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靜
文化部和旅游部在2018年合并為文化和旅游部,自此開啟了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新時代,被譽為“詩和遠方在一起了”。旅游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已經處在從高速旅游增長階段轉向優質旅游發展階段的關鍵節點。文化是旅游的靈魂,人文資源是旅游的核心資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可以促進文化更加彰顯活力,旅游也會更加富有魅力。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可以推動旅游業的高質量發展,同時也促使文化產業的創新驅動。推出更多文化和旅游精品,加強中外人文交流。文旅融合理念的導引同時帶來旅游消費理念的升級,旅游消費者不再滿足于淺層次的觀光式旅游,更加青睞于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體驗模式和高質量文化旅游產品的消費。新時期的旅游業已經完全不同于傳統的旅游業形態,旅游消費群體也逐步發生了一些變化:一是從單一游山玩水到更加關注地域人文;二是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式出游人群越來越多,注重旅游體驗過程;三是少數民族地區更為吸引人的是民族風情和傳統歷史文化;四是對旅游文創產品的文化特征和設計有更高的品質要求。
貴州數量豐富、形態多樣的文化遺產,是文化多樣性的一個經典標本[1],貴州是一個較為特別的省份,多民族聚居,經濟相對滯后,由于山地阻隔與交通不便使貴州保留了彌足珍貴的多樣性的原生態民族民間文化,是文化多樣性的珍貴寶庫,是多民族文化的原生態凈土。貴州省相對于發達地區,具有全國少有的民族文化資源優勢,擁有多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局面。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有著濃郁的民族風情,是現代人和藝術家尋夢的后現代生態家園。黔東南地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為世界十大“返璞歸真,回歸自然”旅游目的地之一;2019年10月入榜全球旅游資訊平臺lonely planet(孤獨星球)官方發布2020年世界十大最佳旅行地之一,是中國唯一上榜地;進入世界鄉土文化保護基金會授予的全球“18個生態文化保護圈”;被人類學家譽為“世界最大的露天博物館”。貴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尤其是一個大寶藏,其自然山水和獨具特色的多民族人文景象結合具有文旅融合發展的不可取代的文化“因子”,因此,文旅融合正是一條特色發展的路子。傳統工藝和民族村落一體,是實施鄉村旅游的得天獨厚的有利條件。實施文旅融合發展,一方面促進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擴大地域文化的傳播和影響力,促進文化與經濟共榮,同時帶動文化產業,促進傳統工藝的活態傳承。
文旅深度融合可以為貴州傳統工藝的創新性發展帶來良好機遇,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得益于國家發展戰略的政策指導,黨的十八大提出“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表明復興傳統文化已經融入治國方略,為了落實這一指示要求,原文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聯合制定了《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計劃的總體目標提到“發掘和運用傳統工藝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藝理念,豐富傳統工藝的題材和產品品種,提升設計和制作水平,提高產品品質,培育中國工匠和知名品牌,使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廣泛應用,更好滿足人們群眾消費升級的需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的實施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提出做精鄉土特色產業,優化鄉村休閑旅游業,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的保護工作,大力發展文化旅游、倡導文化消費。國家一系列政策都滲入傳承保護傳統文化的理念,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創新性發展強有力的保障。貴州省也在著力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與當代社會發生聯系,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新的功能,獲得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助力鄉村扶貧,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2017年貴州省出臺《貴州省傳統工藝振興計劃》,2019年貴州省出臺《貴州省強化文旅融合系統提升旅游產品供給三年行動方案》,這標志著貴州文旅融合新征程的全面開啟,十大提升行動中首要的就是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提升行動,提出要提升旅游產品文化含量,特色文化與現代科技和時尚元素結合,讓蠟染、刺繡、銀飾、織錦、土布、簫笛、染織等系列品牌產品走向國內外市場。一直以來省政府不斷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金和政策支持力度。因此,貴州省傳統工藝的保護和開發利用,融合于這樣的政策背景之下,通過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發展,合乎國家大力實施旅游+和+旅游的戰略,也無疑是對貴州省獨特人文資源挖掘、保護、傳承、發展的絕好機遇,將大有可為。
其次,貴州省具有的豐富的傳統工藝非遺資源,貴州省良好的自然生態與獨特的人文生態,造就了極其豐富神奇的民族傳統工藝文化,由于歷史原因,民族文化積淀深厚,作為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工藝種類之多,在全省的覆蓋面之大在全國都極為少見。傳統工藝幾乎遍及村村寨寨,是形成貴州濃郁民族風情的重要組成部分。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國家已頒布的貴州省的國家級非遺名錄有85項(140處),傳統工藝類占27項,省級非遺名錄628項(1026處),傳統工藝類達到130多項[2],包含刺繡、蠟染、木作、銀飾、民族服飾等等。貴州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貴州省共有213個民族特色村寨被國家民委命名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數量位居全國第一,省級特色民族村寨命名已達767個。一系列政策實實在在地為貴州省的旅游業和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良好的持續發展空間,是傳統工藝得到保護性開發的有力保障。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開發潛力巨大的寶貴財富,從內涵、技藝和審美上都已得到國內外廣泛認同,多樣性的民族民間文化為旅游文創提供了生動的素材和創意元素,具有很高的傳承、利用開發價值。
第三,貴州具有的傳統工藝的非遺資源與傳統村落天然合體自然和諧,是體現濃郁民族風情的重要載體,是文旅融合的環境空間優勢資源。以紡織服飾非遺為例,貴州省的服飾非遺遍布每一個民族村寨,傳統的自給自用方式使服飾技藝保留了從織到染到繡的完整的制作技藝,幾乎家家有織機,戶戶有染缸,村村有繡女。實施鄉村振興,這些都是非遺文化融入鄉村旅游項目得天獨厚的資源。
第四,良好的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自然形成的民族文化氛圍已獲得國內外旅游者的高度認同,被譽為多民族文化的原生態凈土,人類神奇的東方家園。人們可以在此獲得慰藉心靈的滿足。以西江千戶苗寨為例,旅游接待人數和旅游綜合收入從2008年的78萬人次和一億元,猛增到2017年的606萬人次和49.91億元。近十年來,貴州省旅游產業呈井噴式發展,政府持續有力的政策推動使貴州的旅游優勢逐漸在海內外擴大影響,成為世界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貴州傳統工藝的開發利用價值不僅在于技藝的傳承,還在于技藝所承載的歷史傳統文化。較長時期的山地阻隔賦予了這片土地神奇的色彩,因為沒有文字記載,使得積淀厚重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呈現出神秘、莊重、樸實的原生態文化特征,與諸多城市文化形態完全不同,是世界文化的稀有珍寶。例如苗族的盛裝禮儀,由于對祖先的崇拜敬畏,賦予了盛裝隆重儀式感,正是輩輩相傳的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使苗族許多精美的服飾技藝完好地保留下來,蠟染與刺繡紋樣都飽含原始信仰和審美情趣,經年累月的傳統觀念的秉持造就了貴州民族工藝燦爛的文化和精湛技藝。手工藝紡線、織布、印染、刺繡、銀飾等技藝的開發,和功能轉換,可創作出具有貴州民族文化獨特品格和形式的文創產品。
由于工藝的承載特性,“使用”是活態傳承的最好方式,自古以來傳統的紡織、蠟染、刺繡、銀飾等工藝均為家族傳承滿足日用,因此,極易從傳統的“用”轉換為現代的“用”,特別是紡織工藝則相對更易進行轉換,易于普及。目前,貴州省17個世居民族都保留著自己獨特的工藝文化和精湛技藝,吸引了許多國內外的藝術家和設計師們爭相前來研習。以貴州的紡織服飾非遺為例,包含織、繡、染所有技藝和不計其數的服裝服飾種類,僅刺繡就有幾十種手法,蠟染技藝由于地區的不同會呈現各自不同的樣貌特征,頭部的裝束及銀飾樣式也不下幾十種。這種傳統工藝的豐富性和透露出的濃郁神秘異質文化特質是全國少有的,在保護文化多樣性層面具有極大的保護、傳承、開發利用價值。
從近幾年貴州旅游市場呈現的情況看,涉及各種傳統工藝的旅游產品較受歡迎,其中蠟染與刺繡工藝的比例相對較高。據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2018年第一季度的調查數據,游客消費行為與偏好分析購物消費中,工藝品的消費在幾類中均占首位,季度總的占比達25.08%,工藝品中蠟染工藝制品較多,反映了游客對民族工藝品持續高漲的消費需求。
另外,結合貴州省地域情況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可思考路徑:一是充分利用好節慶資源,貴州各民族都有濃郁民族節慶習俗,并且一年有多次。貴州目前被列入國家級民俗非遺有17項,省級的有98項。地方政府將民族部分節慶調整為與國家法定節日同步,加大加速了旅游人文交流,增強了旅游市場的活力。二是體驗式旅游模式的有機契合,各種傳統工藝可以將過程作為體驗項目通過研習體驗工坊為游客提供非遺技藝的了解學習途徑。據了解,傳統手工藝體驗坊作為旅游項目非常受家庭式游客歡迎。三是推進傳統工藝開發利用與產業融合,結合民宿、酒店擴大產品研發路徑,與學校、企業合作提升研發設計水平和產品制造質量,跨界合作和各種社會團體機構協作。
從目前的旅游市場的設計創新領域看,還存在文創創新設計水平急需提升的問題。應該看到貴州本土設計力量較為薄弱。好的研發資源與設計創新人才的匹配嚴重不平衡,需引人深思。特別是設計研發隊伍中的特殊人群即傳承人和散落于民間的手工藝持有者,近幾年旅游業發展迅速,旅游市場的活躍,許多傳統工藝的持有者、民間藝人已經意識到發展機遇的到來,但是民間藝人們建立的開發水平離優質產品的產出還有相當距離。鄉村旅游的模式可以給村寨里民間工藝持有者帶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很大的困惑,由于他們缺乏設計能力,他們無法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其原因之一是由于許多少數民族技藝主要是家族性傳承,以滿足自用為主,難以從“自用”“族用”中擺脫出來,找到尋求“他用”的最佳方式。因此,產品還難以廣為社會其他人群接受,若要借助旅游市場把美好的技藝傳播出去首先要適當改變非遺的老面孔,這需要本土掌握非遺技藝的人群和設計師及生產企業共同努力。傳承人群也不能僅靠政府支持幫助,還得通過市場歷練自身的造血功能。
貴州省豐富的民間傳統工藝文化是文化多樣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融合具有原生態特征的自然和人文社會可以形成非常有價值的文旅融合資源。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既是貴州省旅游產業創新發展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深化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多民族文化生態借此煥發新的生命活力,獲得優秀傳統工藝的活態傳承和創新發展的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