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克玲
(安徽省太湖縣圖書館,安徽 太湖 246400)
公共圖書館作為地區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需要承擔起滿足公眾精神文化需求、建設地區文化的職能。在文旅融合視域下,公共圖書館發起了“圖書館+”模式,在承擔圖書館職能的基礎上引入更多的地區文化資源、文旅融合理念,創建出豐富新穎的文旅融合服務創新模式,極大程度上提升了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能力,為地區人民群眾提供了更優質的文化服務。
2018年,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通過了“合并國家旅游部、文化部機構改革方案”,組建形成文化和旅游部。自此以后,文化旅游部充分發揮自身職責,主動探索文化與旅游政策措施,統籌規劃文化事業、文化旅游產業、文化產業等資源,優化資源配置,深入落實各項文化惠民工程。自2018年開始,我國各地區文化和旅游機構改革陸續落實,大部分省市成立了“文旅廳(部門)”,文旅融合機制逐漸形成。之后的發展中,我國政府對各地區文旅融合推廣力度逐漸增加,文旅融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2019年5月,在“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發展現象研討會”中,對圖書館文旅融合進行了全面闡述與說明,表示:“圖書館的文旅融合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其認為“如何將過去的延伸服務推廣到全新的舞臺”,是需要思考的問題。至此開始,各地區圖書館紛紛探索文旅融合服務路徑,研究如何開展圖書館的文旅融合服務,搭建具有圖書館特色、兼具圖書館服務模式的文旅融合模式,從而落實文化高效能傳播、旅游高質量發展。公共圖書館的文旅融合服務,既是公共圖書館服務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文旅融合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體現,其對社會文化教育、地區經濟發展、圖書館文化影響而言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具體可以體現如下。
公共圖書館是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場所,承擔著社會文化傳播、文化素養培育、社會文化教育的責任。文旅融合的著力點是“文化”,與圖書館基礎職能相契合,且圖書館的旅游功能開發與探索的核心也在于文化,若缺乏文化的支撐,則圖書館與旅游無法相聯系。因此,公共圖書館以文化為核心,充分發揮自身館藏優勢,搭建面向本地用戶與游客的文旅服務,形成文旅融合模式。這樣模式運行之下,社會人民群眾可以更深入、直接地體驗民俗文化、傳統文化、地域特色,提升公共圖書館的文化傳播與教育效用,促使圖書館更有效地發揮自身社會教育、文化素養培養、文化傳播職能。
文化旅游能夠有效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增加地方收入。公共圖書館參與到文化旅游活動中,能夠為所在地區帶來直接收益。根據“圖書館對城市的經濟影響”的探索,可以基本判定公共圖書館是地區的重要資產,其本身具備價值。圖書館參與到文化旅游融合中,能夠吸引來更多的游客,且增加地方崗位,從而增加經濟收入。以西雅圖中央圖書館為例,新建總部第一年接待了230萬人次游客,相較于未建成之前同比增長250%;這些游客中30%為外地游客,對當地經濟貢獻大約為1600萬美元。這也可以體現出,公共圖書館的文旅融合對于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隨著現代社會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公共圖書館服務理念發展變化,希望能夠為更多的讀者、群體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希望提供的服務可以跨越時間與空間的局限,能夠為更多用戶帶來更多優質的資源與信息。為了實現這一服務目標,很多公共圖書館開啟了流動圖書館服務、線上圖書館服務等,并且積極參與到文化旅游融合中,將外地游客作為新的服務目標,致力于吸引更多外地游客進入圖書館、接受圖書館的服務。這對于游客而言,公共圖書館的公益性質完全超出其原本期望,進一步成了休息站、旅游信息、網絡中心、旅游目標。對于公共圖書館而言,能夠以更加生動、靈活的方式為大眾提供服務,以此鞏固自身城市文化中心的地位,增強自身影響力。
文旅融合視域下,公共圖書館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與內部架構,進一步引入本地區文化資源、文旅融合形式,形成了豐富多樣、服務質量較高的文旅融合服務創新模式,具體如下。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背景下,地區文化傳播速度得到大幅度提升,各地區公共圖書館紛紛開啟了文旅融合、研學旅行的活動潮流。公共圖書館的研學旅行活動內容包括:地區游覽、紀念館觀摩、深度學習、文化交流,是教育、旅游、文化相結合的新的服務模式。這種將文化與旅游結合起來的方式,更符合現代教育理念,能夠滿足各個階段學生的研學需求、素養提升需求[1]。
近兩年,人們的消費觀念發生了較大的改變,人們在旅行的過程中愈發注重情懷,關注心靈體驗,單一的圖書館活動,或者單一的旅游住宿都很難引起人們的興趣,無法給人們更優質的服務體驗。在地區政府牽頭之下,公共圖書館與地區民宿相結合,將部分圖書館內的優質館藏資源搬進民宿內,人們可以在白天進入圖書館觀看書籍、參與活動;在夜晚回到臨近的民宿休息時,也可以觀摩珍貴的館藏資源,充分享受放松時間,感受文化氛圍。現如今,各地區公共圖書館紛紛落實這一模式,提出了“書屋+民宿”“書吧+民宿”的概念,進一步落實文旅融合,充分發揮圖書館在滿足人們精神需求方面的作用。
地區公共圖書館與網紅景點的結合,進一步推翻了傳統公共圖書館的概念,為圖書館文旅融合服務創新模式發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在圖書館與網紅景點結合中,人們進入圖書館不再是單一的閱讀書籍、查找資料,而是更多地融入圖書館內的閱讀場景中,感受圖書館中營造的文化。這樣的模式能夠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促使圖書館成為游客感受本地區精神文化的場所[2]。這種模式之下,圖書館定期發起旅游季的“外來的朋友交流會”活動,邀請外地游客在圖書館中參與交流討論,讓游客在交流的過程中表達自己對某種文化、現象與精神的看法,進一步強化圖書館發揚文化建設、滿足人們精神文化需求的服務職能。
根據現階段的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服務創新模式情況來看,可以發現,“圖書館+”架構的發展空間較大、發展前景良好,圖書館可以開發本地區內更多的文化資源,將更多文旅融合產品引入圖書館中,從而實現服務創新模式的發展。但是任何一種模式的形成與運行,都離不開物質基礎的支持。因此,要想實現模式發展,就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圖書館的軟硬件設施水平,為更多服務創新模式的形成與運行提供保障[3]。實際過程中,公共圖書館要分別加強圖書館建筑物、室內裝修的建設,提升館內環境;之后要加強圖書館歷史資料、文化物質的保護。
現階段的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服務創新模式多種多樣,不同的模式構建需要引入不同的社會力量。比如,在“圖書館+民宿”中,不僅需要取得民宿企業的入駐,共同協商民俗在圖書館周邊的建設情況,更需要取得地區政府的支持,才能夠保證項目的落實與運行。因此,在文旅融合服務創新模式的發展過程中,建議圖書館積極爭取社會力量,主動發展文旅融合服務的伙伴,協同作業,全方位、多層次開發文旅融合資源,將地區旅游與文化現象整合。圖書館可以與地區政府有關部門達成合作,由圖書館利用自身文化與信息優勢開發特定的服務主題,為之后的旅游市場開發、市場分析、產品研發提供依據;地區政府部門則可以適當提供一些扶持政策,鼓勵外部資金進入,同時在審批、質量控制、運行方面嚴把關,保證項目社會效益與市場效益[4]。圖書館可以與地區文化機構達成協作約定,比如,圖書館與博物館達成合作、圖書館與藝術畫廊達成合作、圖書館與地區紅色紀念館達成合作等,搭建綜合文旅模式,讓人們在一次文旅活動中探訪不同的文化場景。
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主要是將文化元素與旅游元素相融合,開發圖書館的旅游功能,豐富地區旅游的文化內涵,凸顯文旅特色。圖書館本身是文化的象征,代表了人們對知識、文化、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些圖書館憑借自身豐富的文獻資源與館藏資料、所在地區的悠久歷史成為新的旅游景點,吸引大量游客參觀,進一步成為城市文化的象征。這就是圖書館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實踐形式,也是圖書館作為城市文化景觀的手段。
因此,在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實踐中,可以深入開發圖書館優勢與特色,打造圖書館文化景觀,具體方法包括幾點。第一,發掘公共圖書館悠久歷史,體現其歷史價值。比如,名人故居、革命遺址、歷史古跡等。此類圖書館一般具備悠久歷史,已經成為名稱古跡,比如:法國巴黎的圣日內維耶圖書館,其具備900多年歷史,在1851年修整之后對外開放,如今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景點。第二,打造特色圖書館建筑物,加強圖書館內基礎設施建設,促使其具備吸引力。以近兩年流行的“城市書房”為例,以簡潔明了的線條、干凈明亮的配合構建形成具有現代化風格的建筑物,在內部設施大量休息區,干凈衛生、窗明幾凈、文化氣息十足的環境吸引著人們。城市書房不僅是地區人們休閑、學習的重要場所,也逐漸成為外地游客進入參觀、打卡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之一。第三,凸顯公共圖書館的文化、科學、教育重要價值,提升圖書館吸引力。部分圖書館中珍藏著很多重要文獻,這些文獻對于文化、科學與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館藏文獻的珍貴與價值促使圖書館盛名在外,從而成為遠近為名的旅游景點之一。比如,瑞士圣加侖修道院圖書館,內部珍藏大量基督教典籍,這促使圖書館成為德語國家宗教文化中心。
互聯網技術、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文旅融合開發與創新提供了技術支持。公共圖書館的文旅融合創新服務模式中,可以引入不同先進技術,比如: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圖書館可以借助虛擬現實技術,搭建“一日九萬里”的文旅產品,圍繞文化主題編制文化旅游視頻。比如,讓游客進入圖書館內,穿戴虛擬現實設備,感受不同地區的“紅色歷史發展”;讓游客觀看本地區上下幾百年時間的發展歷程。借助現代化技術,進一步將無形的地區文化資源轉化呈現出來,依托公共圖書館優勢,邀請游客游覽古今、觀賞各地區美景,充分體現公共圖書館中的文化旅游融合特色[5]。
除此之外,為社會大眾與機構提供信息,也是公共圖書館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角度。公共圖書館可以以解決文化服務供需矛盾為支持,深入發掘文化資源,將這些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信息化處理,促使其轉化成為城市發展優勢。公共圖書館可以面向游客提供旅游信息。第一,向游客提供旅游后信息,包括旅游相關信息,文化信息等,將信息以公眾號推動到游客智能手機中,滿足游客對于信息的需求。關于旅游信息服務,也可以讓游客在公眾號中輸入關鍵詞,自動回復游客咨詢問題;或者向游客推薦本地旅游后的小冊子、圖書館自建的旅游數據庫等,或者根據游客的行程軌跡為其推動與本地區歷史、文化有關的故事。第二,給游客推送“文旅地圖”,讓游客可以在文件中閱讀了解本地區的民宿、驛站、酒店、文化景區、文化圖書館等。
要想更好地實現公共圖書館中文旅融合服務創新模式的發展,就要加強社會宣傳與推廣,讓更多的人了解圖書館內的文旅融合服務項目,主動走進公共圖書館,參與到項目活動中。建議公共圖書館要依托微信公眾號,定期將館內的文旅融合活動推送到平臺上,還可以利用視頻、效果圖展示文旅融合服務過程,吸引游客前來。此外,可以定期組織線上圖書館的文化主題交流活動,同時展示圖書館文旅線路與說明,邀請流量達人體驗與點評,從而擴大影響力[6]。
綜上所述,公共圖書館已經逐漸形成豐富多樣的文旅融合服務創新模式,搭建“圖書館+”架構,深入開發本地區資源,充分發揮地區文化優勢,拓展圖書館發展新思路,形成了獨特的文旅融合之路。在今后的發展中,建議要始終堅持圖書館基礎職能,以此為核心向外輻射,引入更多資源與力量,不斷開發新的服務,提升圖書館文旅融合服務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