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霞
人的一生,從出生到死亡,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死亡更是任何人都無法逃脫的結果,然而,如何面對這樣一個自然的結果,是所有人幾乎在一生中都曾經無數次思考過的問題,也是人類自誕生之日起,無數的哲學家與思想家不斷論證與思辨的問題。人固然會有一死,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長度當中擴充生命的內涵,不斷打開生命的寬度,這是所有人應當用一生去驗證的問題。莊子作為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他的一生都在探索生命的價值,而他通過不斷地論證和思考得出的生命觀更是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讓無數人感受到其獨特與冷靜的同時,思考生命的內涵與價值,對世人產生著巨大的影響。現在,中國經濟發展飛速,廣大人民的物質生活得到空前滿足的同時,開始有了更多的時間與意識去關注生命的價值,也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社會上對于漠視生命的惡性問題給予了極高的關注。各大高校作為培養教育大學生的主要力量,應當重視大學生的生命教育,教育學生珍愛生命,建立對生命的客觀理性認識,同時強化生命內涵教育,避免由于對生命缺乏正確認識而造成的價值觀扭曲、愛心缺失、冷漠麻木等問題,更要結合傳統經典與優秀思想幫助開展大學生生命教育,避免由于教育不到位引起大學生漠視生命的悲劇發生。《莊子》就是中國古代對生命教育極具影響力的著作,莊子的生命觀透露出道教對生死觀的系統認識,結合當代高校德育教育與生命教育,能夠更好地引導大學生珍愛生命,學會生活的有價值,有寬度[1]。
人生在世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對于大學生而言,這種所謂的困境與挫折都是人生成長的淬煉,更是積累經驗的過程。當人們通讀《莊子》時不難發現,這部著作中講述的許多故事都以人在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困境為發端,而這些不斷發生著的困境就是莊子研究的破局之處,也是他思想的立足之處。通過對這些生命中遇到的問題和困境的解決,莊子探討了生命的立足之道,莊子思想的策略性與適用性自然就凸顯了出來。仔細研究能夠看到,《莊子》這部著作通過解決人們在生活中、生命中遭遇的重重考驗與挫折,尤其是在積極面對生死之時,生命的價值與寬度自然就得到了拓展。
由此可見,《莊子》的生命觀體現的是對人類生命存在價值的肯定,而其主要體現的思想觀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在《莊子》當中,“身”則是生命的代名詞之一,可以將這個“身”理解為身體,也可以理解為肉體。從現代通俗的認知來看,莊子把人的身體看作是生命的載體,沒有了身體,生命就沒有了依托,因此,人要珍愛生命,首先就要愛惜自己的身體。也有學者認為,“身”在莊子的思想當中貫串人生命的整體,是生命的主要體現方式。在《莊子》當中,“身”這個字眼出現的頻率極高,可見對于生命而言,“身”之重要性。莊子認為,人要重視自己的身體,這是珍視自己生命的第一步,對于別人的身體也不能做出傷害,他人的身體同樣重要。但在珍視身體的同時,莊子又提出“殉”的思想[2]。這里的“殉”簡單理解就是一種個人犧牲,犧牲的首先就是“身”,有時犧牲的也可能是個人利益、個人名聲等等。然而,莊子認為“殉身”就是“死亡”的一種直接表現。無論身份高低,人人都會有“殉”的行為,所謂“天下盡殉”,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的一種社會風貌,人人都會為了自己想要貪圖的東西而犧牲掉自己的利益、名譽,甚至是生命,在莊子眼中,這種“殉”其實是對自然的悖逆,是對人類自身生命的一種漠視,由此可見,莊子對于生命的看法是重視自己的身體發膚,順應自然法則,不刻意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傷害自己的身體,更不要以犧牲生命為代價妄圖達到個人望而不及的目的。提倡人們在面對生命時,應當坦然承受,不應當刻意為之,而要順應天命。
他認為,人在天地、自然當中,只不過是萬物中的一小部分,是微不足道的存在,因此,人不應逆天而行,而應順應自然法則,融入天地之間。同時,莊子還強調,“道”是萬物的本源,不應因為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而因此輕視人命,而是應當認識到人與自然的本源都是“道”,人命與自然雖然大小不同,但都屬于同源,都應當給予足夠的尊重。值得肯定的是,莊子還區別于以往的哲學家,重點關注了殘疾人群生命的價值,將人的生命進行了平等的對待,不因外在的客觀因素而貶低或抬高任何人的生命價值。總體來看,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無論生理條件存在怎樣的差異,也無論身份地位上多么的懸殊,都無法影響其自身生命的價值。
人生在世固有一死,如何面對死亡卻是值得探討一生的話題。莊子認為,對于已經注定好的結局,首先要保持一顆平和的心去面對,端正心態。而這種平和的心態體現的途徑有許多種,比如面對死亡,有些人能夠壽命長久,有些人卻英年早逝,有些人可以壽終正寢,有些人卻會遭遇飛來橫禍,這些都是人生在世無法預料的,因此,不能抱著害怕、恐懼、擔憂的心態日日自處,這樣只能讓自己徒增煩惱,真正的死亡避無可避,面對它,不貪生怕死,不整日擔憂,這是最基本的平和心態。再如,對于生命而言,不是只有自己的生命才是生命,他人的生命、動物的生命、其他生靈的生命都是生命,莊子認為人生在世不能傷害生命,其中包括不傷害自己的生命,也不傷害其他的生命。莊子還提出了“樂然生、安然死”的理念,強調要在有限的生命當中順心而生,盡可能地享受自己的人生,把握能夠把握的機遇,獲得生命的自在與逍遙。到了生命的盡頭,就要不畏懼,放下執念,坦然接受生命的結束。
在《莊子》的生命觀當中,雖然將生命的開始與結束都與自然規律順應相對,也提倡人們面對死亡要坦然,不刻意為之。但是,他同時也提倡人們在有限的生命當中,通過內心的修行與外在的養生來保持生命的鮮活與身體的康健。這首先是從內心的和諧、寧靜開始,告別人生當中的挫折與困境帶來的內心壓抑與不安,要正確認識自身價值,不要自尋煩惱,通過內心的平和來獲得生命的安寧。他還倡導通過一些獨特的方法來進行養生修行,以此來清凈內心,修心養性。“心齋”[3]就是其中一種排除內心雜念,修養自我的方法,摒棄內心污濁,從而獲得心理上的寧靜。而用現在的眼光來看,莊子這些獨特的修行方法其實就是通過外在的修煉途徑來獲得內心的清凈,摒除外在干擾帶來的內心不安,從而獲得由內而外的清凈與自然。心清凈了,壽命自然就能增長,“身”也能隨之康健。
結合對于《莊子》生命觀的參悟,能夠看到《莊子》生命觀的現代教育意義,尤其是對當代大學生的生命啟迪。具體來看,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當今社會,個別學生輕生、傷害他人生命的惡性校園事件偶有發生,這些事件在引發社會討論的同時也值得人們反思,值得深入了解造成惡性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并應當在今后的教育工作當中引以為戒。歸根究底,大學生仍然處在內心懵懂的少年時期,心理發育尚不健全,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面的關注與引導、教育與關愛。學習《莊子》,能夠幫助大學生建立正確的生命觀,首先,認識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自己的生命來之不易,也是大自然龐大系統當中的組成部分,自己應當學會珍視自己的生命。其次,還應當建立起生命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認識到莊子所倡導的生命平等觀念,懂得萬物有靈,除了自己的生命之外,所有有生命的東西都值得被尊重,不應當傷害他人的生命,威脅其他的生命安全。懂得“身”是生命的承載體,如果沒有了肉體的寄托,生命將無所依傍,無論是自己或是他人,甚至是動物、植物,所有的生命都寄托于其身體之上,是其生命的外在表現,更是其生命的載體,應當學會珍愛生命,學會照顧好自己的身體,不做傷身之事,不做害人之舉,更不能隨意踐踏任何生靈。尊重生命的同時,建立起正確的生命意識。拒絕接受黃、賭、毒等傷害身體健康的事物,拒絕參與危害生命安全的社會行為,拒絕讓他人的生命安全遭到傷害的個人行為等等,學會敬畏生命,珍愛生命,懂得在生命面前謙卑謹慎、認真平和。
當代社會,有些人抱有的觀念存在巨大偏差,比如利己主義、金錢至上、權利高于一切等等,這些毒瘤思想深深地影響著當代青少年。大學生剛與社會接觸不久,有時更容易被這些錯誤觀念所影響,產生錯誤思想。一些學生認為,個人價值的實現是通過金錢、權利和地位來衡量的,更有甚者愿意為了這些所謂的價值放棄個人的身體,社會新聞當中報道的裸貸、捐卵等社會問題為何頻發于大學生群體當中,原因就在于他們被社會上的錯誤思想所誤導,不惜犧牲健康來換取金錢,甚至淪落為權利的奴隸。這些都是源自于對生命價值的錯誤解讀,沒有認識到在社會當中任何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即使是身有殘疾的人,他的生命也是高貴的,是與他人一般無二的,沒有人可以以金錢和權利來衡量生命的貴賤。而生命的價值也絕不會因為這些所謂的籌碼而增減其重量。正如《莊子》中所闡述的那樣,人的生命是平等的,應當在有限的生命當中認識到生命的平等性,不能因為一些外在因素而影響了自己對于人的生命價值的判斷,生命面前人人平等。大學生應當在有限的生命當中學會平等待人,用平等、公正的眼光看待他人,不用有色眼鏡看人,不應因外在因素而去攀附他人,犧牲自我。要敢于對不平等的事情提出平等的見解,尊重自我的同時,也學會尊重他人。
對于每個人而言,生命的長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古人常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這體現出一種生命長度定論,《莊子》也認為人的生命長度是上天注定的,沒有人能夠左右。但是,他提出,人不能總是懷著擔憂、恐懼的心態等待死亡的來臨,而是應當坦然面對,以平和的心態面對死亡。這也啟迪當代大學生,既然人的生命長度是有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那么就不必戰戰兢兢地擔憂和畏懼,應當在有限的生命長度里不斷地拓寬個人眼界,豐富知識儲備,通過后天的努力來使生命的寬度無限延長。大學生應當將有限的學習時光充分利用起來,積極地面對困難,增長知識,苦練技能,讓自己擁有更強大的內心和更強有力的核心競爭力,足以在未來的人生挑戰當中從容面對生命給予的歷練與挑戰,讓自己用更自信的面貌,更強大的精神力和更優秀的個人素養來度過未來的人生,讓自己不后悔人生有限長度里的每一天,度過充實而有意義的人生。不再渾渾噩噩,不再躊躇不前,而是能夠向著內心認定的正確方向堅定地前行,讓生命的每一天都過得充滿價值,生命的寬度自然得到了價值拓展。
在人的一生當中,不如意的事情十之八九,這讓人們短暫的生命增添了許多的未知,這也是蕓蕓眾生雖然都擁有平等的生命,但每個人的生命色彩皆不相同的原因。在莊子看來,每一次解決問題,突破困境的同時都是對生命的一次修行,而這種修行在人的生命歷程當中不會只有一次,也不會一成不變,人其實是在一次次外在歷練磨礪的同時,通過解決問題、克服困難不斷地強大自己的內心,是一次次對內心的修行。廣大大學生人生閱歷尚淺,遭遇的問題也只是成年人世界的九牛一毛,許多當時看來壓力巨大,無法解決的問題,等到日后回過頭去看竟是如此簡單。因此,要用強大的內心來看待自己所遭遇的困境,要用樂觀的心態去積極尋求解決之法,通過內心的修行來獲得生命的成長,要用內心的修行來實現生命寬度的拓展。當問題對自身造成壓力時,要學會勞逸結合,通過冥想、打坐、書寫等方式幫助身體進行外在的養生修行,從而給思想和心靈以掃清混沌,獲得清凈的機會,讓身心都得以喘息。也許回過頭再去換個角度看看,之前難以解決的問題就能夠迎刃而解了,身心也都能變得更加強健。當自己擁有足夠強大健康的內心世界時,生命當中的挫折與困難都能更加快速地被化解,生命當中陽光所照耀的地帶就越來越多,陰暗之處就會越來越少,內心得以更加健康、陽光的發展,生命的歡樂與逍遙、自在也就越多。
《莊子》當中通過許多充滿智慧的故事,講述了人在遇到問題時應當報有的心態,也巧妙地以人生智慧解決了看似難以解決的問題,既是人生困境的解答之書,也是傳遞生命真諦的智慧之書。其中,貫串著以莊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倡導內心的逍遙與自在,也提倡人們關注生命的價值,參悟生死,學會坦然面對。在當代教育當中,大學生的教育應當更加關注生命教育,結合《莊子》對于生命觀的獨特見解,倡導學生珍愛生命,正確認識生命的價值,同時通過生命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念,學會珍惜生命,珍惜自己有限的學習時間,不斷地拓寬生命的寬度。而當代高校教育者也應當充分認識到傳統文化精華在學生生命教育和道德教育當中的特殊價值,學會有效地利用傳統文化精華在校園內開展生命教育,幫助學生樹立珍愛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的正確意識,鼓勵學生們充分利用傳統文化開展各類教學主題活動,讓傳統文化精華在生命教育、道德教育當中發揮其獨特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