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集美區實驗小學 杜婷婷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生為本”的理念正式成為教師構建課堂的主導思想,在此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師一定要及時完成自我反思,總結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授課期間不應忽視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確定他們真實的學習起點,并且做好詳細的教學規劃,幫助學生理解、內化課內所學。此間教師將課程設計分為目標確定、分析起點、詳細規劃、設計并實施實踐任務四個方面,以學生思維發展、實踐能力發展為基礎導向來優化教學,促進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教師在課前準備環節需要做好對教材的深度研讀工作,明確課程的具體重點、難點,以此為基礎分析學生應該在系統學習下獲取哪種能力,從而設計多層次的目標,從根本上優化課程設計,提升整體教學針對性。在目標設立期間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保證學生在完成運算、邏輯推理、實踐應用等任務后內化所學,在潛移默化中強化學生數學素養。一般情況下教師應該設計多層次的教學目標,滿足全體學生的學習、發展需求,即便是后進生也能在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后得到數學能力的不斷提升,此間教師必須做好問題預設工作,由淺入深地激活學生思維,基礎能力較弱學生也能在課內尋找到自身的價值,優等生數學邏輯能力、推理能力、知識內化能力也會大大提升,最終全體學生在多重學習目標的引導下感受到數學學習的魅力,將數學實踐應用視為生活組成部分,實現綜合素養的發展。
以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分數乘法”單元教學為例,教師確定教學的主要方向:引導學生探究算理算法,有意識地鍛煉學生高階思維能力,從而在自主實踐中形成數學素養。根據對教材的深度解析教師可以發現,想要幫助學生理解分數乘法的算理都需要借助面積模型,故而借助“數形結合”方式提高學生理解能力是本課教學的第一層目標,使用幾何面積模型將分數單位與分數單位所產生的變化展示出來,同時將實踐操作視為第二層目標,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深刻理解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道理,進而掌握基本算法,在完成觀察、猜測、實踐、驗證、概括分析等教學活動后,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關系,聯系已經學習過的“分數乘整數”的知識點的探析完整的知識體系,強化學生的運算能力,并且引入一定的生活元素,幫助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的學習價值,從而在后續活動中發揮出主觀能動性,得到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
學生學習態度、學習效率受到影響的直接原因是他們以及理解所學或完全無法探索出所學知識內涵,教師在的正式教學前必須掌握以下基本情況:學生的認知起點、認知盲點、實踐應用意識等,借助這些信息來對教學計劃進行針對性設計,真正實現促進學生主體發展的目標,保證教學行為符合預設的目標和效果,尋找最佳授課策略,最終幫助學生沖破認知障礙,在潛移默化中理解并記憶所學知識點,通過對學習任務的探索、實踐來獲取綜合能力的提升。學習起點的確立使課堂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在符合學生認知特征的基礎上鼓勵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并主動將思維過程與教師、伙伴分享,最終提高整體學習能力。
以“分數乘法”單元教學為例,教師首先在教學準備階段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趣味測試,如使用畫圖的方式來表示出“”的概念,或者結合已經學習過的“求長方形面積”的知識展開拓展,使用畫圖的方式求出土地“”部分的面積,通過這樣的方式考查學生對整數乘分數、分數乘法算理以及意義的掌握情況,根據測試結果對學生實際學習情況有較為清晰的了解,以此為基礎通過線上交際的方式展開訪談,了解每一名學生任務完成過程中的思路,確定他們在“分數乘分數”這一課上的學習起點,并且在了解他們普遍問題的情況下完成課程合理設計,如大部分學生無法明晰分數乘分數算理、算法之間的聯系,教師可以在課內增加幾何直觀展示環節,將較為抽象的概念做具象化處理,在自然狀態下完成對算理與算法兩部分知識點的有機整合,有利于學生的學習與發展。
進行主體性發展教學,需要遵循三個步驟:課前自學,課中探究,課后拓展。在課前自學環節,學生需要在教師預設目標的指引下,在工具書的幫助下進行教材內容學習。在此之前,教師應取得家長的配合,確保學生能保質保量地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在家長的監督下使用互聯網進行輔助學習,同時也可以利用即時通信平臺及時與同學、教師取得聯系,在網上進行實時咨詢,也可以結合日常生活經驗對所學知識作出合理的解釋。這樣就能讓學生將自己感悟、認識遷移到學習上,也能提前整理出難以理解的問題,這就為課上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課中探究做好了準備,更鍛煉了學生搜集信息、分析信息以及應用信息的能力。
課中探究環節,教師應該摒棄過往的“跟著教材走”的教學思路,而是應該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通過引導學生對自主學習知識的探究、討論、分析及歸納,在交流中進行思維的碰撞,在合作中領悟新的數學思想,從而讓學生能脫離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模式,自己摸索出一套自主學習的方式方法,對未來的工作、學習、生活產生積極影響。課后延伸環節,指學生在完整掌握新知識的情況,教師設置有階梯型的作業,讓學生能一點點完成知識的鞏固和提高,在完成常規作業后學生可以自主完成或合作完成的方式進行思考題的探究,同時有余力的學生還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更為深入的拓展。
“分數乘法”單元教學內容共分為三個部分:1.“數形結合”理解分數乘分數過程中分子、分母所經歷的分與取的過程;2.解析“分母乘分母”與“分子乘分子”概念,前者為“分”的總數,后者則為“取”的總份數;3.實現對算法與算理的深度整合。確定具體的教學內容后需要進一步規劃教學路徑。在課前預習環節,教師借助微課視頻來對重難點知識進行系統化分析,打開學生的數學思維,明確課內學習要點,從而以積極的態度參與課堂活動,而課程初期教師展示多元化的矩形面積模型,為學生提供探索、操作任務,在實踐中有所感悟,并且自然地累積豐富數學經驗,然后可以組織折紙活動,理解“”(單位分數乘單位分數)的算理,踐行“數形結合”理念完成高質量教學,在此基礎上深化教學,借助畫圖識別的方式解析單位分數乘非單位分數以及非單位分數乘非單位分數的基本算理,借此打通算理、算法之間的聯系,最終在課內進行算法歸納,深化學生對“分子相乘的積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積作分母”這一算理的認知,并且以此為基礎對抽象算法進行針對性概括。
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師生之間除了知識性的問答外,很少會出現有效問答,大多數教師都以“是不是”“對不對”“行不行”等封閉型提問進行互動,而這類提問方式對激發學生的思考毫無幫助,甚至還會增加傳統課堂的枯燥感。因此在課堂上進行問題引導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技巧。首先,問題應該具備準確的指向性、明確的目的性以及高效的啟發性,讓學生能根據問題迅速展開思考,并且在問題的啟發下達到學習目標,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感。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將實踐操作與問題探索相結合,先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在降低對數學知識抵觸、消除恐懼情緒,積極融入課堂,成為學習的主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打開思維,有針對性地分析問題,還能借助實踐明確新舊知識點、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提高理解能力,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仍舊以分數乘法為例,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課程任務為學生設計思考問題:
任務一,在自主探究單位分數乘單位分數的算法,深度思考“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分別都表達了什么含義?”,在自由探討中提高學生初步認知能力。
任務二,在參與直觀模型折紙活動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分數乘法需要堅持“先分后取、再分再取”的原則?在此過程中分子、分母分別表示了什么?
任務三,借助直觀操作分別分析單位分數乘非單位分位數以及非單位分數乘非單位分數的原理。讓學生在對整體分份、單份取用整合的過程中真正打通直觀操作與計算之間的聯系,學生在自然狀態下形成算法思維,并深度理解算理。以此為基礎提出思考問題:“分數乘整數與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之間存在哪些互通性?該如何理解這些互通性?”,從而達成算法歸納的教育目標,激活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可以在理解的基礎上真正內化所學,最終得到個體核心素養的發展。
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課堂必然是以交流合作作為課堂互動的主要手段,因為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尤其是對于小學生而言。自主探究應該作為一種輔助性手段存在,更多地應該讓學生在交流合作中認真傾聽,并彌補自身學習的不足,通過質疑提問將知識辨清說透,從而使“說與聽”的雙方實現學習上的共贏。在合作交流過程中,教師應牢牢把握課堂的走向,可以通過布置學習任務的方式來實現充分的合作。首先由學生分組對教師的引導性問題進行討論分析,并結合各自的預習成果在組內形成統一答案,然后各組選出代表,對組內的成果進行復述。在此期間教師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不輕易否認他們的觀點,為他們提供相對自由的數學學習、思想交流空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能開闊思維,將自己的所思所想都分享給同組的小伙伴,對觀點的分歧點展開公平辯論,借助思維的碰撞提高他們數學學習、數學應用能力,最終總結答案,在外部交流中進一步擴散思維,保證全班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另外,教師應該引入競爭機制,對每個小組的探究結論、結論的嚴謹程度、小組成員的課堂表現進行打分,評選出不同標準下的優勝組,并給予一定獎勵,以此點燃學生參與構建課堂的熱情,同時激發學生的集體榮譽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討論中體驗學習和成長的快樂。
綜上所述,教育新形勢下的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讓學生站在課堂中央”,堅定以生為本的原則來完成課堂的構建,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考慮到學生思維發展、實踐能力發展等多元要素,結合學生學習現狀設立教育目標、分析學情確立學生起點、設計精細的教學計劃、組織問答或實踐活動,以此充分優化課堂教學,促進學生主體發展,為他們未來學習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