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夢茹,黃如民
(1.江蘇師范大學 科文學院,江蘇徐州 221000;2.江蘇師范大學 智慧教育學院,江蘇徐州 221000)
該文通過全面考察徐州地區漢畫像石藏品的自身特點及基礎資料,同時就漢畫像石藝術館目前的展覽問題進行梳理,提出經濟合理的改造標準,將數字媒體藝術與博物館的空間和物品相結合,強調以創新交互與融合的理念,創新其設計、功能、服務,交互等層面。
徐州古稱彭城,歷史上曾是華夏九州之一。擁有6 000 多年的歷史。徐州無論是在文化背景上,還是在“五省通衢”的特殊地理位置上,都為漢畫像石藝術的產生和發展創造了先決條件,對徐州漢畫像石藝術特點的研究和提煉,則是打造徐州“兩漢文化”名片的先決條件。
漢畫像石本來屬于裝飾藝術刻畫于墓室的墓壁上,最早發掘于西漢時期,之后逐步進入到各階層并延續至東漢,大量出土的漢畫像石可以展現當時東西兩漢社會的現象,同時也能夠去體會和領悟當時“大美”的藝術特色[1]。徐州漢畫像石的藝術特色體現在雕刻的技法和構圖的藝術形態上,雕刻的手法豐富多樣,根據年代的不同和外來文化的滲入雕刻手法也進行了轉變;雕刻畫面的構圖方式和故事性也根據當時的社會狀態進行轉變。
通常,漢畫像石的雕刻手法主要包括陰刻、凹面刻、淺浮雕、高浮雕、圓雕。而刻畫的內容則從天文地理到生活瑣事等,遠超于其他朝代[2]。徐州漢畫像石人物和動物的表現別具一格,風格十分注重寫實,可以從人物拜謁能夠很清晰地看出人的臉部特征和神韻,同時還能分析出人物外形和一些衣物飾品的細節,這些細膩的處理方法對于之后中國人物繪畫有著極大影響,對于徐州打造“兩漢名片”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眾多漢畫像石藏品中,“緝盜榮歸圖” 無疑是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的鎮館之寶。其出土于徐州賈汪區青山泉漢墓,高96cm,橫790cm,厚22cm。畫面表現的是一個從緝盜審訊到押運囚犯的完整故事,故起名為“緝盜榮歸圖”(見圖1)。這幅畫像不僅是國內發現最長的畫像石,而且它反映的是漢代社會治安的題材,這類題材在漢代圖像中并不多見。
“緝盜榮歸圖”刻于一座石槨墓的三面,畫面連接一起表現一段完整的故事,構圖上以兩棵大樹為標志,將內容分為審訊、押解和迎接3 個部分。根據中國古代自上而下、從右到左的書寫和閱讀習慣,“緝盜榮歸圖”的構圖也是從右邊起分別為:
第一部分:審訊囚犯。內容包括,一官吏高舉棍棒,囚徒雙腿跪地,旁邊擺放刑具。中國古代有“君子”與“小人”之分,在這幅漢畫像石作品中,通過人物“大”與“小”對比,視覺上強化了官吏與盜賊的人物關系。由于這幅畫面的犯人刻畫的矮小,又是施以撲刑,所以原發掘報告認為這是一幅“教子圖”。在犯人的左下方,刻畫“U”形和長條形的器物,這是稱為“鉗鐵”的刑具,它的使用方法是束在犯人的頸部限制自由。
第二部分:押解囚徒。以大樹為分界標志,表示從一個場景轉換為另一個場景,官兵挑旗揚節、騎馬乘車押解囚徒。畫面中由六輛馬車、七位騎吏、一步卒、一馬、四位囚徒組成浩浩蕩蕩的隊伍。車馬隊伍的最前列是帶杖騎吏,第二位騎吏手中高舉旗幟,這是漢畫像石中為數不多的漢代軍旗樣式。第三位騎吏手持長戈,戈是古代的長兵器,常用于騎兵中的儀仗。四名囚犯身著囚衣,三個頸束鉗械,一個反綁雙手徒步而行,漢代將施以鉗刑的囚徒稱為鉗徒。
第三部分:村口迎接。亭長擁笏執盾在村口迎接,村內庖廚炊火,犒勞官兵。這部分內容是以大樹為標志,大樹是村境的符號,所謂“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負責基層治安的亭長在大樹下抱盾、持笏恭迎凱旋歸來的官兵。為迎上司入境,村內一片忙碌的景象。畫面中刻一房屋,屋柱刻兩道豎線和水波紋,屋檐有一排圓形瓦當,屋檐角斜上挑,屋面有猿猴攀爬。屋內設帷帳,二人對坐,中間放置三足酒樽。屋外有人井邊汲水,有人切肉,有人炊爨做飯,準備犒賞官兵。
“緝盜榮歸圖” 不僅是國內發現最長的畫像石,它反映的也是漢代社會治安的題材。這種連貫性的畫像石更具有可看趣味性,每塊畫像石都有一個單獨的命名,如教子圖、車馬圖等。漢代藝術家將“緝盜榮歸”這一情節以裝飾的手法刻在墓室中,有非常高的藝術性。為了使畫面豐滿,邊框裝飾占畫面一半以上。上框由上而下依次飾垂幔紋、漩渦紋、重菱紋;下框飾鋸齒紋;畫面中的天空部分,刻畫了10 只飛鳥,表示車馬的隊伍行進在曠野中,同時填補了畫像中的空白。
在畫像的轉角處,有意留出凸出的面,上面刻有“伏羲捧日”圖像,用以表示墓室中的石柱。“緝盜榮歸圖”構圖表現方法采用了平面散點構圖,將兩種以上的構圖形式,組合運用在遠景與近景、天空和地面、虛景與實景之間,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將不同時間空間發生的故事,在一幅畫面中表現出來,形成了敘事性的故事畫。在內容上,真實地反映了漢代社會“緝盜”“捕亡”的情景。
漢代社會,犯人逃亡是一個比較突出的社會問題,逃亡是僅次于“死”的罪名造成了勞動力流失和社會不安定。一是,當時社會勞動生產率低下,勞動力極為短缺,對戶籍和人口要嚴加管理;二是,逃跑的人大部分為青壯勞動力,為社會治安帶來了潛在的隱患;三是,無戶籍的逃亡者,常常會被豪強和大戶蓄為奴隸,以增強其經濟和軍事勢力,而這是漢代皇室極力想避免的一種現象。“捕亡”是漢代各級官吏的重要任務,出土的漢簡中也有許多關于“捕亡”的記載,從出土文獻可以知道朝廷或郡縣有下達各級官吏在轄區內“捕亡”的文書。
根據“捕盜律”的規定,捕盜有功者可以加官晉爵,估計墓主人因此而得到升遷,所以將其生前顯赫的仕途經歷刻畫在墓室之中。“緝盜榮歸圖”是漢代繪畫藝術與雕刻藝術結合的產物,在漢代的裝飾墓葬中這種題材比較少見。在藝術上,它是一幅帶有主題思想的裝飾畫。由于這幅繪畫具有原創性,在漢畫像石中少有雷同,因此這幅8m 長卷是漢代繪畫中的精品佳作,也成為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的鎮館之寶。
該作品是利用交互裝置的LED 燈光創意設計,燈帶設計靈感來源于漢畫像石中的重要藝術元素“十字穿環”。在眾多徐州漢畫像石作品中,常常能見到圓環圖形與十字相結合的裝飾圖案,也就是該文所研究的“十字穿環”圖案。十字穿環在視覺上由幾何圖案構成的一種裝飾藝術,有簡明、均衡、對稱、美觀、神秘的特征。與此同時,“十字穿環”作為一種藝術元素標志,它也有著更加深厚的文化內涵與象征意義。
漢畫像石中“十字穿環”中的圓環往往比喻為玉璧,而自古以來,玉璧作為古代上層階級競相追捧的珍寶萬物,常出現于諸侯王的墓中,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征,也是對生前財富的炫耀。而其他墓主與諸侯王的經濟實力無法相提并論,因此代替在墓室中放置玉璧,墓室主人選擇在其墓室墻上鑿刻玉璧的圖案,即圓環,用多個“十字”將玉璧穿起來可以從視覺上給人玉璧無限延伸的效果,以體現聚集財富的意義。故“十字穿環”的圖案備受古代社會各階級人士的追捧,“十字穿環”圖案由此常常會出現于漢畫像石中。此設計中的LED 燈帶展現形式主要體現在交互上,利用紅外線傳感裝置,在有觀眾接近時亮起,起到吸引觀眾的作用[3]。該設計針對的是“緝盜榮歸圖”射燈燈光斑駁及缺乏交互體驗感問題。該作品應用動畫法使石磚內容更好地傳達給觀眾,提取“緝盜榮歸圖”中的每一個人物圖案分好組并進行繪制,結合該作品講述的故事內容完成每一部分內容的動畫化再進行整合與拼接。該設計對展柜進行修改,增加一塊斜切面的設計,原意在斜切面內嵌入LED 屏幕,但是由于研究對象為國家級文物,原文物過于龐大,最終展示方式為利用3D 建模的實景模擬體驗與等比縮放的實體模型拍攝相結合,并利用AE 特效將制作好的動畫內容編輯到模型視頻中,以更好地對石磚內容進行動態化的講解,增添樂趣的同時增強觀眾的體驗度[4]。將“緝盜榮歸圖”分組制作的三組的動畫進行格式上的編輯,另外搭建展示柜臺,利用簡單的偽全息投影技術放映二維動畫。
使用procreate 應用軟件及其他輔助軟件將事先拍攝好的石磚“緝盜榮歸圖”上的每個圖案進行分組并繪制,繪制時將每組圖案的每一小部分分好圖層保存。例如:在繪制“緝盜榮歸圖”中最右側的“審訊囚犯”圖案中,將審訊人與囚犯分別分為兩個圖層組,再將每個人物中的四肢、頭部與軀干分別分好圖層,以此類推。同時,在繪制“緝盜榮歸圖”時用到畫筆分別進行噪點肌理鋪色和蠟筆勾線[5]。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繪制“馬”的圖案是需要將馬四肢的大腿與小腿部分全部分好圖層,提前研究好馬腿部運動的規律,以便制作動畫時研究與模擬馬的運動形態。進而,結合調查與研究“十字穿環”結構與圖案特征,完善該方案中的燈帶設計。
將每一組繪制好的“緝盜榮歸圖”圖案PSD 格式的圖片導入到AE 軟件中,對每一圖層中的部分進行變形特效最終制作成動畫,其中用到的特效主要為CC Bend it,使繪制的圖案有規律地動畫化,為使其連續播放,需要用到LoopOut(pingpong)代碼[6]。其中我們對馬腿部的運動規律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制作全息投影用的動畫,將每一部分的動畫進行偽全息動畫的處理,制作時需要不斷調試圖案大小與位置。使用AE 軟件將每一組制作好的動畫拼接。該拼接動畫將播放于石磚“緝盜榮歸圖”下方展柜上。
第一,使用3dmax 軟件對研究范圍內的藝術館區域進行重新建模。使用前期調研拍攝的部分漢畫像石高清畫像圖片對模型進行貼圖渲染。通過實物模型的搭建還原選取“緝盜榮歸圖”中的設計。并且繪制選定的場景,構建出完整的虛擬3D 場景。自此過程中,確定需要實景搭建的模型材料,如木板、鋼片、亞克力板、觸控裝置、燈帶等。
第二,根據主觀選擇的模型長度,擬定模型底面的長寬高,借用模型實驗室中的實驗器材,對選中的材料進行同比例縮放和切割調整,并且將切割好的木板通過U 膠粘貼組裝成實物模型。并在木板背面鉆好電線缺口為燈帶連接觸控裝置和正負極預留位置,最終呈現出完整的重置后的“緝盜榮歸圖”數字化布局(見圖2)。
該文通過對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內漢畫像石及整體空間布局進行實地調研,并且閱讀大量相關文獻,了解數字智能時代的發展對數字媒體交互體驗藝術發展的影響。通過對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展示設計的研究與創新,以及對國內外博物館中交互體驗式文物展示設計優秀案例的系統分析與研究,對漢畫像石中傳統圖案進行提取并設計,利用交互裝置進行表現創作及動畫的全息投影展示,從而改變傳統的文物展示設計思路,更好地迎合當代觀賞者的審美要求,增強博物館文物展示設計的交互感與體驗感。同時,在智能化、數字化、人性化的互動體驗中提升徐州漢畫像石博物館的文物的歷史文化魅力與意義。可視化動畫技術與傳統藝術的相結合符合國家發展趨勢,催生出新的數字藝術表達方式。對于博物館而言,可視化動畫能將傳統藝術的認知、教育、愉悅等功能更豐富地展示給觀賞者,也能更好地推進徐州漢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