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娜 趙卓婷 姚澤明 郭新榮
陜西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陜西咸陽 712000
針刺深度是指毫針刺入腧穴的深淺度[1],針刺深度作為針刺手法的基本要素之一,在預防和治療疾病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若針刺過于表淺,則氣不至而無效[2];若針刺過深則容易傷及神經、血管及內臟,甚至對機體健康造成損害[3]。掌握合適的深度不僅是針刺臨床操作技術的關鍵[4],更是針刺安全性和療效的保證[5]。然而,在目前臨床針刺中,有關深度影響因素的研究較少且分散,對于針刺深度的把握尚缺乏系統、全面、規律性的研究。本文綜合教材及相關文獻資料,對針刺深度影響因素的研究進行綜述。
針具的類型在一定情況下會影響針刺深度。有研究表明,九針的形態各不相同,針刺深度也有差異[6]。如員針和鍉針針頭圓而鈍,不刺入人體,用于按摩;鈹針和大針針頭扁而鋒利,作用于體表,用于切割、排膿;镵針、鋒針、員利針針身較大,毫針、長針針身纖細,針尖銳利,用于針刺[7]。現代針具逐步更新,出現了各類特色針刺療法,如針身呈柱狀、針頭銳利且有鋒棱的三棱針,多在穴位或表淺的血管部位進行點刺,放出適量血液,或挑斷皮下纖維組織擠出少量液體,用于治療痤瘡、昏迷、小兒疳積等疾病,療效確切[8]。如以多支短針組成的皮膚針,叩刺皮膚表層,用于治療帶狀皰疹、神經性皮炎等皮膚表淺病證[9]。再如由不銹鋼制成的特型小針,即皮內針,可將其刺入皮內或皮下并固定,進行較長時間的留針,通過給予皮膚持久刺激來治療臟腑及經絡病等,臨床應用范圍較廣,尤其在治療痛癥方面效果顯著[10-11]。綜上,不同的針具在形狀、長度、材質等方面存在差異,其針刺深度、作用部位及適應病證也不相同。
刺法與針刺深度有一定的相關性。特色刺法中毛刺、半刺、浮刺的針刺部位在毫毛、皮膚或皮下,主要治療病位較淺之疾,林嘉成[12]用浮刺法治療腰背肌筋膜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豹文刺、恢刺及關刺深度可達筋脈,主要治療筋脈拘攣、四肢不舒的筋痹,如胡克萍等[13]用恢刺法治療髕股疼痛綜合征效果良好。分刺及合谷刺針刺至分肉間,主要治療以寒邪為主,病位在肌肉的病證,如宋秀娟等[14]用合谷刺法治療中風引起的下肢痙攣,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短刺、輸刺則要求針尖近骨,以瀉深部陰邪,多用于治療骨痹,趙文亮[15]用短刺法治療膝骨關節炎,在改善患者疼痛、僵硬、日常活動難度、焦慮情緒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這些刺法將針刺部位與病位相對應,建立了由淺入深的針刺體系,用于治療皮、脈、筋、肉、骨病變時對應的各類癥狀及其相應的五臟六腑疾病[7],凸顯了針刺深度需要與病位深淺對應的重要原則。不同的刺法其特點各異,進而影響著針刺深度。
腧穴所在部位解剖結構的不同,對針刺深度有很大的影響[16]。趙薇[17]研究發現,不同的穴位其大小和深度也有差別,有的穴位所在部位肌肉豐厚,有的穴位下面是筋骨,或分布有重要臟器。針刺的深度適宜可以療疾,過深則容易造成危害。李春霞等[18]用針刺治療視網膜分支阻塞時發現,眼眶周圍如睛明、承泣等穴位針刺宜淺,過深則容易引起眶內出血或損傷視神經;再如項部啞門等穴,其下有延髓,針刺不可過深[19],胸、背部如云門、缺盆及膀胱經的背俞穴等宜淺刺,若過深則容易刺傷肺臟而致氣胸[20];腰、腹及四肢部肌肉較豐厚,可適當深刺[21]。現代的許多腧穴深度深于傳統古籍記載,醫師常把增加進針深度作為提高療效的方法,但增加刺激深度并不等同于療效的增加,反而增加了針刺的危險性,針刺療疾更在于刺激“效應穴位”中的“效應層面”[22]。安全性是針刺治療時必須遵循的原則,醫師應根據穴位所在部位的解剖結構而選擇合理的針刺深度。
穴位不僅是體表的一個固定點,其有一定的范圍和深度[23]。針刺同一穴位的不同深度,針尖所達到的組織結構不同,產生的效應也有差別[24]。潘友燦等[25]提出。針刺時穴位可分為3 個層次:表層可以散其陽邪,中間層可以祛其陰邪,最深層可以調動人體正氣以扶正祛邪。楊維杰在其所著的《董氏奇穴針灸學》[26]中提出,足三里穴在治療腿部疾病時需針刺0.5~1.0 寸;治療胃腸系統疾病則針刺1.5~2.0 寸;在治療心、肺系疾患則至少針刺2.0 寸以上;若治療頭面疾患則要針刺2.5 寸以上。有的腹針療法中將穴位分為“天、人、地”三部分,每部各分為淺、中、深三層,以對應疾病的深度和部位[27]。針對“上脘穴”在“天”部時,對頸項部的疾病有一定的治療效果,淺刺作用于頸前部的甲狀腺;中刺作用于頸部中央的椎間盤;深刺作用于頸后部的肌肉群[28]。針刺至腧穴的不同層面會產生不同的治療效果,在臨床中應綜合患者的病情而采用合理的針刺深度,以更好地發揮針刺治療效應。
經絡是循環的灌注系統,是人體功能的調節系統,其本身有一定的深度[7]。十二條經脈中足陽明經及足太陽經氣血最為旺盛,針刺這兩條經的穴位時相對較深。足太陰、足少陰、足厥陰經陰氣逐漸遞減,其針刺深度也應逐漸變淺。手三陰經、手三陽經均行于人體上半身,所過之處大多皮肉淺薄且氣血運行較快,故針刺宜淺[29]。除了手、足區別外,陰經與陽經之間也存在差異[30]。陽經經氣較滑脫,運行較快,多淺刺;陰經經氣則較為澀滯,運行較慢,多深刺[31]。目前臨床中,醫師在針刺時往往只區分“穴位深度”,而忽略了經絡的深度。如陽明胃經行于小腿外側前緣,針刺足三里治療胃痛時,按照穴位常規針刺深度進針并施以手法,胃痛明顯減輕;若針刺過深,得氣感雖強烈,但針尖透過足陽明經絡進入了足太陽經,此時對于足陽明經所主疾病療效不佳[32]。因此,在進行針刺治療時,既要注意腧穴的深度,更需要結合腧穴所在經絡的深度[33]。
臨床上疾病的種類繁多,醫師須仔細辨證論治,同一病證有著病位深淺、病情虛實及病程長短等差異,其針刺深度也應隨之變化,才能免犯虛實之戒[7]。一般急性病、實證、里證、正氣較盛者當深刺;慢性病、虛證、表證、正氣衰退者當淺刺[34]。
針刺深度需與病位的深度相對應[35]。中醫學將人體按五體分為皮、筋、脈、肉、骨,病位不同,針刺淺深亦不同。臨床上對于面神經麻痹[36]、帶狀皰疹[37]等病位表淺的疾病淺刺即可,而深部肌肉損傷,如梨狀肌綜合征[38]等病位相對較深的疾病一般需要深刺才可顯效。如李艷[39]在治療特發性面神經麻痹時,急性期邪在衛表,故淺刺以疏通絡脈之氣,以引邪外出。針對腰部疾患如腰肌勞損,病位較淺,淺刺即可顯效,對于根性坐骨神經痛,深刺至神經干療效更佳[34]。反之,病位深而針刺較淺,有可能延誤病情或導致病情的傳變;病位淺而針刺較深,則會引邪深入,誤傷正氣[32]。皮膚、肌肉、經絡各有一定的部位,所以醫師須辨其病位所在而選擇合適的針刺深度,從而達到“針至病所”。
疾病的性質不同,針刺的深度也有差別。病性屬陰者,宜深刺;病性屬陽者,宜淺刺。賀小靖等[40]在治療寒濕阻滯筋脈引起的下肢淺靜脈曲張時,因其病性屬陰,故采用火針深刺以溫經行氣、散結排瘀,效果顯著。寒為陰邪,多凝滯、收引,應順其病勢深刺,削弱其陰氣,去其寒;熱為陽邪,多蒸騰、發散,應順其向外之勢淺刺而發之,瀉其陽氣以去其熱[7]。在感冒初期出現咽喉紅腫疼痛,病性屬陽,此時可用三棱針在少商穴部淺刺放血,以瀉其熱邪[41]。其次,疾病的虛實也會影響針刺深度,病性屬實要深刺,瀉其邪氣;病性屬虛要淺刺,補虛的同時祛其邪氣[22]。周男等[42]針對肘臂拘急疼痛實證,深刺尺澤穴以激發經氣的運行,取得滿意效果。綜上,醫師在針刺時需首辨疾病陰陽寒熱虛實屬性,以準確把握其針刺深度。
疾病的病程與針刺深度也有一定聯系。由于疾病的發生、發展是不斷變化的,不同階段病情不一,針刺深度也應根據病程的不同而隨時調整。張煜婧等[43]對于病程較長的腰椎間盤突出患者進行深刺,病程較短者淺刺。李瀟海等[44]在治療三叉神經痛時,急性發作期遠道取穴用瀉法深刺,間歇期在局部穴位淺刺、輕刺。再如張衛華教授在臨床上治療周圍性面癱時,根據病損部位及程度的不同,將其分為進展期、平臺期、恢復期和后遺癥期四期進行治療,結合各期病情特點分別采用不同的針刺深度,效果顯著[45]。由此可見,疾病的病程也影響著針刺深度。
針刺深度因人而異。小兒臟腑嬌嫩,肌肉脆薄;年老者血少氣弱,生機衰退,故在針刺時應選擇較細的毫針淺刺[34]。體型肥胖之人多痰濕,在保證針刺安全的前提下針刺相對較深,可以達到祛濕化痰的作用[17]。對于長期從事體力勞動者,氣血通暢,肌肉和骨骼結實,多針刺較深,對于缺乏運動的腦力勞動者,因其腠理疏松,且無法耐受強刺激的針感,多針刺較淺[46]。針刺時應綜合患者的年齡、體型、體質等差異選擇適宜的針刺深度,以達到扶正祛邪、調理陰陽的目的。
針刺深度還因四時而異。春夏季,自然界的陽氣始升,此時人體的陽氣也趨于體表,故針刺宜淺;秋冬季,自然界的陽氣始降,人體的陽氣也趨于深層,故針刺宜深[47]。朱慶軍在臨床上運用臍針“山澤通氣”法治療功能性便秘時,春季、夏季沿卦位方向淺刺約1.0 寸,秋季、冬季則深刺約1.5 寸,效果甚佳[48]。針刺時需根據四時經氣的變化來選擇適宜的針刺深度,若不遵循四時則會導致氣血運行逆亂,引起不同的變證,致使疾病加重[49]。
綜上論述,針刺深度受針具、刺法、腧穴、疾病、個體與四時差異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上述因素之間相互作用,共同影響著針刺深度,更影響著治療效果。掌握適宜的針刺深度對于臨床上治療疾病至關重要。故醫師要在辨病論治的基礎上因人、因時、因穴而選其針具,擇其刺法,更好地控制針刺深度,優化治療方案,以提高臨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