度,先通過廣泛宣傳,使食品生產人員、監管人員和消費者了解標準,通過監管部門的監督檢查和消費者正確的消費觀念,促進生產企業落實執行標準的要求。在此基礎上,對生產企業守法情況實行誠信積分獎勵制度,誠信分越高,就可以得到政府更多的獎勵和人員、設施、經費等的政策傾斜。
省市區三級聯動,各部門各單位密切配合,注重宣傳的廣度、深度和時效,不斷創新宣傳方式和形式。充分結合當地食品安全宣傳活動要求,利用報紙、電視、網站和微信公眾號等現代傳播媒介,推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貼近群眾的主題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公眾對可追溯產品的認知認可度,正確引導公眾消費。①能保證參與追溯企業的利潤,使他們充分認識到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的重要意義,以及各環節出現問題所面臨的處罰風險,從而提升自律意識和責任意識。②能讓更多公眾參與到質量安全中,擴大消費者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實現社會共治,有利于追溯體系更加順暢地運行。③以解決使用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逐步提高“追溯系統”使用率為目的,不定期組織監管人員、食品生產經營者召開推廣使用工作調度會,隨時調度“追溯系統”推廣使用工作的進展情況,對推廣使用“追溯系統”工作開展不力的企業,及時予以督導和通報,并責成限期整改督辦。
長三角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一體化建設需要各級監管部門突破體制機制切實履行監管責任、食品生產經營者自覺盡好主體責任、各級新聞媒體進行持之以恒的輿論監督,形成社會共治的格局,切實提高三角地區食品安全治理水平以及推動長三角食品安全監管一體化的體系建設早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