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水產科學研究院 張開松
水產品是我國農產品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富含蛋白質、脂肪含量低、營養價值高而長期受到消費者的青睞。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因此水產養殖產業必須朝著綠色有機的方向發展,從源頭上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本文結合實際情況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同行有所啟示和幫助。
近年,隨著水產養殖產業的快速發展,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也日益凸顯。部分養殖戶為了單方面追求經濟效益,拋棄健康養殖的原則和標準,大量使用添加劑和抗生素。過量的添加劑、抗生素在水產動物體內不斷累積,無法及時分解排出,給疫病發生提供契機,不僅增加多種致病菌的耐藥性,還嚴重損害水產動物的健康。如果存在質量隱患的水產品進入市場,將直接危害到人類身體健康。因此,水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不容忽視,應積極發展有機水產養殖,妥善解決水產養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確保餐桌上水產品質量安全。
有機水產養殖符合循環農業發展要求,是現代農業的一個主要發展方向。發展有機水產養殖產業,需要符合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水產養殖過程中,應用先進的養殖技術、工藝和材料,與農牧業有效結合,將水產養殖過程中各種排泄物、代謝物作為農作物種植肥料,實現資源循環利用,盡量減少對水體及周邊環境的污染,確保生產出綠色高效、無毒無害水產品,這對于提高水產品自身的質量來說也大有益處。
發展有機水產養殖不能是刮一陣風的短期行為,應該將其作為一個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項目,列入地方大農業發展的長期規劃。為保護區域自然生態環境,農業農村部門應協調環保督察部門建立聯動機制,對本地區的水產養殖進行嚴格監控,防止某些水產養殖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水產養殖產業的發展,要做到科學劃分養殖區域,保證與周邊環境的有效協調,同時通過實地勘測,對區域性水文水體特征進行記錄和整理,為后續有機水產養殖提供數據支持。
發展有機水產養殖,要確保選種科學。從外地引種,應該堅持嚴格、謹慎的態度,禁止從疫區引種。選種前,要做好產地檢疫、運輸檢疫和到場隔離觀察,隔離觀察至少30 d,經過全面檢疫確保合格后,再混群飼養。
有機水產養殖要確定科學的飼養密度,這樣既能保證水產動物的活動空間,又能保證水體充足的溶氧量,減少疫病大規模發生。科學的飼養密度還能有效降低飼料投入,避免水體富營養化,維持水體生態平衡。進行水產養殖,還要確保科學選擇飼料。有機水產養殖技術的應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飼料。所以,經過行業主管部門認證的企業應該成為高品質水產飼料的主要來源,禁止向飼料中添加違禁抗生素、添加劑或激素,從源頭上保證流通的水產品綠色健康。
近年,河南省水產養殖行業發展迅速,規模日漸擴大,但管理不科學、飼養密度控制不合理、預判不準確、防控措施不到位等問題也同步存在,水產病害發生呈加重趨勢。由于飼料投喂量存在較大差異,導致水體有機物含量不斷增加,富營養化程度加重,水體中溶氧量嚴重不足,最終影響到水產品正常生長。水體內部環境惡化,會嚴重影響水產品群體抵抗能力,給多種致病菌侵襲提供機會。因此,技術人員需要采取措施,指導養殖戶確定科學的飼養密度,做好疫病的科學防治工作。
由于池塘養殖在區域分布上存在點多、面廣的特點,所以出現面源污染的覆蓋范圍大。各地在水產養殖技術上存有差異,在水產養殖過程中,漁藥、飼料、肥料的不合理使用,也成為了對周邊環境造成污染的共性原因。養殖密度大,污染物產出量多且排放渠道廣等問題,是為害水產品質量安全的主要因素。從現階段污染指標分析,水體中總氮、總磷含量相對較高,勢必會提升水體的富營養化程度,雖然能夠增強肥力,改良水體理化性質,但含量過高會對水體溶氧量和pH 產生不利影響。在飼料添加過程中,由于飼料中含有大量銅、鋅等重金屬,魚類通過進食飼料而攝入超標重金屬,使得體內重金屬含量不斷累積,這些水產品進入水產市場后,會對人類身體健康造成威脅。此外,養殖水體中COD 和氨氮含量較高,意味著會對水體自身環境和外界環境造成嚴重危害。
現階段,由于我國有機水產養殖的相關法律和規章制度建設仍處于完善階段,而且對水產品的監管涉及食品的生產、流通等環節,還無法做到監管執行全覆蓋、無死角、零容忍,致使一些養殖戶,為牟取不當經濟利益,利用當前水產養殖地區相關管理制度中存在的漏洞鋌而走險,將一些不合格水產品放入市場,最終導致水產市場終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質量安全難以得到保證。目前,由于政府層面仍然沿用傳統模式對水產養殖戶進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著有機水產養殖業的發展。
現階段國家和地方水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標準尚不健全,省級政府部門應結合本地區水產養殖現狀,不斷完善管理制度體系,解決有機水產養殖過程中存在的實質性問題。對水產養殖活動的檢查和監督管理中,要嚴格落實有機養殖要求,不斷完善相關條例、制度、法規,加大基層人員培訓力度,提升一線工作人員的法律意識。有關部門要加大資金、政策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強基層水產品監測站的硬件建設,加大監管隊伍培訓力度,切實提高監管隊伍的整體素質。檢測人員要按照國家標準和相關規定對水產品質量進行嚴格把關,確保水產品進入流通環節的前端質量安全。
同時,有關部門要持續強化從業人員的行業標準和質量安全意識,加強對有機水產品養殖加工全過程的質量監管。對于具備一定生產規模,生態環境優越的有機水產品生產基地,應加大宣傳力度,鼓勵和引導其申報國家有機食品示范基地,或通過組織本省有機水產品企業參加世界各地展銷會、博覽會等途徑,不斷提高區域性有機水產品的市場知名度。
有機水產養殖應當健康育苗,合理確定養殖密度,適量投入飼料,通過養殖系統內部廢棄物循環再利用,達到資源有效利用的目的,最大程度地減少水產養殖中廢棄物的產生和對周邊環境的污染,從而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豐收。有機水產養殖模式在河南省的推廣范圍不夠廣,部分養殖戶為了單方面追求經濟效益,在養殖模式和方法上不夠科學合理,大多仍以傳統的池塘養殖為主,難以對池塘水體進行有效調控。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大量富營養化水體直接排放到外界,對局部區域內的水體環境造成污染。因此,為進一步提高養殖效益,改善生態環境,一方面,需要對現有的池塘結構進行改造,不斷完善池塘的水質調控和自我凈化能力;另一方面,要引導養殖戶將養殖方式由過去小規模養殖向現代設施漁業方向轉變,既保護了環境,又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水產病害綜合防治是確保水產品質量和養殖效益的關鍵技術,在有機水產病害的防治過程中,要始終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切實做好水產品病害監測預報工作。根據病害的發生規律、流行特點和相互間關系,采用調整水體其他微生物等措施,切實保護養殖水域生態系統平衡。水產養殖中許多病害的發生,不僅與病原微生物的侵襲有密切關系,也與水域微生物生態平衡有很大關系。因此,水產病害防治,可以采用微生物生態防控技術,對有機水產養殖過程中的病害進行綜合防治,并合理開發和利用現有的有機水產藥物,盡最大可能利用天然藥物、自然藥物和有益微生物種群。同時,應用現代制藥技術,適時對藥物的品種和結構進行改良,確保所生產出來的藥物不僅對防治水產病害有顯著效果,而且不會對水體環境造成顛覆性破壞。例如,在有機水產養殖過程中,中草藥的應用比例越來越大,某些中草藥在抑制特定致病菌生長方面具有很好效果,不僅能夠預防疾病,而且不會產生藥物殘留。
現階段,水產飼料的標準要求偏低,品質有待提升。這主要表現在營養物質配方不盡合理、加工工藝落后、利用效率低、衛生環境差等,在使用過程中很容易對水體造成污染。因此,研發新型的質量好、穩定性強、吸收率高的優質飼料是今后一個時期努力的方向。通過開發應用優質飼料,滿足科學配比、營養均衡、利用率高、殘留少等要求,可有效提高水產動物自身抵抗力和抗逆功能,減少疫病發生,確保水產動物身體健康。從某種意義上講,優質飼料的研究開發,已經成為今后一段時期水產養殖實現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