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勇 姜振波 段亞茹
(遼寧大學,遼寧 沈陽 110136)
目前,全球形勢變化莫測,我國正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面臨著重大的歷史抉擇。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主力軍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歷史使命。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提出了“五育融合”的概念,為我國高等教育指明了方向,實現五育并舉融合育人,有利于我國全面推進教育改革和發展,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進而提高高等教育的育人效果[1]。
2007年,教育部頒布了《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標志著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課程是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系的一個分支,能夠幫助大學生進行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提高高校教師就業指導水平,最終實現大學生的高質量就業,有利于社會穩定和經濟繁榮[2]。
新時期“五育融合”理念下,大學生就業指導教學改革的目標與《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教學要求》相同,都是使大學生在三個維度(知識、態度、技能)要達到一定的水平。在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教學理念中,要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與時代的不斷發展,使大學生就業指導相關課程貫穿大學生活,使大學生能夠梳理全新的就業觀。同時,大學生就業指導教學改革應邀請當地企業一起加入,豐富大學生就業指導的課堂內容,提高大學生就業指導相關教學的積極性[3]。
在“五育融合”理念下,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進行教學改革,能夠提高課程的影響力,能夠針對大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提高教學效果的時效性與實用性。大學生的就業指導教學改革,能夠使大學生的專業前景與社會發展需求有機結合[4]。
首先,大學生就業指導教學改革是社會就業發展的必然要求。通過教學改革能夠起到教育引領,通過對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使大學生對自身有著客觀的認識,也對自身有著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使大學生充分了解社會對其專業的需求,從而形成正確的就業理念,具備一定的綜合素質順利進入職場。通過教學改革還能起到課程創新的作用,教學改革的目標是使大學生“學以致用”,把大學四年所學的知識與個人素質結合起來,形成競爭力,通過個人努力能夠適應社會。大學生就業指導教學改革,有助于培養高素質、有擔當、能力強的專業人才,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提供了人才儲備。
其次,大學生就業指導教學改革是高等院校就業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環節。通過對大學生就業指導進行教學改革,能夠對教學內容、授課方法、師資隊伍、課堂效果等進行合理調整,對薄弱環節進行加強。教學改革以培養大學生形成科學的就業心理為主,能夠合理評價就業前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從而實現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教學核心目標[5]。
最后,大學生就業指導教學改革能夠幫助大學生提升就業競爭力。就業指導課程的最終目標是幫助大學生順利過渡到社會,因此需要提前幫助大學生進行職業規劃,這個過程貫穿了大學生四年學習生活[6]。
在“五育融合”理念下,需要對“五育融合”的內涵進行深入研究,通過結合當今社會的最新態勢,針對性地對教材內容進行修改。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是關系到大學生自身利益與未來發展的重要學習內容,應當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修改與擴充,引入國內外最新的科學理念與實踐方法,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豐富,提供多維度的學術支持,集合高水平師資力量編寫教材,使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科學化、合理化發展[7]。
通過充分調研大學生的就業需求與社會上的用人需求,立足于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以學生作為教學核心內容,精心選取授課內容,使學生能夠接受就業指導的理念,也能指導學生的個性化就業。首先,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教學改革需要順應大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使大一至大四的大學生有所側重學習就業相關課程。其次,就業指導的教學改革要充分考慮社會實踐的影響,增設對相關行業的社會調查學習內容,使學生能夠及時準確地了解行業最新動態,有針對性地學習專業內容。最后,大學生就業指導教學改革要結合本地的實際,合理調整教學內容,挖掘本地特色產業,指導學生充分研究典型案例,增加大學生就業的實戰經驗[8]。
對于大學生就業課堂的教學改革,不拘泥于課堂本身,要鼓勵學生去拓展其發展的領域,對大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及時的干預與指導。第一,引導大學生深入學習各種知識,不局限于本專業的知識,積極參加各類就業實踐活動,善于挖掘就業的資源,在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的同時對自身有著清醒的認知,有利于大學生客觀、有效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第二,積極發揮授課教師的引導作用,通過聘請專職就業指導專家、邀請畢業校友等方式為大學生進行就業指導課程的講述,使大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接觸社會,進而了解社會。第三,積極倡導大學生就業指導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大學生就業相關理論可以對大學生的就業進行指導,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實踐活動能夠更加豐富就業指導的相關理論。
教學方法的改革是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也是相關教研者的研究重點。大學生是教學活動的重心,大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才能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效果。通過調動大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才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內容,也是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的核心目標。在大學生就業指導課堂中,幫助大學生進行就業實踐,比如引導大學生制作職業規劃企劃書、創業成功人士訪談、模擬面試、素質拓展活動等。利用互聯網平臺與大數據統計,幫助大學生進行科學、個性化的就業規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9]。
授課教師的師資建設是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的基礎保障,教學改革離不開最新的教學理念、先進的授課方法、與時俱進的教學內容。當前,對于大學生的就業指導課程,以大學生輔導員和就業指導中心的工作人員為主,授課內容也以理論教學為主。因此,高等院校必須建立出一支具備高水平與高素質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師隊伍。首先,在教師的能力上,不但要具備海量知識儲備,教師同時還應具備豐富的行政工作經驗與社會實踐經驗,能夠為大學生提供就業經驗與社會經驗。其次,教師應內外兼修,需要經常與社會上的用人單位接觸,時刻了解社會的用人需求,幫助大學生修正職業發展方向[10]。
“五育融合”是新時期科學合理的育人體系,其中包括了育人目標、育人方案、育人評價三個方面。科學的育人目標決定了教育的方向性,合理的育人方案決定了育人目標的實效性,有效的育人評價是對育人目標和育人方案的科學性的反饋。在新時期“五育融合”的理念下,高等院校應該提升育人目標的社會適應性,緊跟國家的政策方針,以國家戰略作為培養優秀人才的目標,積極開展對社會用人需求和大學生就業的調查研究,構建招生—培養—就業三位一體的模式,是就業相關需求成為高等院校招生的依據。
大學生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接班人,能夠接受先進的理念與科學技術,對其進行就業指導時,需要在課堂內容與教學案例的選擇上與時俱進,及時更新,要體現出時代性的特點,吸引大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提升教學效果。
在新時期“五育融合”理念下大學生就業指導教學的主體是大學生,授課教師在課堂上,應多采取啟發式教學,與大學生進行良性互動,有以下幾種模式。第一種為“六位一體”教學模式,包括理論課堂、融入課堂、網絡課堂、熏陶課堂、實踐課堂和咨詢服務課堂。第二種為小班教學模式,學生人數為15~30人,班級規模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第三種為“喚醒—探索—行動”教學模式,通過深入系統的職業生涯教學喚醒學生的職業意識,促進其積極探索,進而優化其決策行動。
在高等院校中建立高水平高、素質的教研團隊,合理編寫大學生就業指導課堂的教學內容,同時細化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教學模式。邀請大學生就業指導經驗豐富的教師作為中堅力量,同時邀請校內德育課教師與部分專業課教師加入大學生就業指導教研組。開展“五育融合”理念下大學生就業指導教學改革模式的探討,研究如何在就業指導中融入“五育”,分析不同專業、不同特點學生的需求,同時更新社會用人需求的信息,使大學生能夠及時掌握社會用人需求的動態。幫助大學生對自己進行科學、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使大學生在高等院校的學習過程更加高效,同時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激發大學生的潛力與興趣,使大學生的自身能力與社會用人需求相結合,幫助大學生順利走向社會。
通過選拔不同專業的大學生,打亂專業壁壘,小班教學實踐就業指導的新模式。通過小班制授課,每個專業選取若干名學生,多種專業大學生匯集授課,同時將就業指導內容融入大學生的專業行業背景,激發大學生探索與創新的興趣,引導大學生將四年高等教育所學的專業內容靈活運用,同時在教學中設立觀察員,邀請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擔任此角色,記錄大學生的課堂表現,課后及時反饋至授課教師。
大學生就業指導,不僅是對大學生進行理論授課,同時需要理論聯系實際,通過校外實踐基地與畢業校友資源,增加企業參觀學習的機會使大學生對社會工作有具體的、清晰的認知。同時,邀請職場相關人士舉辦講座,引導大學生進行職場思考,能夠客觀地認識社會形勢。鼓勵大學生與就業指導教師深入交流與咨詢,增加師生互動,比如個性化簡歷修改、面試模擬等形式。
建議對大學生就業指導課堂建立多種考核制度,才能保障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的實效性。在制度考核評定標準時,充分考慮理論研究與實踐能力的結合,需要在課堂學習、實踐拓展、總結復盤、計劃未來四個因素進行考慮。課堂學習是大學生就業指導的核心,大學生就業指導的理論知識儲備必不可少,課堂學習的成績要向學生上課的活躍程度、參與程度傾斜,打破了以往一紙試卷定結論的固化思維。在講課安排時,設置觀察員角色,讓觀察員參與課堂打分。實踐拓展是課程的重點,設身處地地解決實際問題,能夠更好地活用理論知識,并結合工作中所遇困難,找到適合自己的職場方向,在實踐階段的評分原則上以學生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為標準。總結復盤是課程的關鍵,經驗的積累是學生素養自我升華的寶貴過程,課程總結的得分應占有重要比例,一切教法的改革、模式的變更,都是為了讓學生能夠真正沉淀出適合自己的寶貴經驗,在期末總結時,應允許學生提出多元化上報資料,可以是文章匯報,也可以以網絡新媒體為載體。計劃未來是課程的延伸,經過實踐學習與德育熏陶的全方位引導,學生要具備立足當下,著眼未來的主觀認知,通過重塑科學的職業價值觀,學生計劃的匯報標準應類似于職場求職信函的要求,著重考查學生計劃的可行性與創新性,兼顧了解學生“三觀”的現狀。總體上,重構本學科評分體系的目標是讓課堂更活躍,實踐更主動,總結更務實,計劃更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