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花城工商高級技工學校 溫必鋒
新能源汽車行業作為未來國家發展的支柱產業,代表國家未來交通行業的發展方向,對人才的需求量也是巨大的。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內已經形成了以深圳比亞迪、廣汽新能源、佛山一汽大眾、恒大、中興、寶能、花都東風日產、小鵬等新能源汽車企業為主體的產能布局,同時新能源汽車的產銷量也在不斷提升。職業院校應抓住機遇,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的大背景,利用地區及國家政策扶持的優勢,探索新能源汽車人才培養模式,為行業培養更多人才。
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應適應當地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需要,為當地經濟建設及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新能源汽車專業的培養目標應結合粵港澳大灣區新能源汽車行業技能人才需求。但是,部分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仍舊不夠清晰,糾結著是以新能源汽車關鍵總成制造企業、整車制造企業為培養目標?還是以新能源汽車后市場的汽車服務企業培養一線技術人員為主?或者二者兼顧?
新能源汽車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而且其涉及到機械、機電、智能化等諸多學科,同時新能源汽車的智能化、網聯化及無人駕駛等技術的應用,高新科技含量不斷提升,無疑對人才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而學校的專業知識更新跟不上新能源汽車技術更新變化的步伐,人才培養機制無法動態調整,培養出來的人才無法跟上企業生產實踐需求。
目前,許多職業院校還不具備科學、合理的新能源汽車專業課程體系的開發及能力,無法全面開展根據新能源汽車典型崗位或者職業能力的要求進行實際授課,或者名義上開設了新能源汽車相關課程,其實質只增加幾門與新能源汽車相關的課程,涉及核心課程或者核心能力要求的課程就沒有辦法實施,這樣不利于學生對新能源汽車技術新知識的理解和消化,也不利于新能源汽車專業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同時也無法滿足新能源汽車企業對技能人才的實際需求。
目前,職業院校師資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新能源汽車專業教師缺乏。專業教師普遍是從傳統汽車轉型而來,缺乏真正意義科班出身的新能源汽車教師,且來源單一。
(2)“雙師型”教師嚴重不足。一方面缺乏企業一線工作經驗,從而導致教師無法結合企業崗位及能力的需要,進行專業教學,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有企業工作經驗的教師,缺乏先進的教學方式方法,無法很好地運用新的教學工具及技術。
專業建設的投入往往與學校專業的辦學規模、學生數量和資金短缺等問題掛鉤。其中,實驗實訓基地建設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投入項目。新能源汽車專業的設備投入尤為明顯,其具有品類繁多、價格昂貴、占地面積大等特點。同時,部分職業院校的實驗實訓基地建設過程中還存在規劃不合理、管理水平低下等問題,不能很好地服務專業建設及專業教學。
(1)校、企地位不對等、責任分工不明確,校企合作不深入。如人才培養的方案和政策制定中,未能體現作為人才培育的雙主體,企業參與度不夠。
(2)效益不明顯。有些職業院校對校企合作不夠重視,與企業信息溝通不充分,雙方信任度不夠,企業實驗實訓基地的功能發揮不出來,致使企業無法在學生實訓實習過程中很好地將企業文化灌輸給學生,技能上無法根據自身需求來培養學生,致使企業無法在校企合作中獲益,導致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
地方職業院校開設新能源汽車專業,對地方政府經濟建設發展規劃及當地新能源汽車企業未來發展方向把握不到位,導致專業建設與地方區域發展脫軌,無法很好服務當地經濟發展,也就無法得到政府及社會的認可及支持,更沒有辦法得到相關政策的支持與法律法規保障。
“政、產、學、研、社”五位一體的協同育人新模式(圖1),是指圍繞人才培養目標,由政府、企業、職業院校、科研院所和社會群體等人才培養主體共同參與、優勢互補、相互配合,將生產、教學、科學研究與實踐應用、社會評價體系結合起來的人才培養模式。
(1)在政府層面上,應做好法律保障和政策扶持。政府應該根據“五位一體”相關單位的需求,出臺相關鼓勵性及保障政策與措施,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為其他育人主體的工作及發展指明方向,保證“五位一體”協同育人的良性循環。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出臺了《技工教育“十三五”規劃》《關于推進技工院校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教育部發布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廣東省政府的《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發展的意見》《廣東省職業教育條例》,廣州市政府出臺的《廣州市汽車產業2025戰略規劃》《廣州市新能源汽車制造業政策規劃》《廣州市充電基礎設施政策規劃》《廣州市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政策規劃》等政策,涉及新能源汽車主機廠、充電樁建設單位及企業單位、個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職業教育發展等多方面內容,支持新能源汽車相關企業的發展、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及新能源技能人才的培養等。
(2)在企業層面上,強化產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可結合地方經濟發展情況,如引入新能源汽車龍頭企業真正參與到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課程體系的構建及典型工作任務的開發、設計中,真正縮短校與企之間的距離。如以新能源汽車關鍵總成制造企業、整車制造企業為人才培養目標的學校可以利用東方日產、廣州本田、廣州豐田、廣汽新能源、佛山一汽大眾、深圳比亞迪、小鵬汽車、蔚來汽車等新能源汽車企業的產業及技術優勢,共育人才。以新能源汽車后市場的汽車服務企業培養一線技術人員為目標的學校,可以引入地方發展優勢明顯的汽車企業,如廣、深、佛地區的廣物汽貿集團、廣州南菱汽車集團、佛山利泰汽車集團、深圳鵬峰汽車集團等,其具有人才需求量大、品牌口碑佳、技術先進、管理規范等優勢。強化產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是企業為學校提供技術、師資人才及實訓基地等方面的資源,學校為行業、企業輸送合格的技能人才,形成互利共贏的良性循環結果。
(3)在學校層面上,首先要認清自身的實際及定位,做好新能源汽車專業構建設計,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
1)根據企業、社會用人單位的需求,在確保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連貫性的前提下,動態調整人才培養方案。
2)改革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建立方法多樣、技術先進的教學模式。引入新的技術與教學模式,如5G技術、VR、AR等技術的運用,打造智慧課堂、智能教育及教學體系。
3)打造特色專業,構建多元化課程體系。如建立新能源汽車專業定向班、專才班、訂單班等模式。
4)校、企共建校內外實訓基地,提升新能源汽車專業建設和校、企合作育人水平。目前,廣佛地區的部分職業院校已經與北汽、吉利、比亞迪、小鵬汽車等新能源汽車集團進行深度合作,探索共建實驗實訓基地的途徑,做到校企雙方資源互補、資源共享,已經取得積極的效果。
5)引入先進的管理理念,探索創新實訓基地運營模式,聘用專業團隊進行運營管理,提高實訓基地的利用率及經濟效益。
(4)在科研院所層面上,成果轉化很重要。科研單位應該盡快將科研成果結合企業、用人單位等的需求,轉化成可操作性的技術成果輸出。鼓勵企業、科研單位通過學校訂單班、定向班、專才班等,政府的職業技能晉升培訓,新能源汽車行業職業技能競賽或者其他方式進行成果轉化,盡快推廣,以提高社會生產力及效率,用科技促發展。
(5)在社會層面上,應營造良好的技能人才的成長環境。社會要重視技能人才對生產力及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首先,做好政府指導,產、學、研、社各主體共同參與的新能源汽車專業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工作,從正面引導職業院校學生乃至全社會對新能源汽車技能人才的認可度,提升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其次,提高國家技能補貼的范圍及標準,吸引大家積極參與職業技能培訓及晉升;同時社會用人單位要努力提高新能源汽車技能人才的相關待遇,社會群體要積極、大力倡導新能源汽車各崗位人才職業榮譽感和歸屬感等,營造良好的愛才、尊才、敬才、擁才的社會風氣。
在“政、產、學、研、社”五位一體的協同育人模式中,不僅需要不同主體之間的協同配合,也需要目標、制度和環境等的協調與整合,是多方協同努力,互利共贏的結果。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已具備新能源汽車整車設計、開發的能力及新能源汽車“三電系統”、相關零部件研發能力。在可預見的未來,粵港澳大灣區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將不斷擴張,相關的配套產業也將會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機遇,因此,對于專業技能人才需求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更新進步,不斷變化和增加。探索如何培養符合地區發展的新能源汽車技能人才成長之路,將是職業院校未來人才培養工作的重心,而“五位一體”協同育人新模式的構建,這無疑為在探索新能源汽車技能人才培養與成長的道路上,提供了一套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