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瓊丹
(廣州工商學院 美術學院,廣東 廣州510850)
非遺的教育傳承要遵循學科設計的內在邏輯體系[1],要在首飾設計課程教學理念與實踐活動中貫穿始終。非遺文化的傳承不能空有其表,需要通過科學合理的課程設計,使學生循序漸進地了解廣州非遺文化,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其精神內核,才能實現真正的文化創(chuàng)新。
中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孕育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工藝精湛、主題內涵豐富、地域民俗風情濃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的傳承與發(fā)展一直是設計學界關注的熱點。將非遺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首飾設計結合,體現“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化于文”的內涵[2],將廣州的非遺寶貴資源融入當地的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之中,既是構建地方特色辦學新理念與發(fā)展地方文化的需要,也是廣州非遺的教育傳承與豐富課程教學內涵的需要。
將廣州非遺融入到首飾設計課程中,可以促使首飾設計產品向地域化、民族化方向發(fā)展,讓當代中國首飾設計從非遺藝術中汲取營養(yǎng),使其在工藝精湛、造型多變、色彩豐富、形態(tài)和諧中得到傳承和發(fā)展。
同時,首飾本身所承載的文化傳播功能,是創(chuàng)新文化載體,是推動廣州非遺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在首飾設計課程中要融入學生個人對于廣州非遺藝術的認知、開解,通過探索、加工、提煉以及再創(chuàng)造等,融入到最終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讓學生循序漸進地了解、傳承和創(chuàng)新非遺文化。使得廣州非遺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設計手段相結合的首飾設計產品形成鮮明亮麗的文化符號,向世界展示中國新時代新印象,講“中國故事”,使非遺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在藝術設計領域真正落到實處。
體驗式學習理論于1971 年由美國心理學家大衛(wèi)·庫伯在他的著作《體驗式學習》中提出。該理論指出,人的學習是一個基于體驗的循環(huán)過程,包括四個部分:具體的體驗、反思和觀察、形成抽象概念和原理以及在新情境中檢驗概念的意義,廣州非遺文化在首飾設計課程中的融合路徑研究可借鑒體驗式教學模式。
以廣州工商學院為例,首飾設計是服飾產品設計本科方向的一門專業(yè)課程,本課程側重首飾設計基本方法與首飾制作的技能、以及設計思辨的能力培養(yǎng)。將廣州非遺文化以項目主題形式融入教學,除了培養(yǎng)學生的現代首飾設計能力外,需要深入挖掘非遺文化的精神內核,從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融合的設計形式角度去思考對非遺文化的傳承,使學生的首飾設計作品承載更多的文化內涵。文章擬運用體驗式學習模式的四個步驟,對首飾設計課程教學進行整體設計。
在首飾設計課程中,首先需要對廣州非遺文化有大致的認知,學生從主觀上體驗學習非遺相應的技術、技法,通過主體的演化成為自身技能的一部分,為后續(xù)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設計奠基[3]。
2.1.1 利用當地非遺文化資源建立校外實踐基地
除去基礎的理論教學外,充分利用廣州非遺優(yōu)質文化資源,將廣州本土“非遺”資源融入首飾設計課程教學,建立校外實踐基地,創(chuàng)造情境體驗教學環(huán)境。組織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實訓基地,能夠最直接地身臨其境地體驗非遺的歷史文化、技藝特征、藝術魅力并了解產業(yè)發(fā)展情況。通過對非遺技法真實完整的制作過程的觀摩,聆聽非遺傳承人的課程講授并切身實踐學習獲取基本的制作技法,從中體味非遺工藝特色,學習傳統(tǒng)工匠精神,領略中華民族風情魅力。實踐基地的建設,有利于營造“活態(tài)”化教學環(huán)境,通過具體的體驗,讓枯燥的理論知識活起來,情境化的體驗教學讓學生在情感共鳴中激發(fā)起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從而深入地了解非遺文化內涵。例如我院(廣州工商學院)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廣州灰塑研究院,課程中我院學生抵達實踐基地學習灰塑非遺工藝,研究院的美術老師就灰塑制作原理與步驟進行講解,并現場演示。在實踐的過程中,制作工藝的困難與繁瑣并未阻擋學生們好學的熱情。
2.1.2 建設校內實驗實訓室深化體驗非遺工藝
首飾設計課程是一門應用性極強課程,首飾制作時間和周期較長,非遺技法的學習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學生要通過大量的訓練才能逐漸掌握相關技能。校外的實訓基地不能滿足學生的實踐學習時長,因此校內的實驗實訓室的建立,保障體驗式教學的高質量開展。校內的實訓室建設在空間上和時間上給予師生更多的操作靈活度,學生可以利用課中及課后時間選取感興趣的非遺技法進行實踐學習,自由的學習與創(chuàng)作空間有利于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教師亦可根據學生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時予以指導,實現個性化教學與差異性教學。例如我院針對服飾產品設計專業(yè)學生建立的服飾產品實訓室,提供首飾課程學習需要的設備及工具、安排實訓室管理員值班管理,在周一至周五全天對該專業(yè)學生開放,學生在實訓室進行實踐學習與交流,很好地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體驗非遺項目,并獲得深刻的體驗認知。
擬定非遺主題項目進行市場調研實現體驗教學,在對非遺文化有一定的認知的基礎上,教師根據資源豐富性、可操作性、可拓展性原則選取三至四個非遺文化主題項目,例如“廣繡”、“琺瑯彩”、“灰塑”、“醒獅”、“銅鑿紙刻”等,構建創(chuàng)作項目情境,讓學生以一個職業(yè)人的身份進入學習創(chuàng)作狀態(tài)。教師根據具體項目制定調研計劃書,帶領學生進入市場調研階段。學生以項目小組形式進行調研活動,通過資料收集、實地調查和深入訪談,搜集廣州非遺具體項目資料,從歷史淵源、文化以及藝術表征、造型特點、材質色彩、故事內涵、原始生態(tài)環(huán)境、消費者群體等諸多方面進行調查研究,讓學生系統(tǒng)和直觀地感受、發(fā)掘和學習廣州非遺文化[4]。通過對項目的實際調研實現體驗教學,增進學生對非遺的了解和熱愛,激發(fā)學生尊重非遺文化、傳承非遺文化的熱情和自覺性。
學生帶著問題搜集資料完成后,教師再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展開頭腦風暴教學活動,形成教學反思。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從可延展性、可創(chuàng)新性兩個角度有針對性的對廣州非遺項目的故事、造型、工藝等特點進行歸納總結,并制定后期可執(zhí)行的創(chuàng)新設計方向,繪制頭腦風暴圖;隨后學生分組對頭腦風暴結論進行匯報。最后,教師結合各組的分析進行總結性點評,概括案例分析要點并進行內容的延伸。以學生主體的頭腦風暴活動,可以提升課堂的活躍度,提高學生對于學習的參與感;學生個體化差異性導致對待同一事物的認知亦存在差異,通過有序的交流討論可以碰撞出不一樣的靈感火花;通過小組討論,深入挖掘廣州非遺符號元素的精神內涵、象征意義,分析發(fā)展受局限原因,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讓學生理解廣州非遺文化的工藝、文化、內涵等知識點,實現對知識點的反思與內化。
通過課程前期對廣州非遺文化的探索與現代首飾設計與制作工藝的學習。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廣州非遺文化的應用與創(chuàng)新設計研究。從廣州非遺工藝的延展、非遺造型的創(chuàng)新、傳統(tǒng)與現代工藝、材質的結合三個方向考慮,尋找非遺傳統(tǒng)與現代首飾設計的藝術融合點,設計創(chuàng)新首飾方案。具體項目的創(chuàng)新設計需要學生具備首飾設計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要了解非遺與現代首飾產品全套制作流程,了解市場現狀與消費人群心理,掌握現代首飾設計技能,熟悉首飾設計——制作加工——銷售的流程。教師帶領學生在課程中進行具體的項目設計體驗,將抽象的理念落實到具體的設計課題之中,學生在構思非遺活化的可行性創(chuàng)新設計時,反復查找資料與思考可以加深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學生在方案形成時,對原本枯燥的理論形成自然感受和認同,然后進行反思并形成個人結論和觀點,從而獲取完整知識體系的設計體驗,實現對概論及原理的理解。
廣州非遺文化創(chuàng)新首飾設計項目,除了常規(guī)首飾設計教學中對造型能力的培養(yǎng)外,學生需思考如何將傳統(tǒng)與現代有機地結合起來,立足于廣州非遺傳統(tǒng)文化,運用現代的首飾設計方法,從非遺創(chuàng)新首飾產品設計理念、技術傳承與創(chuàng)新、文化宣傳、形式載體、穿戴功能、行業(yè)、消費者群體與市場等諸多方面進行創(chuàng)意設計研究,自身實踐總結出一套切實可行的科學合理的設計思路,從而指導其將來在其他設計項目中的運用,創(chuàng)作具有民族性和時代性的藝術作品。國風首飾要發(fā)展就必須有自己獨特的東方風格和文化底蘊做基礎,通過對廣州非遺項目的創(chuàng)新,設計出兼?zhèn)渚駜群撕蜁r代意義的首飾作品。
根據體驗式教學模式的教育本質,其教學評價的功能是多元化的,傳統(tǒng)的評價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課堂需求,專家、教師、學生、企業(yè)、市場等多維度的共同參與教學評價,多元的評價主體能夠提供更加真實、科學的評價結果,促進教師和學生對自身所學知識的檢測有更為全面的認知,進一步深化對學科知識點概念的理解。
2.4.1 成果展示與評價
組織學生進行課堂成果匯報,宣講創(chuàng)意首飾作品的形式,完成課堂評教。讓學生也成為評價主體,體驗評價過程,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意識,促進學生之間專業(yè)交流互動,亦可以使得學生從更為客觀的角度考量自身與他人設計作品。
此外,可以舉辦線上線下課程作品展,利用網絡調研平臺制作調查問卷,完成更大范圍的學科交流互動。例如我校學生在首飾課程完成后,在廣州工商學院美術學院藝術展廳進行首飾課程作品展,并利用廣州工商學院教學質量管理平臺,針對自身作品的創(chuàng)新性、藝術性、應用性相關問題制作調查問卷,生產二維碼附在作品旁,收集反饋意見。學術成果的展示,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術自信,并了解自身的不足,另一方面對廣州非遺文化的傳播也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2.4.2 參加相關賽事
利用學生作品參加相關比賽,通過比賽的甄別和選拔,提供更高角度的評估信息,進一步對學生課程作品進行評價。例如我校學生利用課程作業(yè)參加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獲省級獎項多項。獎項的獲得是對學生作品的肯定,也是對課程教學質量的評估,幫助發(fā)現教學和學習中的問題,歸納總結經驗。
2.4.3 企業(yè)及市場評價
將學生課堂作品推向市場,檢驗教學成果,與地區(qū)文化產業(yè)對接,為創(chuàng)意成果轉化和企業(yè)訂單交易提供平臺。例如我校學院在課程結束后,與廣州樹上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合作,將設計作品以預售形式放置于網絡平臺,創(chuàng)意作品的售賣極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志趣。邀請企業(yè)導師對學生設計作品進行指導,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更加真實、科學的評價結果,使課程設計與設計作品其更加貼合社會的需求。產教融合的過程,為廣州非遺文化項目注入了新的活力,讓學生體驗到課程學習的意義,從而更有效地推進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
將廣州非遺項目融合到首飾設計課程中,既可使廣州非遺文化得到傳承、弘揚與創(chuàng)新,又可提升學生的藝術文化素養(yǎng),激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造能力[5]。針對學生喜動手、愛實踐的學習特性,運用大衛(wèi)·庫伯體驗式學習法將具體項目帶入首飾設計課程;校外培訓基地與校內實訓室的協(xié)調運用,使學生獲得對非遺文化知識的具體的體驗;通過對非遺項目的市場調研與非遺首飾創(chuàng)新項目的頭腦風暴實現教學的觀察與反思;通過對具體非遺首飾創(chuàng)新項目深入設計,體驗設計流程實現對知識點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專家、教師、學生、企業(yè)、市場等多元化評價體系,使學生在創(chuàng)意成果轉化中檢驗學科概念,了解課程學習的意義。體驗式教學方法為主導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循序漸進地了解、傳承和創(chuàng)新非遺文化,將廣州非遺項目納入首飾設計課程,為非遺文化保護與國風首飾設計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