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東麗 蘇星星 劉芳娥
(1.延安大學醫學院;2.西安培華學院醫學院護理系)
人口老齡化是我國在新時代所面臨的最突出的發展問題之一[1]。老年人所占人口比例將從目前17.3%翻倍升至2053 年的34%~35%,即從平均每6 個人中1 個老人快速變為平均不足3個人中就有1 個老人[2]。在老年人數量不斷增加的同時,“未富先老”社會問題日益突出,傳統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方式已難以匹配大規模、多樣化的養老需求,養老服務供給與需求并未實現和諧[3]。中國醫療保健條件逐步改善使慢性病人的生存時間延長,導致老年人群帶病、帶殘時間延長,余壽中處于健康狀態的健康預期壽命縮短,不僅降低了老齡及高齡人群的生活和生命質量,同時對醫療保障、護理以及日常生活照料的需求成倍增長,進一步加重了社會和家庭的經濟負擔。志愿養老服務作為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適應傳統養老模式轉變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5]。據相關調查顯示,大學生占志愿者隊伍的60%-70%,是志愿服務的主力軍,既往服務對象比例最高的是孤寡老人,已經成為助老服務的一支重要力量[3]。本文對我國大學生志愿養老服務研究現狀進行綜述,以期為發展和完善我國志愿養老服務體系提供理論依據。
高校大學生作為青年志愿服務的重要力量,在扶貧開發、社區服務、大型活動、環境保護、搶險救災等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7]。大學生志愿養老服務活動是其中一部分內容,其產生背景由我國老齡化背景應運而生,目前對于大學生志愿養老服務的概念尚無統一定義,但多數學者提出的概念都大致相同。本文引用學者田曉婷提出的概念:在校大學生利用自己的課余時間,自愿貢獻個人的專業知識、精力、技能,自發或集體到社區、機構或養老院等其他老年人養老場所,為推動社會進步而提供的服務[8]。
在所研究文獻中,大學生在參與志愿養老服務活動意愿上都表現出了高度的積極性。其中,文書琴[9]等研究結果高達91.4%。但在趙夢潔[10]等研究中發現,實際參加過養老志愿服務活動的學生僅占42.3%,相較于愿意參加的人數比例低了22.3%,她把這種現象稱之為“行動滯后于思想意識”。田夢[11]等則調查了大學生對參與不同服務類型的意愿,結果顯示高校志愿者對居家養老護理的不同方面存在不同的參與意愿。大學生對參與志愿養老服務活動熱情高漲,但在實際開展志愿養老服務活動過程中,卻頻現服務隊伍尚不成規模、穩定性差等問題,此現象應得到充分重視和關注。
針對大學生參與志愿養老服務動機研究類文章報道較少。楊干[12]等通過對三所高校進行調查,發現大學生參與動機種類包括自身成長因素、社會支持度和報酬動機,蒲海旭[13]則采用現象學研究法對參與過志愿養老服務的護生進行訪談,最終歸納出護理專業學生參與動機主要有利己動機、利他動機、親和動機和成就動機四類,也有其他學者[14]對醫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發現在需要激勵措施獎勵中,精神與物質相結合的相對重要性高于單一的精神或物質獎勵。總體來說,大學生參與志愿養老服務的動機呈多元發展趨勢。
大學生志愿養老服務活動主要在養老機構和社區孤寡、失能老人家中開展,大學生利用空閑時間以集體或與老人結對子的方式來提供志愿服務,主要從事一些簡單的生活照料、文體娛樂、心理慰藉和醫療保健等方面相關內容。長春市某高校大學生參與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所進行的工作主要包括家政服務、日常陪伴、文娛活動、知識科普、教授生活技巧等[15];南寧“居家養老服務”大學生聯合組織規劃以循序漸進的三個階段開展志愿服務:第一階段,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以解決其日常生活困難;第二階段,充實老人的日常生活,減輕老人們的孤獨感;第三階段,完善老年人的醫療衛生服務,讓老人們安享晚年[16]。王曉芳[17]提出了把服務學習模式引入大學生志愿養老服務活動中以激發志愿者的參與熱情。盡管大學生服務種類與形式日益豐富,但由于多方原因,大部分志愿服務活動內容仍較為單一且流于形式。
大學生志愿養老服務活動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問題。
第一,供需不符現狀。主要包括內容供需不符、時間供需不符、人群供需不符等。何青玲[18]等在研究中指出由于志愿者服務供需信息不對稱,常常會出現志愿者資源分布不均和節日扎堆獻愛心的現象;在服務內容上存在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例如:“老人們需求度比較高的‘知識科普’類服務,高校目前能夠提供的服務遠達不到老人的需求,供不應求的狀況明顯;而對于‘日常陪伴’”類志愿活動,高校所提供的服務量又遠遠大于需求”[19]。對于此,張曉明[20]也指出了當前志愿服務項目簡單、服務內容雷同、專業水平不高的問題。
第二,大學生和老人及其家屬對大學生志愿養老服務的認知不準確,對其帶來的作用定位模糊。邵子豪[21]通過一項調查研究發現大學生對志愿養老服務一知半解,導致大學生服務社區居家養老的參與度不高,也有其他學者[22][23]指出大學生因不了解志愿養老服務的概念、精神和意義,導致其參與活動大多流于形式,無法真正幫助到老人;而部分老年人對大學生志愿者的作用過分信賴,沒有考慮到大學生志愿者在相關知識和專業技能、人員流動性大、隊伍不穩定等方面的局限,導致實際服務效果與設想差距很大,使得社區和受助老人對志愿者產生了不信任感[24];還有一部分老年人對養老志愿服務活動存在質疑、排斥、消極的心態,甚至在接受志愿服務一段時間后仍對志愿者和志愿服務不認可[32]。
第三,規章制度不完善。主要包括組織管理制度、獎懲機制、社會保障機制及法律責任規范不健全等。
全國各地在進行有益嘗試的同時,大學生志愿養老服務活動存在的問題也逐漸顯現,當前并未形成一支有規模的志愿養老服務隊伍。
在所研究文獻中,學者多從大學生志愿養老服務活動所存在問題開展長效機制的探討,主要包括政府、大學生、高校、社區和老年人5 個主體。5 個主體相互協作,政府對其他四個主體進行宏觀調控,主導大學生志愿養老服務活動的運作并應制定相關制度和法律以支撐志愿服務的良性發展;大學生應積極參與志愿養老服務活動并充分發揮積極主動性,創造個體價值及專業優勢以豐富志愿養老服務內容;高校應承擔起志愿服務活動的組織與聯系工作,對志愿服務前、中、后環節進行督導;社區應積極接納大學生志愿者,并為志愿者提供基礎性支持及工作支持;老人及其家屬應正確認識大學生志愿者帶來的服務并積極回應。魏彤儒[25]等指出政府、大學生、高校、社區、老人在志愿服務中扮演的角色分別為服務調控者、服務提供者、服務督導者、服務合作者和服務接受者,并提出了服務機制運行的三個階段,分別為服務初期:以基礎性服務為主;服務中期:嘗試開展規?;?、系統化的服務;服務后期:由服務轉向管理[26]。為解決當下服務與需求嚴重不匹配的問題,孫雁[27]等提出了基于線上APP 平臺的雙層機制的設想,即以大學生志愿者與老年人為供需主體構成核心圈;以政府、高校、社區三個主體構成外圍圈層,為志愿服務保駕護航;廖勁為[28]等提出了使用信息化平臺的構想;促使大學生志愿養老服務可持續發展問題上,曹彤丹[29]提出要加強項目建設、建立傳承機制,還有學者建議借鑒國外“時間銀行[30]”“服務學習[31]”等模式來助推大學生志愿養老服務模式的發展。學者們提出了很多關于建立大學生志愿養老服務長效機制的構想,但該如何有效實施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大學生志愿養老服務活動的深度與廣度正不斷加深和拓展,服務形式與內容也日趨多樣化。但在實際組織志愿服務活動時,大學生參與意愿高而實際參與度低下問題突出,根據參與動機制定相應策略并有效實施是當下重中之重,在開展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問題不容忽視,且是阻礙大學生志愿養老服務長效機制建立的重要原因。目前學者們根據這些問題提出了長效機制的構想,但如何科學合理地運行是之后研究者應該逐步研究和探索的。
【相關鏈接】
延安大學醫學院前身為1941年成立的延安大學醫學系。1958年經國務院批準、陜西省人民政府同意,在原址重建延安大學,1959 年臨床醫學專業開始招生。1978 年經省政府批準成立延安醫學院,另遷新址,1985 年開始獨立招生。1998 年延安醫學院與延安大學、延安市人民醫院合并,成立新的延安大學。2019 年5 月,根據《延安大學醫學教育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組建了新的延安大學醫學院。學院坐落于延安市杜甫川,依山傍水,占地136 畝,建筑面積6 萬多平方米。校區布局合理緊湊,環境優雅。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的建設與發展,學院的學科結構合理,師資力量雄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