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政治文化傳統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22-12-06 23:47:03侯文莉
文化軟實力研究 2022年1期

侯文莉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 政治學所,四川成都 610072)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是針對時代需要和國家發展需要提出的。盡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當代提出的新概念,但卻始終隱含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在中華文明歷程中,中華民族作為多元一體的有機整體經歷了漫長的發展,各民族關系盡管有時沖突,但更多的是相互融合、相互認同。這既是由于中華民族居住的地理條件以及經濟上互補共存的現實原因造就,更是由于中華民族在處理民族關系時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政治文化傳統。這就是齊其政、修其教、因其俗。這三點出自《禮記·王制》,文中講:“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食火者矣。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食火者矣。西方曰戎,被發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1]正因為中國與蠻夷戎狄的習性各有不同,所以,“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煖燥濕。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異俗,剛柔、輕重、遲速異齊,五味異和,器械異制,衣服異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1]對于這些“殊異”,在承認其客觀存在的前提下,必須齊其政、修其教,來加以管理。其中,齊其政,是政治前提;修其教,是文化根脈;因其俗,是治理策略。古代有識之士從這三方面努力,促進了中華民族從松散聯盟向有機整體逐步牢固的進程。對今天構筑中華民族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一、齊其政

齊其政,是說政令刑法劃一。在古代,就是要承認以天子為核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和相應的政策法令法規,就是要在行動上確保大一統政治的穩定。任何要觸犯大一統、破壞大一統的行為或人事都是不被允許的。這是因為“大一統”乃“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2]1918,是源于天地之本源,古今之共性,擁有天道、歷史的根據,因此大一統具有至高無上性、神圣性、不可動搖性。在中華文明史上,真正實現大一統是在秦漢之際,而在這之前,關于天下一統的論證多見于諸子的論述中。

《論語·憲問》中,子貢問孔子:“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3]151子路對管仲輔佐齊桓公之事有微辭,認為管仲所為“非仁”,而孔子則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3]151孔子贊揚管仲輔佐齊桓公“一匡天下”的做法使民眾得到了好處。同樣的問題孔子學生子路也問過,孔子回答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3]151在孔子看來,管仲輔佐齊桓公后所成就的事業,能使諸侯罷戰,人民得到安寧,是值得夸贊的,他的行為就是仁者的行為。從孔子的夸贊中,可以看到,在孔子思想中,天下應該統一,這樣民眾才能得到好處,能使天下統一、有秩序的行為,就是仁德的極好體現。

孟子政治思想中,也主張天下要統一。《孟子·梁惠王上》記載,孟子謁見梁襄王,梁襄王問:“天下惡乎定?”孟子回答說:“定于一。”[4]12就是說,天下要想安定,必須要統一。孟子認為,天下要想統一,必須行“仁政”,用王道,如此,人心歸順、天下安服。孟子說:“以善養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4]190只有以良好的道德來熏陶教養人民,天下才能歸服,人心才能歸順,離開了善德,而想稱王天下,是從來沒有的事。

到了荀子之時,天下統一的大勢日益明朗,荀子預見到這一趨勢,因此最為明確地提出了“一天下”的主張。在《荀子》一書中,多次提到了“一天下”。例如,在《荀子·王制》篇中,荀子描述了當時小農經濟、商業、手工業的發展,水陸交通的便利,以及諸侯國之間經濟貿易往來的不斷加強,正在形成“四海之內若一家”[5]102的局面,因此,荀子明確提出:“一天下,振毫末,使天下莫不順比從服,天王之事也。”[5]108荀子將“一天下”看做是天王之事,給予很高的期望,并從士農工商、君臣父子、禮樂政刑多方面加以闡述,荀子不僅強調了天下統一的政治、倫理、經濟等的一體化的必要,還注重思想統一的必要,在《荀子·非十二子》篇中,荀子對當時顯明的各家,像墨家、名家、思孟等六家學說,共十二人的主張作了批判。荀子主張:“六說者立息,十二子者遷化。”[5]61強調了思想上統一的必要性,如此,才能“一天下,財萬物,長養人民,兼利天下,通達之屬,莫不從服。”[5]61同樣,處于戰國后期為即將建立的秦帝國政治服務的《呂氏春秋》也強調:“國必有君,所以一之也;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執一,所以摶之也,一則治,兩則亂。”[6]1132“王者執一,而為萬物正。”[6]

先秦諸子強調的天下統一,到董仲舒時闡發的最為明確。他指出,大一統,可以改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2]1918的局面。董仲舒還進一步闡述到:“《春秋》謂一元之意,一者萬物之所從始也,元者辭之所謂大也。謂一為元者,視大始而欲正本也。《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貴者始。故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四方正,遠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氣奸其間者。是以陰陽調而風雨時,群生和而萬民殖,五谷孰而草木茂,天地之間被潤澤而大豐美,四海之內聞盛德而皆來臣,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畢至,而王道終也。”[2]1904從此,以大一統為模式的王道政治成為實現天下統一、民族發展的政治文化理想目標和主流價值取向。而無論是“定于一”還是“一天下”,這個大一統,都包含著“諸夷”與“夷狄”。正像《春秋公羊傳》在解釋《春秋》時講的:“《春秋》,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曷為以外內之辭言之?言自近者始也。”[7]意思是說,這樣的大一統,是包括了“諸夏”與“夷狄”的,不是講天下有內外,而是講治政的由近及遠。

從春秋戰國分裂到秦漢大一統之后,歷代王朝,無論是統一還是分裂時期,崇尚政治上的統一、反對分裂,始終是一以貫之的主旋律,既體現在政治上中央集權制度主體并無大的變化,還體現在以儒家思想文化為主流的意識形態始終牢固運行上。

在多民族大一統發展歷程中,秦漢、唐代、元明清三個時期,是多民族大一統發展的高峰時期。通過有意識的制度設計,使四方之民歸附中央,成為中央集權制度下的一份子。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三十三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戌。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東,屬之陰山,以為四十四縣,城河上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闕、陽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謫,實之初縣。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三十四年,適治獄吏不直者,筑長城及南越地。”[8]秦始皇通過設立桂林群、象郡、南海群,以及諸多縣,確保了多民族大一統國家在政治上的一致性、統一性。比之秦始皇,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更是在更廣范圍實現了“海內一統”[9]:“在東北邊疆安撫朝鮮,設置了樂浪郡、臨屯郡、玄菟郡、真番郡;在北方不斷發動對匈奴的反擊;南撫諸越;開西南夷,設置了益州郡;等等。”[10]160

通過一系列政治制度安排,保證了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格局。像秦漢時期邊疆少數民族設置特別行政區“道”;唐朝設置邊郡、邊州;元朝形成了土司制度。清朝在漢族與少數民族雜居區采取的“改土歸流”政策。此外,像唐代為了維護多民族大一統國家,“在邊疆設置了安西大都護府、北庭大都護府、安東都護府、安南都護府、安北都護府等,對吐蕃、南詔、渤海等民族則以多種方式建立與多民族大一統國家有聯系的政治關系,例如冊封松贊干布為駙馬都尉、西海郡王,冊封南詔,冊封渤海,等等。”[11]164

通過這些措施,從政治制度、政治體制、職官設置多層面構筑了一個以天子為核心、以中央集權制度為主體的政治網絡,保證了大一統的政令通暢、統治有效,成為構筑多民族有機整體重要的前提。

二、修其教

修其教,是說要實施禮儀教化。古人認識到,要形成多民族共同體,除了政治上的安排,還需要文化上的引導,只有文化才能從根脈上柔化人心、凝聚人心。禮儀教化說的是用以儒家德治、仁愛等為主要內容的禮義道德規范去教育、涵化各民族。從歷史上看,帝堯“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11]5-6堯早在上古時代就以美好的德行使各邦族之間團結和睦、親如一家。這說明,在上古時代處理氏族、部落關系主要是通過道德的力量使人們團結起來、和睦起來的。而西周時期,在反思殷商滅亡的過程中,周公意識到 “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12]224,一個政權的合法性、長久性并不來自于天命鬼神,而是來自于“敬德”。周公對德的重視還體現在對刑罰的運用中,有感于殷商刑罰苛嚴、不得人心,主張“明德慎罰”[12]181、以德為先,不濫用刑罰、傷害百姓。這些主張成為孔子提出“為政以德”主張的思想淵源。

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3]11他認為,為政者要有優良的道德品質,并以優良的道德品質治理國家,就可以贏得民眾的歸順與擁護,就像繁星圍繞北極星一樣。如此,就可以實現良善政治。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德治主張,主張以仁政、王道統一天下,反對以武力、霸道政治統一天下。“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4]74,這是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做不到的。

在《呂氏春秋·十二紀·異用》中還講了商湯網開三面、德及禽獸的故事:“湯見祝網者置四面,其祝曰:‘從天墜者,從地出者,從四方來者,皆離(罹)吾網。’湯曰:‘嘻!盡之矣。非桀其孰為此也?’湯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漢南之國聞之曰:‘湯之德及禽獸矣!’四十國歸之。”[12]560君王寬厚仁德已經廣及禽獸,此舉使四十國感化而歸附。正因如此,古人提倡以以德為先、先德后武的原則處理民族關系。古人認為,人心、人性是相通的,“蠻夷反舌、殊俗、異習之國,其衣服冠帶,宮室居處,舟車器械,聲色滋味皆異,其為欲一也。”[6]1293-1294不同民族、不同風俗,但人之性、人之欲是相通的,人們的心理是相通的。以德化人可以起到攻伐戰陳起不到的作用,能夠贏得人心。在《呂氏春秋》中還講了禹服三苗的故事:“三苗不服,禹請攻之。舜曰:‘以德可也。’行德三年,而三苗服。孔子聞之曰:‘通乎德之情,則孟門、太行不為險矣。故曰德之速,疾乎以郵傳命。’周明堂,金在其后,有以見先德后武也。”[6]1256以德為先、先德后武,成為處理民族關系重要的政治文化經驗。

漢初,面對匈奴“撓邊疆,擾中國,數行不義,為我狡猾”[13]的局面,賈誼上提出“三表五餌”之策。提出:“今漢帝中國,宜以厚德懷服四夷,舉明義博示遠方”[13]也是主張行仁德,以服四方。董仲舒則更進一步強調“王者愛及四夷”[14],主張對遵守儒家禮義的少數民族要以仁愛之心相待。

不止于以仁愛、仁德去感化少數民族,古人還從禮義教化等方面用力,以促進文化溝通與文化融合。孔子曾言:“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參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禮齊之。其次,以政言導民,以刑禁之。”[15]孔子主張應首先以德教、禮治,即禮義道德之“教”來化育人民,反對以刑罰為主的治民方式,認為這種方式只能在禮義教化不起作用的時候,才能使用。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也重視禮義道德教化的作用,強調要在民眾安居樂業的同時,“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4]17荀子則說:“不教無以理民性”[5]328這些主張都成為古人強調以禮義道德教化少數民族的思想淵源。其典型就是興辦各種禮義教化學校,以禮義道德教育、引導不同民族,促進文化交流和文化認同。例如,“唐太宗擊破突厥頡利可汗之后,依彥博之策,‘救其死亡,授以生業,教之禮義’,欲其“數年之后,悉為吾民”。盛唐時代,在國子學中廣泛招收四方子弟,教以‘中國之學’。宋則在熙州、廣州等地設‘蕃學’,以‘中國文字’和佛經等教授‘蕃人’。明代,與土司制度配合,‘諭其部眾,有子弟皆令入國學’,接受儒家教育,并在土司地區設立學校,‘宣慰、安撫等土官,俱設儒學’。清朝實行的則是針對不同民族的教育政策:八旗以‘騎射’為根本,亦重儒學;南方土司地區以‘文教為先’,在其地設義學、社學、書院等,廣招土司子弟入府州縣學,并在學校科舉中專設土司名額。”[16]通過這些措施,使少數民族接受儒家文化熏陶,掌握儒家思想、學會儒家禮義道德,為實現文化融合進而促進民族融合打下了基礎。

三、因其俗

因其俗,就是順因其習俗進行治理。即在承認天子統治的前提下,中央允許少數民族實行一定程度上的自治,保留其本民族的一些制度、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等。對邊疆地區的因俗而治最早可上溯到西周早期。齊國治理東部邊疆東夷時采用了因俗而治的政策,《史記·齊太公世家》載:“太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17]因其俗,從觀念上講,關鍵在“貴因”。因,就是因循、順應、依據的意思;貴因,就是在治國理政中要注重因循之道。老子最早以無為之道論述了治國的方針,《管子·心術上》中則將老子無為思想做了吸收和發展,“無為之道因也,因也者,無益無損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為法者也。”[18]強調要遵循事物本性、客觀規律治理的道理。古人認為:“三代所寶莫如因,因則無敵。”[13]925只有依據客觀情況,發揮主觀能動性,事情才能取得成功。 “禹之裸國,裸入衣出,因也。墨子見荊王,錦衣吹笙,因也。孔子道彌子瑕見釐夫人,因也。湯武遭亂世,臨苦民,揚其義,成其功,因也。故因則功,專則拙。因者無敵。”[13]927“因”廣泛地存在于社會政治、文化生活中,治國理政應該因人情、因人性、因民心、因民俗等,如此,事業才能成功。據《漢書·匈奴傳》記載,漢朝在與匈奴的關系上,就經過了長期的探討,最后制定出因俗而治的羈縻政策。班固在《漢書·匈奴傳》開篇就對匈奴的歷史、地理環境、生產生活方式等做了介紹,“其俗,寬則隨畜田獵禽獸為生業,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茍利所在,不知禮義”[19]。班固還指出,自先秦開始,華夏族就以本民族為中心制定了相應的策略:“故先王度土,中立封畿,分九州,列五服,物土貢,制外內,或修刑政,或昭文德,遠近之勢異頁。”[19]2830從華夏族立場看,“夷狄之人貪而好利,被發左衽,人面獸心,其與中國殊章服,異習俗,飲食不同,言語不通,辟居北垂寒露之野,逐草隨畜,射獵為生,隔以山谷,雍以沙幕,天地所以絕外內也。是故圣王禽獸畜之,不與約誓,不就攻伐;約之則費略而見欺,攻之則勞師而招寇。其地不可耕而食也,其民不可臣而畜也,是以外而不內,疏而不戚,政教不及其人,正朔不加其國;來則懲而御之,去則備而守之。其慕義而貢獻,則接之以禮讓,羈縻不絕,使曲在彼,蓋圣王制御蠻夷之常道也。”[19]2830班固盡管從華夏族優越的立場出發,但是,其所闡述的夷狄之性以及由此而制定相應的羈縻政策,卻反映了因俗而治、不拘一格的道理。

從最高政治統治上看,一方面,邊疆少數民族大多生活在離中原統治中心遙遠的邊塞,不好控制與管理;另一方面邊遠少數民族聚集地區,不論在發展程度上,還是在風俗習慣等方面,與漢地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如果強行將漢地制度移用到民族地區,只會徒增壓力,而且很難奏效。因此,歷代王朝在確保最高尊榮和主權的情況下,往往對民族聚集地區實行比較特殊的管轄制度。例如,“貞觀四年(630年),唐太宗李世民平定突厥,突厥愿意歸附,唐太宗除將突厥十萬互內遷到中原地區之外,又在突厥原所在地設置羈縻府州。在行政管轄方面,任命該族各部落首領為都督、刺史、縣令,責令他們統率原來的部眾,允許保留本部族原有的治理形式,保持半獨立狀態。……羈縻府州雖然有較大的自治權力,都督、刺史也多由原部族首領擔任并且可以世襲,但這些都督、刺史都必須由中央任命,同時還取消了少數民族上層分子原有的 ‘可汗’稱號,說明他們僅僅是大唐屬下的特殊民族自治區。”[20]

因俗而治,因具有懷柔的特點,成為歷代王朝治理少數民族邊疆地區重要的政治方針和文化政策。即使對于犯法者,亦有因俗而治的規定。《唐律疏議·名例》 中“化外人相犯”規定為:“諸化外人,同類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在解釋這段規定時指出:“化外人,謂蕃夷治國,別立君長者,各有風俗,制法不同。其有同類自相犯者,須同本國之制,依其俗法斷之。”[21]因俗而治的方針因為切合實際,在一定程度上兼顧了中央利益與邊疆地區利益,既順應了民情民俗,又因勢利導使之成為鞏固王朝統治、維護政權的有利方式。

四、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啟示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需要借鑒古人政治智慧,而齊其政、修其教、因其俗就是古代多民族國家民族關系治理、民族關系協調的主要政治文化傳統。現在來看,仍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當然,現在提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建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共同體,同時,由于時代及觀念的進步,對于存在的民族矛盾更多從法治上著眼、從發展上想辦法,比之古代,有了更大的進步。

(一)政治認同是前提

在古代處理多民族關系時,齊其政是前提,要求承認中央王朝統治,保證政治上的一致性。這一前提,為實現多民族大一統格局奠定了基礎,也是中華民族綿延不絕、延續至今的重要政治因素。在當代,齊其政,就是要達到政治上的認同。

具體而言,這一認同體現為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等的認同。因為只有中國共產黨領導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大團結,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凝聚各民族、發展各民族、繁榮各民族。從具體政治制度而言,就是要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既保證了國家團結統一,又實現了各民族共同當家作主,是“統一”和自治相結合。首先,“團結統一是國家最高利益,是各族人民共同利益”[22]。無論從歷史經驗上看,還是從現實政治看,保持大一統下的各民族團結一致是各民族發展、穩定、繁榮的前提,沒有這個前提,就談不上民族區域自治。其次,民族區域自治必須在確保國家政治、法令一統的前提下,依法自治。各民族都要自覺遵守法律,依法辦事,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反對民族分裂。

(二)文化認同是根脈

在古代處理多民族關系時,修其教是主要的文化原則與措施,其目的是促進文化交流、文化融合,進而達到文化涵化。這是凝聚人心、促進民族穩定、民族團結的重要經驗。在當代,這一理念有了更深層次的內涵:“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23]“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22]157為此,要將“多”與“一”有機結合起來。

首先,既要尊重和保護各民族文化特色,又要促進文化交流和文化溝通,推進中華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同時,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在此基礎上,還要搞好各民族地區各類各級教育,不斷提高各民族科學文化素質,通過文化交流、融合,夯實民族團結的基礎;對于影響民族團結的思想,如大漢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等,都要加以反對。

(三)發展是總鑰匙

古代多民族關系治理,因其俗而治。從政治上看,更多的是權宜之計,是在王朝控制力有限的情況下產生的政治策略,難以從根本上實現民族團結與民族地區穩定。而今天,人們已經認識到,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必須通過發展,發展經濟、發展文化、提升各民族的生活水平等等。

故而,要制定適宜民族地區發展的政策方案,應多作順民意、惠民生的實事,如保障就業、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等。同時,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牢固樹立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的思想觀念”[22]147。在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前提下,尊重差異、交流溝通、和合共處,共同維護多民族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只有各民族都發展起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才能有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激情无码视频在线看|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免费 |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www.亚洲国产| 在线国产欧美|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久久不卡精品| 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一级无码不卡视频|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欧美亚洲日韩不卡在线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在线天堂| 自偷自拍三级全三级视频|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欧美中文一区| 欧美视频在线不卡|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精品1区2区3区| 亚洲系列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97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亚洲最新地址| 2020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日日拍夜夜操| 中文字幕资源站| 欧美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2021国产在线视频| h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波多野结衣二区|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制服无码网站| 欧美日韩成人| 欧美 亚洲 日韩 国产| 日韩天堂在线观看| 在线看片国产| 日韩在线播放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久久97|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无码| 日韩精品毛片人妻AV不卡| 又爽又大又黄a级毛片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国产|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欧类av怡春院|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第一页|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综合色在线| 99re视频在线|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播放| 国产麻豆福利av在线播放| 国产第四页|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 综合五月天网|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成人| 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午夜国产不卡在线观看视频| 在线精品自拍|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直播| 欧美日韩午夜|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999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精品久久 | 国产在线观看人成激情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亚洲a级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系列| 国产精品不卡永久免费| 丁香婷婷在线视频|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 18禁高潮出水呻吟娇喘蜜芽|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www色| 国产在线精品网址你懂的| 亚洲第一成年人网站| 国产日本一线在线观看免费| 8090成人午夜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