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晴 劉佳奇
伴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也因此產生了巨大變化,如今網絡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網絡流行語也逐漸興起,變成一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現代人思想和生活態度的標志。在過去的兩年里,普通大眾的生活方式與以往有些差異,例如,工作和學習都需要采取居家的形式完成,而這毫無疑問大大增加了人們在互聯網和電子設備上耗費的時間。由此,通過快捷高速的網絡平臺,大量令人印象深刻且含義豐富的網絡流行語相繼出現。根據《咬文嚼字》雜志編輯部和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平面媒體中心分別發布的2020年年度網絡流行語榜單可以發現,近一年的網絡流行語有很大一部分與突發事件息息相關,例如“逆行者”“脫歐”和“馳援武漢”等。袁春波(2020)指出網絡流行語是學界普遍關注的熱門對象,而現有研究尚未過多關注其語用身份建構問題[1]。因而本文嘗試在評價理論的基礎上,以收集到的網絡流行語語料為例,對其進行積極話語分析,探究部分網絡流行語中的身份建構問題,以及背后所呈現的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上下一心、眾志成城渡過難關的正能量。
1991年,J.R. Martin在《積極話語分析:團結與變革》一文中正式提出了“積極話語分析”這一全新的命題(Martin,2004),用以補足批評話語分析的不足,因而引起了眾多研究者的興趣和關注[2]。胡壯麟(2012)認為Martin發展積極話語分析的目的并不是要取代批評話語分析,繼而探討了批評話語分析與積極話語分析的互補性[3]。朱永生(2006)從積極話語分析與批評話語分析的聯系切入,探討了積極話語分析對批評話語分析反撥和補充及創新和欠缺之處[4]。因此,相較于批評話語分析偏向針對社會矛盾和不平等現象,以揭示話語背后的權力因素和意識形態。本文選用了與其有著密切聯系但又截然不同的積極話語分析的角度,意圖探究代表著現代人思想觀點和生活態度的網絡流行語背后隱含的積極、美好的含義。
評價理論(Appraisal Theory)是積極話語分析的主要理論基礎,是功能語言學在對人際意義的研究中發展起來的新詞匯—語法框架,學者們也稱其為評價系統[5-6]。評價理論由Martin和White在20世紀末提出并經過不斷地完善和系統化,逐步發展為現在的評價理論。Martin等認為,評價理論對話語中所傳遞的各種情感、態度等方面進行評價,同時也關注話語所起到的聯盟讀者等的作用以及話語背后所隱含的深層寓意(Martin & Rose,2003)[7]。評價系統是指通過對語言的分析來評價語言使用者的立場、觀點和態度,即是語言分析不僅停留在表層,而是通過表層意義看深層意義取向。評價系統可分成三個部分:態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級差(Graduation)。態度系統又可以進一步分成三個次級類別,即情感(Affect)、判斷(Judgment)和鑒賞(Appreciation)。情感是表達自己的情感,判斷是評價別人的性格,鑒賞是評價事物(張德祿,2004)[8]。評價理論是積極話語分析的主要分析方法之一,因此,筆者將從態度系統的三個次類別來分別探析網絡流行語中所蘊含的深層含義,以及構建的不同語用身份。
網絡流行語體現了人們的生活態度、方式和心理狀態等方方面面,從不同學科視角出發關于網絡流行語的研究也日益豐富。態度系統是評價理論中至關重要的一塊組成部分,本章主要基于態度系統,對2020年間產生的與部分突發事件有關的網絡流行語進行積極話語分析。
正如在理論框架中提到的,評價系統包含三個次級系統,即情感、判斷和鑒賞。情感系統指從話語、文本或行為中所體現的各種情感態度,其中包括正面情感和負面情感。
2020年年底,《咬文嚼字》編輯部和北京語言大學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平面媒體中心分別發布了當年的年度網絡流行語榜單,本文主要從中選取了與部分突發事件有關的網絡流行語進行分析。通常來說,具有正面情感的詞匯體現了人們話語中積極向上的態度;反之,具有負面情感的詞匯則蘊含著消極或不滿的情緒態度。然而,一部分表面傳達了消極情感傾向的流行語也可能在新的時代背景和語境下傳遞著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首先,本文將對表現了積極的正面情感的網絡流行語進行分析。如“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馳援武漢”等詞,都直觀地表現出了積極、樂觀的情感傾向。“颯”字原用于描寫風聲,現在被人們廣泛使用的“颯”字特指帥氣利落、瀟灑清爽,且多用來描述女性。在過去的一年中,肩負重任的醫護人員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女性,人們便使用“又美又颯”來稱贊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女性醫護人員,表達了對醫護人員的感激與贊美之情。
負面情感通常被認為是使人感到不適、沮喪等消極的情緒,但在積極話語分析中,看似貶義的詞語也可能傳達著人們心中的美好愿景。在這場突如其來的事件中做出了巨大貢獻的群體被人們熱切地稱為最美“逆行者”,這一詞匯被大眾廣泛接受和使用,甚至頻繁出現在各大媒體與網絡平臺對其的報道中。逆行,即是朝著與眾人相反的方向走去,原本是一個貶義詞。但在時代背景的影響下,“逆行者”卻是指那些肩負著自身的責任與信念,在發生重大危險時不顧個人安危,迎難而上,去拯救他人的生命、財產安全的人。這一詞匯從貶義轉為褒義,體現了中國人民眾志成城、舍己為人的精神,為社會源源不斷地傳遞著正能量,也反映出一種積極健康的情感態度和認知傾向。
判斷系統是語言評價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也就是根據各種原則規范對言語行為、社會風氣進行評判,且這種判斷一般都會基于現有的法律法規和社會道德標準[9]。與情感系統相同,判斷系統也可以把對行為的判斷分為積極評判和消極評判。
2020年,突發的新冠肺炎事件給我國人民群眾的生命和健康帶來了威脅,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民眾的工作、學業和日常生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很顯然是一種積極評判,讓我們看見國家和政府為了保護民眾渡過這場艱難的疫情,將人民和生命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得全國人民響應抗疫政策,積極投身到抗疫中去。
判斷系統同時表達了對于群體或個人行為的褒揚、認同或反對、譴責。由于防控需要,政府號召大眾保持社交距離,避免群聚活動。因此,“不約會、不聚集”成為了廣大民眾不需要事先商量,默認會共同遵守的規則。“不約而同”一詞也因為這項號召被賦予了全新的含義,屬于一種社會約束。“常態化防控”則是根據當前形式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做出的決策,要求將嚴格的防控舉措落實到日常中。基于重新恢復的正常生活,對此次突發事件的警惕和出臺的一系列政策使得人們自然而然地根據已有規定自主防范,不僅提高了環境衛生意識,自覺性也明顯增強,這正說明了人們的社會道德意識有了顯著提升。
鑒賞是人們對事物進行感受,理解和評判的思維活動和過程。鑒賞系統在美學范疇上對一個事件、現象或過程進行評價,也包括對于自然現象的評價。根據不同的結果,鑒賞可分為正面鑒賞和負面鑒賞。
在網絡流行語中,如“神獸”“奧利給”“颯”和“戰‘疫’”等詞都體現著人們抗疫期間不畏時艱,積極樂觀的心態。去年,由于受到突發事件的影響,全國各地中小學學生只能居家上網課。而這些孩子正值青春活潑之時,有時會做出一些讓人啼笑皆非之事,“神獸”就成了這群孩子的代稱。雖然遭受了不可避免的突發事件的困擾,這個詞卻反映出活潑可愛的孩子們給每一個家庭留存的那一份溫情和期盼。“颯”主要用來形容英姿颯爽的女性,包含了人們對那些參與到抗疫工作中,巾幗不讓須眉的女性們的敬仰和褒揚之情。
隨著傳播學、語用學和會話分析的發展,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對身份的定義。近幾年,圍繞“身份”這一主題衍生的研究課題也是當前眾多領域研究關注的熱點。陳新仁(2013)從話語角度出發,關注說話人或聽話人在發出或理解特定話語時所選擇的一個或多個特定身份,并將說話人在話語中提到的社會個體或群體的他者身份統稱為語用身份(pragmatic identity或identity in use)[10]。也就是說,在日常話語中,說話者身份、聽話人身份,以及他者身份都屬于語用身份建構,且上述建構過程會受到語境因素的制約。只有在社交網絡中,身份才能起作用,而沒有社交環境就沒有討論身份的意義。
通過對網絡流行語的積極話語分析,我們發現其在給人們以積極的信心和態度的同時,也構建出了每個詞背后一個個不同的身份。這些身份涉及普通群眾、抗疫前線的人員和政府機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塑造了國家形象,向世界展示了中國與時俱進、飛速發展的嶄新面貌。如:“健康包”“方艙醫院”和“火神山(雷神山)”等流行語,不僅呈現了我國在疫情期間所展示出的大國速度、大國力量和大國風范,構建了關心民眾健康安全,及時提供醫療保障,有責任感的大國身份。同時體現了我國疫情期間的人文關懷和不斷提高的國家實力,也彰顯了我國心懷天下的大國擔當。
在此次突發事件中出現的“逆行者”一詞,由原本帶有貶義情感的負面情緒轉換成蘊含了積極情感的正面情緒。“逆行者”和用來形容女性工作者的“颯”一樣,兩個詞匯都塑造了困難時期無數面對危難挺身而出,用生命守護生命,詮釋了新時代英雄精神內涵的抗疫英雄的身份形象。這一身份不僅包括戰斗在疫情第一線的醫護人員,也囊括了千千萬萬從平凡人中涌現的為抗擊疫情不計較自身利益得失,貢獻出一份力量的每一個英雄人物。“云監工”則是從抗疫期間,數千萬網友通過在線觀看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現場的24小時實時直播而來,指觀看直播的人此時是通過網絡充當“監工”的身份。雖然網友們用監督工人如期完成工作的“監工”自稱,更多地展現的卻不只是關注當時的工程進度,而是民眾對疫情防控的進展和長時間辛苦工作的工人們的關切之心。
本研究在積極話語分析視角下,運用評價理論分析網絡流行語背后的積極意義和建構的不同身份。通過分析發現,這些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社交平臺和媒體中的流行語大多都展現出中華民族不懼挑戰,不畏艱險,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決勝信念;彰顯出我國心懷天下的大國氣度與大國擔當;傳遞著人與人之間的關切、感激與真情,也揭示了話語背后的不同意識形態和構建出來的不同身份。此次突發事件的余波仍在世界范圍內繼續,希望通過以上的分析,能幫助人們更加全面、正確地認識與疫情相關的網絡流行語,了解其背后所展現的積極情感和不同身份的群體為疫情做出的努力,從而樂觀面對生活、共同抗擊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