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堅勤 張斌 江蘇第二師范學院
1923年,陳鶴琴先生在南京鼓樓幼稚園扎根入土、腳踏實地的研究與試驗賦予了“活教育”理論蓬勃的生命力與生長力,使之成為適合我國國情與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科學化、大眾化、中國化兒童教育道路之根基。“活教育”是我國學前教育最具獨創性和本土性的實踐成果。“活教育”認為兒童是活的人;實實在在生活的人;有發展潛力的人。“活教育”在追隨兒童的過程之中,立足活的兒童,根植活的環境,生成活的課程。
“瑞吉歐教育”因其獨特的教育理念與實踐聞名全球。瑞吉歐充分尊重兒童與兒童發展的權益,高度認同兒童是積極的學習者,是真正的科學家、哲學家和藝術家。強調以兒童為中心,用“一百種語言”來表現和呈現兒童的學習歷程與生命成長過程。透過百種語言,我們看見如同生命之舞一般美好而有力的兒童圖景,以及持續擁有激情且不斷創造的教師。
在“環境是兒童的第三位教師”與“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的表述中,我們感受到百年以來“活教育”與“瑞吉歐教育”的大同:無論是“你要兒童怎樣做,就應當教兒童怎樣學”,還是“一切的教育源于教師心中的兒童圖景”,都充分體現了在共同的“一切為兒童”基礎上看見、傾聽與尊重的兒童觀與哲學思想。這使基于兒童立場與視角的“活教育”與“瑞吉歐教育”對話成為可能。讓我們共同分享世界幼兒教師之知行,共同發現未來兒童之力量!
毫無疑問,兒童是創造者。他們通過探究、游戲、對話、表征、思考創造著自我,也創造著年輕一代的人類。通過對這種“創造”的觀察與研究、紀實與言說,成人獲得了對兒童更真實、更鮮活、更深刻的理解,而這又何嘗不是成人“照鏡子”般對于自身的反思與認知呢?從這個意義上說,“日志”就是在書寫兒童的同時累積著有關生命成長的知識,它是成人向兒童的致敬,是兒童向人類的饋贈,是童年與成年的對話。
期待每一期“日志·一百”帶領我們投身一百種語言的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