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輝,蘇文莉,張 毅,田 源,郭 亮
(重慶市中醫骨科醫院,重慶 400010)
手術為治療骨折常用方式,但術后恢復時間較長,且肢體發生腫脹疼痛的可能性較大。疼痛腫脹若不及時消除,對傷口愈合不利,嚴重者引起感染、骨筋膜室綜合征,進而加劇疼痛,導致關節僵硬、肢體功能障礙等。
中醫認為,骨折對機體筋骨造成直接損傷,致氣血凝滯《肘后備急方》[1]記載“療腕折,四肢骨破碎及筋傷蹉跌方,爛搗生地黃熬之,以裹折傷處,以竹片夾裹之。”再者,骨折術后所造成的患處經絡受損,氣血運行紊亂[2],出現腫脹疼痛,治療原則為活血化瘀、疏經通絡、散結止痛、強筋壯骨,微循環改善后,自然會筋節散、水腫消,根據這一原則常使用舒經活絡、活血化瘀、強筋骨、補肝腎等藥治療。
疼痛既可因消腫不及時而引發,也可由術中切割、傷口縫合處炎癥反應等導致。《普濟方·折傷門》述“若因傷折,內動經絡,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積不散,則為腫為痛。”由此可見腫痛是為折傷后首要癥狀,而瘀血則是導致腫痛的根本原因。《血證論》所言“血病不離于水,水病不離于血”,病機為瘀血阻塞脈道引起水液停滯,而發為腫脹,水液停滯亦可阻礙氣血運行,氣滯血瘀則表現癥狀為疼痛。
李女仙等[3]依據性別、年齡、骨折部位、骨折原因、腫脹程度、VAS評分等因素,將228例四肢創傷骨折術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和耳穴壓豆進行治療,觀察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中藥熱奄包外敷聯合肌內效貼,對兩組腫脹程度分級、患肢疼痛評估結果進行比較。結果顯示,觀察組在患肢腫脹Ⅱ、Ⅲ度患者所占比例為47.37%,而對照組為61.40%;重度疼痛占比觀察組為56.14%、對照組70.18%,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倪武和[4]觀察50例骨質疏松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所有患者術后給予護理干預,并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用中醫定向透藥治療,研究組用桃紅四物湯聯合中醫定向透藥治療。結果研究組VAS評分以及ODI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研究組優良率(96.00%)也高于對照組(72.00%)(P<0.05)。
肢體腫脹疼痛是骨折術后常見癥狀,由于肢體骨折后對局部軟組織造成損傷,加上手術過程中需要切開、復位、內固定等操作,會致骨折部位二次損傷,進而出現腫脹[5]。腫脹是由于患處產生了炎癥因子,對神經疼痛信號產生刺激作用,誘發疼痛、肌肉痙攣,淋巴管和靜脈回流障礙,血管壁擴張,通透性增加[6-7]。炎癥因子會令血管內外的液體交換處于紊亂,使過多液體滲入組織間隙,進而引發腫脹的發生。針對四肢骨折腫脹的治療,多以肢體功能鍛煉、抬高患肢、局部冷療、口服藥物及早期功能鍛煉為主[8],恢復時間較長,效果一般。腫脹屬中醫“水腫”、“瘀血”范疇[9],主要是因經絡損傷,致氣血紊亂,應治以活血化瘀、補肝腎、強筋骨和舒經活絡[10]。
李巧萍等[11]將60例四肢骨折患者隨機分成干預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治療應用臨床傳統冷療方法,觀察組則用活血通絡湯中藥濕敷聯合持續加壓冷療治療。干預后5、7天干預組肢體腫脹程度同對照組相比改善更明顯,干預后1、3、5、7天干預組各時間點VAS評分均較對照組低。表明活血通絡湯中藥濕敷聯合持續加壓冷療治療可有效減輕四肢骨折患肢腫脹及疼痛。陳一帆[12]將80例骨折術后肢體腫脹疼痛患者隨機分成2組,兩組均用物理療法及西藥止痛治療,治療組加用參芪知甘湯治療。總有效率治療組(87.5%)高于對照組(72.5%)(P<0.05)。治療組止痛、消腫時間及術后各時間點的疼痛指數、患肢最大周徑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參芪知甘湯具有滋陰潤燥、清熱瀉火、健脾益胃、消腫止痛及補益氣血的功效,研究表明了參芪知甘湯同西醫治療骨折術后治療相比,在減輕肢體腫脹疼痛、縮短消腫和止痛時間,以及緩解腫脹程度等方面有明顯療效。劉斌[13]觀察88例骨折術后肢體腫脹疼痛患者,對照組行西藥止痛和物理療法治療,試驗組在此基礎上加參芪知甘湯治療。試驗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并且止痛時間、消腫時間均較對照組短(P<0.05)。
骨折愈合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受到多種因素影響[14],如血供及力學環境等,通過炎癥反應、修復和塑型等連續的愈合過程,但因其多樣性和復雜性,促使骨痂形成,愈合時間縮短,研究顯示,中藥可促進骨折術后骨折愈合[15-17]。
簡林養等[18]將66例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兩組均常規治療,研究組加補腎活血湯治療。結果在不同時段的研究組疼痛評分均較對照組顯著改善(P<0.05)。治療12周后研究組的骨鈣素水平及骨堿性磷酸酶(BALP)水平較對照組改善顯著,且Harris髖關節評分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研究組較對照組低。補腎活血湯出自《傷科大成》,主要功效為補腎填精、活血化瘀和滋養筋脈,對骨傷疾病有較好療效[19]。張玉輝等[20]研究顯示,用仙方活命飲合五味消毒飲對骨折內固定術后疼痛緩解、感染控制及骨痂形成等具有顯著療效。陳其寬等[21]將68例單純性骨折患者按照手術治療時間分為兩組,對照組術后給予常規對癥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活血化瘀類藥物,總有效率觀察組(94.12%)高于對照組(76.47%)。在術后3d、5d、7d,觀察組VAS評分均比對照組低(P<0.05);術后骨折部位骨痂在3、4、5周末3個時間點骨密度觀察組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中1級腫脹較對照組多,而3級腫脹較對照組少(P<0.05)。消腫時間和骨折愈合時間觀察組均較對照組短(P<0.05)。不良反應發生率觀察組比對照組低。
骨折術后還可能有的伴隨癥狀包括感染、脂肪栓塞等,而在晚期會出現骨遲緩或不愈合、關節僵硬、創傷性關節炎、缺血性骨壞死、墜積性肺炎等。針對骨折術后的不同時期(初、中、后),用中藥內服、外用、按摩、推拿、冰敷、針灸及功能鍛煉等方法治療,利于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促進機體功能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