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燕燕
我們所接觸的語篇種類非常多,其中最為常見的有口譯語篇,這類語篇簡單來說就是為了讓學者更好地鍛煉英語能力,同時更重要的目的是根據提供的相關理論,促進寫作者更好地完成寫作,在寫作中讓讀者對文學作品的寫作目的、寫作背景等有更深入的理解。本文從語篇分析的角度著手,對英國和美國的文學作品的特點進行分析,這對理解作品的寫作特點非常有幫助,能讓讀者深深感受英美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并與中國的文學作品進行比對,更好地解讀英美文學作品,不斷提高應用技能。
在不同語境下,語言結構也有所不同,但是語篇并不受這些因素的影響,仍可以向人們傳達文章的內容和含義。語篇分析包括分析語篇的結構、語境、語篇銜接的連貫性等。語篇特征不同,語言表達方式不同,語言內容的特點和交際功能豐富,特點突出,在對對象的系統分析方面,需要從基于整體層面的內容理解話語的角度進行深入的分析。不論文章的內容和思想如何,語篇分析都會去剖析文章的深度和廣度。
1.分析語篇結構
語篇一定要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而且內容應該更加豐富,更加全面,這就需要有豐富的思維邏輯能力,思維行文搭建起了文章的整體結構。語篇結構通常包含以下幾種:說明、敘述、描寫和議論,這四種結構在寫作技術和應用方法上也不是完全相同的,它們之間也存在著差異,每種結構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去行文的。例如在語篇描述結構中,它使用的文本形式會非常深入地描述人物、對象、場景和地方,它可以更加具體化和細致化,使小感官細節不斷地擴展,對人物的描述會更加詳細。
2.分析語篇語境
語境分析包括語言交際分析、文章不同語境分析等,是對文章特定空間活動的解釋。語境分析涉及的元素比較多,比如人物、時間、地點、話語。語境有情境語境、語言語境、文化語境等。這些語境可以通過社會時間、文化背景、歷史習俗等內容進行詳細分析。語境間也可作相互地轉換。
3.分析語篇銜接的連貫性
句子順序不能調換,否則就會導致文章思維出現混亂,句意不通的現象。有時作者為了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文章會表達出人物的潛意識活動,也通過表達來展現關鍵人物的心理活動,而故意讓句子排列不符合常理,給人一種新奇感。而詩篇的連貫性主要依靠讀者的聯想和想象。運用不同句子的表達連接,使文本句意更加通順,段落之間也更加符合思維邏輯,不能跳轉段落,否則就會影響對語篇銜接的連貫性的分析。通過解讀文章中的主題詞匯、擴展句和結論句等,能夠使讀者有效挖掘文本中的深層思想。
4.從語篇宏觀結構著手,抽絲剝繭
對語篇的宏觀結構的有效解讀能夠促使讀者更好地掌控文章的脈絡,有效把握語篇的基本題材和文本的整體走向。在此過程中,讀者能夠精準地尋找到文體的特征,包括標題、標記詞等等,用以強化對語篇的整體理解,從而明確相應類別的問題的規律及其特性,進而觸類旁通,形成深層次的理解與認識。
英美文學作品風格多樣,與當時所處的時期和主張的思想有很大的關系。文學作品表達了當時的思想、民族的意識、個人的主張。小說以戰爭文學居多,在這同一時期,“憤怒的青年”開始用作品表達對統治階層的反抗和不滿,揭露階級分明的英國社會。作者以詼諧隱喻的方式來創作,深受人們的喜歡。還有一些女作家,以青年女性為題,作品以婚姻、戀愛、職業等問題來表達她們的思想,文體內容非常的細膩和豐富、情節動人。英國當代小說的創作又上升到了新的層面。英美詩歌發展歷程比較豐富,分為許多階段,不同的階段都有典型的代表作家,也有相應的經典作品。整體來看,英美文學作品的文體由于不同時期表達的主題思想,寫作風格不同,呈現出復雜豐富的特點。
語篇分析視野下對英美文學作品文體特點進行解讀,是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剖析作品,讓讀者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等。第一,它可以幫助讀者和學習者全面地感受英美文學作品的差異,更加明確英美國家不同的文化差異,也能了解不同國家之間作者對文體表達的創新和借鑒。英美歷史發展階段不同,文化呈現形式也不一樣,剖析英美文學作品有利于讀者更好地了解不同時期社會文化背景,為后期文學家的創作提供理論和文學思想基礎。第二,英美文學不同的作品,可以幫助讀者通過閱讀多樣的文化去更好地了解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對于文化差異、文化習俗有更進一步深入的了解,便于他們出國時入鄉隨俗,避免出現尷尬的事情。第三,較強的語篇翻譯,可以幫助還原創作者當時的語言環境,可以幫助學習者更好地從句子結構、語言基本內涵等方面去解讀,加強讀者對文學作品的理解。閱讀能力可以達到作家的高度以及深度。第四,語篇分析可以幫助讀者和學習者審美意識獲得很大程度的提高。語篇分析通過分析文學作品的主要特征,幫助讀者建立和加強審美意識。英美文學作品的基本內涵和特點也能被讀者所理解,讀者在翻譯作品時也可以用更符合創作者心情的詞匯,翻譯會更準確更精湛。第五,靈活導入語篇閱讀活動,可以更好地激發興趣,閱讀從屬于學生的思維智力活動,其與學生英語知識儲備和其認知能力的高低存在著密切的關聯,教師需要著眼于科學的思維特征和點撥,促使學生產生大量的思考,明確如何運用自己所學習的知識。所以,在新課導入的時候,教師可以靈活地采取多樣的教學導入方法,用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其更為有效地理解語篇,融入到語篇的教學活動中[1]。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人教版《A taste of English humor》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喜劇大師卓別林的無聲電影,學生在觀看完電影片段后,其自身學習積極性將會被充分地激發,迫切地希望能夠了解課文的內容。此外,教師還可以圍繞課文的題目,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視角著手分析,讓學生的思維自始至終地處在主動探索的狀態下,以此來增強閱讀的有效性,深入促進學生的成長。語篇分析是極為重要的,而對其分析往往需要立足于學生已經形成的學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吸引學生的關注,促使其形成對語篇內容的深入分析和理解,在加深其基礎印象的前提下,強化其對語篇內容的感悟,引導其滲透到語篇的內部。
《老人與海》是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創作的中篇小說,這部小說還獲得了諾貝爾獎。《老人與海》主要內容是講一個古巴老漁民和一個巨大的馬林魚在墨西哥灣流激烈搏斗的故事。主人公雖然年紀不小,但是遇到危險時不退縮,他敢于拼搏,直面危險,勇于面對死亡的態度令讀者非常地欽佩,雖然小說以悲劇結尾,但是老人的精神卻永遠激勵著人們繼續向前。這是該作品深受人們喜愛,能成為英美文學代表的主要原因。
1.語篇語言特點分析
《老人與海》是小說體裁,雖然語篇中句子的平均長度都低于一般句子的長度,句法結構多采用獨立語句句式。小說語句中還大量運用到了“and”來連接陳述句,使故事情節線很清晰,思維邏輯嚴謹,小說文體會給讀者一種比較鮮明的節奏感,小說用的具體名詞比較多,句子描述簡單讓人易于理解,整個作品的敘事方向既準確又明顯。讀者更喜歡去沿著精彩的情節繼續完成整本書的閱讀[2]。
2.語篇銜接手法分析
在文本銜接方面,《老人與海》非常復雜,因此,它經常是英美文學中語篇分析的一個好例子。小說多運用重復詞匯、表示照應的詞匯、關聯性比較強的詞匯、有同義關系的詞匯。
重復詞匯:the boat(L7)—the boat(L1)Steal(L5)—steal (L4)The old man(L1)—The old man(L4、L6)
表上下義關系的詞匯:gear(L1)—the gaff and the harpoon(L2)、the wooden box (L2)the mast(L1)
表照應的詞匯:The old man(L6)—him(L6)Its(L3)—the harpoon(L2)
表同義關系的詞匯:brought(L3)—picked up(L1),take(L4),carried(L1,L2)
作家用第一人稱的口吻記敘故事的發展,讓漁夫的行為與下一段落中的語意表達非常自然地銜接起來,文章思路更加清晰,句意更加流暢。這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到主人公漁夫的真實的心理狀態,更能樹立漁夫的立體形象。雖然最終以悲劇結局,但是為漁夫高大的形象做好了良好的鋪墊。
詩歌文體比較受人們的喜歡,在19世紀,英國流行浪漫主義文學,詩歌備受文人的推崇。在浪漫主義詩人的推動下,詩歌達到了一個頂峰,成為一種流行的文學流派。拜倫短詩《昔日依別》成為詩歌中的典型代表。
拜倫短詩《昔日依別》銜接手段使用比較多,主要為:
重復詞匯:Thee(L22,23,29,31)Years(L4)—Years(L30)
照應詞匯:Its(L15)—the name(L15)Who(L22)—1(L21)
反義關系詞匯:Part(L1)—greet (L31)Parted(L1)—met(L25)
同源詞匯:Wert(L20)—are(L13)Knew(L21)—know(L21)
省略:(and the rue is) too deeply to tell(L24)Colder(grew) thy
kiss (L6)Name(is)spoken(L5)
同義關系:Server(L4)—part(L1)Cold(L5)—chill(L10)
同一范圍詞:ear(L18)—check(L5)—brow(L10)下義關系: I (L15)—thou (L20);we (L1)[3]
小說和詩歌體裁不同,實際上也有相似之處,比如創作字數差不太多。句子的長度不會過長。但是,小說和詩歌在銜接方式的使用上還是存在很大的差異。詩歌中不管是詞匯還是語法的運用,都顯示出大而密的特征。詩歌的藝術形式具有語言的高度簡潔的特點。小說中的詞匯語法會比較小而稀。詩歌創作時需要考慮字數篇幅長度,因此,大多數詩人在寫詩時更喜歡寫短詩[4]。
小說的創作與作者早期已經形成的概念不可分割,小說可以使用敘事語言和技巧性表達方法來創作,這樣可以讓作品句子更加完整,內容更加豐富。小說的篇幅比詩歌的篇幅還是要多的,更多的文字表達更有利于情節的豐富,故事完整性也可以得到保留。小說的銜接手段也比較靈活,更有利于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讓讀者對故事有更深的印象。
基于古希臘羅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淵源,英美文學作品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點。文藝復興時期,宣揚人文思想,主張解放人類,啟蒙人類思想。這時英美文學受到主流思想的影響,作品主題也圍繞人文而展開。不同的文人語言風格各有千秋。莎士比亞作品多運用精致優雅的語言,彌爾頓利用威嚴的語言創作,海明威的作品風格語言簡明,容易讓人理解。這些不同的語言風格,對中國文學都有很深的影響,許多中國作家開始借鑒英美文學的作品風格。與中國文學相比,英美作家有更多的勇氣來反思和批判社會,通過作品表達自己的真實思想。英美文學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因此,不同的流派在不同時期得以發展。比如英國的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和意識流,以及美國的黑人文學[5]。
寫作主題發生了變化,除此之外,寫作風格也大不相同,中國文學受西方文學的影響,許多作家開始使用象征主義手法,比如魯迅的《狂人日記》《野草》。中國文人也開始借鑒浪漫主義手法,表達人們應該追求自由與個性的思想。
英美文學作品特點突出,值得詳細研究,學習優秀的語篇寫作技巧。不同的體裁運用借鑒的點也略有差別。英美文學作品的文體特征依據語篇分析,有利于后世文人進一步去研究和創作新的作品。通過分析,讀者的閱讀能力會得到質的飛躍,讀者的文化知識也得到了增加,讀者對作品的賞析和審美能力也會隨之提高。英美文學作品精髓被深挖出來,人們更能體會英美文學的文體特征,感受到不同時期不同作家創作著名作品的魅力。從作品的深度和廣度上去剖析英美文學,有利于文壇更多作品的誕生,也能促進多元文化的交流與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