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玉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體育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55)
本研究以公民社會理論為依據,從體育的視角切入志愿服務,對西安體育志愿服務進行研究。西安體育志愿服務的供給方分為:政府體育志愿服務、市場體育志愿服務以及社會體育志愿服務。立足辦賽需要,著眼第十四屆全運會志愿服務現狀,成果轉化和可持續發展;立足大眾健身需要,探索西安市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的現狀及發展趨勢。通過分析西安體育志愿服務的發展情況,學習全國其他省份以及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開展體育志愿服務的價值理念和組織制度措施,本文力求探討與分析陜西西安的體育賽事志愿服務和社區體育志愿服務的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和路徑,并以此為契機推動西安體育志愿服務規范化、常態化、可持續性發展,發揮西安體育志愿服在構建西安和諧社會中的獨特價值。
本研究主要通過文獻資料法對文獻進行邏輯分析并提出問題;通過對十四運志愿服務和社區體育志愿案例事件訪談以及專家訪談等方法對西安體育志愿服務體系進行調查和討論。深入分析和研究西安體育志愿服務發展現狀,包括:十四運志愿服務工作特點及經驗總結分析;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志愿服務工作后,志愿服務主體,包括組織和志愿者向其所在的社區繼續提供體育志愿服務的可持續性,對個別社區的體育志愿服務發展情況進行分析;深入挖掘青年志愿者的代際特點和參與意愿;關注西安體育志愿者數量和組織制度建設,為西安體育志愿服務和西安公共服務體系的發展做出努力,也為建設體育強國出一份力。
(1)志愿服務及體育志愿服務。
志愿服務是指各類志愿組織和從事志愿服務的個人把自己的時間,知識技能,各種資源以及助人的愛心用于為社會大眾的生產和生活,如為街坊鄰里居民、所在社區乃至整個社會提供非盈利性、無償化、非職業化援助以及為促進社會整體發展進步而提供服務的行為。
體育志愿服務是志愿服務大系統中的分支或子系統。體育志愿服務在中國的發展時間不長,但發展速度快,社會影響力強。2009年國家體育總局與中央文明辦等部門聯合印發的 《關于廣泛開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務活動的通知》(體群字[2009]158號),意味著中國體育志愿服務組織系統化建設開啟了體育志愿服務組織體系化的新征程。
(2)公民社會。
公民社會又被稱為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公民社會被定義為:以共同的利益、目的和價值為基礎,為社會特定需要,為公眾利益而行動的自愿性的組織集體,如,慈善團體等非政府組織、各類社區、各種專業協會以及各級工會等。公民社會處于“公”與“私”之間,既不屬于政府部門或政府的分支部門,又不屬于具有盈利性質的私營經濟的組成部分。
美國著名高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主任萊斯特·M·薩拉蒙教授(Prof·Lester M·Salamon)在其經典著作《全球公民社會》中提到的公民社會,主要指的是由非營利組織組成的非營利部門,這個部門有別于政府(第一部門)和市場(第二部門),因此有時候也被稱為“第三部門”亦或是“公民/市民社會部門”、社會組織。
公民和其所在的群體在這種社會組織中可以豐富他們的社會資本,各種營利性組織和企業通過積極參與這種社會組織的各類活動以提升企業的社會責任,黨和政府等公共部門通過與社會組織的合作與競爭及相互監督而日益民主,提高效率,加強問責能力,整個社會因這種社會組織的存在而更加和諧與包容,社會將變得豐富、多樣態化并提高社會的抗風險能力。如此的一種社會組織充分發展的社會狀態,就是公民社會。我國公民社會在現實生活中的發展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第一,我國公民社會組織迎來發展機遇并出現蓬勃發展之勢;第二,以公益為中心的公民社會價值體系開始起步;第三,以政策倡導為主體的公民社會場域開始形成并發揮作用。
作者通過對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和地方政府層面發布的與學雷鋒志愿服務,志愿服務及體育志愿服務相關的政策文件和各項通知進行查閱和分析;在知網數據庫查閱了20余篇期刊論文,在中國志愿服務網及微信APP上查閱10余篇相關專家、學者有關志愿服務和體育志愿服務的報道和文章。通過這些文獻的研讀和分析筆者了解到:
(1)中國志愿服務發端晚,發展快。
借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我國的志愿服務活動發端于1978年中國實行全面改革開放之際,從此與其同生共長。到1993年底,中國青年志愿者行動開始由共青團中央組織實施,因此,中國志愿服務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發展有了組織依托,管理有了新秩序。中國共青團不斷摸索和總結成功經驗,如,領導干部深入深圳市考察學習其志愿服務活動(義工和“學雷鋒”)的開展模式和運行機制,將傳統的“學雷鋒活動”和“義工”行動與中國改革開放并大力發展市場經濟背景下的志愿服務相結合,在1994年創建了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隨著中國北京在2001年7月23日申辦第29屆夏季奧運會的成功,籌備過程包括對數十萬奧運會志愿者的招募與培訓。據統計,共有170多萬志愿者直接為北京奧運會提供服務。因此,2008年被稱為志愿者的元年,對中國志愿服務的建設起到了奠基的作用。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累計有500多萬名志愿者投入抗震救災活動和災后重建工作。截至2020年底,全國實名注冊志愿者人數超過1.9億人;35萬支巾幗志愿服務隊和2300多萬巾幗志愿者為千家萬戶點亮美好生活。
(2)中國志愿服務邁向制度化、法制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學雷鋒志愿服務,習近平總書記親切關心、親自指導,在許多重要會議和場合對志愿服務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把志愿服務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志愿者也受到了莫大鼓舞和鞭策。這種根本指引為中國特色志愿服務事業發展注入了強大而不竭的動力。志愿服務事業逐步進入組織化、制度化、法制化的發展階段。2017年底頒布實施的《志愿服務條例》對志愿服務活動的廣泛開展和依法治理形成新的推動?!吨驹阜战M織基本規范》是正在制定的中國國家標準。2019年6月14日,《志愿服務組織基本規范》(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推進誠信建設和志愿服務制度化建設;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上提出“健全志愿服務體系”。為了落實中央要求,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和《志愿服務條例》,2020年12月,制定了《志愿服務記錄與證明出具辦法(試行)》,規范了志愿服務記錄與證明出具工作,保障了志愿者和志愿服務組織等的合法權益,促進了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也是推動《志愿服務條例》落到實處的重要舉措。2021年3月,為進一步提高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服務能力,由民政部升級開發建設的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2.0版正式上線試運行。第一批同步上線的省級志愿服務系統2.0版還包括:河北、山西、內蒙古、黑龍江、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山東、廣東、廣西、四川、陜西、甘肅、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與此同時,2015年9月推廣應用的《志愿服務信息系統基本規范》(1.0版)在以上省份廢止,在其他省份逐步運行。
在體育志愿服務的制度化建設方面,2019年9月2日,國務院印發的《體育強國建設綱要》明確實施九項重大工程,體育志愿服務工程正是其中的第八大工程,要求重點推進與完善體育志愿服務的長效機制建設。2021年10月25日國家體育總局公布了國家《“十四五“體育發展規劃》,“十四五”時期體育發展的目標第一點是使全民健身水平達到新高度,要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在第三部分“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第11條提到要充分發揮社會體育指導員在組織社區體育活動和指導科學健身等方面的作用。大力倡導志愿服務精神,鼓勵全民健身志愿服務積極參與新時代文明實踐,打造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品牌。在促進體育文化發展發面也提到要培育和發展體育公益和志愿服務文化。
(3)中國志愿服務社會力量發育不全。
大型賽會,如,奧運志愿者,全運會志愿者的集結是中國政府為滿足賽會的需要而推行的自上而下的一個項目。512汶川救災志愿者,2020年部分抗擊新冠疫情志愿者的集結是從中國的民間社會和市場組織中脫穎而出。政府意識到了志愿者服務和社會組織的巨大能量和潛力。但與全球相比,中國的社會力量發育還相當薄弱,還處于非常落后的地位。目前我們國家的志愿服務參與率僅有5%,在全球排名倒數第六。政府在志愿服務投入水平上也嚴重低于全球一般水平。
(4)國外志愿服務向法制化、社區化、全民化發展。
國外志愿服務起源于19世紀初西方國家宗教性的慈善服務。一大批懷有慈善之心的人士成為最早的志愿服務人員。20世紀初期,西方國家政府重視和鼓勵志愿服務。20世紀50年代后,歐美等國的志愿服務得到規范化發展,政府或私人社團紛紛開展廣泛的社會服務工作。當前,越來越多的國家政府和社會都十分看重其志愿服務所取得的社會效益。許多國家的志愿服務活動群眾基礎扎實,社會聲譽良好,其組織化、規范化和系統化程度較高,形成了較為完整的運作機制和國際慣例。主要特點表現為:與公民的成才和就業全面掛鉤;以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為志愿服務活動的切入點;志愿服務向法制化、社區化、全民化發展。
(1)第十四屆全運會志愿者分類具體,職責明確。
第十四屆全運會,全國第十一屆殘運會暨第八屆特奧會已分別于2021年9月和10月在陜西成功舉辦。這是首次同年同地舉辦全運會和殘運會暨特奧會。賽會的成功舉辦,離不開廣大志愿者的全力支持。此次全運會招募的志愿者分為三大類:賽會志愿者、城市志愿者和社會志愿者。根據賽事需要,招募了1.5萬名十四運會賽會志愿者、1萬名殘特奧會賽會志愿者 (從全運會賽會志愿者中擇優錄用)、8萬名城市志愿者、20萬名社會志愿者。根據《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 第十一屆殘運會暨第八屆特奧會志愿者招募工作方案》,籌(組)委會統一招募十四運會和殘特奧會賽會志愿者并按需分配,籌(組)委會統籌,各執委會招募城市志愿者和社會志愿者。志愿者招募工作主要依托十四運會和殘特奧會志愿者管理信息化平臺。陜西高校的大學生成為十四運會和殘特奧會賽會志愿者的主體,他們主要服務于賽事運行;各賽區企事業單位職工和高校學生成為城市志愿者的主體,他們在志愿服務站,為城市交通要道人流密集區域及商業旅游景區等地的運動運、官員、外地來陜觀賽、旅游人員提供問詢引導服務;各賽區社會公眾是社會志愿者的主體,他們立足社區,提供便民服務。
(2)第十四屆全運會志愿者的培訓內容和形式多樣靈活。
應新冠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十四運會和殘特奧會志愿服務培訓工作注重培訓內容和更重視培訓形式,將線下培訓與線上培訓相結合。
線下培訓由十四運會和殘特奧會籌(組)委會統一組織,采取面授方式,內容上創編了培訓教材和志愿者通用知識讀本,對70余所高校的1.5萬名十四運會和殘特奧會賽會志愿者進行通用知識、管理知識、專業知識與基本技能以及各項目競委會根據項目特點和場館實際,為志愿者提供的場館運行及崗位實操演練等方面的培訓,對志愿者管理團隊,高校的志愿服務管理團隊骨干進行了通用知識的培訓。
線上培訓主要依托十四運會和殘特奧會志愿者信息化管理平臺,同時開發了賽會志愿者網絡學習資源“小秦寶課堂”APP,向所有志愿者開展培訓。線上培訓方式主要包括在線瀏覽,觀看視頻及在線答題等,培訓內容涵蓋了賽會常識、志愿服務基本知識和技術、應急救護知識和處置方式、防災減災知識和應急處置、陜西地理人文與風俗等。
(3)第十四屆全運會志愿服務的主客觀方面的局限性。
①“包干制”可能會影響志愿者志愿服務的積極性,降低志愿者對賽事服務工作的滿意度
第十四屆全運會組委會志愿者服務部為了更好和更便于組織管理將本次賽會的志愿服務工作采用了“包干制”的分配形式,即各項賽事的場館或賽事區域分別由各大院?;蚋鲌F隊負責。如,西安交通大學共選派732名賽會志愿者服務十四運會,分別服務開閉幕式、游泳跳水、小輪車、禮儀和記錄等項目工作;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共選派出319名賽會志愿者,分別服務于高爾夫、女子排球、羽毛球三項賽事。如此,陜西70所授權高校都是以學校團隊為單位為十四運賽事提供志愿服務。這一做法對十四運賽會志愿服務部的管理部門和各高校團體來說確實做到了責任明確、提高效率,便于管理,但是對于志愿者個體而言,這種“包干制”忽視了志愿者個體的特長、興趣和需求,不利于發揮出志愿者的主觀能動性,不能發揮特長,降低甚至挫傷志愿者參與體育賽事志愿服務的積極性和持續性,降低志愿者對志愿服務工作的滿意度,更有甚者因被動分派感到無法實現自己的價值而中途退出志愿者行列。
②受新冠疫情影響賽會志愿者需進行為期15天的封閉管理,增加了大學生的課業壓力,影響了課堂教學進度
大學生志愿者們面臨著開學、網課等學業和生活上的壓力,亦經受著新鮮感褪去、工作枯燥單調的煩惱,在于幾位參加志愿服務的學生交流過程中了解到,其中出現了有焦慮感的,有倦怠感的大學生志愿者。擔任志愿者的大三的學生居多,課上會有集中缺勤且時間分散,持續時間長的現象,故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堂教學進度。
③謹防“志愿失靈”,促進十四運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
美國公共政策學者薩拉蒙認為,志愿失靈是“在志愿原則下志愿組織無法有效配置慈善資源,使志愿組織在進行志愿服務和提供公共物品時出現的功能缺陷和效率困境等問題”。十四運志愿服務的召集者主要是政府部門,其運用一系列政策制度與激勵機制保障賽事志愿服務發揮最大優勢。但隨著十四運會結束,如何引導與激勵這些賽會志愿者依舊葆有志愿服務價值理念和行動力,能夠持續發展,為全民健身提供志愿服務并防止志愿失靈就稱為本次十四運主辦方和西安市政府部門考慮的一個問題。為此作者認為西安市政府部門應與西安市各級各類體育社會組織通力配合,加強政府對全民健身志愿組織的支持力度,引導全民健身志愿服務多元化發展,建立獨立的全民健身志愿組織模式。當然,除了體育社會組織的建設之外,也要對志愿者個人進行適當的培訓和激勵以防止“志愿失靈”。只有雙管齊下才能保證受助群體得到有效的可持續性的幫助,其收益大于社會付出的成本和資源。
(4)將“培養志愿服務人才隊伍”列入“創造第十四屆全運會社會遺產”的重要任務。
如果大學生志愿組織或者社會各志愿團體只服務大型體育賽事,如,十四運會、西安國際馬拉松等,若對社區運動會和小規模的群眾性體育運動賽事缺少關注,這會導致體育志愿服務對象單一,活動類別少。作者思考的問題是:為十四運動會提供服務的志愿者在主觀上是否愿意為殘運會和特奧會繼續服務?由國家培養的具有體育志愿性質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切實在體育生活中提供體育志愿服務的人數不多,制約了我國體育志愿服務的發展。那么,十四運志愿者能否繼續為西安市的全民健身提供服務?西安十四運志愿服務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如何有效地配置志愿者資源,妥善地處理好各高校志愿者及各社會社會志愿團體志愿服務的供給就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這需要聚焦體育志愿者利己性行為分析;保障持續參與行為,深化體育志愿組織治理研究;推進體育志愿服務信息化建設,探索多維協同聯動機制等。
西安市實名注冊志愿者達到129萬人,志愿服務團體4900余個,運行志愿服務項目39000余個,服務時長記錄達2295萬小時。為了迎接和更好地開展十四運,西安市從八個方面開展十四運志愿服務工作:一是提倡“我文明、我行動,我為全運添光彩”文明宣傳活動;二是開展“崇德向善迎盛會、文明有禮待賓朋”文明引導和踐行活動;三是鞏固提升“車讓人·人守規”文明交通實踐活動;四是扎實開展“美化環境愛我家園”生態環保實踐活動;五是創新開展“愛在城市·溫暖相伴”關愛幫扶實踐活動;六是積極拓展“崗位學雷鋒,行業當標兵”志愿服務實踐活動;七是全方位推行“護航十四運·群防保平安”志愿服務實踐活動;八是深化落實“周末哪里去,一起做公益”系列實踐活動。
本研究嘗試從公民社會的視角,對西安體育志愿服務的供給方:政府體育志愿服務、市場體育志愿服務以及社會體育志愿服務進行全面考量。研究西安體育志愿服務的現狀,發現問題和不足。我們需要更多思考西安市體育志愿服務應制度化但不要行政化;專業化但不要工具化;要有激勵機制但不要外部化。
本課題后續將從研究方法上對西安市體育志愿服務 (十四運志愿服務,西安市有代表性的社區全民健身志愿服務)進行調查研究,結合理論和實證研究探索西安體育志愿服務發展的可持續性。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團體發揮作用的空間日益增大。2021年,聚焦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我們應廣泛開展志愿服務關愛行動,健全志愿服務體系。根據疫情形勢變化,我們應科學應變,有針對性地開展志愿服務。通過對西安市體育志愿服務的研究,探討社會服務的資源怎樣重新組合,民間性的體育志愿者團體怎樣形成自我管理機制,提升服務效能;社區體育志愿服務作為現代化社區服務的一種類型,對社區生存、發展和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具有怎樣的支持功能;體育志愿者的行動預示哪些新的價值要素的產生;體育志愿服務對社會的轉型具有哪些支持作用。根據對以上問題的探討為西安體育志愿服務的可持續發展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