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敏 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邁皋橋幼兒園
親生命課程作為南京市邁皋橋幼兒園的園本課程,以“培育活潑兒童”為目標,注重從幼兒生命發展的視角,喚醒幼兒的生命自覺。幼兒參與親生命課程不僅僅是幼兒成長所需,更是幼兒的權利。親生命課程以主題活動的項目化實施為方式,隨著課程實踐的不斷深入,我們發現“幼兒參與度低”“幼兒的參與缺乏多元表達”“支持幼兒參與的工具不夠豐富”等問題浮出水面,如何更加充分地發揮幼兒的主動性,聚焦幼兒學習與發展的連續性,讓幼兒看到自己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學習者和溝通者”,使幼兒真正成為課程的參與者、體驗者、創造者成為亟待破解的問題。在課程實踐中,我們提出將兒童學習地圖融入親生命課程的設想,課程的實施從關注兒童的“活動”到關注兒童的“經驗”,從關注“課程內容”的研發到關注“兒童學習與發展”的過程,幫助幼兒建構積極的作為學習者的自我認知,從而激發幼兒學習和發展的強大力量。
兒童學習地圖的內容常常圍繞著幼兒所熟悉的生活中感興趣的內容、觀察和發現的新事物展開,是他們對自我生活和感受的表達。我們運用學習地圖,通過“了解—關注—分析”三部曲進行解讀,抽絲剝繭地將幼兒日常生活中感興趣的零散行為現象轉化成幼兒學習行為中的重點問題,便于教師后期展開更有針對性的分析。
幼兒的已有經驗是幼兒在以往生活和學習中不斷獲得和累積的對身邊事物的認知經驗。學習地圖的制作過程不僅能夠充分調動幼兒的已有經驗,更能幫助幼兒不斷思考,實現新經驗的自我建構。在“小雞孵化站”項目中,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孩子們與小雞共成長的節奏,面對即將孵化出的雞寶寶,因為疫情停課在家的孩子們通過各種方式表達了對雞寶寶的擔心。于是,在教師的組織下,孩子們通過線上兒童議事的方式,分享了自己繪制的“救助小雞”學習地圖,在同伴間互相分享學習地圖的思維碰撞中,孩子們產生了新的認知沖突,教師也更加精準地解讀兒童學習行為的發生原因,為項目的順利開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來自幼兒的求助信
只有能滿足幼兒內在需求的項目才是幼兒需要并感興趣的活動。兒童學習地圖具備可視化特點,在項目生發階段,幼兒的想法和行動會隨著需求的轉移而改變,學習地圖的呈現能夠幫助教師關注每一階段幼兒“正在做什么”,同時解讀幼兒需求轉移的原因。在“小雞孵化站”項目中,隨著項目探索的不斷深入,孩子們的學習地圖也在悄然發生變化,他們將拯救小雞的愿望、照顧小雞的方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了表達,教師從學習地圖中能夠更加清晰地聚焦到幼兒的需求點,從而提供更科學、適宜的支持。

需求一:匯聚幼兒共同想法的“拯 救小 雞”求助信images/BZ_12_477_1318_1029_1905.png需求二:“怎 樣照顧雞寶 寶”說明書images/BZ_12_498_1962_1007_2421.png
學習地圖是兒童學習過程的“再現”。學習地圖能夠幫助教師更清晰地了解兒童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和發現。同時,通過將學習地圖與《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相連接,教師可以更進一步了解幼兒的發展階段,尋找目標差異,剖析幼兒在“最近發展區”的學習,并進一步挖掘深度學習的焦點。
隨著項目活動的不斷深入,幼兒的學習同樣面臨同伴交往、材料操作等困難,借助學習地圖,根據周期、途徑、難度等來深化指導策略。在“小雞孵化站”項目活動推進過程中,對幼兒已開展的項目活動內容可以進行深入、有效的指導,并提供支持策略。
通過學習地圖細致劃分材料的功能和特征,幫助幼兒理解創意的內容,分析創意材料的特點,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收集;啟發并記錄幼兒的感知經驗,使其成為選擇材料的理由;并為幼兒梳理多種實驗、驗證的具體方法,為幼兒驗證材料提供方法上的支持。

學習地圖呈現材料支持
如圖所示,在材料“收集—選擇—優化”的過程中,嘗試通過兒童學習地圖的遞進特征,分階段、分步驟開展有針對性的材料探究。在材料收集前,孩子們展開發散性思維,繪制了搭建雞窩計劃的學習地圖,但隨著對雞窩搭建材料適宜性的不斷探究,孩子們通過多種途徑對材料進行了篩選,驗證了這些材料的可行性,形成了材料整理的學習地圖。在探究過程中,在學習地圖的支持下,孩子們對于雞窩搭建材料的選擇有了更加清晰的規劃、更加深入的思考。遞進性的學習地圖也為孩子們選擇更契合的材料提供了有效支持。
兒童學習地圖制作的時機、空間場域的選擇權均屬于幼兒,無論是活動前、中、后,還是集體、小組、個別活動中,只要幼兒有意愿,就可以隨時拿到適宜的材料,用學習地圖的方式進行表達,幫助師幼雙方更直觀地了解思維過程,從而便于幼兒獲取不同的學習支持。隨著項目活動的深入,幼兒的探究可能會產生新的認知沖突,學習地圖也將會在某一個階段進行臨時修改,幼兒在做中行動、調整、優化。
在小雞找家的探究中,孩子們憑借著自己每天游戲、散步時的回憶繪制的幼兒園資源地圖,展開了持續性探究。幼兒原本計劃將小雞安置在滑滑梯、童果園,但在逐漸深入了解小雞的生活習性與需求后,通過兒童學習地圖,能讓幼兒更直觀地厘清環境所缺條件,支持幼兒及時調整安置計劃,最終幼兒決定將小雞的家安置在陽光充足、離水源近的童芽坊。

小雞的家選址的學習地圖:陽光充足、離水源近的童芽坊
學習地圖幫助幼兒在認知經驗和理解水平不足時,回顧探究過程,找到學習難點并逐步理清思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受知識經驗限制時,可以借助學習地圖推進,展開思維碰撞,思考更多的辦法。

如上圖所示,在項目難題“思考—探究—解決—再思考”的過程中,師幼嘗試通過學習地圖,在思維碰撞中不斷調整和優化探究的方式,實現了幼兒經驗的自主建構,從而幫助幼兒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學習品質。

兒童學習地圖產生的過程是幼兒運用已有經驗對當下習得經驗進行表達和表現的過程,有助于幼兒多方面能力的發展。項目結束階段,我們采取對項目活動的過程進行梳理的方式,為之后的項目活動更好地開展提供新經驗。在“小雞孵化站”中,幼兒從“孵雞蛋”開始,探索小雞孵化的方法,再到從孵化中思考小雞如何安置,引發幼兒持續探究的欲望,幼兒通過兒童學習地圖的方式有效聯結生活經驗,開展基于項目、基于問題等的學習延展。在此過程中,幼兒通過對學習地圖的不斷調整、聚焦,折射出問題的核心所在,從而用親身經歷的經驗來積累和建構知識。
學習地圖是師幼共同隨著項目活動的開展,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將項目行動路徑記錄下來的過程。在每次項目活動開始時,幼兒通過觀看學習地圖回憶上次項目內容,在項目活動中隨時對學習地圖進行補充,這是一個發現問題、思考調整辦法的過程。在師幼合作下,學習地圖逐漸成形。項目活動結束后,幼兒能邊看學習地圖,邊回憶項目開展的全過程。
在親生命課程這樣一個以思考為紐帶的綜合行動結構中,兒童學習地圖不僅體現出了課程的動態性和發展性,更為課程的生成和發展規劃了走向,保證了預設與生成的兼容性,觀察與指導的針對性,有效促進了幼兒的全面發展。在“小雞孵化站”項目活動中,孩子們從見證小雞孵化出殼的瞬間,到努力去保護、照顧小雞健康生長,再到最后面對小雞的離開,屬于他們自己的兒童學習地圖在對生命的不斷探索中調整、優化、出新的同時,親生命課程也在不斷豐富、充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