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慶祥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在新時代新的歷史方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性,常常把促進共同富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并提,明確指出“促進共同富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高度統一的”。也就是說,促進共同富裕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現實基礎和前提,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促進共同富裕的歸宿和目的。這是一個十分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也是一個前沿性問題。這里,筆者結合促進共同富裕,著重談論人的全面發展問題。
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呈現的“重點突破—全面發展—系統謀劃”歷史邏輯的必然要求。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初,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要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在實踐上相對注重“重點突破”,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注重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注重物質財富的積累。2007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性,把“全面協調可持續”突出出來,注重“全面發展”。胡錦濤同志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就是在重點突破的基礎上,把以人為本的“全面發展”問題提了出來,開啟由相對注重“物”的發展到相對注重“人”的發展的過渡。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已經踏上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在注重全面發展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依據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進一步強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整體推進”“系統集成”“系統謀劃”。他指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是劃時代的,實現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開創了我國改革開放的全新局面”,即開創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的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是“劃時代”的,在于它具有轉折性與全局性、長遠性、根本性,致力于整體轉型升級,需要從戰略上進行“系統整體設計”。這就把從整體上進行“系統謀劃”推到歷史前臺。這里的整體推進和系統謀劃,最為根本、核心的,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這意味著以經濟增長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轉向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關注人的生存、解決溫飽問題為主的戰略轉變為關注人的全面發展、解決人的美好生活質量問題為主的戰略,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轉折,即新時代真正開始了人本身全面發展的新階段和新的歷史進程,注重發展要依靠人、發展為了人、發展要堅持人民至上。其鮮明標識,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堅持人民至上,樹立和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曾強烈地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中個人生存的悲慘處境,期望建立一個以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為基本原則的新社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由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需要,我國必然走向對人的全面發展問題的關注。作為前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注重人的現代化;作為條件,新時代的中國必須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人”的基礎;作為主體,只有全面發展的人才能建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為目標,在我國踏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中,必須注重推進人的全面發展。
過去,筆者曾就“人的全面發展”作過系統思考和分析研究。今天,筆者以過往的系統思考、分析研究為基礎,重提這種分析研究成果,更具現實意義。
筆者曾經認為現在依然認為,馬克思、恩格斯首先是針對資本主義社會“舊式分工”對人的發展的壓抑,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價值追求提出的,把人的全面發展看作目的本身,強調它是人類社會對最高理想目標的追求。列寧強調要培育一代社會主義新人。毛澤東強調德智體全面發展,鄧小平強調培育“四有”新人,江澤民強調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黨代會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六中全會上都強調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他強調要堅持物的不斷豐富、使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有機統一,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結合起來,既把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看作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種最高價值目標,也把人的全面發展看作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不斷推進的現實過程,反復強調不斷創造人民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促進人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究竟什么是“人的全面發展”?迄今為止,黨的文獻尚未對“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內涵作出全面系統的界定。作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的第一次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需要在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實踐和理論上更加重視推進人的全面發展進行總結的基礎上,對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內涵作出全面明確的界定。這既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踐的需要,又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需要,也是充分展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優越性和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需要,還是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需要。
筆者過去認為今天仍然強調,人的全面發展,一般來講,是指每個人都能得到平等發展、完整發展、和諧發展和自由發展。自由、平等、和諧、完整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
首先,要搞清楚人的全面發展中的“人”之所指。人的全面發展首要涉及的是“人”的全面發展。根據人類思想史上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資源,尤其是根據馬克思、恩格斯對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論述,人的全面發展中的“人”有三種存在形態,即人類、群體和個人,新時代中國所講的人的全面發展的“人”,主要是指群體和個人,這里的群體主要指全體人民。人的全面發展包括人類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的全面發展、個人的全面發展。
其次,要進一步搞清楚人的全面發展中的“全面”。所謂“全面”發展,是指每個人都能得到作為“人”的平等發展、人的“本質力量”的完整發展、人的“社會關系”的和諧發展和人的“個性”的自由發展。人的平等發展,是指每個人作為“人類”的一分子都應得到平等的發展,這是“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完整發展,是指人的需要、實踐活動及其能力、社會關系和個性各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展,這是人在“本質力量”上的全面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核心;人的和諧發展,是指人的社會關系的和諧發展,它包括人和自然的和諧發展、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人和人的和諧發展、人自身各種關系的和諧發展,這是人“在社會關系”上的全面發展;人的自由發展,是指作為目的的人的創造個性的自由發展,它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最高形式和成果,這是人“在個性”上的全面發展。
第三,要理清人的全面發展中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歷史過程,是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和人的實踐發展過程中逐步實現的,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內涵。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不斷超越某種歷史束縛而推進人的解放的歷史過程,是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價值取向的不斷推進的實踐過程。
第四,最重要的就是全面理解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內涵”。
人的需要的全面發展具有本源意義,一定意義上規定著人的其他方面的全面發展。
人首先是有需要的人,人的需要一定意義上規定其生存方式和生活狀況,人的需要是什么樣的,人的發展狀況往往就是什么樣的。在不同時代,人的需要會隨之發生變化。在前資本主義社會,人對血親關系和權力的需要占主導;在資本主義社會,人的需要主要表現為人對物或金錢的需要;在未來理想社會,人的需要將主要體現為人通過創造性勞動全面實現人的內在本質力量的充分發揮。前兩種需要屬于“占有性”需要,人追求的往往是“占有”什么和為“我”所有,這不是人的本質性需要,后一種屬于“實現性”需要,是人的本質性需要,人通過創造性勞動全面實現人的內在本質力量的充分發揮,成為全面發展的人的第一需要或本質性需要。就是說,人的需要的全面發展,表現為對狹隘的“血親關系”“權力”和“物”的“占有性”需要的超越,進而通過創造性勞動全面實現其內在本質力量的充分發揮。
人的需要是多層次的,恩格斯劃分為三種需要:生存需要、發展需要和享受需要。馬斯洛劃分為五個層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受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我們可以把這兩種劃分融為一體,來理解和把握人的需要的全面發展的理論內涵。
就新時代中國而言,由于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人的需要也具有不平衡性不充分性,既有生存意義上的對物質生活與人情關系、金錢的需要,也有發展意義上的對權力、能力充分發揮、公平正義、民主法治、安全的需要,還有享受或自我實現意義上的對受尊重的需要與對優美環境和美好生活的需要。
我們從中可以提取人的需要全面發展的最大公約數,那就是基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可以從五個基本層面定義人的需要的全面發展:物質需要主要是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精神需要主要是培育健全人格,逐步實現全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政治需要主要是積極推進民主法治;社會需要主要是人人受到尊重,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維護社會安全;生態文明需要主要是建設美麗生態環境。貫穿其中的一條核心主線,就是生命健康、生產高質、生活美好、生態文明。生活美好主要包括民主法治健全、維護公平正義、人人受到尊重和社會安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其中之一,就是逐步實現全體中國人民物質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的需要。
人是從事實踐活動的人,也是在實踐活動中發展其能力的人,要把人的實踐活動與人的能力全面發展聯系起來理解。在前資本主義社會,人的能力發展呈現為“原始的豐富”;在資本主義社會,人的生產活動受到分工限制,長期從事一種生產活動,使人的能力片面畸形發展;在未來理想社會,人的實踐活動將體現為人的內在本質力量的充分發揮,人本身能力的全面發展成為目的本身。馬克思把人的能力全面發展看作人的全面發展的核心。
人是從事實踐活動的存在物,人的發展就是人的實踐活動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也就是人的各種實踐活動及其能力的全面發展。人的實踐活動及其能力的全面發展,首先表現為人的實踐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充分達到豐富性、完整性和可變動性;其次表現為人的能力的全面發展。人的實踐活動過程是人的實踐活動能力及人的本質力量的運用和發揮過程,也是人的能力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人的實踐活動范圍取決于人的主體能力的水平,人的實踐活動強度取決于人的主體能力的大小,人的實踐活動的成敗取決于人的主體能力是否得到正確發揮。因此,人的實踐活動的全面發展主要是人的實踐活動能力的全面發展。
人的能力主要是在社會實踐中形成并在主客體關系中表現出來的能動力量,是人的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是作為主體的人所具有的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而在一定社會關系中從事對象性活動的內在可能性。從哲學上講,人的活動主要分為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由此,人的能力的全面發展,主要包括人的認識能力的全面發展和實踐能力的全面發展。人的認識能力主要包括感性認識能力、知性認識能力和理性認識能力,人的認識能力的全面發展主要包括人的感性認識能力、知性認識能力和理性認識能力的全面發展;人的實踐能力主要指人們改造現實世界的能力,人的實踐能力的全面發展就是人們改造現實世界的能力的全面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針對一些領導干部存在的能力不足、本領恐慌等問題,三番五次強調要提升領導干部的能力,既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學習、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提高其看家本領,又提出領導干部要具有“八種本領”(學習本領、政治領導本領、改革創新本領、科學發展本領、依法執政本領、群眾工作本領、狠抓落實本領、駕馭風險本領),也強調領導干部特別是年輕干部要提高七種能力(政治能力、調查研究能力、科學決策能力、改革攻堅能力、應急處突能力、群眾工作能力、抓落實能力),還要求領導干部提升其政治能力(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這些重要論述,實際上強調的是不斷推進領導干部能力的全面發展。
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關系是什么樣的,人也就是什么樣的,個人的發展取決于同他直接或間接交往的人的發展。這種社會關系,在前資本主義社會主要表現為“人的依賴”,即人和人的社會關系主要以血緣和權力為紐帶,人的“血緣關系”“權力關系”為主要形態;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社會,這種關系主要表現為“物的依賴”,人和人的社會關系主要以物為紐帶,“金錢關系”成為主要形態;在共產主義社會,這種關系將主要體現為社會生產力充分發展和人的能力全面發展基礎上的“能力依賴”,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主要是以人的能力全面發展為基礎和紐帶來組合的社會關系。在前兩種形態中,社會發展往往以犧牲個人全面發展為代價,人成為手段,而在“能力依賴”關系中,社會發展與個人發展趨于和諧,健全的社會把個人能力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主題和目的,健全的個人則憑其全面發展的能力立足于社會,個人既具有自主個性,又有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因而“自主與責任”成為主要形態,人及其全面發展成為目的。
就新時代中國而言,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主要包括人和自然的關系的全面發展、人和社會的關系的全面發展、人和人的關系的全面發展、人自身的身心關系的全面發展。人和自然關系的全面發展,主要指人和自然和諧共生;人和社會的關系的全面發展,主要指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共生共進;人和人的關系的全面發展,主要指人人互相尊重,把人的全面發展當作目的本身,而不是把人只當作手段;人自身的身心關系的全面發展,主要是人的身心和諧,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和積極向上的心理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注重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他不僅注重人和自然和諧共生,而且強調讓人民群眾能感受到社會的公平正義,還強調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弘揚愛國主義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時代精神。
馬克思把人理解為追求自由的創造個性的人,這樣的人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實現的。在前資本主義社會,個人依附于血緣和權力共同體,而且做出很大犧牲,人格沒有獨立;在資本主義社會,雖然個人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但從根本上受物的統治;未來理想社會的基本原則和價值目標,將是每個人能力的自由全面發展,其最高成果,是具創造個性的自由實現。在馬克思那里,自由個性包含以下含義:自律性,能自己約束自己;自由性,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去做事;獨立自主性,能自己支配自己的活動和生存條件;獨創性,能自主進行創造。
習近平總書記對人的自律性、自主性和獨創性給予高度關切,既強調人要自律,自覺接受約束,又強調人要具有自主性和創造性,把人的創造性看作我國發展的第一動力。
基于上述考慮,在對堅持人民至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21世紀馬克思主義、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等重要概念、論斷的深入研究中,可以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重要理論要素納入其中。
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在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而需要把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貫徹到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和工作中,久久為功,取得實質性成效。
第一,在我國經濟建設中,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過程中,全過程各環節都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生產力全面發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統一起來,既為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也使全體人民尤其是農村農民共享社會發展成果,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使人的全面發展成為我國經濟建設的根本目的和價值取向。既要注重為全體人民尤其是大量農民提供勞動崗位與機會,又要克服把人的一生僅局限于一種勞動崗位上的只見物不見人的“以物為本”的發展觀,切實把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經濟建設與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主導性價值取向,緊緊圍繞以人民為中心、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來制定經濟發展和人的發展相統一的指標體系,并部署和安排工作。從制度上堅決制止和糾正只注重經濟發展而不注重人的全面發展的行為和現象,真正解決好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問題。
第二,在我國政治建設中,堅決克服以“官本位”為理念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全過程各環節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理念,積極推進民主法治進程,積極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使全體人民充分享有參與國家事務管理的權利和機會,同時又構建一種重能力水平和業績貢獻的干部人事制度,使那些經過多種實踐歷練同時又能做好多項工作的領導干部脫穎而出。在領導干部選拔任用的標準中,在堅持政治過硬的前提下,也注重本領高強。
第三,在我國文化建設中,在注重專業教育、專才教育的前提下,既進一步積極推行全民(包括廣大農民群眾)的全過程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職業技能教育、社會教育與博雅教育(包括通識教育、素質教育、文明素養教育等),又要把實現全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為目標,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培育健全人格,培育具有廣博知識和優雅氣質的文明人。教育是造就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它既能為推進人的全面發展提供重要基礎和前提,又能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堅實的起點,因而應把教育包括各種教育貫穿人的全面發展全過程,并將其制度化。其中一種具體的辦法,就是從制度上安排舉辦農村農民基礎教育講習所,充分合理運用好社會教育資源。
第四,在社會建設中,提高全社會治理水平,既進一步打通社會流動機制,又進一步促進公平正義、自由平等,還應增加自由發展時間、增強人的自主選擇性。社會流動機制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機制,可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注入動力,提供通道和機會。通暢的社會流動機制,可以使每個人經過努力奮斗、能力發揮、業績貢獻而進入社會的上層,如果不努力奮斗,就會由上層掉入下層。這種流動機制能鼓勵和支持人們盡可能地充分發揮其聰明才智,助推人的全面發展。公平正義、自由平等可以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平等的前提、基礎、機會、平臺和條件,有助于達至社會和諧,進而有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加自由發展時間、增強人的自主選擇性,尊重和支持每個人在自己所喜歡從事的活動中發展其才能,拓寬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空間。馬克思曾講,自由時間是個人得到充分發展的時間和個人能力全面發展的空間。所以,全社會在選人用人的時候,全過程各環節都要自覺主動地消除“以出身門第背景論英雄”的消極現象,樹立“能績本位”的價值導向,淡化先天給定,強化后天作為;也要注重為全體人民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并硬性規定人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掌握所應具備的各種技能;又要打破“舊式分工”對人的終生限制,全社會可以適度鼓勵和支持有助于社會管理和人的發展的職業兼職;還應與時俱進增加每個人自由發展的時間,尊重和支持有利于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人的自主選擇性。同時,在社會流動機制、促進公平正義、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增加自由發展時間、增強人的自主選擇性方面,應加大向農民群眾傾斜的力度。
第五,在世界視域,積極培育人們的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積極鼓勵人們參與世界交往、交流,使更多的人能成為一種具有寬廣視野的世界性存在,在積極參與世界歷史與世界交往中提升其全面發展的能力。
第六,在總體上,要針對我國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單向度的人”的現象,使“單向度的人”走向“完整的人”,把人的發展作為目的本身,從制度上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構建一種總體性(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軍事、國防、世界、黨建等領域)的科學指標體系,制定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階段性目標和具體步驟,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具體路徑,為人民參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并共享其成果提供更多的權利和機會。總體性的科學指標體系與階段性目標、具體步驟是一種有效的指揮棒,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能發揮有效的作用。階段性目標,可以大致確定為:到2035年,在基礎教育與學科教育、專業教育的基礎上,能實行通識教育;到本世紀中葉,在通識教育的基礎上,鼓勵合理職業流動和社會流動,使社會各界精英乃至普通民眾能掌握多種技能。
第七,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建議把推進人的全面發展融入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之中,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之中,融入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和人類文明新形態之中,融入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之中,使推進人的全面發展成為其中的一項基本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