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壹
(青島電影學院,山東青島 266520)
影視人類學(也被譯為“視覺人類學”或“影像人類學”)作為人類學學科的一門分支,是運用動態影像(即影視手段)來記錄和表達人類學的知識與理念,描述人類社會的文化變遷,也對浩瀚豐富的人類學視覺作品進行學理研究與文化闡釋[1]。
該學科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隨著影像技術的誕生,西方人類學家開始使用這一新技術進行田野調查[2]??梢哉f,影視人類學在西方社會已有百年歷史。而影視人類學在中國的發展,最早的記錄是在1926年,瑞典探險家斯文·安德斯·赫定(Sven Anders Hedin,1865—1952) 率考察團深入中國西北地區進行考察,這是中國學者參與影視人類片拍攝最早的記錄[3]。1985年,“國際影視人類學委員會” 主席加拿大學者埃森·巴列克西將“Visual Anthropology”(譯為“影視人類學”)這一學科名稱帶到中國,此后影視人類學被當作是一門學科,而不僅是一種研究方法。
隨著時代的發展,影視人類學的研究范圍逐漸擴大,2000年之后,歐洲的影視人類學研究已由過去對異文化的關注,逐漸轉向對本土的現代人日常生活的關注[4]。在中國,影視人類學的聚焦點也發生了類似的轉變,而且人類學與社會學在題材和方法論上更是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重合,不過兩者在研究樣本范圍和側重點上還是會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該文所研究的紀實短視頻不是指單純記錄事實的短視頻,而是在堅持真實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建構的短視頻。
綜合學術界和行業內多名專家學者對于短視頻、微紀錄片、紀錄短片、紀實短視頻的界定,筆者將相關定義進行了整理與篩選,認為:紀實短視頻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產物,是新媒體短視頻內容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藝術創作角度,它屬于新媒體紀錄片范疇,可以說是微紀錄片在新媒體環境下的自覺演化,具有微紀錄片的創作特點和藝術性,以非虛構為主要拍攝手段,取材選自社會與自然,時長一般不超過25min;從生產與傳播角度,較微紀錄片而言,體現出了更多的靈活性和平臺化的特征,傳播渠道以移動終端和互聯網為主。
在西方,自2005年YouTube 的成立,短視頻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中國的短視頻行業萌芽于2011年,伴隨著全球互聯網產業和移動智能終端的發展,特別是智能手機的普及,短視頻呈現出“井噴式”的發展態勢。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8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10.11 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6%,人均每周上網時長為26.9 個小時,中國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達9.44 億,占網民整體的93.4%;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達8.88 億,占網民整體的87.8%。
短視頻作為一種新型的傳播內容和方式,具有巨大的市場發展空間和龐大的受眾群體,短視頻平臺除了給人們提供休閑娛樂的場所之外,也是正在被挖掘的學習和研究的場所,短視頻本身攜帶的文化屬性也逐漸凸顯出來,尤以紀實短視頻為代表。人類學家朱靖江認為,“在當代中國,以快手、抖音為代表的移動短視頻社區日漸成為值得參與觀察的人類學‘虛擬田野’。移動短視頻中自發的主位影像表達、超越地域的社群認同感及基于社交互信而形成的多種商業模式,是這一新視覺文化體系的重要特征”[5]。關于人類學的“虛擬田野”,筆者認為無論是抖音、快手等移動短視頻社區,還是微博、微信等網絡社交平臺,抑或者是B 站、二更、一條等網絡視頻平臺,均是極具價值的人類學研究田野。
互聯網的發展推進了文化全球化,但是這一全球化的過程并非近50年來方才登場,從人類學家研究的視角來看,世界隨著歐洲和北美國家近500年來的對外擴張已然展開,顯露在世人面前,而“文化”也隨之呈現出全球化趨勢,如果說早期人類學家研究的文化還是某一與世隔絕的民族文化,如霍皮人文化或薩摩亞人文化,那今天研究的文化則是多元的、復雜的,兼具流動、包容、人為建構等特征。
美國人類文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路易斯·克魯伯(A.L.Kroeber,1876—1960)和克萊德·克拉克洪(C.Kluckhohn,1905—1960) 通過收錄和分析160 多種文化的定義之后提出:“文化由顯性和隱性的行為模式組成,通過符號的運用獲得和傳播,構成人類群體的獨特成就,包括在人工制品中的體現;文化的本質核心包括傳統的(比如歷史衍生和選擇)觀念,尤指價值觀念;文化系統可以被認為是人類活動的產物,同時,文化系統又可以被認為是人類活動的制約因素。”
隨著大眾文化的興起,英國文化學家雷蒙·威廉斯(Raymond Henry Williams,1921—1988)認為文化有4 種主要的含義:(1)大量的藝術性作品與知識性作品;(2)一個精神與智力發展的過程;(3)人們賴以生存的價值觀、習俗、信仰以及象征實踐;(4)一套完整的生活方式。
澳大利亞經濟學家戴維·索羅斯比(David Throsby,1939—)在《文化政策經濟學》提道:“文化”一詞的范疇從藝術和傳統擴展到了對于文化一詞在人類學或是社會學意義上的解讀,它被看作一種生活方式,或是社會群體中的人們共享的(或許也會有所爭論的)經驗與價值。
美國學者約翰·奧莫亨德羅(John Omohundro)在《像人類學家一樣思考》提道:“文化是一群人通過習得,對其所作所為和每件事物的意義共有的認識。”
西方人談及文化更側重的是對理性的思考,而中國人對于文化的理解與自身的文化傳統息息相關,中國傳統文化崇尚道德和家本位,注重人與社會的關系。正如,1918年歐戰結束,政治家梁啟超(1873—1929)在與友人赴歐洲觀察戰后局勢之后,放棄了西學為歸的思想,認為東西文化應互取其精華[6]。他認為:“東方的學問,以精神為出發點;西方的學問,以物質為出發點?!?/p>
1921年,現代新儒家代表梁漱溟(1893—1988)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談到文化時的觀點:所謂一家文化不過是一個民族生活的種種方面,總括起來,不外三方面: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學、科學、藝術等;社會生活方面,我們對于周圍的人——家族、朋友、社會、國家、世界之間的生活方法;物質生活方面,如飲食、起居種種享用,人類對于自然界求生存的各種。1949年,梁漱溟在其著作《中國文化要義》中再次對文化進行定義:他認為俗常以文字、文學、思想、學術、教育、出版等為文化是狹義的,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是極其實在的東西;他認為中國文化是中國人自己的文化,有別于外來文化,就是特指中國人素昔生活所依靠之一切。筆者認為,梁漱溟先生眼中的中國文化是一個整體,具有聯系性、日常性和廣泛性,并非傳統意義上的經史子集,而具有更豐富的內涵,它是由中國人創造,進而塑造、影響了中國人。
1950年,史學家錢穆(1895—1990)在臺灣師范大學做“文化學大義”演講時提出:“文化指的是時空凝合的某一大群的生活之各部門各方面的整一全體”,“一切問題,由文化問題產生。一切問題,由文化問題解決”。
1986年,當代文化史家龐樸(1928—2015)將文化分為3 個層面:“文化,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說,可以包括人的一切生活方式和為滿足這些方式所創造的事事物物,以及基于這些方式所形成的心理和行為。它包含著物的部分、心物結合的部分和心的部分?!饼嬒壬鷮τ谖幕亩x突出了“人”的作用。文化由人創造,而人又受文化滋養。
關于文化的定義一直在不斷完善與延伸,現代作家余秋雨(1946—)在《何謂文化》一書中提出:“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它通過積累和引導,創建集體人格?!倍袊幕钪匾某晒侵袊说募w人格。余先生關于集體人格的觀點來源于瑞士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的“集體潛意識”概念,榮格提出:“一切文化都沉淀為人格。不是歌德創作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創作了歌德。”這里的“浮士德”不是一個具體的人名,代表的是德意志民族的集體人格,象征著德意志的文化。正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少年閏土等人物形象,具有著鮮明的“國民性”特點,匯聚成了那個時代的中國人的集體人格。亦如作家龍應臺(1952—)所描述的:“文化是隨便一個人迎面走來,他的舉手投足,他的一顰一笑,他的整體氣質。他走過一棵樹,樹枝低垂,他是隨手把枝折斷丟棄,還是彎身而過?……他如何低頭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帶? 他怎么從賣菜的小販手里接過找來的零錢? ”。
從人類學角度來看中國人的群像特征,顯然在人類文化中的傳統服飾、飲食習俗、傳統音樂等更引人注目,所以這些內容也常是被人們所談論的文化方面,但這些族群標志只是文化中的一小部分,文化還包含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方面。正如美國教育家洛厄 爾(Abbott Lawrence Lowell,1856—1943)對 于 文化的感受:“就像用手去抓空氣,你抓不到,但它又無處不在?!笨傊?,通過對文化概念進行梳理,我們可以看出文化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它關乎民族,屬于人類。文化的人類學含義較為廣泛,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雖然顯得有些模糊,但是卻有其不可或缺的用處與意義。
影視人類學最根本的研究對象是與人相關的一切,成果是非虛構影像。近年來,我們的社會文化呈現出視覺化的趨向,視覺元素成為當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文化創造、表達和傳播的重要手段,而視覺文化正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方式、認知與價值體系。與以往任何時代相比,人類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可以與影像有如此緊密的聯系,僅僅通過手機便可輕而易舉地成為影像的創作者、傳播者和接收者。
紀實短視頻相對于傳統紀錄片來說創作相對自由,非常適合多元文化的表達,主流文化、傳統文化、精英文化、邊緣文化等都可以通過紀實短視頻進行表述與傳播。紀實短視頻中所展現的多元文化景觀不僅開闊了民眾的文化視野,也促進了社會情感與價值觀的交流與分享。
因中國文化本身極具包容性,在文化的交流與傳播過程中,始終秉承“和而不同”“以和為貴”的文化交流模式。中國人的基本價值取向也可以用刻在孔廟大成殿前的“中和位育”來體現,“中和”的觀念在文化上表現為文化的寬容和共享。正如我們所知,猶太民族宗教觀念強烈、個性鮮明,然而他們到了中國后卻不自覺地大為同化。因此,紀實短視頻與中國文化的結合,無疑將促進中國文化在本土的傳承與跨文化的傳播。
文化由人創造,人依賴世代積累傳承下來的文化生活,人生命有限,然文化可亙古常存且在不斷更新中永葆青春,正所謂“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因此,無論是文化還是文化的傳播形式都在不斷地變化中。
社會學奠基人埃米爾·涂爾干(émile Durkheim,1858—1917)認為“未來沒有主題”。未來的世界發展太快,不斷刷新著人們的認知,我們所處的時代被冠名為信息時代、科技時代、大數據時代等,總之這個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社會形態正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與文化。技術的發展讓社會的變遷更迭太快,在中國,現代化社會尚未最終定型,“后現代主義”的說法已經滲透到人文與社會科學領域,進而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后現代文化具有“雅俗共賞、消費性、視覺化、類型化”等特征,且與大眾傳媒緊密聯系。自短視頻興起之后,后現代文化的特征通過短視頻得到了更為極致的凸顯,體現出“去中心化、去宏觀化、摒棄敘事傳統、去距離化、多元化”等特征。
“影像文本”并非是“文字文本”的簡單代替,相比“文字”而言“影像”在文化的創造、表達和傳播方面更具靈活性、直觀性、通識性、娛樂性、商業性和包容性等特征。
結合當下中國年輕人的生活方式與學習習慣,將紀實短視頻與文化進行建構,通過視聽載體進行文化輸出與價值觀的傳遞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一方面,我們需要明白:文化不同于文明,它包羅萬象,既有陽春白雪,高居廟堂之上,也有市井炊煙,存在于生活煙火之中。另一方面,既然文化就在我們的日常煙火中,而短視頻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那么將其注入更多的文化內容來進行正確的民眾引導,則可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紀實短視頻與書籍、電影等其他文化傳播媒介一樣,是人們了解他者的一種方式,是沉思的工具。在觀察與思考影視人類學視角下的紀實短視頻與中國文化的建構會產生哪些效果之前,我們要知道文化不僅需要記錄,也需要傳播,在保證客觀真實的基礎上要具有可觀性,這就要求一部好的紀實影片一定是科學與藝術的有效結合。因此,在當前泛娛樂、泛文化的社會背景下,紀實短視頻作為文化的載體,要實現文化廣泛而有效的傳播,就要求其在保證真實感的同時,要體現出藝術性和故事性。
以“二更”“一條”紀實短視頻為例,這兩個新媒體短視頻內容生產平臺制作了大量的人物類紀實短視頻,特別是都市類人物短視頻?!岸备嗟氖菍⒁暯蔷劢沟矫裆F狀與社會熱點問題,如《更城市》《最后一班地鐵站》《新留守青年》 等系列短視頻;相對而言,“一條”則聚焦的更多是中產階級,如《一條藝術館》《一條寫故事》等系列短視頻。這些紀實短視頻猶如一面面鏡子,照出了中國人精神深處的意志與迷茫,通過研究這些視頻影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當下中國人懷揣怎樣的生活態度與價值觀,了解人們在生活上存在著哪些相似的裂痕(即文化失調),如何面對或者解決生活中的困境,筆者認為這些現狀、困境與思考通過以視頻的形式,較為直觀地展示給世人,能夠讓人們有所啟發、收獲,在生活上起到揚長避短的作用。
與此同時,身處視聽時代,相比紙媒,公眾更傾向于瀏覽獲取信息更為便捷的視聽作品,而中國民間紀實短視頻(如“二更”“一條”、李子柒短視頻等)在海外Youtube、Meta(即Facebook)等社交平臺上的傳播,是海外人士認識和了解中國文化的有效途徑。中國人類學家費孝通教授(1910—2005)提出的“文化自覺”理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指的就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每個民族應該對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明其來歷、形成過程、特色與發展趨勢,這樣才能促成世界文化多元共存、取長補短。因此,筆者認為:作為中國人尤其是中國學者,首先,應該對自己的文化有一定的認識,才能助力中國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其次,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責無旁貸,在新媒體課程體系的建設中應注重技術與文化的結合,將專業與行業對接,加強校企合作與產學研融合,為新媒體行業輸送應用型、高素質人才,在影視行業中起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專業技術引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