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小艷
(鄭州商學院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河南鄭州 451200)
習近平總書記在《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一文中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1]他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也指出:“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2]現在很多綜藝節目,特別是河南衛視多年如一日地傳承中國文化,如今“火”出圈的河南奇妙游系列,秉承的就是文化自信。近年來,伴隨著國家文化事業的整體發展,地方文化也呈現出了新的面貌。而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學校尤其是高校,要想在如今的社會立于不敗之地,更需要發展自己的特色。高校植根于地方,只有與地方文化相結合,“活化”地方文化,共謀發展,才能真正做到“地方特色”,讓文化“活”出圈。因此,對高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共謀發展進行深入解讀就顯得尤為重要。
事物之間的發展是相互影響的,對高校與地方文化而言,共謀發展、融合與共生是必然的。高校要想長久發展,走出自己的特色,也必然離不開創新。這就需要依托地方文化。獨有的地方文化,才能為該專業提供新鮮血液,使其保持活力,持久發展。該文主要從高校文化發展、地方文化傳承發展、大學生自身發展3 個方面進行分析。
截至2021年9月30日,全國高等學校數量(不包括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共有3 012 所,其中,普通高校2 756 所,成人高校256 所。在3 000 多所高等院校中持久發展、創新發展、脫穎而出,是高校文化發展的內在要求。本質上講,教育競爭歸根到底是文化競爭,高校文化植根于地方文化,地方文化是地方高校文化的特色源泉,為地方高校文化發展提供不竭動力,這樣的高校才具有特色,才能在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因此,高校文化需要提升自身特色,在發展中注入新鮮血液,在傳承地方優秀文化中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古有“孟母三遷”,《孟子》曾云:近朱者赤,可知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對高校的影響亦是如此。地方優秀文化需要傳承發展,想要文化“活”起來,需要不斷創新,找尋新出路,就需要與高校融合,與相關專業結合,這既能促使高校相關應用型專業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也有助于地方文化的繼承發展,實現互利共贏。新時期,用高校資源傳承地方傳統文化,對地方文化的發展是一種挑戰,更是一種機遇,需要雙方共謀發展之路。
大學生是充滿激情和朝氣的群體,勇于創新,高校文化的建設應立足于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興趣[3]。新時代背景下,書本上的知識遠遠不夠。在學習中,需要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汲取地方優秀文化精髓,融入學校文化,創新教與學模式,在發展中求變,在求變中創新,增加知識儲備量,做到學以致用。因而,與地方文化共謀發展,也是大學生自身的發展需求。
由以上分析可知,地方高校是地方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基地,地方高校為地方文化的傳承發展培養合格的人才,地方文化為高校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提供適宜土壤。總之,高校文化對地方文化吸納和推動,地方文化豐富高校文化,兩者需共謀發展,相互選擇、相互作用,不可分割也不容分割。
利用自身擁有的豐富信息資源為地方的事業建設服務,既是高校責無旁貸的義務,也是高校自身發展、特色發展的需要[4]。但目前高校在開展社會服務、建設共享平臺等方面有待完善。以鄭州商學院為例,鄭州商學院位于河南省鄭州市鞏義市,是鞏義籍臺灣著名教育家王廣亞博士于2004年為回饋桑梓、貢獻家鄉教育事業,創建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鞏義也是我國“詩圣”杜甫的誕生地,校內設有專門的杜甫研究所;漢語言文學專業開設了課程“杜甫詩歌研究”;圖書館有豐富的研究資料。但因未能與地方相關資源有效共享,再加上宣傳力度、相關部門政策導向、平臺建設等一些原因,本該熟知杜甫文化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都對其不甚了解。當地文化部門或社會團體雖然有相關活動,但與學校合作并不多,很多優秀的地方文化資源也未借助學校平臺擴大宣傳,導致很多資源未能充分共享。另外,近兩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走出校門的機會不多,實踐機會減少,也導致文化資源未能有效共享。這些都會影響雙方文化共贏發展。
共建共享實踐基地建設模式以學校、學生與用人單位“三贏”為出發點[5],重在調動學校、企業和學生三方面的積極性,通過解決學校人才培養、學生創業就業、企業人力資源需求三方面的矛盾,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6]。當前,我校漢語言文學專業雖有一些校外實習基地,與杜甫街道辦也有合作。但校外實踐基地多以學校為主導,企業為輔助,未能達到互利互贏的局面。再者,鄭州商學院認識實習為期一周(大二),專業實習為期兩周(大三),畢業實習為期六周以上(大四),實習時間短。在為期不長的實習中,讓學生學到知識并提升實習單位對學校的認可度,是極難的。長此以往,會降低學生對實習的需求,學未致用,實習目的適得其反。這些對學校拓展實踐基地、學生提升專業知識不利,也不利于提升實踐基地對我校人才的認可度。
一支人員穩定、學科結構合理的專業研究團隊,多元化的研究成員,更有助于研究團隊建設。但一部分教師出于興趣或者評職稱、發論文的需要,未能沿著一個專業方向繼續深入研究,止于表面,不利于研究成果整合利用、形成合力、優勢互補。此外,現在研究團隊多由專家、教師組成,而在高校,大學生應是研究主力。結合大學生自身勇于創新的特征,專業研究團隊有學生的加入,團隊建設體系才會更加健全,更利于研究成果的轉化。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寫作基礎扎實,邏輯思維縝密,創新能力強,專業團隊建設中,吸納這些成員,會更有利于專業團隊建設。但如何讓教師科研沿著一個科研方向做深、做透,如何發揮漢語言專業優勢,如何健全專業團隊建設體系,都是高校面臨的問題。
鞏義擁有如此豐富的文化資源,在日新月異的發展中,開發文化相關衍生產品、探究文化資源共享方式、實現實踐基地共建共享、打造專業研究隊伍等,是尤為重要的。該文試從這幾個方面論述高校文化與地方文化共謀發展的實踐路徑。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謝倫燦指出,文化衍生品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衍生品能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的文化心理,從而實現精神上的溝通,無形中也是對文化的一種傳承。由地方文化與高校文化協作產生的文化衍生產品,能夠創出地方文化品牌,營造學校與地方文化共謀發展的和諧氛圍,提升學校與地方文化品位,對外展示該地學校與地方文化魅力。如學校和地方通過共同策劃姓氏文化、武術用品、民俗藝術品等文化衍生產品創意大賽,組織大型會展活動,讓地方文化“活起來”“立起來”。
此外,也可以通過與地方文化的結合,推動學校文創與文旅、園林、公用設施的融合,形成“一條龍”服務,讓文化元素在地方文化環境中,共謀發展。如根據鞏義的文化資源,在不同的文化品牌站搭建相關的文化展示臺;借鑒時下流行的游戲,如劇本殺,把姓氏文化、杜甫文化、河洛文化等地方文化品牌融入進去;河南奇妙游系列節目走進校園,綜合多種元素與地方的文化品牌進行銜接,創造出相關的動漫人物紀念品等。這樣既能突出地方的文化個性,也為高校文化及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長遠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高校自身文化特色與地方文化融合,需要雙方協同發展從而促進地方文化的傳承與創新[7]。高校文化依托地方發展,以杜甫文化為例,鄭州商學院開設的校本課程“杜甫詩歌研究”,不應只針對漢語言文學專業,需全校開放,增加受眾面;學校開設“名人課堂”,定期邀請研究杜甫的資深專家進行講學;學校與地方聯合共建相關平臺,可開設節目專欄“與杜甫對話”,定期訪談;學校有關杜甫的資源對外開放,與杜甫愛好者共享文化資源;提取地方文化中的代表性元素(包括物質與非物質)融合到高校建筑設計、校園景觀中去。在這一過程中,地方政府需要發揮主導作用,構建相適應的組織架構來保障和落實高校與地方文化的協同發展。文化資源共享有制度保障[8],解決了后顧之憂,才有助于讓學校與地方更充分地共享資源,促進文化發展。
實踐基地,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場所。實踐基地有效共享,一方面,高校能為實踐基地發展提供有力技術支撐,另一方面,學生也可以得到實踐機會,利用基地資源,提升自身專業能力。實習基地要想共建共享,政府、高校、實踐基地需要深入合作。如集中實習,短短一兩周的實習,學生很難進入工作狀態,可在大三上半學期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實習,讓學生能在實習中對自己以后的學習或工作有清晰的規劃;對接地方文化專欄,鄭州商學院有相關的校企合作基地,也有相應的微信、抖音、微博等平臺,與相關專欄合作,能打造高校與地方文化“名欄”;學校可設立地方文化宣傳欄,學生結合實習進行創新設計,對實踐基地文化的建設和宣傳都是有利的。通過校企合作,雙方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促進合作層次和成果的進一步提升,最終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轉型發展中的人才需求,達到實踐基地共建、互利共贏。
一個國家的發展需要創新,創新需要人才,如何才能發揮更大的人才優勢呢? 專業研究隊伍的建設尤為重要。在高校文化與地方文化共謀發展中,可以建設教授、重點學科帶頭人工作室,打造專業研究隊伍[9]。發揮教授、重點學科帶頭人的科研帶動作用,讓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主動參與科研活動,加入專業團隊;制定科研獎勵制度,把教師指導學生科研納入工作量考核或給予獎金支持;常態化舉辦文化資源創新創業大賽,助推高校文化轉化升級;建立文化人才實訓基地,整合資源,加大投入力度,以創新、前沿性的技術為重點;定期開發相應的文化項目,投入使用且效果佳的給予住房或資金獎勵;與其他文化開發專家進行會談,提升團隊對文化資源的開發力度;落實人才“靈活流動”和“借腦引智”政策[10],營造良好環境,吸引更多優秀文化人才到高校就業等。文化的繼承發展需要人才,文化資源的現代化更需要人才。只有加強高校人才隊伍建設,打造專業研究隊伍,才能真正讓高校文化創新發展,地方文化“活起來”,達到雙贏局面。
無論是地方文化發展還是高校人才培養,都是當今時代背景下的重要工作,都有著各自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在這種情況下,將高校文化與地方文化共謀發展,則能夠給雙方極大的幫助,獲得一個雙贏的局面。該文以漢語言文學專業為例,從該專業培養目標與就業方向等方面,為高校文化如何融入地方文化以及地方文化促進高校該專業的特色發展,提供具體、可行的對策。通過分析也可以看出,這種關系的發展是完全可行的,應該得到地方政府和高校的充分重視。高校的持久發展,離不開地方文化,共謀發展是其發展的必由之路,需要開發文化相關衍生產品、探究文化資源共享方式多樣化、實現實踐基地共建共享、打造專業研究隊伍等。在融合共生中提升辦學質量與綜合競爭力,促進地方發展。也希望該文的研究,能夠給相關部門以啟示和建議,為推動高校文化和地方文化發展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