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邑縣桑堌鄉政府農業服務中心 郭北京
夏邑縣政府積極實施“科普惠農興村計劃”,認真開展“三創一帶”活動,以創建先進的農村科普示范基地為載體,以帶動農民科技致富為目標,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的食用菌產業。夏邑縣香菇基地占地面積超過100 hm2,發展成員1200 多戶,建設溫室大棚1200 多座,冷庫、化驗室、接種室、育種室、配送車輛等生產設施齊全,形成了菇業溫室大棚標準化食用菌生產種植基地示范區。全縣的白靈菇、香菇、草菇、平菇、雞腿菇、黑木耳等食用菌生產戶達1680 戶,溫室大棚1600 多座,年投料量達1.4 萬t,食用菌年平均產量超過7000 t。
2005 年以前,夏邑縣還是一家一戶從事平菇生產,規模小,品種單一,銷路差,效益低,菇農致富難。夏邑縣政府通過外出實地考察,決定改變現狀,在食用菌生產上,采取占地少、生產效益高的溫室大棚種植方式。調整全縣的食用菌種植結構,引進市場前景廣闊、銷路好、效益高的白靈菇,增加菇農收入,帶動菇農致富。在政府鼓勵返鄉創業人員建設溫室大棚從事食用菌生產政策的號召下,返鄉創業人員相繼建成了21 座食用菌種植大棚和4 座木耳標準化種植大棚。夏邑縣創建了食用菌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實行“五統一”管理模式,即統一規劃建棚、統一供料、統一供種、統一管理、統一銷售,政府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隨著香菇產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夏邑縣在每個行政村建起了培訓教室,定期開展技術培訓,為鄉村農民搭建起了科普服務、科技推廣的服務平臺,使當地農民成為了食用菌生產的技術能手。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夏邑縣委縣政府采取示范帶動、典型引導的方式,提高食用菌生產科技含量,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種植效益。一是組織地方技術骨干到食用菌生產先進地區參觀學習,交流經驗,收集、引進新的優良品種進行試驗,及時淘汰退化品種,先后培育推廣優良菌種50 多個。二是與河南農業大學、河南省食用菌研究所、河南科技學院建立密切聯系與合作,保證了食用菌種植新技術、新品種的應用和發展。三是建立“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夏邑縣先后成功引進花菇、香菇、草菇、雞腿菇、金針菇、茶樹菇、黑木耳等新品種,提高了食用菌產量,增加了菇農的經濟收入,促進了食用菌種植業的大發展。四是用玉米芯、棉籽皮、玉米秸稈作為食用菌生產基料,并利用生產白靈菇的廢菌糠栽培雞腿菇,反復利用后,最終將基料用作有機肥,不僅實現了農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減輕了秸稈禁燒的壓力,而且改變了農民的思想觀念,推動了農業結構調整,發展了生態農業和循環經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
農民要致富,科技是幫助。夏邑縣政府積極組織開展食用菌技術科普宣傳、科技培訓和技術指導,培養了一大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食用菌技術人才,培育科技示范戶130 戶。一是集中舉辦培訓班。夏邑縣政府充分利用基地的培訓教室和標準化種植溫室大棚,定期、不定期地對菇農開展新技術和新品種培訓,不僅推廣科學栽培技術,還傳授科學種植方法和無公害生產技術,極大地提高了農戶的科技素質。二是邀請專家指導。夏邑縣政府先后邀請河南農業大學、河南科技學院的專家、教授和市縣農業農村局的技術人員深入基地,對食用菌種植大戶、溫室大棚種植戶進行現場技術指導、培訓,加深他們對食用菌發展形勢的認識,提高技術和管理種植水平,保證食用菌產量和產品質量。三是積極參加各類科普活動。夏邑縣科學技術協會、夏邑縣農業農村局每年組織全國科普日、全國科技周宣傳活動,開展食用菌技術咨詢服務。各鄉鎮每月更新科普宣傳欄內容,組織種植戶參觀學習,編寫、印發科學種植各種菇類技術資料,并免費發放。近年,夏邑縣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宣傳活動40 多次,印發技術資料2 萬份,接受咨詢2500 多人,接待菇農3000 多人次,受益群眾達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