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經濟作物推廣總站 張鈞 丁兆斌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為護佑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貢獻,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中藥材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資源,是中醫藥傳承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清肺排毒顆粒、化濕敗毒顆粒、宣肺敗毒顆粒等中藥抗疫“三方”,以其獨特的優勢發揮了重要作用,極大地提升了人們對中醫藥的認知。
河南省地處中國腹地,地理環境優越,氣候多樣,為眾多藥材生長提供了適宜的地理生態環境,其道地藥材資源和種植面積處于全國前列,是中國中藥材主產區之一。
河南省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淵源,張仲景、孫思邈、扁鵲等都曾在河南歷史上留下足跡。傳統中醫開方用藥習慣于使用河南藥材,《黃帝內經》《傷寒論》《千金方》等中藥典籍所記載的名方、驗方所使用的藥材品種和劑量多是基于河南藥材積累而來,山區農民有種植中藥材的傳統習慣。河南省處于南北氣候過渡帶,自然稟賦獨特,是“北藥”的南界,“南藥”的北界。特殊的逆境造就了河南道地藥材的獨特品質。
截至2021 年底,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36.67萬 hm2、產量190 萬t、產值282 億元。三項指標均由2016 年的全國第12 位提高到前3,初步形成了以伏牛山產區、大別山產區、太行山產區、懷藥產區和黃淮海平原產區五大優勢道地產區為框架的發展格局。目前,全省中藥材規模化經營主體1000 多家,從業人員近500萬人。河南省中藥材通過農業農村部審定的地理標志產品36個、綠色食品57個,提出并制定省級地方標準62個、鑒定新品種56 個。從種植用地情況看,丘陵山區發展面積33.27 萬 hm2,占比90.7%;平原傳統種植區發展面積3.4 萬 hm2,占比9.3%。由于中藥材大多喜瘠薄土壤、抗逆性強,多生長于丘陵山區,故中藥材成為山區廣大農戶脫貧致富的好抓手,在產業扶貧和鄉村振興中起到了支撐作用,直接帶動就業約500 萬人。其中,60 多萬貧困人口因此產業實現脫貧。

河南道地藥材產區農民有種植中藥材的傳統,藥農大都采用自己留種種植,對種源要求不高,種子品質退化,優良種質資源得不到有效保障。有一些種植戶只引進不培育,使原本不錯的品種出現水土不服,影響了藥材的產量和品質。目前,河南省種植大宗藥材的種子、種苗多以異地引種或自繁自育為主,異地引種頻繁導致中藥材良種率不足10%,同時,造成本地優良種質退化,病蟲害多發,質量產量普遍下降,新品種、新技術的應用率普遍偏低。
中藥材生產要求有機生態種植,由于對投入品監管環節的缺失,一些種植戶在實際生產中也會使用化肥和農藥。但供中藥材生產專用的肥料和農藥開發不足,供應有限,可供選擇的產品很少,存在農殘超標和品質下降的風險。在中藥材生產中長期使用大水大肥,違規使用除草劑、高毒農藥,是造成中藥材質量下降的主要因素。產地加工是中藥材生產的關鍵環節,全省普遍存在產地加工規模小、手工操作、缺少技術規范等現象,影響中藥材質量提升。中藥飲片的炮制技術傳承不足,河南省傳統特色飲片、特色技藝有消亡危險。
龍頭企業囿于自身實力限制,示范帶動效果有限。總體上看河南省超大型龍頭企業數量稀少,中小企業多而不強。全省現有中醫藥生產相關企業120 余家,生產中藥1000 余種,規模億元以上企業僅50 余家。
隨著傳統交易市場的沒落,現代交易市場尚未建立完善,區位樞紐優勢沒有得以充分發揮,有一些道地藥材產區沒有形成統一的交易市場,一些大宗道地藥材外流到異地交易,影響了自家品牌的建立和藥農的收益。
廣大藥農和藥企的科技水平難以適應中藥材產業向縱深發展的需求,制約了道地中藥材產業的快速發展。許多品種生產都在傳統的低水平階段徘徊,藥農和新型經營主體走的多是種植銷售和簡單初加工的老路。河南省主要中成藥多為傳統品種,市場競爭力不強,企業研發較多集中于藥劑型的轉變和生產工藝的改良,對于傳統文化和經典名方的整理、挖掘和投入嚴重不足,未能充分發揮中醫藥文化引領作用。新藥研發速度緩慢,迄今為止尚無超過10 億元的中藥單品大品種。
河南省地處中原,道地藥材資源豐富。根據第四次資源普查統計,標本實物、調查數據和藥用佐證均有的中藥資源種類數為2800 余種。山茱萸、懷山藥、懷地黃、冬凌草等中藥材供應量占據全國的70%。由于區域公用品牌培育力度不夠,叫得響的品牌不多,道地中藥資源優勢沒有凸顯。除“四大懷藥”的地黃、山藥之外,豫藥沒有形成品牌優勢。
河南省對中藥材的多元價值功能開發不夠,對藥材非藥用部位及下腳料等深度開發欠缺,不但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而且降低了產業效益。
由于中藥材品種繁多,種植需求多樣,許多品種沒有規模化種植,種植環節機械使用率低。在山地產區,地形限制了大型機械的使用;在丘陵和平原種植區,機械化率也不高。比如西紅花、菊花、金銀花的采收幾乎全靠人工,不僅效率低,而且成本居高不下。另外,有一些品種由于沒有適合收獲的機械而導致收獲損失大,直接影響了產量。
河南省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等主體,開展珍稀、瀕危、特有種質資源的普查、收集、保存和擴繁等工作,開展種質資源評價,篩選鑒別優勢種質資源,建設種質資源圃(庫)。培育中藥材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開展良種選育、提純復壯、種苗擴繁和推廣應用,建設道地藥材良種繁育基地,推動種子種苗標準化、專業化、市場化。
河南省按照綠色發展要求,制定、修定一批特色鮮明、先進實用、操作性強的中藥材生產技術標準。在道地藥材產區,建設規范化道地藥材種植示范基地,推行按標生產,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病蟲害綠色防控和水資源集約利用等生態種植技術,引領中藥材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發展。
河南省利用國家對企業在稅收減免、貸款融資、科研創新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支持龍頭企業加強中藥新藥研發,推動經典名方、中藥配方顆粒、中成藥二次開發、院內制劑、中藥新型飲片等相關創新產品發展,依法開展趁鮮加工。以龍頭企業為主導,制定一批高于國標的中藥企業標準、團體標準和省級標準,實現標準引領。培育一批主營業務突出、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專精特新企業,努力培育一批中藥單項冠軍和“小巨人”企業。
河南省提升倉儲物流信息化水平,推進中藥材流通體系標準化、現代化建設,形成從中藥材種植、初加工、包裝、倉儲和運輸一體化現代物流體系。利用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及綜合樞紐的區位優勢,建設國家級現代化中藥材倉儲物流園和現代化物流交易中心。創新藥材交易模式,完善電子商務交易平臺及現代物流配送,推進禹州“華夏藥都”重塑,發揮輝縣百泉中藥材物流集散中心作用。加快中藥材質量追溯體系建設和運用,強化中藥材生產、加工、流通全過程監管。加強中藥材執法行動,嚴厲打擊以次充好、制假售假等違法違規行為。
河南省重視中藥材基礎研究,采取“揭榜掛帥”機制,開展中藥材全產業鏈科技攻關,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建立一批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創立一批省級以上技術創新示范企業。落實科技型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和后補助專項政策,引導企業持續加強研發能力。
河南省積極培育“豫藥”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做強一批在全國影響力大、市場占有率高的道地藥材品牌。創建省級以上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支持大宗道地藥材和特色藥材申報中國名牌農產品。積極開展農產品地理標志、地理標志商標(含證明商標和集體商標)、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申報。開展道地藥材綠色食品認證、有機農產品認證。積極組織參加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中國農產品加工業投資貿易洽談會等會展。
河南省聚焦人民群眾對健康養生的新需求,不斷探索發展新模式,拓展藥材新功能,激發產品新價值。大力支持中獸藥、飼料添加劑、抗生素替代產品、康養產品、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劑及天然抗氧化劑的創新研發、生產制造、市場營銷。支持企業開展藥材非藥用部位及下腳料等的深度開發,促進中藥材資源循環利用。依托中藥材龍頭企業,發展“中醫藥+旅游”,將中藥材種植與鄉村旅游結合,建設一批特色小鎮、鄉村康養旅游示范村、休閑旅游區、網紅打卡地、研學基地,引導中藥材產業與文化旅游等有機融合。
河南省因地制宜,針對單項品種需要,改造現有農業生產機械為中藥材生產所用。鼓勵科研單位和農機生產廠家開展協同攻關和技術創新,投資研發各類中藥材生產適用機械,使開發的中藥材生產裝備納入農機購置補貼范圍,調動研發投入積極性,加快推廣應用步伐。在大宗藥材的生產中,率先提高機耕率、機播率和機收率,不斷提高綜合機械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