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由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國醫師協會、中國醫師協會高血壓專業委員會、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高血壓專業委員會制訂的《中國高血壓臨床實踐指南》發布,將中國成人的高血壓診斷界值由≥140/90mmHg下調至≥130/80mmHg。消息一出,立即沖上熱搜。一夜之間,很多人忽然成了高血壓患者。
? 針對熱度不減的討論,國家衛健委出面回應稱,國家對于高血壓等疾病診斷標準的制發有規范程序要求;由專業機構、行業學協會、個人等自行發布的指南、共識等,為專家的研究成果,不作為國家疾病診斷標準。也就是說,國家沒有對成人高血壓診斷標準進行調整。
高血壓標準之爭
? 圍繞高血壓診斷標準的討論十分熱烈,各路專家有的支持,也有的明確表示反對。中國高血壓聯盟原主席劉力生教授表示,在130-139/80-89mmHg中低危心血管風險成年人群中,降壓藥物治療不僅不能有效降低心血管風險,反而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此外,采用130/80mmHg作為高血壓的診斷切點,將不可避免地對我國社會和醫療保障體系帶來重大沖擊。
? 11月15日,中國高血壓聯盟主席、上海市高血壓研究所所長王繼光教授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高血壓診斷標準下調不僅不適合中國的國情,反而可能會對血壓非高危者造成嚴重的健康危害。
? 國家衛健委的回應說,2005年、2010年、2017年國家衛生行政部門發布的宣傳教育要點、防治指南、臨床路徑等均明確——成人高血壓的診斷標準為非同日3次血壓超過140/90mmHg。
? 上海市胸科醫院心內科主任何奔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按照140/90mmHg的診斷標準,2012-2015年我國18歲及以上成人高血壓患者人數約為2.45億。雖有如此龐大的基數,但我國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分別為51.6%、45.8%和16.8%,總體仍處于較低水平。
? 而根據全國調查數據,我國18歲及以上成人中,處于130-139/80-89mmHg的人群預計總人數近2.45億。也就是說,如果調整高血壓診斷界值,高血壓病人的數量幾乎翻了一倍。患者人數的急劇增加將不可避免地對我國社會和醫療保障體系帶來重大影響。
何奔認為,高血壓治療的目標就是降低它帶來的臨床后果。而血壓是連續曲線,血壓增高的程度與并發癥呈正相關。而高血壓高危人群是指明確診斷的高血壓病史伴10年心血管風險,包括腦出血、缺血性卒中、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腎衰等臨床合并癥,經評估風險超過10%以上。因此,對于血壓合理控制的強調是再怎么都不過分的。但要找到合適的“切點”,就是既不“左”也不“右”,這是很難的,所站的立場不一樣,就會產生爭論。從臨床醫生的角度,經常會看到病人有嚴重高血壓自己根本不知道,治療率、控制率也很低,服藥依從性很差等問題,這需要更加重視高血壓防控。
爭議人群需改變生活方式
? 何奔認為,高血壓的防治,最重要的就是關口前移,對患者進行早期診斷、早期干預,有效減緩疾病的進展,減少心、腦、腎等臨床并發癥的發生。
? 上海市胸科醫院心內科高血壓與康復亞專科主任邵琴也表示,參照指南,更多人可能會盡早開始關注自己的血壓,盡早發現高血壓,及時就診,早期加強管理,以防疾病的進展。而醫生也會更關注此部分患者,是否存在其他危險因素,以便早期干預。
當然,對于血壓130-139/80-89mmHg的患者,也就是本次指南修訂中的“有爭議人群”,此部分人群如沒有明確的心血管危險因素,可先進行3-6個月的生活方式干預,而不是馬上就吃降壓藥。
? 小劉23歲,總是頭暈胸悶,運動或情緒激動時尤其明顯。由于心電圖和心臟超聲檢查均未發現異常,而診室血壓為138/88mmHg。通過詢問病史,醫生發現該小伙因工作壓力大,近幾個月經常通宵熬夜,且夜間暴飲暴食,并經常失眠,也無運動習慣。雖然按照現行診斷標準,小劉還不是“高血壓患者”,但他的癥狀已經為他的健康敲響了警鐘,醫生叮囑其先改善生活方式,調整壓力,注意休息,清淡飲食,適當運動,包括每次30-60分鐘的中等或高強度有氧運動,每周5-7天;每周2-3次抗阻訓練等。3個月后復查,小劉的血壓降至121/74mmHg,頭暈、胸悶癥狀得到很大改善。
? 預防和控制高血壓是遏制心腦血管疾病流行的核心策略之一。何奔坦言,國內高血壓患者中,老年人群體仍是主角,醫生會根據患者個體情況和臨床經驗,給予患者最適合的干預方案。從另一個角度講,借此機會,可呼吁更多人群引起重視,更早地關注自己的血壓,通過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把罹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降下去,這才是醫生、患者都希望看到的結局。
(摘自《新民晚報》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