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曉瑩 李一凡
農業文明時代遺存下來的、有著獨特性別特征的服飾文化遺產,無論從刺繡品種多樣性、技術精湛性來看,還是與民族歷史、風俗文化、社會思想的關聯性來看,都是人類心靈的訴求和公認的民族符號。而服飾上的刺繡紋樣并非孤立地、隨意地存在,而是共同構成一種來自祖先和群體的約束力,使其形式固定并延續下來,他們有著深刻的文化淵源與內涵,并承載了對遠祖的記憶。尤其是在抵御外敵經歷、民族重要歷史事件、遷徙足跡以及日常所見和情感寄托、生活希冀方面,服飾可以說是一種“歷史的符號”。服飾代代相傳也就意味著文化相傳延續,民族服飾本身就是一本內涵極為豐富的民族文化教科書。只有真正了解民族服飾中的造型符號、色彩符號、紋樣符號、材質符號以及著裝方式,才能領略民族服飾的美和隱喻的民俗內涵,不斷地從文化傳統服飾獲得母體創作和衍發的設計靈感,從而使現代服裝更具有最為珍貴的傳承神韻。
云南省玉溪市境內彝族支系眾多,所處地域廣闊,以山地地形為主,生態果蔬、煙草種植是當地的主要經濟產物。居住彝族支系三個以上的縣、區是(以下為2018年底玉溪市民族宗教事務局統計):
新平縣彝族人口為140 259人,支系有聶蘇、納蘇、車蘇、山蘇、臘魯、拉鳥、咪俐、密査、香堂、羅武、蒙化、仆拉。
峨山縣彝族人口為88 161人,支系有聶蘇、納蘇、山蘇。
華寧縣族人口為50 143人,支系有阿哲(阿者)、阿梯、西期、阿篤弄(龍畝或羅婺的諧音)、阿細、聶蘇。
易門縣彝族人口為48 818人,支系有聶蘇、納蘇、阿陸、羅羅。元江縣彝族人口為46 085人,支系有聶蘇、仆拉、撒摩[1]。
玉溪地區彝族傳統服飾審美尚黑、紅、黃、白。傳統的服飾喜用黑色、藏青、毛藍色布料縫制,襯衣為白色,形成內外衣色彩對比鮮明的特點。傳統服飾除了要求嫻熟高超的刺繡技藝之外,彝族服飾在樣式、圖紋、飾物、設計等方面均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其圖紋類型大致可分為五種。
這是對自然與生活的模擬,使用粗細、寬窄、長短、橫豎、交叉、彎曲等針腳,按照審美組成。尤其是線狀條紋,根據寬度和色彩變化的不同而不同,跟隨布角需要,明確其線條和圖案走勢。比如,八角紋、羊角紋、三角紋、菱形紋、方紋等皆可,也可組合成圖案群系,強化裝飾效果。
彝族尚火,火把花(火焰紋)及牛角(彎角紋)的抽樣式變型把彝族圖騰崇拜反映在了服飾圖紋上。紅色打底,黃線鎖邊,綴于底布上,構思奇巧。彝族也尚于用虎作為裝飾,小孩兒的虎頭帽,背裳《四方八虎圖》象征著八面納福,中間繡個軸對稱的太極圖,犬牙包邊,襯上馬櫻花,既俏皮可愛,又不失工整對稱。
馬櫻花、蕨草類、山茶花、蓮花、菊花、纏枝蓮、桃花、山茶花、牡丹花、蝴蝶、蝙蝠、鳳凰、龍、葫蘆、石榴等動、植物圖案交錯布置,形成圖紋群,同時也會根據繡娘的喜好進行增減,從而又派生出新的紋樣,使這個普及的中心紋樣形式更加多變。
日月星辰、天地萬物都是彝族喜愛的裝飾對象,將太陽、云彩、海浪作為庇佑、祈福的美好寓意,通過高度凝練的抽象語言,作用于服飾,形態各異。
建筑和工具類圖案、宗教類樣式在裝飾圖案中也比較流行,如道路、房子、水井,繡娘們還善于把銀泡、流蘇、銀幣、碎玉、珠子等裝飾品與刺繡圖案進行裝點,形成具有立體的圖形,主要用來襯托、連接、美化主題紋樣。
圖紋的構成形式也是服飾的靈魂所在。繡娘們通過指尖行針運線的揮舞,演繹出令人賞心悅目的繡片。以峨山縣彝族聶蘇支系花腰彝為例。花腰彝刺繡圖紋構成豐富,變化多樣,所表現物均采用排列組合的形式進行布面設計。塊面較大且形狀對稱的裝飾物,如兒童背裳中間的方形物,通常可將它分成若干份,常見的有“回”字型、“十”字或“品”字型等。“回”字型,將圖案像同心圓分為內、外兩個區;“十”字型以十劃隔四個小方格,每一小方格可獨立紋樣,也可對稱造型;根據零星和不規則裝飾,可以以若干二方連續紋樣,依據橫豎對比、寬窄變化,形成錯落有序的排列效果;對于易磨損區,用縝密針腳的鎖邊增加耐磨度。
彝族花腰服飾圖紋多以對稱樣式呈現,大致可分為左右對稱、對角對稱、四周對稱等。挑花、繡花常用左右對稱,表現明快的節奏感。背被和大腰帶的中心區域常采用對角對稱,還有一些貼花背裳上常采用四周對稱。
以一種圖案為中心,向四周擴散開來,呈現出放射狀,繡色呈漸變式,用漸變式區分出層次,最明顯的是牡丹花瓣和星辰光芒。
在彝族花腰圖紋的形式構成中,單一內容和形式構成的圖紋顯示出明確的單體結構特征,給人以強烈、集中的視覺沖擊。通常出現在女裝帽子、袖口和肩頸三個位置。單體構成的圖紋比其他構成形式的圖紋滿繡且煩瑣,其圖紋多具有一語雙關的象征性,尤其是把馬櫻花和火把花放在醒目顯眼位置,無不體現著彝族花腰對圖騰崇拜的重要意義。
滿鋪的繡片上,某一裝飾紋樣連續重復出現,形成有規律的圖案,可表現為:并排連靠、顛倒連接、對數對稱(二方連續、四方連續)、大小組合(疊合)、散點連續等,以點帶面,以面帶全的條形、塊狀、方形等結構樣式。繁復的設計造型比較起單一圖案相對復雜,與周圍色形成對比,配色明快清亮,通常呈現嚴謹、清晰、明確的視覺享受效果。
隅飾也稱角隅紋樣,因常用作邊角裝飾,繡娘們也稱之為“角花”。按照裝飾位置,分為一角、對角或四角。采用對角設計時,圖案可為互補,也可為不相同,與花邊搭配使用,相得益彰。
高度凝練的民俗語言,經過人為加工變化,在圖案輪廓上將變得更加抽象和概括。圖案的外輪廓有方形、圓形、三角形等,但方形居多。勾畫出圖案輪廓后,基本骨架線就形成了,再根據花、莖、葉等圖案的形勢走向,順勢填充。兩個不一樣的適合紋樣疊加就組合成新的構成形式,繡片的寓意層次就更加豐富[2]。
玉溪彝族服飾圖紋不僅在構圖上有特殊要求,而且在技法上也多種多樣。無論是色彩配搭,還是通篇布局,都有著奇特構思。以十字挑花為主,圖案稠密,布局工整講究,針法嚴謹均勻,配色鮮艷靚麗,充分展現了彝族傳統服飾文化的藝術性。
在全國56個民族中,彝族服飾被公認為是樣式最多、色彩最為鮮艷的,這全靠刺繡為彝族服飾錦上添花。彝族刺繡大多在衣服上著手裝飾,在底布上即體現出奇思妙想。彝族婦女都具有捕捉和表現各種事物美感的本領,并能把表達對象變成具有刺繡特點的形象。既繡法凝練,又頗具匠心。如人物形態圖紋是通過抽象的幾何圖案堆積或直線勾畫進行描繪,“繡”簡意賅,栩栩如生。
動物圖案重特點,重形似。有的鳥展翅欲飛,翅膀呈展開狀,毛色簡單而針法整齊;有的蝴蝶翅膀、觸須以及身體軀干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夸張和變形。花卉圖案多是寫實類和圖案類。寫實類更多地側重于對花卉的寫實描繪,這種創作手法,在形態、色彩、空間、立體、質感等方面都要求與真實的花卉越接近越好,這就必然導致圖案要比經過處理化的圖案要復雜的多。圖案類與寫實類不同,它是在真實的基礎之上,對形態進行變形、解體、適形、重復等造型處理,對形和色做主觀調整,但它始終圍繞“母題”,不像寫實類那樣塑造真實形象,僅追求那種“神似”的感覺以及花瓣出現的方形、菱形,適應了十字挑花的針法要求,而且更加剛勁有力。山水意境,虛實結合。如三個三角形似山峰,曲線代表云彩,平行線是河流,交叉線是魚竿拉網……僅僅幾根曲線條,就把對象的特征刻畫得意趣樸實。
彝族刺繡在構圖上的奇巧處還表現在對幾何紋樣的處理。幾何紋樣中大量的主體圖案是菱形、方形、六邊形、八角形。這些簡單的排列圖案,經過相同形體的位移,相似形的轉換等手法,圖案就顯得十分立體而又不失其樸實之美。有些紋樣雖然只是點線的裝飾,但作為刻意而為的布置,運用“重復美”和“整齊美”,再加上粗細線條的穿插布線、寬窄、疏密的變化,使得圖案明快、活潑。
彝族刺繡講究構圖、用色,講究針法。打底畫面形成了,配色也就想好了,針法的選擇就成了繡品成敗的關鍵。彝族刺繡針法多種,常見的有打籽繡、扣針繡、挑花繡、石頭針、堆繡、辮繡等。在刺繡圖案時,往往是幾種針法同時采用,互相配合。極大地豐富了繡片的表現形式和藝術風格,一針一線的技巧,達到了隨心所欲、變化無窮的境界。
彝家女的繡品在愛情表達中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彝家女采用高明度、高純度的繡線通體彩繡,用紅綠、藍橙、黃紫的補色方式裝飾圖案,圖案非常招人眼球。
紋樣的整體效果還需要通過色彩的搭配來體現,繡色是紋樣構成諸多因素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同時,也是代表民俗文化特點的重要元素之一。繡娘在繡色搭配和使用上都頗為講究。
1.黑之尊
在玉溪彝族傳統服飾圖紋中,黑色為底布,在上面做圖案,增加可觀的效果感,傳達出黑色與彝族千絲萬縷的聯系。像峨山縣區的聶蘇、納蘇支系的“聶”“納”翻譯出來都是“黑色、黑”的意思,僅是土語的差別而已。彝族先民認為黑色代表了大地,是孕育動植物的母體,屬于雌性物質,含有涵育、威武、莊重、主宰之意,是萬物起源的根本。根據彝族對于虎的崇拜,到處都充滿著“虎文化”的氣息,他們相信虎身會使子孫興旺、家庭和睦。虎的圖騰在彝族服飾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他們認為,黑虎為人祖,黑即人,人存于黑土、滅于黑土。黑虎圖騰是尚黑習俗的結果,黑虎圖騰觀念的建立卻又加固了尚黑習俗。沿襲了上千年的文化公理仍然構成這種彝族民俗文化的特殊意象,在圖騰崇拜和血緣觀念下,“黑”已脫離了其具體意義,而被賦予了許多神圣高貴的含義,包羅了“深”“廣”“高大”“美”和“尊貴”等意義。黑色是彝族生生不息的生命文化觀。
2.紅之情
彝族對于紅色的崇拜最早源于火,刀耕火種,生火取暖,世代恪守一條亙古不變的生活法則,就是祖先對火的崇拜,以及把火視為是通天的神靈。在彝家人的記憶中,火是光明,火是溫暖,是生命的象征。在彝族神話里,創造宇宙的天神,賜予人類光明與熟食的同時,也留下了黑暗與寒冷,為打破黑暗,先民不畏天神,前赴后繼,到茫茫宇宙中去尋找天火。這種執著與無畏的精神感動了太陽,當黑暗再次降臨時,太陽把火點燃在天際,族人英雄阿魯基熱高舉參天松樹,踏著大山的脊梁趕到天邊,接過太陽賜予的火種,點燃人間第一把火,從此寒夜有溫暖,人間有光明。為紀念英雄阿魯基熱,彝族子民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日,都要點燃火把,撥動三弦,載歌載舞。這一古老的彝族祭祀活動,通過千年的演化,最終成為彝族人一年一度的火把節。紅色就是彝族萬丈光芒的火文化。
3.黃之美
《彝經》記載彝族的母系源于黃水,日月經年,彝家文化是彝族文化中的“道”,彩云也是彝族日月文化的元素,且以黃云為美中之美,彝族服飾藝術中,大多用黃云來表現云紋。黃色是太陽光芒的象征,是共同遵守的道義,是永恒不變的倫理;黃色意味著富裕滿足、喜慶豐收。黃色的光輝可以照亮世間的冤屈。太陽公公是主持公道的化身,可以處理人際矛盾糾紛[3]。
4.藍之毅
云南的陽光充足,彝族喜歡藍色的成熟穩重,多喜歡用藍橙搭配,因為這是冷暖對比最強烈的顏色,暖色調的橙色顯得高亮凸出,冷色調的藍色低沉收縮,藍橙搭配會產生遠近、明暗的層次對比。
彝族婦女雖然沒有系統學習過配色原理,在主色調上她們以黛青、墨藍、純黑為美,但在這些大面積的深沉暗調色彩上搭配高純度色彩,這形成了一種色彩上的反差襯托。這種造型和色彩上的合理構成,使得傳統服飾有一種繁簡適中、和諧美好的視覺效果。
除此之外,彝家女除了把各種大面積的彩線繡花作為重要的配色手段外,還使用手編或機織花邊、布貼花邊做裝飾,再加上銀飾、獸牙做裝飾物來產生視覺動律亮點,既增加了衣著層次,又使質感和肌理豐富起來,在整體性搭配上顯得美艷動人、嬌媚可親。
服飾從最早的功能性——遮羞、掩體,經過歲月流逝和歷史演變,成為一種實用藝術。而少數民族的服飾,從古至今都是一種難以言表的美,一針一線與人緊緊連接起來,幾乎每一塊布都滲透了人們的情感和對美的追求。歸根到底,這是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對美的感受的本能需要。彝族婦女在造型設計、圖案構成、空間關系的處理和表現手法上,都充分展示了極強的造型能力和極高的藝術天賦。服飾浸潤了民族的獨有生理機能、心理特征、勞作韻律、生產平衡、道德秩序、喜怒情感等因素,隨著莊嚴生活實踐和審美經驗的累積而不斷向前發展。有這樣一句唱段是這樣的:“金線挑來銀線繡,繡得色飛上了樓”,是彝族女用針線連接了這一古老技藝的過去和現在,這種慢工細活的工藝,已然超越了刺繡技藝本身的意義,傳遞了更深層的文化內容和生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