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穎,許 敏,葉青松
(南京工業大學,南京 210000)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針對我國科技事業面臨的突出問題和挑戰,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蘊藏的巨大潛能,必須切實發揮高?;A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軍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先后出臺一系列優化科研管理的政策文件和改革措施,有力地激發了科研人員創新活力,促進了科技事業發展,但也存在部分政策規定落實不到位、新變化下一些改革需要深化等問題。2021 年8 月國家出臺《關于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21〕32 號),科技部、基金委等部門跟進下發系列文件,通過擴大科研項目經費管理自主權、完善科研項目經費撥付機制、加大科研人員激勵力度、減輕科研人員事務性負擔等措施,進一步激發科研人員科技創新創造活力。
新政下,隨著科技創新體制的不斷改革,部分高教依然難以跟上發展的實際需要,存在著政策貫徹落實不到位,政策落實過程中整體綜合協調性和推進力度不夠,具體執行措施及實現方式缺乏系統性、整體性、創新性等問題[1]。本文試圖基于戰略→行動→績效主線,構建高??蒲泄芾硌h優化機制,在戰略協同、行動部署到績效評價的循環過程中,不斷優化高??蒲泄芾恚⑻岢鲂抡逻M一步深化改革的建議思考,為提升高??萍紕撔履芰μ峁├碚撎剿鳌?/p>
戰略協同在企業管理領域已有頗多研究[2]。多元化企業創造價值的途徑是協同,企業必須適時地根據市場和行業外部環境進行戰略分析、選擇和調整以實現協同,戰略協同能力對企業整體績效的提升具有顯著作用,通過戰略、結構和流程方面的匹配,取得優異的績效[3-4]。在高??萍紕撔聦用妫瑢W者關注的是高??蒲袌F隊和公司開發機構的戰略協同,將其作為校企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路徑之一,作為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構建的環節之一[5-6]。高校戰略協同首先為戰略對接,即根據國家、區域、產業等不同層級科技發展需求而設立綜合性發展戰略目標[7]。戰略對接后則為組織內部的協同,目前學校整體目標與職能部門、二級單位(學院)、科研人員目標存在錯位現象,整體績效導向與科研人員追求的績效導向缺乏科學傳導機制,學校、職能部門、二級單位(學院)與科研人員目標、績效未能實現一體化構建[8]。
綜上所述,已有研究大多以企業作為主體考慮戰略協同的重要性,且多局限于以企業為主體的外部協同,主要是企業、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的戰略協同,尚缺乏以高校為主體的對外部協同及高校內部(學校、職能部門、二級學院和科研人員)戰略協同的研究。
高校科技創新改革涉及面廣、綜合性強,在改革的持續推進中必然受到多重目標、多利益相關體等因素的制約,現實狀況下戰略、行動和績效層面皆存在諸多問題,內在驅動力不足,需要通過戰略協同使利益相關者擁有協同一致的目標并協同行動與績效評價,從而激發高校科技創新潛能。針對當前高??蒲泄芾泶嬖诘膯栴},本文試圖基于戰略→行動→績效主線,提出高校科研管理循環優化分析思路(圖1),即在戰略協同、行動部署到績效評價的循環過程中,有效挖掘制約高??萍紕撔碌恼系K,精準定位不同利益相關者的矛盾癥結,營造“統籌—協調—活力—有序”的科研管理環境,打破各創新要素、各環節壁壘,從目標協同到改革落地的過程中,通過定位、目標、組織、任務、視域、管理、價值導向、文化多維度多方位協同實現戰略協同治理達到績效最優,推動外部性問題內部化解決,形成自發性優化閉環式管理機制,切實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服務水平。

圖1 高??蒲泄芾硌h優化思路分析
通過高??蒲泄芾硌h優化思路分析,探索出以戰略牽引行動、以改革提升績效、以績效引導戰略,優化高??蒲泄芾砀母飫撔?,進而構建高校科研管理循環優化機制模型(圖2)。高校在主動對接政府、企業戰略的同時,強化學校、職能部門、二級單位(學院)、科研人員的內部協同,由戰略協同牽引行動部署,建立健全規章制度體系,改革創新管理服務模式,提升管理服務水平,以簡政放權、強化激勵、高效服務、有效監督管理好、服務好學??蒲惺聵I。以績效為導向,優化科研項目評價機制,完善職稱評審體系。根據評價反饋結果對戰略及行動實行引導、監管。在戰略協同、行動部署、績效評價循環基礎上,不斷優化高??蒲泄芾頇C制,提升管理服務水平。

圖2 高??蒲泄芾硌h優化機制模型
1.戰略協同:下好科研一盤棋
戰略對接前,高校主動聚焦科學前沿創新,洞悉國家和區域重大需求,加強與企業的互動交流,立足于現實情況,統籌學科建設、實驗平臺及科研團隊等多項資源,強化優勢,發展特色,構建政府、高校和企業等多方聯動機制,實現外部協同;戰略對接后,學校、管理部門、二級單位(學院)和科研人員四方找準定位,加強內部協作,打造“統一領導、協同合作、寬松有序”的科研管理環境(圖3)。在學校領導層的引導下,多部門聯動,通過簡政放權、強化激勵等多項路徑,提升科研人員獲得感,釋放科技創新活力;同時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規避科研人員“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建立管理人員與科研人員信息溝通渠道,打通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饋渠道,從而實現由外而內、從上而下、雙向互動的戰略協同。

圖3 戰略協同下的科研管理環境
2.行動部署:打好政策組合拳
首先,夯實科研“放管服”落地工作,健全規章制度體系。在認真學習文件精神的基礎上,各部門廣泛調研和充分研討,征求一線科研人員意見,結合學校實際起草相關文件,領導集體決策制定完善規章制度體系,做到政策全覆蓋、關鍵點無遺漏。其次,打破固化管理模式與思路,堅定“簡政放權、以人為本、強化激勵、釋放活力”的改革方向,出臺政策措施,做好有效銜接,發揮整體效能。另外,完善項目和經費監督檢查機制。項目監督實行定期檢查,并根據需要將檢查結果在一定范圍內公布或(并)向主管部門報告,保障項目執行良好[1]。經費監督遵循“以信任為基礎,規矩在先,科學抽查、違規必究”的工作原則,對高??蒲薪涃M核算風險點進行自查,確保經費合理規范使用。最后,建設智慧校園、強化科研財務助理隊伍建設、加強政策解讀宣傳提高服務質量,為高校科研事業提供有力支撐。
3.績效評價:用好考核指揮棒
優化科研評價機制,完善職稱評審體系。建立質量導向、突出貢獻的科研項目績效分類評價機制,全面客觀地反映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績效和經濟社會效益。完善職稱評審體系,建立合理科學的分類評價機制,嚴把科研人員政治關、品行關,人才培養與科研成果并重,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全面覆蓋各類人才和各項實際貢獻的評價機制。形成一套貫穿戰略→行動→績效主線,凸顯科技創新質量的綜合評價體系,再根據評價反饋結果對戰略及行動實行引導、監督、調整、優化。
作為主體的高校,其戰略布局及行動部署受到外部環境影響及內部自身現實限制而具有個體差異性、實時變化性和交流互動性等特點,其科研管理機制改革也需持續深化。外部環境影響因素有: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社會環境等。內部現實因素有:資源條件、組織結構和管理機制等。因此,按照“有效協同提績效、科學績效促協同”的思路脈絡,高校需充分發揮戰略協同的統領規劃及績效評價的價值導向作用,在高??蒲泄芾硌h優化機制中,通過戰略協同整合學科建設、人才團隊和優勢成果等資源,完善組織架構、轉變管理思路,創新管理模式、重構評價體系,以戰略協同帶動績效提升;通過項目績效評價與職稱評審機制的反饋找準科研管理改革中的問題癥結,為調整戰略、部署行動的廣度與深度提供方向與參考,用績效評價引導戰略協同,在“戰略—績效”與“績效—戰略”雙鏈循環下不斷優化高校科研管理機制,提升管理服務水平。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要素,高校應從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文化氛圍、完善職稱評審體系、加大薪酬激勵力度等方面著力,優化科研生態環境。高校層級架構一直以來都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各職能部門管理呈分散化、碎片化,科研人員缺乏溝通渠道,話語權較低。高校需重建權責分工明晰、監督管理有效、系統完整協調的職能協作組織,并建立一線科研人員參與學校管理的機制,搭建對話交流平臺,充分聽取科研人員建議,深度挖掘科研人員的科技創新內在動機和需求,建立以“人才為根本”、合作協同的新型科研管理文化。
職稱評審體系及激勵機制是關系到每一位科研人員的根本利益,反映一個學校的價值導向,是科研管理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以破“五唯”為契機,建立把師德師風放首位,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并重互促,全面覆蓋各類人才,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的職稱評審體系,營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氛圍。加大薪酬激勵力度,通過績效工資分配可向創新績效突出的團隊和個人及中青年骨干傾斜,豐富年薪制、協議工資等分配方式,提高間接經費項目負責人可支配比例,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激勵力度等多種方式切實提高科研人員待遇,提升其獲得感及認同感。
新政下,科研項目管理從強調過程管控向強化績效導向全面轉變,高校應在繁瑣、過時的科研管理機制障礙上做減法,在賦予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強化激勵措施、建立科研項目績效評價機制、推進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做加法。按科研規律,可將科研項目周期分為啟動立項階段、執行在研階段、成果產出階段、結題驗收階段四個階段,尊重每個階段的規律特性、抓住每個階段提高效能的關鍵點,靶向發力,不同階段配置不同的政策引導和資源供給,構建科研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機制(圖4),提高管理服務的精準性和有效性。另外,完善風險防范機制,建立動態監管及實時預警機制。識別、評估科研管理中的風險點,抓住關鍵控制點,將風險發生控制在源頭。

圖4 科研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機制
科研管理信息化是提升科研管理水平和效率的助推器。高校應將信息一體化建設上升到學校戰略發展層面,由領導層統籌,科研、財務、人事和資產等各職能部門協同合作,以科研系統、財務系統、人事系統為核心,逐步有序拓展,推進全方位信息數據匯交共享,實現“一站辦理、智能互聯”。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對數據進行深度挖掘,為科研人員精準管理科研項目,學校及部門分析決策與監督檢查提供數據支撐。
新政出臺后,各級地方會根據中央精神及地方實際情況制定落實政策。高校應與地方主管部門建立信息溝通反饋渠道,將地方政策可拓展與創新的事項、各地方部門政策之間協調不暢的事項,以及政策與實際銜接中的堵點、難點等進行深入思考與歸納總結向主管部門建言獻策,加強政府—高校的交流互動。
高校在縱向思維上不僅要立足現在總結過去,更要審視未來,強化優勢、補足短板、挖掘機會、規避風險;在橫向思維上要實時關注兄弟高校及國內外頂尖高校的政策做法,加強交流學習,把握科研管理的發展趨勢,借鑒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謀篇布局、推進落實,推動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關于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21〕32 號)等系列文件的出臺是深化我國科研經費管理改革又一重要舉措,顯示了國家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造活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強自立的決心與信心。現階段,高校依然存在著政策貫徹落實不到位、內外協同性不夠、推進力度不足、管理模式及實施方式缺乏系統性、創新性等問題??蒲泄芾頇C制改革是一項覆蓋面廣、綜合性強、不斷深化的工程,要求高校站在戰略層面全局性統籌各項資源,營造“統籌—協調—活力—有序”的科研管理環境,重塑突出創新質量與貢獻的綜合評價體系。
新政下,高校應由臨時性“任務驅動型”管理模式全面轉變為常態化“戰略—績效促動型”管理模式,挖掘內在改革動力,釋放蘊藏創新潛能,不斷優化完善科研管理機制,激發科技創新整體治理效能,切實發揮高?;A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