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仕 ,魏玉會 ,席改 ,馮兆才 ,戎萍
(1.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國家中醫針灸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天津 300381;2.天津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天津 301617)
五遲、五軟是中醫兒科學疾病名稱。五遲指立遲、行遲、齒遲、發遲、語遲;五軟指頭項軟、口軟、手軟、足軟、肌肉軟;五遲、五軟的各項表現可單獨出現,也可同時存在。常見于現代醫學的腦性癱瘓、全面性發育遲緩、孤獨癥、腦發育不全、智能低下等病癥。
“調腹通絡”康復技術是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結合五遲、五軟臨床治療實踐總結,整理的中醫綜合康復方法,將推拿、針灸及中藥外治結合,以臟腑、經絡辨證為基礎,以調理臟腑、疏通腦絡與經絡為原則,標本兼顧,達到疾病康復的目的。本文在臨床治療的有效基礎上,對《黃帝內經》《難經》中臟腑、經絡理論進行整理、溯本求源,進一步探討“調腹通絡”理論基礎。
有關五遲的記載[1],首見于《顱囟經》,僅提及“行遲”;隋朝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分別描述“發遲、齒遲、語遲、行遲”4項;清朝張璐《張氏醫通》首次明確地將立、行、齒、發、語5個方面界定為“五遲”。
五軟一詞最早見于《圣濟總錄》[2],但僅提出了“五軟”這一名詞,未說明具體含義;其后醫家南宋劉昉等編撰的《幼幼新書》、元朝曾世榮《活幼心書》、明朝魯伯嗣《嬰童百問》等逐一對五軟具體含義進行闡述,最終將五軟的含義界定在“頭項、口、手、足、肌肉”5個部位上。
“五遲、五軟”系先天稟賦不足,后天調護失宜,致臟腑功能失調,經脈不暢,腦絡損傷。五遲屬于小兒生長發育遲緩類疾病;五軟屬于小兒生長發育障礙類疾病。
1.1 《黃帝內經》與《難經》對發育遲緩病癥的記載五遲是以發育遲緩為關鍵。其病位在腦,與腎、肝關系密切。腎為先天之本,作強之官,主骨、生髓、藏精、通于腦,其華在發。齒為骨之余。《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腎生骨髓”,髓成于精,腎精充足,髓養骨,使骨骼強健[3]。腎藏精,精化氣,腎之陰陽對各臟腑、組織起著滋潤、溫煦、氣化的作用,促進小兒生長發育[4]。《難經·二十四難》言:“足少陰氣絕,即骨枯……故骨髓不濡,即肉不著骨……肉濡而卻,故齒長而枯,發無潤澤……”腎氣不足,則肉不著骨,骨軟無力,齒枯、發焦,于生長發育中的小兒表現為立遲、行遲、齒遲、發遲等。《素問·奇病論篇第四十七》言:“胞絡者系于腎,少陰之脈貫腎系舌本[5]”。《靈樞·憂無言第六十九》言:“……會厭者,音色之門戶也……舌者,音色之機也……橫骨者,神氣所使,主發舌者也。足之少陰上系于舌,絡于橫骨,終于會厭。”舌為心之苗,會厭、橫骨均系足少陰腎經,腎與語言的關系甚為密切,因此,語遲臨證雖責之于心,少陰之脈不通也是其關鍵因素。
肝為將軍之官,主筋,藏血,主疏泄,調暢氣機;四肢軀干的運動狀態與姿勢維持均有賴于肝氣的充足與肝血的濡養。《素問·五臟生成篇第十》:“諸髓者皆屬于腦,諸筋者皆屬于節……故人臥血歸于肝……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6]肝氣暢、肝血榮,不僅站立、行走穩健,掌、指精細動作亦能靈活自如。五遲以腎精不足為本,肝血不榮為其標,當腎精不足,腎陰不能上承于上,陽盛于內,煎灼陰液,津傷血少,肝血不榮筋脈,而致筋脈失養,久而發生攣縮,正如《素問·痿論篇第四十四》:“肝氣熱……筋膜干而筋急而攣”所言。臨證可見四肢活動不利,筋脈拘急,肌力、肌張力障礙等臨床表現。
1.2 《黃帝內經》與《難經》對痿軟無力病癥的記載五軟以肌肉萎軟、無力支撐肢體及運動障礙為主要表現。脾為后天之本,諫議之官,主運化,主統血,在體合肉,開竅于口。生理上,如《素問·經脈別論》言:“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素問·五臟生成》言:“脾主運化水谷之精,以養肌肉,故主肉。”脾為機體精微物質之源,統攝氣血運行,滋養四肢百骸肌肉,是人體運動功能的基礎保障。病理上,如《難經·論脾臟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六》言:“脾病則面色萎黃……虛則精不盛,元氣乏,失溺不能自持。”《難經·二十四難》言:“足太陰氣絕……則肌肉不潤澤……人中滿,則唇反……則肉先死。”以及《素問·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言:“四肢皆稟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病……筋骨肌肉則無氣所生,故不用焉。”[7]脾虛則運化無權,氣血不充,肌肉萎軟而致不能支撐軀體;脈絡空虛,不能滋化源助先天及濡養諸節而致運動障礙。在小兒表現為頭項軟、口軟、手軟、足軟、肌肉軟。
1.3 五遲、五軟的治療 由上述《黃帝內經》與《難經》對兩種病癥的記載,結合五遲、五軟的臨床特征,從中醫整體觀念的原則及臨證分析,五遲、五軟兩者的關系與腎、肝、脾3者的關系一樣,既獨立、又協同。在治療方面,《素問·痿論篇第四十四》言:“治痿者獨取陽明……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利關節”,以多氣多血之陽明脈為主。《素問·調經論》言:“五臟之道,皆出于經遂,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素問·血氣形志篇》言:“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指出疏通經絡以調和氣血、榮養臟腑、疏利關節。
經絡學說主要闡述于《黃帝內經》中,指導著臨床的辨證與治療。《難經·二十三難》:“經脈者,行氣血,通陰陽,以滎于身者也。起始于中焦,注手太陰、陽明”,指出中焦為疏通經脈的重要位置。《靈樞·始終》言:“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塞,上下不通而終已。”《難經》所載足少陰腎經經氣竭絕內容與《靈樞·始終》所載基本一致,指出經氣閉竭與腹部的關系。后世醫家《指壓療法》一書提出“腹為萬病機”,認為腹部對于人體的重要性。《厘正按摩要術》曰:“胸腹者,五臟六腑之宮城,陰陽氣血之發源”,指出腹部與人體氣血陰陽的緊密關系。因此對于調理臟腑、調節氣血陰陽、調暢氣機,“調腹”治療為治本。結合五遲、五軟臨證表現,疏通經絡為治標。調腹與通絡結合,標本結合兼治,以調理臟腑、通經絡、行氣血。
“調腹通絡”思路與康復技術應用臨床多年,該技術分為“調腹”與“通絡”兩部分。“調腹部”[8]以運、推、點、按、揉、順手法手法施術于腹部,沿上腹、中腹、下腹,由內而外、由外而內,運轉腹部,達到調腹、通腹、暢腹的目的。通過腹部經絡、腧穴刺激,以及經絡的局部及遠端治療作用,調整陰陽,達到調臟腑、暢氣機的作用。“通絡”包括“通經絡”與“通腦絡”,以“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為指導,應用推拿、針灸等治療方法作用于頭頸部及四肢肌肉、關節,通過經脈刺激與局部治療,達到疏通腦絡與經絡、行氣活血、開竅醒神、柔筋緩急的作用。經絡理論是“調腹通絡”治療的基礎,人體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均與腹部有著直接與間接的關系。
2.1 沖脈理論 沖脈為奇經八脈之一,十二經脈之海,起于胞中,下出會陰,分出上行支前行者、后行者及下行支,調暢周身氣血。根據《靈樞·逆順肥瘦第三十八》言:“夫沖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五臟六腑皆稟焉”,五臟六腑皆與其相通。《素問·骨空論》言:“沖脈者,起于氣街,并少陰之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也。”[9]而《難經·二十八難》言:“沖脈者,起于氣沖,并足陽明之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也。”由此可知沖脈在腹部與腎、胃兩經并行,人體先天之元氣與后天水谷之精,皆匯于沖脈,從而使沖脈具有推動氣血運行周布的動力功能。對沖脈的刺激,一方面是對五臟六腑的間接調理,另一方面是對腎、胃兩經功能的漸次調理,起到滋后天養先天之作用,有利于患兒氣血的調和。
《素問·痿論篇第四十四》言:“沖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于宗筋,陽明總宗筋之會。”[10]而宗筋者,主束骨利關節,是人體活動之樞機,肢體之活動與正常的姿勢,與宗筋密切相關,因此,調理沖脈有利于經筋的疏通,可以改善患兒肌力、肌張力障礙。《靈樞·百病始生》言:“是故虛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傳舍于伏沖之脈,在伏沖之時,體重身痛。”《素問·骨空論》載:“沖脈為病,逆氣里急。”此言當邪之留著于伏沖之脈時,患者出現身體困重疼痛的主觀感覺。調腹通絡技術中,調腹主要作用于任、沖及腎、胃、脾經,通絡主要作用于背部及四肢部,以沖脈為樞紐,調節臟腑功能,疏通周身經脈氣血。其中,調腹技術對于全腹部的刺激,不僅激發十二經脈至經氣,對于沖脈調節也有一定的作用。
2.2 神闕理論 神闕又稱臍中,位于人體前正中線任脈之上,為任脈與帶脈之交點,是妊娠期胎兒與母體的氣血聯系與溝通的通道,對于胚胎的發育具有重要意義。歷代醫家對于神闕多有論述,尤其重視其培元固本的作用。其中內經中對臍從經絡絡屬、臟腑聯系等方面進行了較為系統與全面的論述。
經絡絡屬上,奇經八脈中,沖為血海及十二經脈之海,任主胞胎為陰脈之海,督為陽脈之海,三者同出一源,對于十二經氣血的運行與培補具有重要意義。《素問·骨空論》言:“督脈者………其少腹其上者,貫臍中央,上貫心”“沖脈者,起于氣街,并少陰之經,挾臍上行。”以及《靈樞·營氣》言:”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11]認為三者不僅同出一源,還均通過神闕穴,在神闕處進行氣血的傳導與溝通,相當于人體之樞紐,因此以神闕為中心進行摩腹按揉,可間接通過沖任督帶調理一身之經氣,達到暢達周身氣血之功用,正如《靈樞·本臟》云:“經脈者,所以行氣血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難經·三十二難》亦云:“血為營,氣為衛,相隨上下,謂之營衛,通行經絡。”通過調神闕穴可以平調人體陰陽,和調營衛氣血。
臟腑聯系上,神闕位居中央,內候脾土之氣。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黃帝內經》云:“五味入口,藏于胃,以養五臟氣。”又云:“五臟皆得胃氣,乃能通利。”腎水下藏,肝木左升,心火上炎,肺金右降,全賴脾土之納化有常,滋生氣血,以養四旁。故神闕穴可助化氣生血,充養臟腑,濡養四肢百骸。又根據《靈樞·經筋》言:“手少陰之筋……下系于臍。足太陰之筋……上腹結于臍。”《靈樞·經脈》言:“胃足陽明之脈……下挾臍入氣街中。”《靈樞·營氣》言:“上行至肝……其支別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12]可見神闕與心肝腎脾胃均有密切聯系,在調理氣機升降的同時,改善血液循環,臟得血養,進而改善臟腑機能。
《難經·八難》對于腎間動氣做了概括,認為腎間動氣對于十二經及臟腑具有重要意義,原文所言:“諸十二經脈者,皆系于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而腎間動氣具體所指以及具體位置并未直接言明,在《難經·六十六難》中得出:“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認為此處的原,既是腎間動氣,且為人之生命也,當應與元氣無異,又因此處恰好位于臍下,在進行摩腹、點腹操作時,調動腎間動氣,既是對十二經脈與五臟六腑之氣血之調節,又可運行氣血培補元氣。因此,調腹通絡技術中,摩腹、推腹、點腹、拿腹均是對通過刺激臍中及臍周,達到導引元氣,培元固本,助脾胃運化而滋先天,助水火既濟,君安相位,助精血互生,陰液互養。
2.3 從陰引陽,從陽引陰理論 《素問·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人體無論生理還是病理都離不開陰陽。《靈樞·經脈第十》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13]”。五遲、五軟患兒無論是臟腑,還是經脈,由于陰陽失調,表現為生長發育遲緩與運動障礙。《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載:“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難經本意》說:“陰陽經絡,氣相交貫,臟腑腹背,氣相通應。”由于陰陽是相互依存,相互為根,治療上在治陰治陽的同時,還需陰陽兼顧。
《素問·六微旨大論》言:“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及《素問·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言:“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內”的理論基礎[14],即天樞上部為陽,下部為陰。“調腹通絡”技術中腹部推拿部分,其中,基于腹部的陰陽調節進行,以臍為中心的摩腹就是協調腹部上下陰陽;推腹、點腹、順腹操作則是通過作用任脈、沖脈、腎經、胃經、脾經及肝膽經脈,將上部陽氣引入下,在通過拿腹、摩腹操作,運周推動,將下部陰氣引于上;諸法協同作用,使得腹部陰陽調和,臟腑氣血順暢。
“調腹通絡”技術中不僅有腹部的推拿治療,亦有背部推拿治療,任督兩脈,陰陽互調;四肢六陰經與六陽經之間也達到了陰陽互調;諸法共奏,陰陽平和、臟腑調和、經絡疏通,進而達到疾病康復的目的。
2.4 解結理論 解結理論出自《靈樞》,病邪集聚于經絡、肌膚等處,阻滯氣血運行,痰瘀互結,日久化為結。解結,結者,繩扣也。五遲、五軟雖為生長發育遲緩與障礙類疾病,但在臨床實際康復治療中,腹背部、四肢經穴處常可觸及筋結,觸之壓痛明顯。《靈樞·刺節真邪第七十五》曰:“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此必有橫絡盛加于大經,令之不通,視而瀉之。”《靈樞·九針十二原》曰:“夫善用針者取其疾也……猶解結也。”可見“結”不僅是病理產物,也是氣血邪氣結聚的狀態。而“解結”既是疾病治療方法,也是疾病治療原則[15]。對于解結的操作方法,該篇亦有論述,即:“用針者,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虛,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后取而下之。”即通過對經絡的探查與感受,找到有無條索物,對其重點刺之。弄清“解結”的根本,才能如《靈樞·衛氣》所言:“……能知解結契紹于門戶……可以無惑于天下。”《靈樞·衛氣》云:“能別陰陽十二經者,知病之所生;候虛實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氣街者,能知解結契紹于門戶;能知虛石之堅軟者,知補瀉之所在;能知六經標本者,可以無惑于天下。”同樣說明了“解結”是在“別陰陽、候虛實、知標本”后所采取的正確的方案。
臨床康復治療中,除意定神會外,仍須仔細體會手下之感覺,所謂感覺一是得氣之感,一是感受是否有條索物,對于條索者,在重點按揉外,加以彈撥,通則氣行,氣行則血暢,暢則營繞周身。“調腹通絡”中,通絡既是表面層面上對臟腑肢體經絡進行按揉,深層次上又在于通,通者,暢行也,此為手法之關鍵。《靈樞·外揣》:“司外揣內,思內揣外。”有諸內必形之諸外,條索物便是機體內部功能改變的體現,其中條索物多在穴位處加以體現,通過推、揉、點、按等手法作用于解結之處,以達到解關鍵之結,暢通全身經脈氣血。
“調腹通絡”思路與技術是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的對臨床實踐的總結。本文通過對《黃帝內經》《難經》中對發育遲緩類癥候、痿軟無力類癥候的整理,深刻認識到五遲、五軟與腎、肝、脾的密切關系。并通過對沖脈理論、神闕理論、陰陽理論以及解結理論的整理,對于進一步優化“調腹通絡”思路與技術方案提供了理論依據,為提高臨床療效奠定良好的基礎。
隨著社會的進步、圍生醫學的發展及相關政策的開放,兒童疾病譜也在發生著變化,進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以來,兒童感染性疾病的發生驟減,但各種兒童發育障礙類疾病凸顯,以發育遲緩、孤獨癥譜系障礙、腦炎后遺癥等康復類疾病患兒逐漸增多,這也成為了全社會關注新的問題。相信隨著對“調腹通絡”思路與技術的進一步優化,康復技術也將適用于更多的五遲、五軟相關疾病患兒的康復治療中,讓中醫康復技術發揮更廣泛的臨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