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5.5億人口中80%是文盲,農村的文盲率更高達95%以上。從1949年到1969年,新中國通過4次大規模的“掃盲運動”,先后有1億多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如此大規模并卓有成效的“掃盲運動”,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奇跡。
第一次:掃除文盲,是新中國的一項重要工作
早在1945年,毛澤東就明確地指出,在80%的人口中掃除文盲,是新中國的一項重要工作。1950年9月,教育部和全國總工會聯合召開第一次工農教育會議,會議明確指出:“推行識字教育,逐步減少文盲。”為了鼓勵和推動學習,毛澤東接見了與會的全體代表,并與學習勞模親切握手、合影。于是,一場“政府領導、依靠群眾組織”的“掃盲運動”從政府機關開始,向全國各地迅速展開。全國各地開始辦起“掃盲班”。城市、工廠的掃盲班多辦于夜間,農村的掃盲班則多開辦在冬季農閑時節,也被稱為“冬學”。
為了盡快地提高識字水平,1951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文化教員祁建華以注音識字的形式創造了“速成識字法”。同年,西南軍區在1.26萬名干部、戰士中試行“速成識字法”,一般只要15天時間即能識字1500個以上。1952年4月23日,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舉行頒獎典禮,獎勵祁建華的杰出貢獻。4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號召各地“普遍推行速成識字法”。“掃盲運動”的第一次高潮迅速形成。
? 1952年5月15日,教育部發出《關于各地開展“速成識字法”的教學實驗工作的通知》。經過短短幾個月的推廣,“速成識字法”教學在工廠、農村的掃盲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效。據東北、上海、北京等地的不完全統計,參加“速成識字法”學習的工人達到25.8萬人。1952年11月15日,中央決定成立全國掃盲工作委員會,任命祁建華為副主任委員。
? 由此,“速成識字法”逐漸從“軍用”推廣至“民用”,一時間在全國工廠、農村掀起了運用“速成識字法”掃盲的高潮,多種多樣的學習方式被創造出來——工廠的“車間學校”、農村的“地頭學習小組”、婦女的“炕頭學習小組”等。到1953年止,全國掃除職工文盲近100萬人,掃除農民文盲308萬人。
第二次:把掃盲作為國家大計
山東省莒南縣高家柳溝村,是山東省東南部一個僅有300多戶人家的小山村,解放初期全村只有9個人識字。村里安排記工分的記工員,碰上人名、地名、工具名,經常就寫不出來了,有的作記號,有的干脆就直接用腦子記,到了結賬時候往往就成了糊涂賬。
面對現實迫切的問題,村青年團支部研究出了對策,先讓村里的年輕人識字學文化,儲備記工員的后備資源。團支部創辦記工學習班,劃分學習小組,并聘請“高小”畢業生(“高小”一般指小學五六年級)擔任教員。學習班的教學內容與培養記工員的工作緊密地結合起來,教授姓名、地名、農活、農具、牲畜等有關的字詞。經過兩個半月的學習,村里115名青年,19人當上了記工員,92人能夠記自己的工賬。
? 高家柳溝村的成功經驗被刊登在了《互助合作通訊》雜志上。1955年9月,毛澤東在讀過這篇文章后,當即作了批示,“山東莒南縣高家柳溝村青年團支部做了一個創造性的工作”“這個經驗應該普遍推行”。在中國共產黨七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又談到了“掃盲運動”:“掃盲運動,我看要掃起來才好。有些地方把掃盲運動掃掉了,這不好。要在合作化中間把文盲掃掉,不是把掃盲運動掃掉,不是掃掃盲,而是掃盲。”之后,毛澤東還親自制訂了“每人必須認識1500-2000個字”的掃盲標準。
? 由此,全國范圍內再次掀起了“掃盲運動”的高潮。為了推動掃盲運動的深入,1956年3月15日,全國掃除文盲協會成立。3月29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布《掃除文盲的決定》,將掃盲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第一次把掃盲作為國家發展大計。到1957年上半年,全國原有文盲中已有2200萬人脫盲,并已有160萬人達到高小和初中畢業文化程度。
第三次:毛澤東批評掃盲浮夸
1958年3月,教育部、團中央、全國總工會、全國婦聯、全國掃除文盲協會召開掃盲先進單位代表會。全國掃除文盲協會會長陳毅在講話中說,掃盲工作是使六萬萬人民“睜開眼睛”地工作,要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一開步走,就要識字,從掃識字盲、掃文化盲,到掃科學盲。他號召來一個文化上的“原子爆炸”。會議向全國發出5年內基本上掃除全國青壯年文盲的倡議。3月7日、5月20日,《人民日報》先后發表社論《掀起規模壯闊的掃盲大躍進》《用革命精神掃除文盲》。一個群眾性的掃盲高潮很快形成。
但是,當時全國14-40歲的青壯年文盲,單在農村中就還有1.5億,如果照以往8年的平均速度來掃,即使1年掃300萬,也得50年才能掃完。所以,如果要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掃除文盲,那就必須每年掃掉3000萬-4000萬,要在往年掃盲速度的基礎上加快10倍以上才行。于是,一場你追我趕的掃盲“浮夸風”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
對于這一時期“掃盲運動”中出現的浮夸現象,毛澤東作出過批評。在1958年11月的武昌會議上談到“作假問題”時,他說:“世界上的人有的就不那么老實……比如掃盲,說什么半年、一年掃光,我就不太相信,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掃除了就不錯。”
第四次:加快掃盲速度、鞏固掃盲成果
? “掃盲運動”經過三次高潮后,新中國的文盲已經大大減少。但是,怎樣加快掃盲速度、鞏固掃盲成果和提高廣大勞動人民文化水平,仍然是今后要突破的難題。
? 1960年4月,一份來自山西省委的報告引起了毛澤東的高度重視。報告說,山西省萬榮縣過去10年來一貫重視掃盲工作,但復盲現象嚴重。1958年10月,他們決定在全縣推行漢語拼音方案,高速度地開展掃除文盲和業余教育運動。1959年10月,縣委進一步總結了“注音掃盲”的經驗,在作了充分準備之后,一鼓作氣,在全縣范圍內掀起了萬民教、萬民學的“注音掃盲”高潮,取得了預想不到的成效,僅兩個月即實現了青壯年無文盲的目標。他們所采取的“注音識字”的步驟是:一是學習掌握漢語拼音方案,二是借助注音字母認識漢字,三是大量閱讀注音書報,不斷擴大識字量。
? 毛譯東看后,十分高興,親自為這一報告擬題——《山西省委關于在全省推廣萬榮縣注音掃盲經驗,爭取在1960年使山西成為無盲省向中央的報告》。他指示將這一報告印發中央一級各部委、各黨組,并在黨報上發表。他還滿懷信心地希望經過1961年的努力,爭取全國比山西遲一年完成掃盲任務。4月22日,中共中央下發了這一指示。 5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社論,要求認真學習、大力推廣萬榮縣的注音識字經驗,爭取提前掃除文盲。在毛澤東的親自關注下,5月11日,中共中央發布了《關于推廣注音識字的指示》,指出:“山西省注音識字經驗,是我國革命文化中一項重要的創舉,應當在全國迅速推廣。”
? 一馬當先,萬馬奔騰。全國各地迅速掀起一個“學萬榮、趕萬榮”的注音識字運動高潮。大規模的“注音掃盲”運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這次掃盲運動的時間并不長,隨著國民經濟的調整,“掃盲運動”也進入了調整階段,但掃盲工作仍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 1964年,我國開始第二次人口普查,同時也對國民的文化素質進行了一次全面調查。結果顯示,15歲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經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1億多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摘自《科教新報》楊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