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玉玲,劉建軍
(1.濟南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山東 濟南 250014;2.山東省濟南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山東 濟南 250014)
實驗室安全是檢驗檢測機構安全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實驗室的環境可影響檢測結果準確性和實驗人員身體健康,因此加強實驗室的安全管理,建設綠色環保實驗室很有必要。檢驗檢測機構實驗室開展檢測工作的實驗大體可分為理化實驗、微生物實驗和藥理實驗。這些實驗室都會產生或釋放出不同種類的有害物質,如處置不當,則會影響到實驗人員或周邊居民的安全健康,甚至危害生態環境。本文旨在以食品藥品檢測實驗室為例,探討建設安全環保實驗室的方法措施,以便為加強實驗室安全與環保管理提供參考。
食品藥品檢測實驗主要包含物理性能分析、化學及儀器分析、微生物指標分析。依據現行食品檢測和藥品檢測標準規范,儀器分析是最主要的分析方法之一,尤其在精確檢測物質含量等指標時,需用到大型精密儀器,如利用高效液相色譜儀測定揮發性有機物、利用原子吸收儀測定重金屬含量等。精密儀器的配備使用情況間接體現了實驗室檢測能力的高低,而實驗室安全問題多易于出現在化學及儀器分析或微生物分析過程中,隨著更多新儀器新技術的投入使用,實驗室安全管理也要不斷加強。
開展食品藥品檢測過程中,很多項目需要將待測樣品進行較復雜的前處理,如蒸餾、消解、萃取等,且檢測過程中可能用到易燃易爆、腐蝕性、劇毒等危險物品,如與高效液相色譜儀配合使用的高純氮氣、與原子吸收光譜儀配合使用的乙炔、消解樣品使用的高氯酸、微生物分析時使用的大腸桿菌等,這些因素都大大增加了檢測過程的安全隱患。
食品藥品檢測實驗室的污染來源可歸納為物理來源、化學來源和生物來源。物理污染主要有電磁輻射(如大型儀器工作時產生的輻射)、噪聲污染(如通風櫥、超聲儀等運行時產生的噪音)和廢棄的實驗安全防護用品(如廢手套、口罩、防毒面具等)。化學污染按形態可分為廢液、廢氣、廢渣。廢液包含實驗用殘液、過期的標準溶液等,廢渣包含完成檢測后樣品固體殘渣、過期失效化學藥品等,廢氣包含揮發性有機溶劑及標準物質等。生物污染主要是指微生物培養基、培養液及實驗用動物尸體等。這些污染會對實驗人員或周邊居民產生嚴重威脅,如當電磁輻射強度、質量濃度超過一定限度時,會對實驗員的身體健康造成較大的危害;長期工作或生活在90 dB以上的噪聲環境會嚴重影響聽力,甚至導致其他疾病的發生[1]。廢液廢渣若儲存不當,不僅影響實驗人員身體健康還會污染生態環境。
食品檢測和藥品檢測項目多,涉及的實驗種類和方法廣,因此滿足所有項目檢測需要的試劑藥品種類較多,如無機鹽類、有機溶劑、揮發性強的液體試劑、腐蝕性或有毒試劑等。相應產生的廢物種類也較多,如強酸強堿廢液、有機溶劑廢液等,排出前需要進行無害化處理或委托有資質的廢物處理公司統一收集處理。
食品藥品檢測機構實驗室產生的廢物量呈現不恒定、不規律的特點。由于條件限制,實驗室自身無法對復雜的廢液廢渣進行處理,只能委托有資質的單位處理。實驗室每月產出的廢液廢渣量存在較大的差異,需將其收集累積,達到廢液處理公司要求的最低運輸量,才能統一運走,這對廢液廢渣的處理帶來了極大的不便。部分種類危險廢物長期得不到有效利用和處置,極易發生非法轉移和傾倒,或將尚未鑒定的疑似危險廢物簡單處置,增加了轉移和貯存過程中的環境污染風險,這也為食品藥品檢測實驗室的管理帶來很大壓力[2]。
作為實驗操作主體,有些實驗人員對如何處理實驗中的“三廢”認識不足,對高危實驗用品和儀器設備的規范操作重視不夠,加之受資金、設施等限制,大部分實驗人員上崗前未受過系統專業的實驗室安全培訓,導致危化品存儲、發放、使用及最終廢物處置過程中易出現安全和環保問題。在實驗室的安全事故中,人為因素引起的事故比例高達98%,提高實驗人員的安全環保意識,可防患于未然[3]。
各級食品藥品檢測機構大都按照國家和行業要求制定了實驗室管理辦法,但仍存在重視不夠、執行監管乏力、不及時更新修訂等問題。例如,有些實驗室的安全監管工作過于表面化,僅召開例行安全會議、張貼安全標語等,對管理制度的落實缺乏日常監管;有些實驗室將制度建設視為一次性工作,建立后即束之高閣,沒有及時更新修訂,因此出現了有些管理制度已不適于甚至滯后于實驗室發展需求的情況。
食品藥品檢測實驗室在建設初期及運行管理過程中都會面臨安全布局、儀器配置使用等方面的考驗。受場地面積、資金投入等限制,可能會產生安全隱患,如管線布局不合理、儀器間安全距離不足、設備更新不及時、消防設施配備不足或布局不規范和環保設施不達標等。據李志紅[4]統計分析100起實驗室安全事故中,有20起是由實驗儀器設備、壓力容器引起。
食品藥品檢測實驗室中存在的諸多安全隱患和環境污染問題均系人為引起。例如,私自亂接亂引電源線、將雜物堆置于高溫用電設備周邊、堵塞消防通道和應急安全出口、超量領用危險化學品或不分類存放、實驗“三廢”長期存放或未按要求及時處理等。在實驗人員對安全環保要求視而不見的情況下,加強安全環保檢查就成為對其進行督促監督的重要手段,然而實際上很多安全檢查流于形式,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①未做到日常化,僅重視節假日及特殊時間的安全監督檢查。②未及時整改落實,缺少跟蹤復查。③檢查人員即使發現安全問題,礙于情面不處罰或處罰較輕。④對違反規章制度行為的懲處力度不足,無法引起被檢查人員的重視。
大部分檢測機構進行財務預算時常會設置充足的資金用于儀器設備和試劑耗材購置,而對實驗室安全配置、實驗污染物處理處置的預算卻較少。
安全管理領域中的著名理論“海恩法則”和“墨菲定律”表明,每一起事故都是有征兆的,這也說明安全事故是可以預防的[5-6]。本文主要從5個方面探討改善實驗室安全與環保的措施。
參照美國EHS管理體系(Environmental,Health& Safety)要求,新進人員必須經過系統的安全環保教育培訓并通過嚴格的考核后,方可進入實驗室;在崗人員每年也要至少開展一次培訓學習活動[7]。在實驗人員進入實驗室到熟練適應實驗室工作的整個過程中,相關部門應該通過各種途徑不斷提高實驗人員安全環保意識,如開展安全環保知識培訓、舉辦知識競賽、制作宣傳手冊、定期或不定期開展安全檢查等,使安全意識長存、環保意識常在。
實驗室安全與環保管理離不開嚴格的規章制度,當前很多檢測機構開始重視制度建設,制定了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但針對性和持續性有待加強。檢測機構應根據實驗室實際情況,制定適合自己的制度,將制度細化并建立長效機制,責任到人,明確獎懲措施,確保安全環保制度得到有效落實。
對高危儀器設備進行重點監管是保證實驗室安全的一種有效手段。相關機構應該建立儀器設備安全檔案,使其性能現狀、注意事項及維護管理狀況等信息一目了然。此外,還應設立巡查監督員,對儀器設備進行日常巡檢督查,強化維護管理,這樣既能規范儀器設備的使用管理,又可減少安全事故的發生。
規范的實驗操作行為能夠有效預防安全事故的發生,也是實驗室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檢測機構既要加強實驗人員安全環保知識培訓,又要重視實操演練,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如按要求分類存放和使用危險化學品、及時佩戴防護器具、規范實驗廢棄物處置等。此外,相關部門還應強化監督檢查執行力度,對安全隱患及時跟蹤復查。檢測機構應賦予檢查部門足夠的處罰權利,對未按期整改者進行處罰,如列入年終考評等,以保證檢查的實效性。
安全與環保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與時俱進的,因此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努力,增加經費投入就是其中一個。改造升級不符合要求實驗室、投資建設新的標準實驗室、配備安全應急設備及加大儀器設備維保力度等措施,都需要有充足的資金支持。
隨著國家對安全生產和綠色環保要求的提高,實驗室安全與環保工作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檢驗檢測機構實驗室內大都放置了很多“危險物品”,加強安全與環保管理很有必要。因此相關機構及人員必須提高安全意識規范實驗操作、健全和落實管理制度、加大日常監督維護、增加經費投入及強化檢查懲處力度,切實做好實驗室安全與環保管理工作。安全無小事,需要每個人各盡其職、各負其責,才能為檢驗檢測工作的順利開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