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抵達北京,成為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閉幕后首位訪華的外國領導人。除了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外,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坦桑尼亞總統哈桑及德國總理朔爾茨等多國領導人近期也來華訪問。在二十大閉幕后,北京迎來了一波“外交熱潮”。
更加凸顯周邊外交的重要性
10月3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同阮富仲舉行會談。雙方一致表示,要秉持“十六字”方針和“四好”精神,鞏固傳統友誼、加強戰略溝通、增進政治互信、妥善管控分歧,推動新時代中越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不斷邁上新臺階。
在會談現場,阮富仲稱自己實現了“對習近平同志的承諾,那就是,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在2021年1月我再次當選越共中央總書記后,中國將是我首個出訪的國家”。而五年前的11月,在中共十九大閉幕后,越南也正是習近平首次出訪的目的地。
? 中越領導人往來之間的多個首次絕非偶然,更是因為中越兩黨、兩國間長期以來的密切交往和傳統友誼。自20世紀末提出以來,“長期穩定、面向未來、睦鄰友好、全面合作”的“十六字”方針成為發展中越兩國關系的指導原則。
越南翰林社會科學院學者黃惠英對記者表示,近期在越南,中共二十大是一個特別熱的話題。中國在過去五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越中兩國在政治體制和發展模式上有很多相近之處,兩國文化相通,有著悠久的友誼傳統。中國的巨大發展成就會為兩國合作加入更大的新動力,中國的國家發展理論為越南提供更多、更有說服力的理論參考。越南最近的快速發展也很好地促進了雙方的合作。
巴基斯坦總理謝里夫是又一位近期來華訪問的周邊國家領導人。在宣布謝里夫來訪消息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指出,中國和巴基斯坦是全天候戰略合作伙伴和“鐵桿”朋友。
在啟程訪華之前,謝里夫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我感到非常榮幸和感動,我心里感到非常溫暖,能夠成為二十大后首批訪問中國的外國領導人之一。中國是我們非常友好的兄弟國家,這體現了我們兩國友誼的深度,以及我們兩國相互理解和聯系的力量。”
今年,巴基斯坦遭遇了史無前例的洪水災害,中國政府、中國人民和許多中國企業向巴基斯坦慷慨地伸出援手。謝里夫特別對此表示感謝。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戰略研究室主任薛力指出,周邊外交本身在中國外交中就處于優先地位。10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進行了二十大后的首場外事活動,在北京會見了東盟國家駐華使節。“中國將繼續視周邊外交為對外關系首要,把東盟放在優先位置。”王毅如此強調。
更加強調同“友華國家”發展關系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深化拓展平等、開放、合作的全球伙伴關系,致力于擴大同各國利益的匯合點。促進大國協調和良性互動,推動構建和平共處、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格局。堅持親誠惠容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周邊外交方針,深化同周邊國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秉持真實親誠理念和正確義利觀加強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維護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
在亞洲國家領導人到訪后,坦桑尼亞總統哈桑成為二十大后中方接待的首位非洲國家元首。值得一提的是,坦桑尼亞也是習近平2013年就任國家主席后非洲之行的首站。訪問期間,習近平在坦桑尼亞提出“真、實、親、誠”對非政策理念,并在演講中表示,中國和非洲一直是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
中國對非洲的重視也體現在高層的交往上。2013年習近平就任國家主席以來,四度訪問非洲。此外,自1991年以來,中國外長每年首訪都選擇非洲,以此開啟全年的對外交往。
二十大后這一波“外交熱潮”中,還有一位來自歐洲的領導人,就是德國總理朔爾茨。一段時間以來,外界對朔爾茨的訪華高度關注。因為這次訪華不僅是他任內首次對中國的正式訪問,他也成為中共二十大后首位訪華的西方大國領導人,同樣還將成為三年來首位訪華的歐盟國家領導人。
事實上,朔爾茨本次出訪頂著很大輿論壓力,相較于三年多前,國際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中德關系、中歐關系也在經受新的挑戰。今年是中德建交五十周年,長達六年時間,中國一直是德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在2020年,中國也超過了美國,成為歐盟最大的貿易伙伴。但今年以來,美國拜登政府試圖聯歐制華,以及俄烏沖突的影響下,德國以及歐洲內部時有與中國“脫鉤”的聲音。
從更長的時間線來看,查塔姆研究所歐洲項目的高級研究員漢斯·昆德納尼還注意到,中美關系日趨緊張的背景下,德國等歐洲國家一直試圖在兩個超級大國間尋找平衡。美國《外交政策》雜志則指出,自特朗普成為美國總統后,歐洲越來越不愿意與美國一道,站在中國對面。
美國《紐約時報》文章認為,面對“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全球危機,歐洲正在試圖找回領導力,而朔爾茨正在努力擔起這一角色。從朔爾茨出訪前的公開表態來看,他本次訪華的意愿十分強烈。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執行院長朱鋒注意到,在剛剛過去的歐盟峰會上,朔爾茨明確在會上強調了,“去北京訪問對我很重要,沒有任何一個歐盟國家愿意和中國‘脫鉤’”。朱鋒對記者分析稱,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波外國領導人的密集訪華也反映了國際社會對未來世界政治經濟走勢的普遍擔憂,以及對現有美國強勢政策的不滿。薛力則認為,二十大后這波“外交熱潮”,可能反映了中國外交新布局的一個特點,即不單單是周邊外交,我們將會更加強調同“友華國家”發展關系。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將一方面保持和美國的接觸和對話,推動中美關系重回穩定發展軌道。此外,中國會強化同“友華國家”進行合作。
全球治理“中國方案”
習近平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中國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從十八大以來,“人類命運共同體”一詞連續出現在黨代會的報告中。薛力觀察到,隨著時間推移,“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構想正在不斷完善和實踐。在全球治理層面,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到2021年間分別提出了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打造核安全命運共同體、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等倡議。
? 11月14日至17日,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七次峰會在印尼舉行。“二十國集團成員都是世界和地區大國,應該體現大國擔當,發揮表率作用,為各國謀發展,為人類謀福祉,為世界謀進步。”11月15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G20峰會第一階段會議上發表了題為《共迎時代挑戰,共建美好未來》的重要講話,強調“發展”是實現“共同復蘇、強勁復蘇”的最關鍵驅動力,提出二十國集團成員要推動更加包容、更加普惠、更有韌性的全球發展,倡導和平、發展、合作、共贏,讓團結代替分裂、合作代替對抗、包容代替排他,為推動世界經濟復蘇凝聚新共識、指明新路徑。這也是破解時代難題系統性的“中國方案”,受到各方的高度贊賞與歡迎。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鄭立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