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龍崗區教育科學研究院 張 劼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通過學習和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可以培養學生“不忘初心”的愛國主義精神,感受到中華文化意蘊深厚而豐富的精神洗禮。在政治課堂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充分融合下,可以促進中國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引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推動學生走上更廣闊的成功之路。在高中政治教育中充分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是高中政治教師亟待開展的一項艱巨任務。
人文素養是高中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與技術素質相比,人文素質的作用更為廣泛,不僅提高了高中生的社會責任感,也為高中生的教學工作實現了創新與完善,政治教育融入素質人文教育,是提高高中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徑。隨著年齡的增長,高中生開始理性地思考社會問題和人生方向,但我國的學校教育中往往容易忽略人文教育,也使高中生的精神世界匱乏,生活與學習比較單調。而對高中生進行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滲透,能促進高中生的身心發展。經過多年的歷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精神成了素質人文教育的天然教材,人文主義的文化和精神在不斷變化的歷史中成熟。我國文化傳統逐漸融入教學,對國家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也將全面促進政治教育實效的不斷提升。
價值觀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而這種影響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高中政治教育本質上是一種思想教育形式,能培養高中生正確的思想觀念;而中國優良文化傳統的滲透,也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文化愛國主義、社會責任感和民族榮辱觀的形成。高中生只有正確認識社會和生活,才能更好地引領未來的社會發展。在高中政治教育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本途徑是理解和認可列舉的歷史案例。教師為學生反思和實施案例教學,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學生能樹立正確價值觀,同時也能展示出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強化社會責任感。
中國人非常重視群體的價值觀和道德觀,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群體價值觀和道德觀,對年輕一代具有很大的影響。中學政治教育教師可以通過傳授良好的傳統文化塑造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和民族美德,促使學生在學習和未來生活中不斷實現個性化發展。
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悠久,傳統節日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將我國優秀的傳統節日和課堂教學相互滲透,既能夠彰顯我國傳統文化、傳揚美德,也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教師應將我國傳統節日與政治教學相互融合,幫助學生在增長知識的同時,使其充分體會到政治課程的趣味性。比如,在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傳統文化的繼承》教學時,在課堂中可以與學生分析傳統節日的應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引入:“同學們,我們今天的課是學習《傳統文化的繼承》,哪位同學可以介紹一下你們所了解的我國傳統文化?可以從熟知的傳統節日,說一說你對于傳統文化的認識。”以學生比較熟悉的認知打開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可能會說:“我知道農歷五月五日是端午節,每年過這個節日的時候,習俗就是包粽子、放紙鳶,還有賽龍舟等。而且這個節日來源于我國古代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屈原秉持著世人獨醉我獨醒的態度,寧死不屈,這樣的愛國精神可贊可嘆。”也有學生可能會說:“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對著月亮人們可以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可以思念家人,也可以思念家鄉。”課堂上教師要鼓勵學生說一說自己知道的傳統節日內容,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教師可以運用問題繼續進行教學延伸,比如,我國傳統文化具備的繼承性表現在哪些方面?同時傳統文化具備著怎樣的特點?作為新時代的學生,我們又應當以怎樣的態度對待我國傳統文化?面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可以在政治學習中不斷深入探究,在不斷地探索和思考去課本中尋找答案。
在課堂上,以我國傳統節日為引入,激發學生的政治學習興趣,能夠實現傳統節日和政治教學的有機融合,激發學生對課堂學習的興趣,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成效。
我國傳統文化中包含著著優秀的民族音樂。它屬于藝術形式和情感思想的融合產物,同時也是音符旋律和詞曲編創的結晶。對此,音樂飽含許多人的美好愿望和執著追求,也是大眾的精神食糧。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有效滲透民族音樂,可以充分調節學生的內心情緒,讓優美動聽的音樂情境深深地感染學生,豐富課堂教學。比如,在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在繼承中發展”教學時,可以結合民族音樂和高中政治課程,合理展開教學。第一步,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等傳統名曲,播放結束后試著讓學生說一說這類民族音樂的特性。第二步,教師可以適當引導學生將流行音樂與傳統音樂進行對比,可以結合歌手周杰倫的音樂去透視我國傳統文化的當世延續和發展,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探究,還可以播放一些歌曲,如《青花瓷》《千里之外》等。在音樂播放結束之后,教師可以對學生說:“你們是怎樣看待流行樂壇掀起的這股國風思潮,類似周杰倫的新國風的歌曲和我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又能給你們怎樣的啟發呢?”第三步,為學生提供發言的時間和機會,讓他們自己表達自己的思想,比如,學生可能會認為《青花瓷》里蘊含了許多我國傳統音樂元素,如古箏、琵琶等;也會有學生表示《千里之外》這種歌曲開場就是用的編鐘,在歌曲之間也有古箏和二胡等多種傳統樂器的配合……教師要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并積極引導學生回歸政治課堂,鼓勵學生分析文化傳承和文化發展彼此間存在的關系。
在政治課堂上,文化傳承可以結合我國優秀的傳統音樂,讓學生在傳統與流行間對比與思考,將我國傳統文化和政治教學融合、滲透,多角度促進學生深入地思考,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探究與思考能力。
在我國古詩詞中,無論是唐詩、宋詞,還是元曲詩經,處處都彰顯出著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將唐詩宋詞等合理地融入課堂教學,既能點燃學生的探究熱情,也可以帶領學生遨游詩意海洋。在此背景下,教師可以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合理引導學生學習政治課程,讓學生自覺投入唐詩宋詞等與政治融合的學習中,在探究中感受知識的精髓。比如,在進行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教學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同學們,今天讓我們來一起學習“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內容。大家想一想,在我國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既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詩經,也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唐詩,此外也有“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宋詞。
接下來,老師就結合詩仙李白的詩歌對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進行分析。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根據李白所做的詩歌主動發言,從小學開始學生已經在課內課外學習過李白的很多詩作,每個人都可以說出很多首。在學生發言之后,教師可以對學生總結:盡管過去了數千年,詩歌的魅力仍然存在,甚至可以說是我們現今遠遠達不到的高度。它們從古至今,經歷千年呈現在我們面前,從我們的嘴、從我們的手、從我們的眼再現輝煌,這就是古詩歌的魅力,更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探究漢字的演變,從史書古籍的視角對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進行解析。總之,在教學中帶領學生從多種角度解析中國傳統文化,讓學生的探究熱情充分被點燃。
課堂上利用我國傳統詩歌展開政治教學,可以更加形象具體地展現我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讓學生在熟悉的古詩詞中掌握豐富的政治知識,提升學生探究熱情,幫助學生學會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增強學習能力。
每個寓言故事都蘊含著豐富的寓意,不僅情節趣味,而且結構短小精簡,十分適合應用在課堂教學中。因此在政治課堂上,可以充分借助寓言故事展開政治教學,幫助學生從故事中得到啟發,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促使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更具成效性。比如,在部編版高中政治必修三“弘揚中華民族精神”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進行主題展示。教師可以直接引入主題:同學們,這節課讓我們一起看看多媒體,老師會給你們看幾個經典故事,看的時候想一想這些故事說了哪些可貴的民族精神?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些古代的寓言故事,如《破釜沉舟》《聞雞起舞》《夸父追日》等。學生可以從這些故事里充分感受到民族精神:自強不息、勤勞勇敢、誠實守信等。此外,對如今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感受和理解。在政治課堂上,教師可以將我國傳統寓言故事、成語故事等,充分滲透和應用到教學中,使學生的學習體驗豐富化和多元化,讓學生能在政治學習中積累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提升綜合素養。
就問題情境式導入而言,教師可以進行情境創設,也可以設置質疑,將教學內容合理地應用到學生具體知識講解里,在學生心理構成一道疑問,調動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與思維,有效促進課堂教學的生成。在政治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積極創設問題情境,積極采取多種形式,如表演、辯論、集體談論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比如,在部編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引用一些古代凝聚民族精神的例子,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虎門銷煙、戚繼光抗倭等故事短片,學生從視頻中可以感受我國古代愛國精神等體現,引起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教師在此契機下進行《永恒的中華民族精神》教學。第二,利用多媒體為學生設置一個問題框,通過愛國精神、誠實守信等優良的民族精神內容,鼓勵學生以小組形式討論,說一說哪些事跡和故事蘊含對應的中華民族精神。通過匯報交流的形式,讓學生了解更多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故事,在合作中豐富學生的知識,幫助學生化被動為主動,在交流、探索、感悟中華民族精神,培養綜合文化素質。
課堂上設置質疑和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傳統文化的探索,掌握更多的政治知識,既能夠培養學生自身的綜合能力,也能增強學生的交流能力、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提升政治課堂教學成效。
高中政治研究源于一個科學理論體系,主要關注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經濟學和政治學,從概念到理論,通過長期確立的理論定義和學科特征,循序漸進地達到預期的教育成果。高中生可以在課堂上獲得大量的傳統文化知識,充分理解其中的含義。利用教材的優勢,教師需要通過對課程主題展開提問,創造優質的課堂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自主性,鼓勵學生創造性地思考。比如,在進行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教學時,教師可以適當引用老子的《道德經》內容: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以此為引入,鼓勵學生試著翻譯,并從中體會許多意思對立的字詞,如美丑、善惡、長短、有無等。從這些語句中學生能在分析中充分感受矛盾中蘊含的美,提升學生對美丑善惡的分辨能力,也能夠逐步達成政治課程的教學目標。在后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核心,為學生尋找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部分,并遷移轉到課堂教學上,全面助力學生更好地理解社會主義文化精神,強化學生的認知。
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以中華傳統文化引入,能夠完成適當遷移,以學生感興趣且熟悉的內容開始,融入新的政治學知識,促使政治課堂教學更具成效性,幫助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也能充分體驗學習的快樂,實現快樂學習。
總之,將中國傳統文化有效滲透進政治課堂,屬于素質教育、核心素養培養的重要要求,也是學生發展和看到人生價值的重要途徑。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內涵豐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地滲透,充分展現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教師需要以身作則,夯實自身專業素養與傳統文化的根基,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解決學生疑惑,運用多種方法和策略,逐步為教學融合鋪平道路,促使傳統文化在政治課中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