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霞,員立亭
(商洛學院 圖書館,陜西商洛 726000)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鄉村文化是促進鄉村社會發展的重要精神動力,農村文化振興是推動鄉村建設,順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因此,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促進農村文化的健康發展,是解決人民美好文化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1]。近年來,陜西省先后出臺的《陜西省委省政府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意見》《陜西省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陜西省鄉村振興標準體系建設規劃(2021—2025年)》等均對健全陜西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行了詳細部署,且取得了良好效果。但與此同時,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仍存在質量不高、人才缺乏、資金短缺、體制僵化、運行不暢等方面問題。深入研究陜西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行持續完善,以文化振興推動鄉村振興,加快經濟文化強省建設,已成為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理論與現實問題。
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扎實推進,陜西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體系建設獲得很大的發展,尤其是基層鄉鎮和行政村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呈現出投入力度大、發展速度快、社會效益好的良好局面[2]。但與此同時,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管理和運行方面仍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
當前,陜西省各地都非常重視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依據本地社會經濟發展情況和地方文化特色,加大了人力及資金投入力度,積極進行了公共文化服務基礎性設施建設。但仍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文化設施不足。由于陜西省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導致文化設施建設區域差距較大。陜南的安康、商洛等地部分貧困地區文化設施建設滯后,少部分農村甚至沒有村文化活動場所。而經濟較為發達的關中、陜北地區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完善,經費充足。
二是設施陳舊落后。很多貧困地區文化設施比較陳舊而且嚴重老化,無法滿足群眾需求。部分文化館、基層圖書館及“農家書屋”建成時間年代久遠,設施破損,圖書陳舊過時,不能滿足農民需求。比如:商洛市鎮安縣青銅關鎮所屬的部分行政村農家書屋因設施陳舊破損,圖書資料嚴重過時,每年接待的讀者人數甚至屈指可數。
三是設施閑置浪費。有些農村文化活動場所因為年輕人進城務工而留守的老年人精力有限,無法正常開展文化活動,從而造成閑置;還有一些新建的文化設施因位置偏僻距離群眾居住地較遠,而導致無人使用,形成文化資源浪費;還有些文化活動場所缺乏有效宣傳和推廣,導致許多群眾并不知曉自身身邊還有“農家書屋”或是文化活動中心;另外,還存在許多基層鄉鎮文化站因長期無人管理,不能正常開展工作,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中無法發揮應有的功能。粗放式建設和不科學的管理,是造成陜西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總量不足、設施陳舊及利用率低的重要原因。
農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具有通俗化、多元化、大眾化等特征,因此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部門應當創作和提供類型豐富多樣、群眾喜聞樂見、鄉土氣息濃厚和弘揚社會正能量的農村公共文化產品。在向農民群眾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時,基層文化站、圖書館、農家書屋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必須在調查與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開展公共文化服務,盡量地符合廣大農村群眾的喜好,緊密貼近農民生產生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3]。
當前,陜西省部分農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在內容上存在較大問題。比如:農家書屋和基層圖書館在建設過程中采購的圖書類比單一,內容陳舊,而對于農民群眾在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中急需的圖書缺乏深入調研,沒有及時根據需求進行購買和補充;在電影下鄉活動中,播放的電影與時代脫節、缺乏更新,沒有當下比較時新的影視作品;在送戲下鄉活動中也存在著缺乏吸引力的問題,戲曲內容相對單調,一般往往就是秦腔、民歌、獅子舞等老生常談的節目,對當地村民毫無吸引力。
因長期計劃經濟體制的原因,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普遍實行自上而下的行政化資源配置模式,然而這種自上而下的配置模式一定程度上導致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部門更多關注于上級任務的完成情況而忽視農民群眾對公共文化產品的實際利用情況,這導致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與需求錯位,主要表現為:有需求無供給,有供給無利用,有利用無反饋等[4]。比如:由于青壯年進城務工農村地區有著很多的留守兒童,他們對漫畫類繪本圖書需求量較大,然而在基層圖書館、農家書屋供給的書目中往往非常欠缺甚至根本沒有這些圖書;在農村文化活動項目中,群眾最受喜歡的往往是四里八鄉文化能人自發組織的文化休閑活動,如自樂班、廣場舞等,而并不是政府組織的文化惠民工程項目。
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之一,文化振興離不開一支素質過硬的農村文化工作隊伍。當前,我國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導致城鄉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城市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好的醫療衛生條件、較為便利的交通設施、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吸引了大量農村青年進城務工甚至定居城市,造成農村文化人才嚴重缺乏、專業素養不足、服務意識淡漠等問題,甚至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技藝已經消失[5]。許多農村地區民俗文化氛圍濃厚,但民間文化團體往往因為缺乏高水平專業文化工作人員帶領,而無法正常開展活動。另外,由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人員年齡普遍偏大,學歷不高,專業素養不高,待遇低下,且又往往一人身兼數職,加之因責任心、精力體力、積極和能動性等原因導致許多農村文化工作者服務意識不強,服務水平較低。
寬裕的經費保障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正常運行和做好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物質基礎。隨著文化基礎設施的增加,對現有設施設備的更換維護,舉辦相關文化活動的費用支出,農村文化團體人員工資支出,都需要有充裕的經費保障。當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運行與建設經費缺乏的主要表現為公共文化支出占地方財政支出比例過低,后續投入也嚴重不足。建設經費不足制約了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也嚴重阻礙了農村文化活動的正常開展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健康運行。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既包含基礎設施、組織架構、服務網絡等硬件建設,還包含政策法規、運行機制、管理體制等軟件建設。因此,有效解決陜西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運行及管理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加強和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需要針對性地采取一系列對策和措施。
我國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決定了黨和政府在國家文化事業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各級政府肩負著本地區文化事業的政策制定、監督檢查、部署實施的重任,更好地滿足地方人民群眾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政府主導,就是由各級政府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提供財政、政策、協調等方面支持和引導,通過統籌規劃來開展農村文化活動,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高質量文化產品。一方面,各級政府應充分認識到農村文化建設對于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高度重視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建立健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積極推動鄉村振興戰略[6]。另一方面,應積極深化政府文化職能。嚴格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陜西省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陜西省鄉村振興標準體系建設規劃(2021—2025年)》等法律法規積極引領推動、科學統籌規劃、嚴格監督檢查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建設和發展,保證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發展的正確方向和良好質量。
農民群眾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受益者,發揮著主體的作用。因此,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離不開農民這個主體,要充分發揮廣大農民的主體作用。一方面,應積極培育農民的文化自覺,通過形式多樣的方式不斷培養和提升農村群體的文化活動主動性和參與積極性,使其在日常生活中主動繼承與發展鄉村文化的責任觀念,守住鄉村本土文化的基礎上對外來文化兼收并蓄,積極投身到鄉村振興洪流之中。另一方面,應多途徑獲取農民文化信息需求,通過問卷調查、深度座談、入戶走訪、網絡反饋等多種方式深入獲取農民真實文化信息需求,對所獲取的農民多樣化文化需求信息展開全面深入的梳理,在此基礎上舉辦鄉土氣息濃厚,農民積極參與的文化服務活動,實現文化需求與服務供給的對接。通過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讓農民從文化活動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參與,從而實現農村公共文化供給與需求的持續優化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更高效、更高質量的發展。
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是農村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場所,更是滿足新時期農村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平臺,讓農民群眾有開展文體活動的場所和器械,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在建設、管理和維護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過程中,一方面,應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進行系統部署和安排。基層鄉鎮政府應將所屬村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納入鄉鎮基礎設施建設的總體規劃之中,構建覆蓋全鎮范圍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另一方面,在建設過程中還應當充分結合各村組的具體實際情況,做到因地制宜,通過共建、改建、擴建等多種措施和方式,不斷加強鄉村基層圖書館(室)、文化站(室)的建設力度,提高鄉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此外,在建設項目施工過程中,必須制定和實施一套相應的政策以及執行標準,確保工程建設質量及水平,彰顯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鄉村特色、地域特色,堅決避免出現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甚至文化爛尾樓等現象,讓有限的農村公共文化設施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應有功能。
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離不開人才,人才隊伍不僅直接影響著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實際成效和社會效益,還影響著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事業健康發展乃至鄉村文化振興戰略的興衰成敗。陜西省陜北、關中、陜南不同區域農村的文化傳統及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較大差異,導致許多地方農村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建設一支高水平、高素質的農村文化人才隊伍是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迫切要求。一是,制定人才引進政策,提高工資待遇,吸引一批掌握文化相關知識、具備較強文化相關技能或是文化專業的青年人才加入農村文化工作隊伍。增強對農村文化服務工作人員的人文關懷,激勵大學生扎根農村、服務于農村文化事業。二是,加大人才培訓力度,基層部門要提升投入強度,在注重短期培訓的同時,還應該著眼長期培養。可選派業務骨干到外地農村文化活動示范基地進行實地考察學習。
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和脫貧攻堅戰的持續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為了進一步推動陜西省農村公共文化事業健康快速發展,就必須不斷創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模式。一方面,切實提高農村公共文化產品質量。文化工作應有基層情懷,應深入廣大鄉村地區,走進農村群眾中間,發掘農村傳統文化精華,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調研的基礎上創作出深受廣大農村群眾喜愛的、優秀的文化作品[7]。政府文化管理部門應嚴把文化作品質量關,獎勵優秀文化作品,激發創作文化作品的持續動力。另一方面,積極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形成多樣化的服務模式,結合陜西省各區域農村的實際情況,采用多樣化的服務方式滿足不同層次農民群眾的不同文化需求。可以依托民間文化精英、鄉村賢達組建文藝隊、體育隊及讀書會等民間文體組織,定期組織農民群眾開展農民書畫展、農民歌手大賽、農民籃球賽等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還可挖掘開發本地獨特地域文化,依托地域特色文化、非遺項目及紅色文化等資源,打造和開展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鄉村文化旅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