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士芳,李躍彤,任鳳蛟,邊雷,王艷國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推拿科,天津 300250)
易筋經源于中國古代導引術,距今已有上千年歷史,是一種以脊柱旋轉屈伸為主要形式、通過身體的曲折旋轉和四肢開合使人體氣血流暢的中醫傳統體育功法[1]。易筋經不僅是全民養生保健的主要方式,同時還是中醫康復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健康中國戰略和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實施以來,國家大力普及以易筋經、八段錦為代表的中醫傳統功法,著力促進中華傳統體育在中醫藥康復服務能力中的應用,推動體育衛生融合發展[2-3]。目前,易筋經被廣泛應用于心血管、呼吸、運動、內分泌、免疫系統等多種內科疾病[4]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5]的預防、治療與康復。
從詞源角度看,“易”蘊含變化、運動之意,“筋”則指的是“經絡、筋經”,通過“易筋”可起到外固筋骨、舒筋活絡的作用,因此本功法的功效與骨傷類疾病的康復聯系更為緊密。筆者從易筋經對中醫脊柱和四肢關節類疾病的臨床應用角度系統檢索近10年文獻并進行綜述,以期為該功法在中醫骨傷科疾病的康復應用提供理論依據。
易筋經治療頸椎病大都選取12勢中可以有效拉伸頸部肌肉韌帶為主的一兩種或四五種招式。以掌托天門勢(托天勢)和九鬼拔馬刀勢最具代表性。
托天勢是將兩臂舉起如托球向天,使頸椎充分向后向上伸展以及旋轉,可以改善頸椎軟組織生物力學環境,調整頸椎生理曲度,增強頸椎穩定性[6]。有研究發現[7]采用此勢治療頸型頸椎病,患者頸部疼痛明顯減輕,頸部肌肉緊張牽拉狀態得到有效緩解,其機制可能是通過對頸部肌肉的等長收縮訓練,增加肌力及肌容量,調整頸椎關節位置,進而緩解病痛。李智榮[8]采用有限元分析觀察發現托天勢通過減少頸椎屈伸、側屈及旋轉等動作的椎間盤應力、關節突關節囊應力來改善頸椎功能,為該勢改善頸椎功能提供了生物力學依據。托天勢在頸椎病的整體康復中也發揮重要作用,石紅等[9]在頸椎病社區康復中開展易筋經托天勢功法鍛煉,患者在頸椎相關癥狀、功能以及心理等方面療效均有明顯提高。
九鬼拔馬刀勢用于治療頸椎病頻率僅次于托天勢,練習該動作要求彎肱側首、抱項及背和與項爭力。在身體開合的基礎上重點鍛煉頸椎的扭轉和伸展,使頸部的頭夾肌及胸鎖乳突肌得到充分牽拉,促進頸椎旋轉功能的恢復。扭轉拉伸頸椎,可使對側神經根產生明顯位移,有助于解除神經根處粘連,亦可糾正頸椎小關節錯位[10]。張琪等[11]采用推拿聯合九鬼拔馬刀勢治療慢性頸痛取得了顯著療效。胡吳斌等[12]的研究結果表明習練九鬼拔馬刀能夠緩解頸痛,改善患者血流變指標,且能升高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水平,提示九鬼拔馬刀勢改善頸椎功能可能與免疫調節密切相關。趙立軍等[13]研究證實托天勢和九鬼拔馬刀勢聯合鍛煉對于改善頸椎生理曲度療效更好。
易筋經治療頸椎病遠期療效確切,且可有效預防復發。郭俊藪[14]用摘星換斗勢鍛煉結合針刺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緩解神經根受壓迫情況及減輕頸部疼痛的遠期療效均優于單獨使用針刺。該勢鍛煉時須向后方充分轉動頭部以至達到頸椎旋轉極限,可對神經根進行有效牽拉,從而能更好地松解神經根粘連,緩解根性疼痛。熊哲等[15]對易筋經中的倒拽九牛尾、九鬼拔馬刀、打躬勢和掉尾勢4個動作進行改良,患者頸椎功能障礙指數顯著降低,隨訪3個月后的復發率僅為5%。劉潤峰[16]采用易筋經中的韋陀獻杵勢、橫擔降魔杵勢、掌托天門勢、摘星換斗勢、九鬼拔馬刀勢等動作結合推拿進行頸型頸椎病的治療,兩個月進行隨訪發現,易筋經在改善患者的頸痛量表,頸部癥狀體征積分等均優于單純推拿。易筋經鍛煉通過對人體“意念、呼吸、形態”的整體調節,有效改善頸部癥狀,這可能是其在遠期療效上發揮作用的重要因素。
易筋經功法可以促進肩部損傷軟組織修復,解除肩部筋膜粘連,舒展肩部筋骨,濡養肩部經脈,在肩周炎的治療中應用較多。有研究表明[17-18],單獨進行易筋經功法鍛煉或聯合針灸、推拿等療法均可有效緩解肩周疼痛,并明顯改善肩關節活動幅度。有學者認為[19]患者在習練該功法時,可將其內氣從丹田上提至肩部及上肢,灌注局部氣血并出現滿脹感,進而緩解肩部疼痛。疼痛和功能障礙是肩周炎的兩大難題,為了便于練功,孟慶江等[20]認為可先對肩周炎患者進行局部痛點封閉,在疼痛緩解后練習易筋經,更有助于恢復肩關節功能。
與全套功法練習相比,精選易筋經中對患者肩部的活動要求較高的動作進行主動鍛煉,可針對性的提高治療效果。田偉等[21]采用精簡易筋經4勢(摘星換斗勢、倒拽九牛尾勢、九鬼拔馬刀勢和青龍探爪勢)治療肩周炎,可明顯緩解肩痛癥狀,促進肩關節功能恢復。九鬼拔馬刀勢通過身體及關節的旋轉、伸展等運動,可提高頸肩部肌肉力量,有助于改善人體各關節尤其是肩關節的活動功能[22]。另有研究顯示[23]采用九鬼拔馬刀勢配合推拿治療肩周炎,患者疼痛評分和肩關節活動度均較治療前明顯提高,說明功法鍛煉的主動運動和推拿被動運動相結合更有助于肩關節炎患者的恢復。
易筋經的突出特點表現為以腰為軸的脊柱旋轉屈伸運動,從而帶動四肢、內臟的運動,在腰椎疾病的應用中具有較好的療效。周勇等[24]研究發現,習練易筋經十二勢可以有效改善中老年腰間盤突出癥的腰椎生理曲度。朱毅等[25]研究證實,易筋經功法可有效緩解腰椎間盤源性下腰痛,降低患者腰部功能障礙評分,其機制可能是通過對脊柱的牽伸扭轉運動(如摘星換斗勢、倒拽九牛尾勢、打躬勢),改善腰部的微循環、消除炎癥和水腫,從而緩解疼痛。有研究表明[26],易筋經結合電針、推拿手法等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確切,在預防復發方面效果更好。有學者[27]研究易筋經臥虎撲食勢配合循經點穴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基于臥虎撲食勢具有的弓步、塌腰、挺胸、抬頭等動作特點,可使腰椎逐節屈曲,小幅度牽拉腰椎關節,增寬椎間隙,從而減輕對神經根的刺激。
易筋經的“易筋”主要表現在對肌肉韌帶的鍛煉,尤其是對腰背肌肉的鍛煉與拉伸,可以增強腰背肌肉力量,從而減輕或避免腰肌勞損的發生。林軍等[28]研究表明,通過習練易筋經十二勢可以有效改善腰肌勞損疼痛,功能障礙等癥狀,配合針灸療法治療腰肌勞損總有效率可達100%[29],其機制可能是通過整體十二勢的牽引、屈伸、扭轉運動,使習練者腰部攣縮的肌肉韌帶得到舒展、拉伸,使腰部氣血流通順暢,通則不痛,疼痛隨之改善;韋陀獻杵勢和三盤落地勢可以伸筋拔骨,增強帶脈之氣,健腰固腎,對慢性腰肌勞損患者亦有較好的療效。劉美[30]應用以上兩勢并結合核心肌群訓練治療慢性腰肌勞損,使患者腰部肌群的肌力、腰椎關節的穩定性得到明顯增強,其中韋陀獻杵勢要求脊柱自然拉伸,減輕腰骶角,放松棘間棘上韌帶,加固背闊肌和豎脊肌,促進椎間盤回納,并形成腘繩肌、股四頭肌和小腿前后肌群的對立拮抗肌以穩定軀體;三盤落地勢的中盤下盤可以有效加強人體帶脈之氣穩固腰椎,起到承上啟下作用,并強化了臀大肌和股四頭肌,同時通過呼吸的調節增強腹腔內壓以穩固腰部脊柱。
易筋經的功法特點表現為靜力性運動與動力性運動相結合、四肢運動與脊柱運動相結合,通過雙下肢步型的變換、身體的旋轉、關節的外展與內收,可以使膝關節得到直接或間接的鍛煉,從而達到治療膝骨關節炎的目的。
易筋經中的部分功法動作,如橫擔降魔杵勢、掌托天門勢、三盤落地勢、掉尾勢,均是在膝周保持一定程度受力情況下(微屈或過伸)的鍛煉。在整體動作中膝關節處于靜力性拉伸狀態,因此這類動作可提高肌肉張力與力量,具有直接鍛煉膝關節的作用。有研究表明[31],以上功法訓練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改善膝骨性關節炎患者的總體癥狀、疼痛、僵硬和日常活動功能積分,增加膝骨性關節炎患者的平衡及本體感覺功能,提高膝關節穩定性,這可能與易筋經有效降低血清炎癥因子含量,減少關節軟骨的破壞有關。
易筋經功法中摘星換斗勢、倒拽九牛尾勢均是以腰帶肩,以肩帶臂,在手臂用力伸展時旋轉軀干,前者膝關節屈伸角度較小,后者由于采用弓步,屈伸及負重較大,兩者均不以膝關節的屈伸或負重為主要運動,而是通過轉動身體,使膝關節自然地運動,間接鍛煉膝關節及周圍肌群。丁佳燕[32]采用倒拽九牛尾勢和掉尾勢兩勢治療膝骨關節炎性痛患者,結果顯示在疼痛、骨關節炎評分、中醫證候療效等方面均有顯著提升。青龍探爪勢運用下俯身時對腰部及下肢肌群的拉伸,加強膝關節穩定性,葉銀燕等[33]采用青龍探爪勢、韋陀獻杵第一勢、橫擔降魔杵勢等6勢治療膝骨關節炎患者,結果發現易筋經可顯著提升本體感覺敏感度和平衡能力,改善膝關節功能。易筋經中的全身性動作,如九鬼拔馬刀勢、韋陀獻杵一勢、臥虎撲食勢、打躬勢等,通過對骨盆-髖-膝-踝整體關節的鍛煉,可起到間接鍛煉膝關節的作用,同時有研究表明[34-35],帶有此類動作的易筋經鍛煉可提高膝骨性關節炎的療效。另有研究表明[36],基于易筋經改良的膝骨關節操,對膝關節炎術后患者功能康復有顯著促進作用。
易筋經在臨床中也廣泛應用于其他骨傷科疾病康復。習練易筋經有助于髖部骨折術后老年患者的康復。通過習練改良版易筋經8勢[37](韋馱獻杵第一勢,韋馱獻杵第二勢,韋馱獻杵第三勢、摘星換斗勢、倒拽九牛尾勢、出爪亮翅勢、九鬼拔馬刀勢、三盤落地勢),患者的髖關節功能Harris總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評分明顯好轉,其機制可能是通過牽伸股骨大轉子,旋轉髖關節,從而增強髖關節周圍肌群力量。易筋經可有效防治不同人群的骨質疏松。鄧媛等[38]研究發現,習練易筋經可以顯著減輕老年患者因骨量減少引起的腰、背、四肢疼痛,提高腰椎、股骨頸骨密度值。李軍杰等[39]報道稱,易筋經鍛煉聯合仙靈骨葆膠囊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患者骨鈣素及β-膠原水平明顯好轉,提示易筋經對改善椎骨內骨礦物密度,修復骨結構,刺激成骨細胞活性具有積極作用。此外,易筋經鍛煉可以明顯改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肩、肘、腕、膝、踝等關節活動范圍,提升肢體運動能力,縮短晨僵時間[40],其機制可能是通過降低血沉(ESR)、C反應蛋白(CRP)、類風濕因子(EF)等指標,促進炎癥吸收,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防止關節粘連[41]。采用改良版易筋[42](打躬勢、韋陀獻杵3勢、倒拽九牛尾勢、三盤落地勢、掉尾勢)配合腹式呼吸治療脊柱側彎,第1個月雙側對稱用力鍛煉,之后采用不對稱用力鍛煉,凹側用力較凸側多,治療半年后Cobb角較前減少10°,效果顯著。
因易筋經具有“筋弱者易之以強,筋靡者易之以壯”的功效,用于治療肌肉骨骼疾患效果顯著。劉玉超等[43]認為易筋經十二勢鍛煉能有效增強老年骨骼肌減少癥患者下肢慢性向心運動時伸肌群肌力,增強膝關節穩定性,其機制可能是通過改善伸肌群的做功效率和屈肌群的做功能力,從而提高膝關節的穩定性。平衡功能下降也是老年骨骼肌減少癥的重要指標,易筋經功法既包含了對骨骼肌肌力的鍛煉,也包含了運動過程中對身體平衡功能的鍛煉。有研究證實[44],老年骨骼肌減少癥患者持續進行易筋經鍛煉功能性步態評價量表(FGA)測試評分顯著提高,提示易筋經可以提高老年患者的平衡能力,增加步行穩定性,有效預防跌倒及跌倒后傷害。此外,在治療原發性纖維肌痛綜合征時[45],鍛煉易筋經可以明顯緩解疼痛癥狀,與西藥聯用可顯著增強療效,減輕西藥不良反應。
易筋經功法通過脊柱的旋轉屈伸運動帶動四肢、內臟的運動,習練過程中強調外練筋骨皮、內練精氣神,從而達到伸筋拔骨、強筋健骨、暢通氣血的目的,已成為現代“體醫融合”和中醫康復干預手段的重要內容。目前,關于易筋經在脊柱病和四肢關節病的研究已有相當數量并取得了長足進展,廣泛用于頸椎病、腰椎病、腰肌勞損、肩關節病、膝關節病等疾病的康復治療。盡管易筋經在骨科疾病的康復治療中已得到廣泛應用,但國內尚未形成系統完善的易筋經導引康復方案。日后,應深入挖掘易筋經各動作的內涵,針對不同骨科疾病、患者的病情、脊柱及關節情況,制定標準化、適用范圍明確的易筋經功法操作方案,并加大在中醫骨科康復臨床中的推廣應用。還應在繼承易筋經功法的基礎上,融合現代康復理念,著力設計適應患者操作的改良易筋經功法,指導骨傷患者進行科學有效的康復功法鍛煉,從而充分發揮易筋經在中醫康復中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