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新梓學校 劉美萍
在初中的教學領域中,隨著新課改教學理念的不斷深入,初中的教學體系進行了巨大的改革,而生物這門學科的教學理念以及對學生的教學要求也是如此。這也就宣告從前的教學模式在現在這個時代的教育事業中已經不適用了。生物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它的知識具有邏輯性和抽象性,并且生物教材中的知識都是經過反復的實驗才能得到的結果。如果教師在教學的時候還在用傳統的教學方式為學生講解生物的理論知識,是不可能讓學生真正理解生物知識的。如今,在我國的初中生物教學中,還是有很多教師對生物實驗教學不以為然,很多學生甚至都沒接觸過生物實驗的設備,學生對生物實驗的理解只能在教材上觀看實驗的過程,而教材在描述實驗過程的時候也有所縮短,并不是全部的過程,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只能通過死記硬背對知識點進行掌握和理解。
教師在開展生物課程教學的時候,不但要重視課程上基礎知識的教育,還要進行生物實驗教學,從而使學生利用自己動手做實驗的方法提高對生物學基礎知識的理解程度,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而新課改教學理念則要求教師在開展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時候,能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以及對問題的探索能力,要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和邏輯思維。因此,新課改對初中的生物實驗教學提出了以下幾點要求。
教師在進行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過程中,要結合新課改教學理念,在課堂上讓學生作為主角,通過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作出假設、擬定實驗計劃、進行試驗、得到結果的流程完成生物實驗,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和實驗。當學生或小組在實驗的過程中有問題,教師可以在一旁進行指點,這也要求教師在讓學生進行實驗的過程中,要及時觀察學生的動態。學生在做實驗的過程中,不僅能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熟悉實驗的流程,還能讓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增強實踐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新課改教學理念要求將生物實驗教學和生物的其他內容相結合,不會強硬規定生物實驗的做法和儀器。而教師可以根據學校現有的設備和生物實驗室的條件制定相應的實驗教學,這不僅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比較靈活,還要讓教師加強師生間的互動,以此保證實驗形式的多樣化。生物實驗不僅考驗了教師的專業水平能力,還讓學生在做實驗的過程中熟悉了實驗的流程,提高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并通過親自做實驗得到結論,以此正確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保障了生物實驗課堂的整體進度。
教師在進行生物實驗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再采取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因此,教師應重視學生學習的感受和對知識的理解情況,通過改變教學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實驗過程,并根據自己對以往知識點的儲備量進行實驗,主動思考實驗的流程,以此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而在進行生物實驗的過程中,學生能主動學習知識,并通過做實驗的方式對知識加以應用,這也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初中生物實驗教學進度和教學質量。
從初中生物的教學過程中,生物實驗的引入可以使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對生物學理論知識進行掌握,并學會如何把理論知識使用到實踐中。生物實驗就像生物的實踐和理論之間的一道橋梁,學生只有在做實驗的過程中親手操作實驗的步驟,才能在此基礎上鞏固自己所學習到的理論知識。而學生在進行生物實驗的過程中也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開發自己的思維能力,在理論知識的基礎上也會對實驗有所創新,并通過實踐證明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把生物實驗合理運用在教學中,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從前的生物課堂上,就算是涉及生物實驗,也只是教師在講臺上當著全班學生的面進行制作,雖然也將實驗引入了課堂,但是沒有讓學生參與,只是通過在課本上觀看轉換為在課堂上觀看,教師依舊還是生物課堂上的主導者。生物知識也會隨著學生年級的升高而變得更加抽象,使學生無法更好地理解,導致他們在日后的學習中也變得越來越困難。但是將生物實驗教學引入課堂,可以讓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體會到樂趣,還能在實驗的過程中對教材內容進行更好的理解,從而掌握生物的知識。另外,在課堂中進行生物實驗還能活躍課堂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中學習,體驗到在學習生物這門學科的過程中所存在的樂趣。
新課改后,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發生了巨大變化,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與以往存在較大的差別。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原先的教學觀念和思路是不正確的,只是我們對生物教育教學又有了更新的認識,認知維度又得到進一步拓展。新課改后的初中生物實驗內容變化性更強,多樣化程度更高,內容呈現更加細致。比如,有螞蟻通訊、魚鰭的作用探究、植物葉子和根的結構、種子發芽情況的測定、無土栽培、血型鑒定模型構建等。實驗種類也十分豐富,比如,有驗證性實驗、探究性實驗、演示實驗、定性與定量試驗等,除此之外,還包括社會調查和參觀等。各種形式的實驗凸顯了新教材設計時的開放性、新穎性、探究性,對學生實踐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科學素養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教材中的實驗教學在項目、內容、方法上有了新的發展,由過去的“因素”變為現在的“變量”,與國內外的實驗研究文獻接軌。
過去傳統的教材受學科本位和學科中心的影響,對實驗內容的選擇學術性太強,既抽象又難以理解,根本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考慮,即使有一些趣味實驗也很難實施,操作性不強。而新課改中的生物實驗完全體現“生物就在我們身邊”的實驗生活化的理念,使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就能感覺到生物與我們息息相關。比如,講到螞蟻的通訊行為,這是一節實驗探究活動課。筆者的想法是:先讓學生了解實驗的目的、對象,也就是這節課要做什么、研究什么,然后把學生帶到學校附近的空曠的地方,找到蟻穴。如果課時充足,可帶領全班學生到野外尋找蟻穴進行實驗和觀察,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體驗通過相互分工合作解決問題的方式;在教師提出要求布置任務后,給學生一段時間,讓學生親自動腦設計實驗,然后動手實施,經過觀察、思考之后得出結論;再把學生聚集到一起相互交流,看看彼此設計的實驗有哪些不同點,有哪些優點和不足。這樣既沒有枯燥的講解,又打破了空間的限制,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由課堂內向課堂外開放活動空間,活化了實驗的材料、步驟和方法,真正體現了實驗教學的開放性。
站在專業角度,生物實驗其實是對生物理論的一種驗證和具體化表達,它更加直觀地展現生物學知識,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探索欲。生物實驗使學生通過觀察生物現象揭示生物的奧秘和原理,通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通過獲得基礎事實形成生物學概念,能更加容易地創建逼真的情境,使學生的探究能力、研究能力、辯證能力得到充分發展,并養成科學探究事物的好習慣,逐漸生成創新精神,以及形成生物核心素養。
初中生物教師在上課前制定相應的教學方案,改善教學計劃的最終目的都是實現自己的教學目標。而教師也要根據學生在當前階段的實際情況、心理特點和生物課程的教學內容制定教學目標和方案,并以此為基礎制定相應的教學內容。初中生正處于青春期的發展階段,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比較叛逆,并且對很多事物雖然有所認知,但缺乏正確的了解。教師就可以抓住初中生這一特點進行生物實驗的教學,讓學生從根本上意識到生物實驗的重要性,并抱著科學的態度進行生物實驗。而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要根據教師的引導進行,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感受到生物的樂趣,在日后的學習中也更投入對生物的學習過程。
以“生物學的研究工具”這一節課為例,為了能讓學生明白顯微鏡各個零件的作用以及在操作時要注意的步驟,可以帶學生到生物實驗室中,教師可以先展示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并在這過程中讓學生通過顯微鏡觀察一些自己肉眼所看不到的東西。在觀察后,教師可以講解在觀察的過程中是顯微鏡的哪個部分在運作。比如,目鏡是靠近眼睛一端的透鏡或透鏡組,通過它們能看到像,而物鏡是裝在顯微鏡、望遠鏡等光學儀器和用具上,與被觀察物體在同一端的透鏡。在講解知識后,教師可以留出一些時間讓學生用學到的知識通過顯微鏡觀察一些物體,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與實驗相結合,以此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可以讓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學會使用顯微鏡,而不是面對著教材進行學習,理解不到其中的知識。并且在使用顯微鏡的過程中也能感受到生物實驗的樂趣,從而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逐步提高生物實驗的教學質量和效率。
對初中生物教師而言,怎樣能提高生物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效率一直是他們頭疼的問題。而將生物實驗融入課堂能增加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通過生物的實驗感受到生物這門課程的意義。生物實驗室不僅僅對教師而言是一個教學基地,對學校也是如此。教師在對生物實驗進行安排的過程中,也要做好生物實驗課堂的計劃,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生物實驗室的作用,讓學生在進行實驗的過程中感受學習的樂趣,增加課堂的趣味性。
以“生物進化的歷程”這一節課為例,本節課需要學生對生物的進化過程進行了解,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帶領學生到生物實驗室中觀看一些生物在進化過程中的標本,并根據標本講解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比如,教師可以運用節肢動物的標本對學生講解介質動物進化的過程,并介紹它們在進化中的特征是“體表有外骨骼,足和觸角分節”。此外,教師也要根據學校中所具有的實驗室條件做好生物實驗的課堂計劃,既然要講生物的進化歷程,那就將生物實驗室中擁有的標本材料進行教學,將實驗材料與理論知識進行相應結合,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合理運用知識,加深對知識的印象。因此,教師在開展生物實驗課前,一定要做好相應的課堂計劃,以保證實驗課堂能順利進行,并且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課堂所具有的趣味性,從而激發學生對生物的學習意識。
生物實驗課程的本質就是通過實驗證明實驗結果是否正確,而這個過程是最能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過程。因此,在生物實驗課上,學生的參與度在教學過程中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如果學生能參與課堂進行實驗,就能在實驗的過程中獲得新的知識,積累相應的實驗經驗,并將書本上理論知識轉換到實踐過程中,這也就是生物實驗課堂在初中生物中應用的最大意義。在實驗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對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改善,并在實驗課開展前做好準備的工作和計劃,確保實驗課程的安全性,讓學生在參與實驗的過程中能順利地進行。這樣不僅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還能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以“根的結構與功能”這一節課為例,教師在課堂上要講解植物根的相關知識,如“植物根的類型、種類、名稱、作用”等知識。因此,教師在這堂課中可以將一株具有完整的根的植物帶到學校中,并帶領學生進入生物實驗室,讓學生充分了解這株植物的根和整體的體系。比如,在展示植物根系的時候,教師可以將植物作為例子進行講解,還可以將這株植物與其他的植物進行比較。并在講解知識的過程中介紹植物每個部位的名稱和作用,讓學生對其進行討論和交流,從而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其中,且通過生物實驗的引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最大限度地保證生物課堂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水平。
縱觀全文來講,隨著新課改教學理念的深入,初中生物的實驗教學也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并在引入生物課堂的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實驗能對生物知識進行獨立的思考和想象,從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生物實驗教學的引入,能讓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認識到生物實驗對生物知識的重要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創新思維,從而讓生物的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得以穩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