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鋒 高 玥 萬 云
(中海油氣(泰州)石化有限公司,江蘇 泰州 225300)
1.1 中國海油“兩洲一灣”戰略布局促進泰州石化的成立和發展
中國海油提出由純粹的上游勘探開發公司轉型發展成為上下游一體化的綜合型能源公司,并制定“兩洲一灣”戰略規劃。2007年,中國海油旗下中海油氣開發利用公司通過收購原江蘇華東燃油化工有限公司150萬噸/年常減壓裝置,建立中海油氣(泰州)石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泰州石化),與中海瀝青(泰州)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泰州瀝青)形成區域配合,成功樹立起“中海油36-1”品牌瀝青民族自主、高端專業的市場形象。同時,兩家公司生產的環保燃料油產品由于低硫、環烷基等特性優勢明顯,備受華東地區以酸堿洗精制為主流技術的潤滑油廠家青睞[1]。
1.2 中國海油煉化產業整合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落實為泰州石化整合泰州地區煉化資源提供契機
“十二五”期間,按照中國海油“二次跨越”戰略的總體規劃,在中國海油、泰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泰州石化于2012年3月20日開始建設泰州地區一體化項目,并于2016年12月打通全廠流程。一體化項目占地面積約1300畝,是泰州歷史上首個超百億元的大項目,定位為“高端潤滑油產品和清潔燃料產品生產基地”。
2019年,在國家開放能源產業、引進民營資本、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關政策引導下,泰州石化、泰州瀝青、東聯化工三家公司完成混改重組。
1.3 中國海油進入泰州以來為地方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泰州石化成立以來,累計加工原油4461.28萬噸,銷售收入1627.26億元,利稅總額319.4億元(其中利潤總額54.20億元,繳納稅費265.2億元),是泰州市“工業三十強”重點企業。
2.1 外部市場環境
在國內石化產能過剩、資源環境問題突出背景下,2014年6月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石化產業科學布局和安全環保集約發展。2015年5月29日,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印發了《石化產業規劃布局方案》(下稱《方案》)。《方案》對今后一個時期的石化產業布局進行了總體部署,“十三五”期間著重建設七大世界級煉化產業基地,即大連長興島(西中島)、河北曹妃甸、江蘇連云港、上海漕涇、浙江寧波、廣東惠州、福建古雷。截至2020年,我國已建成近30個千萬噸級煉油基地(約占國內總產能45%),一次煉油能力達9.45億噸,在建煉化產能6900萬噸,規劃產能2.4億噸,即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煉油國。“十四五”期間,七大石化產業基地將有序推進,行業內“三桶油”主營煉廠、民營大煉化、外資巨頭將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市場競爭日益激烈。
其中,“三桶油”主營煉廠上下游配套,擁有較多的原油進口配額與產品出口配額,基本壟斷成品油終端市場,在市場競爭中占據較大優勢;民營大煉化向下游精細化工延伸較多,高附加值產品產量大,且有較為豐富的貿易、金融操作經驗,經營手法靈活,同時擁有一定的原油進口配額及產品出口配額,在市場競爭中具有一定優勢;外資巨頭享受地方政府一定的政策優待,在產品、工藝專利技術上擁有一定優勢,并可通過全球化產業布局形成互補優勢。
而另一方面,民營地方煉廠在環保、安全、稅務稽查三方壓力作用下,融資經營愈發困難,產能擴張、產業升級幾無可能,隨著國內煉化產能聚集、配置優化,地方煉廠如無特色化、差異化發展路線,將逐步被市場淘汰。
2.2 內部管理環境
2.2.1 裝置利用率情況。混改后,三家公司合并后共有生產裝置22套,生產工藝具有一定互補性,但是從產品結構來看,泰州石化整體仍屬于燃料油型煉廠,產品競爭優勢未得到明顯提升。
2.2.2 資金利用率情況。原油占用資金增加,財務成本上升。混改前泰州石化所用資金池資金是隨借隨還,沒有資金到位風險;混改后,融資情況、過程進展直接反映支付需求和資金到位能否匹配。
2.2.3 產品結構情況。當前泰州石化裝置以燃料油路線為主,兼產潤滑油及化工產品,造成泰州石化柴油、燃料油等應稅產品占比過高。2020年,公司銷售柴油、燃料油83萬噸,占大宗產品總銷量的21.88%。
1.1 調整工藝流程,消除潛在風險
泰州石化2020年完成加氫裂化裝置改造,通過不斷調整優化操作參數,所有生產優化方案新增的非應稅產品,嚴格按照國稅總局2012年47號令文件要求,委托省級以上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出具產品質量檢驗證明留存備查;在開展生產運行優化的過程中,嚴格執行變更管理程序;強化餾出口與罐區質量管理,依據產品標準要求,組織制定生產過程檢驗計劃與罐區成品檢驗計劃并嚴格遵照執行。
1.2 優化產品結構,降低生產成本
一是調整加工負荷。2020年,全廠經歷首次開工后的大檢修,環烷基潤滑油加氫裝置加工負荷由72%提高至110%,石蠟基潤滑油裝置加工負荷由76%提高至116%,潤滑油基礎油收率由43%提高至72%,月增效1135萬元,全年增效額約9080萬元;二是及時調整和優化潤滑油調合項目儲運罐區流程和調合工藝流程。實施變壓器油改造項目后變壓器油生產能力從1.5萬噸/年提高至10萬噸/年。2020年累計增產成品變壓器油4萬噸,全年增效2000萬元;三是完成加氫裂化裝置改造。將原4臺2000 m3石蠟基輕潤儲罐改為U0℃變壓器油調合生產罐。全年累計調合生產U0℃變壓器油56000噸,全年增效3920萬元;四是增產增效產品。利用東區兩套加氫裝置進行增產重石腦油組分1.4萬噸,全年增效9800萬元;五是重視節能降耗措施。順利建成并投用重整裝置95+加熱爐煙氣回收項目,使裝置的加熱爐排煙溫度降到85℃以下,熱效率95%以上,達到了全國先進水平,每小時節約燃料氣量300標立以上,年可降低燃料成本可達520萬元以上。
一是實施組織機制改革,構建混改后新的組織架構。2020年1月份完成事業部和職能管理相結合的機構改革,6月份制定和發布相應的管理制度(試運行),完成對參加混改原有三家公司人員的整合,確保原有三家公司向新泰州石化的平穩過渡。
二是實施薪酬機制改革,構建混改后新的薪酬體系。2020年7月份試運行以支持公司經營策略落地、有限資源效益較優配置為原則,體現公平性、外部競爭性、更強調績效考核的薪酬和考核體系,實現原有三家公司共計1400名人員在新泰州石化身份、薪酬、激勵考核等的統一。
三是實施銷售機制改革,釋放機制活力提升銷售價值。創新銷售新理念,推動“坐商”向“行商”改變;產品銷售策略由“通用銷售策略”向“一品一策”改變。銷售新理念和新策略推動下的油品零售公司、潤滑油公司在銷售增值和潤滑油拓展方面都獲得了突破性成績,其中油品零售公司銷售利潤增值達到2千萬元/年;潤滑油公司合計銷量同比實現6倍增長,潤滑油戰略驅動初顯成效。
泰州石化二期規劃項目是以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為方向,以長江大保護、江蘇省危化品企業安全整治等為背景開展相關工作,是泰州石化轉型升級,改善產品結構和實現持續盈利的發展之路。泰州市政府將濱江工業園定位為石化產業園,依托現有產業基礎發展高端潤滑油和高端新材料,打造特色石化基地。公司股東要求泰州石化充分利用石蠟基、環烷基兩種資源優勢,建設成為高端潤滑油產業基地,探索出一條中型煉廠轉型升級和加工海洋石油資源相結合的特色路線。以石蠟基蠟油、環烷基蠟油和瀝青為原料,建設40萬噸/年石蠟基潤滑油裝置、100萬噸/年丙烷脫瀝青裝置+5萬噸/年戊烷脫瀝青裝置、40萬噸/年環烷基潤滑油裝置+10萬噸/年環保高芳輪胎油裝置,生產三類基礎油、150BS光亮油、高芳環保輪胎油。
泰州市委會議將二期項目列入政府2021年工作計劃:在2020年12月30日召開的泰州市委五屆十一次全會決議公報上明確提出:做精做優化工及新材料產業集群。加快泰州石化二期項目建設,推動石油化工產業向高端潤滑油和高端聚烯烴等衍生產業方向發展,打造特色石化產業基地。
江蘇省將泰州石化二期項目列入江蘇省產業規劃布置方案:2020年11月10日江蘇省發改委、工信廳聯合發文(蘇發改工業發[2020]1233號),正式發布《江蘇省石化產業規劃布局方案》,其中泰州地區的規劃方案為打造瀝青、潤滑油生產基地,推進瀝青、潤滑油產品的系列化、高端化發展,打造烯烴綜合利用生產基地,專注于石化下游產品的研發、生產和制造,完善烯烴和高端聚烯烴產業鏈的發展。
當前中國海油下游煉化版塊對南海油的加工使用主要分為兩種主要加工路線,以大榭石化、東方石化為代表的以DCC工藝生產低碳烯烴產品的加工路線,南海油年消耗量總計400萬噸,以泰州石化為代表的以高壓加氫工藝生產潤滑油基礎油的加工路線,南海油年消耗量總計300萬噸。
泰州石化一體化項目,定位于發展成為海油高端潤滑油與瀝青產品生產基礎,投產以來公司的潤滑油產品市場不斷擴大,產品品類不斷豐富。在取得一定成績的同時,南海原油的加工利用并未真正實現物盡其用。常壓組分中大量的液蠟組分未能得到有效分離,直接流入成品油組分中;減壓側線油組分中的石蠟組分含量約30%,適當進行油蠟分離后,既可以保證基礎油產品黏度指數合格,又能降低反應操作脫蠟難度,同時還可以副產高端石蠟產品;以南海原油減壓渣油為原料,可以穩定生產低硫石油焦,廣泛應用于石墨電極行業,市場長期供不應求。
低硫石蠟基南海原油,質優、價高,但如果按照常規路線去加工,必然會造成產品與原料的價格倒掛,單純僅靠15%左右的潤滑油產品,不足以支撐優質南海油的原料價格。泰州石化在現有生產流程的基礎上,一方面,通過流程優化,調整產品結構;另一方面,仍要通過實施新的技術改造,補全加工手段,得到寶貴的南海原油,持續深化差異化、特色化發展的道路。
從企業本質屬性考慮,在法律層面企業是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法人,盈利能力是關系到企業生存的根本問題,這是企業高效益運行的必然要求;在社會層面企業是社會分工協作下減少交易成本的社會組織,管理效率是關系到企業發展的客觀前提,高效益和高效率是企業高質量運行的一體兩面,相輔相成。
為進一步落實管理精細化,提升管理效能,聚焦和完善企業管理鏈,促進組織架構要為戰略服務,部門職能要為戰略提供管理支持,進一步推動成本中心、利潤中心、業務中心的建立,對公司管理職能重新梳理,以加強對企業管理職能的歸集。主要開展以下幾個方面工作。一是向安全平穩要效益,一次事故和非計劃停車造成的損失無法預計,要樹立安全和平穩的運行是最大效益的安全觀和效益觀,重點是開展報警率、平穩率隱患排查治理率的考核;二是開展裝置對標技術經濟分析,實現三提三降(提高裝置負荷率、綜合商品率、高附加值產品收率;降低加工損失率、儲運和運輸損失率、低附加值產品收率);三是強化工藝和設備技術管理,開展裝置能效調查和分析,找出低效用能單元和設備;四是開展工藝指標、質量指標的分析,消滅過度加工、過度用能現象,實現節能、提質、增效;五是加大零蒸汽除氧、低溫熱利用和焦化加熱爐等重大節能項目推進力度;六是加快推進重整聯合裝置和加氫裂化裝置等能耗大戶的自動化控制項目,以提升自控率降低裝置能耗。
股東要獲得回報、員工要獲得報酬、企業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保證企業高質量、可持續的盈利,否則一切目標和愿景都是空中樓閣,也不是混改的終極目標,需要從合規風險管控方面讓全體員工繃緊合規盈利這根弦。高質量可持續運行追求的不僅僅是盈利要求,更要是高質量下的盈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是緊密圍繞盈利開展的,一切行為必須是有效的、有益的,不能做無效的生產經營行為;二是盈利的前提是合法合規,經營風險必須是可控的,特別是產品質量,決不能以“打擦邊球”“鉆政策空子”等手段謀取一時利益,必須進一步強化“不合規的思想堅決不容、不合規的事情堅決不干、不合規的效益堅決不要”的認識觀、工作觀、業績觀;三是必須以最大效益為導向,把該賺的賺回來,把該省的省下來,務必保持務實高效的工作作風,摒棄“面子工程”。
泰州石化混改以來在組織架構、業務拓展、工藝流程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嘗試,目的在于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釋放體制機制活力,增強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的能力,放大國有資本的引導作用,對全體股東而言也是力求貢獻最大利潤。通過對企業歷史的回顧,對混改過程中各項工作的驗證,本文從企業經營內外部環境的分析、自身經營能力的分析和產業現狀的要求出發,總結已經落實和正在規劃的措施,從發展方向、組織變革、項目推進、文化重塑、管控要求等方面探討提出實現轉型升級的方向和措施,作為工作推進的指導思想,也為實施國有企業混改的同行提供實證研究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