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娜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 廣東 佛山 528000)
在佛山陶瓷產業的轉型升級中,產品的設計創新是關鍵,是產業發展核心競爭力。2022年3月5 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進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優化升級,依靠創新提高發展質量”[1],加大企業創新激勵力度,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佛山陶瓷創新服務平臺為此提供資源優化與集聚,以陶瓷產品設計創新為核心,推進陶瓷產業從生產制造向創新智造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平臺最初為工程概念,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平臺的定義更為廣泛,現在平臺多指資源的集聚優化,共享性是平臺的最本質屬性[2],平臺對公共資源進行組織整合、集聚優化,提供可共享的軟硬件資源,可以提高行業內資源利用率和信息共享率,促進特定行業、區域經濟文化的發展。筆者所研究的陶瓷創新服務平臺,范疇為佛山建筑衛生陶瓷領域,是把平臺概念引入陶瓷產業領域,依托現有陶瓷行業的各種資源,以提高產品的自主創新能力為目標,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產品創新設計為核心,集合優化創新資源,充分利用各領域的資源,推動陶瓷行業的轉型升級。
佛山陶瓷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有著“石灣瓦,甲天下”的美譽,20世紀80年代前,佛山陶瓷主要以日用陶瓷、工藝美術陶瓷為主。1984年,佛山從意大利引進第一條先進的建筑陶瓷生產線,自此開始領跑中國的陶瓷產業,經過改革開放的快速發展,佛山陶瓷進入規?;?、產業化的階段,發展速度不斷加快,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陶瓷產業逐漸成為佛山重要的傳統支柱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佛山陶瓷涌現出了一大批競爭力強的企業,如“東鵬”、“新中源”、“鷹牌”、“箭牌”等已經成為佛山陶瓷企業的行業標桿。隨著中國陶瓷行業的快速發展,佛山的整體陶瓷生產技術水平已經接近或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陶瓷企業有數千家,形成了規模性的產業集群,但在產品設計創新方面,還存在著一定差距。陶瓷產品整體水平參差不齊,存在產品同質化、缺乏自主創新、低層次生產等問題,很難滿足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影響本地陶瓷品牌的建立,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因此,陶瓷產業發展模式發生改變,以量增長為主的傳統模式結束,要加大產品的設計創新的投入。
佛山陶瓷企業多為中小企業,大企業偏少,有專業研發設計中心的企業較少。企業缺乏自主設計開發能力,設計開發的成本較高,復制、傳播成本低,但具有較高的市場風險。陶瓷行業需要政府及公共服務平臺的支持,柳冠中先生曾說過“在我國,可持續發展背景下的公共服務平臺很難靠市場推動自發形成”。[3]構建創新服務平臺,為佛山地區產業發展服務,整合社會和產業資源,形成陶瓷工業體系,集聚設計資源,提升設計能力與效率,向陶瓷行業輸送大批優秀的專業人才,縮短企業產品研發周期,降低創新、創業成本和風險,提高陶瓷企業創新設計的競爭力,提升陶瓷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國際市場中,佛山陶瓷所占的比例較大。近年來,歐洲經濟衰退,佛山陶瓷產業利用機會,加強合作,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人才,拓展歐洲國際市場。另外,亞非國家陶瓷消費需求增長最大,一方面是這些地區的陶瓷基礎比較薄弱;另一方面是這些地區國民經濟處于發展中,正在大規模的發展基礎建設,而亞洲、非洲等地的陶瓷進口是以中國為主[4]。這些給了陶瓷企業很大的國際市場和發展前景,使陶瓷企業具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在國內市場中,佛山建筑衛生陶瓷的主要市場是房地產行業,而近幾年,中國的房地產行業不斷萎縮,陶瓷行業作為房地產行業的依附產業,佛山陶瓷行業的銷量萎靡下滑,佛山陶瓷行業需積極拓寬新的市場。第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美麗鄉村建設行動[5],全面建設鄉村的公共服務設施、道路交通設施、文化場館、旅游景點和環境衛生設施,這些基礎設施建設保持著較大規模,這對于陶瓷行業來說潛力巨大。另外,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6],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工作,海綿城市是指使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能夠吸納和利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降水災害,海綿城市的材料需要表現出優秀的滲水、抗壓、耐磨、防滑以及環保美觀、舒適易維護和吸音減噪等特點[7]。海綿城市對城市建設的材料提出更高要求,建筑陶瓷材料的性能要不斷升級,適應海綿城市的功能性,佛山建筑陶瓷企業應加強技術研發,不斷地創新,緊跟國家發展,未來陶瓷產業的發展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因此,佛山陶瓷企業有很大的國內外市場。
佛山市委、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關于陶瓷產業調整提升工作的目標、具體政策和實施步驟,為實現陶瓷產業的穩步長遠發展,加快產品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促進產業升級,由粗放式增長向集約型轉變,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來實現工業附加值的增長。國家“十四五規劃”指出,我國傳統制造業應向智能化和數字化發展,扶持建設一批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燈塔工廠、智慧園區[8]。這也為我國陶瓷產品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佛山陶瓷應重視產品設計和科技的創新,推進陶瓷向智能化和數字化設計的應用方向發展。
佛山位于珠三角腹地,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其經濟發達,前期所積累的大量技術和資金是強有力的支持。廣東是工業設計活動起步最早的地區之一,珠三角設計行業規模和影響力位居全國領先,擁有各類設計公司近萬家,在陶瓷行業聚群的專業中僅廣告公司也有數百家,設計院和設計公司較多,為建立佛山陶瓷創新服務平臺奠定了基礎。同時經過40多年的發展,形成強大的陶瓷產業集群,同時有著生產、分配、銷售、消費等完整的供應服務網絡配套系統。
佛山陶瓷產業的集聚效應,造就了一批陶瓷產業人才隊伍,研發人才、銷售人才、策劃人才、生產技術人才的市場比較發達,已形成陶瓷產業人才集散地[4]。多年的行業凝聚,人才輸送有著固定渠道,多為陶瓷院校畢業生,主要有景德鎮陶瓷大學、廣州美術學院、順德職業技術學院等。2011年為更好促進佛山陶瓷行業發展,以佛山陶瓷資源為基礎,佛山禪城區與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合作共建陶瓷藝術設計學院,政府、企業、高校、大師多方合作,形成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學校運營、學校企業一體化的運行機制,培養目標圍繞“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堅持育人為本、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特色興校”的辦學理念,貫徹學校“培養基礎扎實、精于實踐、勇于創新、敢于創業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依托地方陶瓷產業特色,針對佛山陶瓷產業發展需求,實現與佛山陶瓷行業緊密結合,培養適應佛山、廣東珠三角及周邊地區陶瓷行業等領域的高素質應用型創新設計人才。時至今日,佛山科學技術學院陶瓷設計專業學生畢業后90%進入佛山的陶瓷行業從事陶瓷設計工作。
針對其陶瓷行業發展,佛山政府和陶瓷行業組建創新設計交流平臺,在政府的推動下,陶瓷行業以設計創新助推制造,舉辦一年一度中國(佛山)陶瓷設計周,以陶產業為基礎、以陶文化為根基、以設計為引領,活動期間集中舉辦比賽、展覽和論壇,以設計為紐帶,圍繞陶瓷文化,陶瓷設計周已經逐漸成為匯聚陶文化和陶產業創新鏈關鍵要素的平臺,推進佛山的陶瓷、家居等傳統優勢產業發展,推動佛山陶瓷產業與文化、設計、家居等元素融合創新,竭力打造國家級乃至成世界級的陶瓷創新中心[9]。除了政府行為外,民間自發組織設計交流平臺,廣州國際設計周與佛山建陶企業“新中源陶瓷”共同合作建立中國設計星平臺,每年舉辦一期,面向80后設計師,旨在推廣中國設計,是中國青年設計師成長平臺,通過“中國設計”觀點交流和設計作品交流,挖掘年輕設計力量。
2017年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創業谷平臺落成,以高校佛科院為主導,聯合佛山多所專業院校,緊密聯系佛科院的重點專業,如陶瓷設計、土木工程、計算機、電子自動化等,依托佛山支柱產業,目的是打造引導禪城區乃至大佛山的人才、技術、資本等創新要素向眾創空間集聚,是一個集創新、創業、信息共享、創業服務、項目孵化等多功能平臺。為高校、企業、學生提供一個創新、創意、創業及就業平臺創意谷,建立創新創業平臺,協同培育創新創意人才[10],現在創業谷已經服務于地方產業。
設計創新服務平臺實現設計資源整合,以廣東各高校和企業的設計創新資源為依托,立足于不同平臺的資源庫,匯集來自全球的設計資源,企業可在平臺采集所需的信息,包括產品設計中的文化要素、新材料信息、新技術信息、工藝信息等,降低設計活動的信息成本,提升企業的創新觀念、設計理念和設計能力,同時有利于組織合作設計活動的開展。
組建高水平的陶瓷設計團隊,利用國內外先進的數字化和信息化技術,為陶瓷企業提供產品設計服務,推進數字化和智能化設計發展。
開展各類展示、論壇、研討、專業競賽等活動,促進佛山陶瓷設計各類成果、知識的交流和宣傳。人才培訓平臺建成以后,通過結合市場的發展方向,邀請國內外工業設計師、陶瓷設計師、專家等,舉辦各種形式的設計學術、管理講座,并開展設計咨詢服務以及組織相關交流活動。
構建以高校、企業、研究院等運營主體,政府協同配合的人才培訓平臺,以學校為基地,建立陶瓷設計培訓中心,開設專門的陶瓷藝術、陶瓷開發設計等課程,培養陶瓷開發、設計專業人才,將高校、人才和企業聚集在一起,充分發揮人才、知識在陶瓷設計中的影響作用,從而推動整個陶瓷行業的發展。
提高陶瓷的設計創新能力,整合企業、高校、社會各方資源,推動設計成果轉化,加快創新方案和成果的推廣應用。
培育高素質的陶瓷設計隊伍,實現陶瓷設計產業化發展,為中小企業提供設計服務,建設創業中心,為畢業生和青年設計師的自主創業提供幫助和扶持。
筆者探索陶瓷設計創新服務平臺的構建,整合社會資源,充分調動各領域機構,以提升國內陶瓷行業自主創新能力為目標,在現有陶瓷行業產品設計基礎上,建立陶瓷設計創新的專業平臺,通過搭建平臺,推動佛山乃至廣東陶瓷產業的優化升級,促進陶瓷產業設計創新發展,希望對國內陶瓷產品設計提升也起到示范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