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菁菁
瑪麗亞·奎南德(Maria Guinand)被譽為委內瑞拉“合唱教母”,是一位合唱團和管弦樂隊指揮、大學教授、音樂教育家與合唱項目策劃人,她與丈夫——委內瑞拉著名作曲家——阿爾貝托·格勞先生(Alberto Grau)在拉丁美洲合唱領域發揮著持續的影響力。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瑪麗亞·奎南德教授曾擔任委內瑞拉西蒙玻利瓦爾音樂學院院長,國際合唱聯盟主席及副主席兼拉丁美洲顧問,是委內瑞拉最知名的DJ合唱團(Chola Cantorum de Venezuela,創立于1957年)的藝術總監與指揮,她還與丈夫共同創立了阿爾貝托·格勞合唱團(Cantoria Alberto Grau,創立于1976年)和西蒙玻利瓦爾大學合唱團(創立于1982年)。這對伉儷還是合唱教育領域的伙伴,他們都是“委內瑞拉青少年與兒童樂團國家體系”(El Sistema)的重要成員,同時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員,一直奔波于保護委內瑞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一線。
瑪麗亞·奎南德教授早在2018年就與中國結緣,她曾受邀擔任廣東省“第八屆(深圳)國際合唱大師班”主講專家,為近500名來自中國各地的基層合唱指揮教師講課。之后,她又受世界青少年合唱協會的邀請,擔任“2021世界合唱節”的評委①;今年,她獲得了世界青少年藝術家協會25周年暨“2022世界合唱節”的“終身成就獎”。在中國,大家親切地稱這位滿頭銀發、美麗親切、極富人格魅力的合唱專家為瑪麗亞老師。本文將回顧瑪麗亞老師在2018年的大師課中的精彩講解,以及她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從事基層合唱教學的經驗與感悟,并介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委內瑞拉青少年與兒童樂團國家體系。
童聲合唱藝術是對合唱團員的綜合考察,涵蓋了非常多的內容(見下圖)。而“玩”是童聲合唱團團員學習過程中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在孩子們合唱學習的初級階段,以及初學一首歌曲時。這是瑪麗亞老師對初創團體特別強調的。因此,指揮的首要任務是讓孩子們在歌唱中獲得心靈的快樂,這才是演唱的第一步。保證學習過程的快樂屬性,以此為前提再進行精雕細琢。

圖1
初級階段的童聲合唱團在學唱歌曲時,所有的團員都應先掌握樂曲的結構,每個聲部都需要先唱會主旋律,學會基本律動,讓孩子們喜歡上這首歌之后,再教更復雜的多聲部。比如,瑪麗亞老師在教一個剛成立不久的深圳某小學合唱團演唱由巴西流行音樂曲調改編的二聲部合唱曲《桑巴嘞嘞》(Samba lel?)時(見譜例1),就是從主旋律聲部開始教的?!渡0袜相稀愤@樣的童聲合唱作品雖然分了聲部,但不同聲部的音域相差不大,是從音樂的主聲部和對位聲部的角度來劃分的,此類作品可以讓合唱團員們交換聲部演唱,從中提升音樂素養。不過,初中生合唱團往往不便進行聲部交換的練唱,因為他們的聲部劃分往往比小學合唱團更加明確,且團員都已經形成了相對固定的聲區和音色。

譜例 1 《桑巴嘞嘞》第14——23小節
指揮需要掌握不同的方法來教唱作品。通常,初學階段的音樂學習都比較依賴模仿,指揮必須自己學會所教的全部內容,而不是在排練過程中臨時找完成得比較好的學生來當模板。長此以往地自我督促,指揮也將學得更快、更好。此外,指揮還可以不停地調換各聲部的位置來聆聽不同聲部的組合。尤其在排練比較有難度的作品時,指揮可以專門讓聲部兩兩組合進行分組排練,幫助單個聲部更清晰地聽到其他聲部的演唱內容。
初學一首歌曲時,合唱團需要處理的音樂信息非常豐富,將速度放到足夠慢進行學唱尤為必要。識譜過程中,仍需準確地按照歌曲應有的發音方式進行教唱,還需將樂曲中節奏、吐字等基本問題毫不含糊地解決。在以慢速教唱指揮家、作曲家克里斯蒂安·格拉斯(Cristian Grases,1973——)創作的作品《托托喲》(Tottoyo)時,孩子們連貫、柔和的演唱方式,瑪麗亞老師指出在充滿節奏感的樂曲中需要以“頓跳”的發聲方式來演唱。她強調,音樂的力度變化和歌詞的語調才是給音樂注入生命的力量。
瑪麗亞老師希望大家認識到合唱的學習并沒有速成之法,音樂教學是長久以來積累的傳統的傳承,成功來自指揮與合唱團良好工作與學習狀態的日積月累。長此以往,才能實現始終“由心而發”的歌唱終極目標。
瑪麗亞老師在課堂上為大家展現了一個豐富多彩、民族風格濃郁的委內瑞拉童聲合唱作品世界,其中最具分量的是她的丈夫格勞先生的作品。在剛剛投身委內瑞拉童聲合唱領域之時,他們發現彼時的兒童合唱作品質量普遍不高,音樂頗為簡單,歌詞也比較粗淺。孩子們需要新的合唱作品,新穎的合唱形式。為此,格勞先生致力于收集、挖掘從四歲到成年階段的西班牙語詩歌,針對孩子的身心特征與音樂學習的不同程度進行合唱創作,或將流行的兒童歌曲改編成合唱作品。格勞先生以極高的合唱審美,創作、改編了大量有明確教學目標并融合了趣味性、技巧性的童聲合唱作品。瑪麗亞老師為大家介紹了其中部分作品,令大家最為印象深刻的是生動可愛的主題與豐富多變的節拍節奏交替,而后者在中國合唱作品中并不常見。
來自四幕兒童音樂戲劇的合唱作品《風》(Acto del Viento),歌詞選自委內瑞拉兒童詩歌代表詩人馬卡諾(Jesus Rosas Marcano,1930——2002)的詩歌。作品展示了宛如頑皮孩子般的風兒與大千世界生靈的嬉戲。格勞先生以節奏、節拍的變化塑造出不同音樂性格,讓風的靈動與頑皮在音響中升華。歌曲的第一段以拍子與拍子的交替為亮點(見譜例2)。第二段轉換到具有薩爾薩(salsa)舞蹈風格的節奏韻律,并加上打擊樂器伴奏(見譜例3)。歌曲的引子和尾聲也充滿了樂趣,合唱團員可以根據樂譜的提示,以擬聲效果來展現風的意象。瑪麗亞老師提示大家,格勞先生在樂譜上標記“可發揮想象力設計演唱擬聲段落”就是指在表演時不需要拘泥于樂譜中的單一可能性,可以盡情第發揮想象,用聲音去展現你們各自心中的風的意向。

譜例 2 《風》第10——13小節的拍子交替

譜例 3 《風》第40——45小節

《無比哀痛彼得逝去》(Si San Pedro se muriera)選自格勞先生為提升童聲與女聲合唱團的音樂能力而創作的聲樂套曲。該套曲以同一支曲調創作了五首不同風格的作品,讓孩子們在歌唱中感受和理解各類音樂曲風的差異。歌曲中相似的旋律分別以拍子和拍子演唱(見譜例4),由均分的復拍子轉向復雜拍子,孩子們在演唱時能夠體會到兩種節拍帶來音樂律動的細膩變化。
譜例 4 《無比哀痛彼得逝去》第20 ——27小節,在第23小節音樂由拍子轉為拍子

在《小船》(El Barquito)一曲中,格勞先生同樣為相似的旋律段落配上了漸進的節拍律動,從二拍子到三拍子,再變為四拍子。作曲家設計了不同的身體律動,標記在譜例上。這首作品旨在讓孩子們學習節拍轉換時,節拍單位變化的時值關系。
五支來自深圳的不同年齡段的童聲合唱團在瑪麗亞老師的指導下演唱了這些作品。格勞先生作為享譽委內瑞拉甚至拉丁美洲地區的作曲家,能夠在童聲合唱領域投入如此多的創作精力,實在難能可貴。這些為孩子們量身創作的作品不僅展現出他對歌唱技能在不同階段發展程度的專業判斷,還展現出他對不同年齡段孩子生理、心理的關照。他為作品設定了不同的難度等級,合唱指揮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判斷和合唱團的發展步調選擇合適的作品,現場的聽眾也能輕易感受到示范團的孩子們在演唱時由心而發的快樂。以格勞先生為代表的作曲家們對童聲合唱作品傾注的創作精力,極大地提高了西班牙語童聲合唱作品的整體水平。
為合唱作品編排律動、舞蹈或是情節化的表演,越來越成為國內合唱表演,尤其是童聲合唱領域追求多元化表演的方向,一些優秀團體更有專業的舞蹈教師來專門負責表演的編排。律動與舞蹈的運用能夠讓孩子們更加放松、投入地歌唱,增強合唱音樂的藝術表現力,提升表演者和觀眾的音樂體驗。
能歌善舞、肢體表達豐富是拉丁美洲族裔典型的民族特性,該地區的合唱音樂創作、表演和音樂教學天然地融合了體態律動的理念?,旣悂喞蠋熖貏e善于調動合唱團員的肢體,以自然的律動和表演帶領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們全身心地投入音樂技能的學習,到達了由心而發的演唱狀態。
瑪麗亞老師傳授的合唱團熱身運動訓練方法非常多樣,有創意地設計各種練習,更多的是調動團員們的身體機能,讓參與演唱的各器官更加積極、協調。她以口傳心授的方式教唱一首練聲歌曲,在大家熟悉曲調之后,就加上了拍手和拍腿的動作,隨著歌唱一起做身體動作的“卡農”游戲,以此培養孩子們的專注力。
拉丁美洲的音樂具有強烈的節奏性,即使是旋律性的作品,其內聲部的節奏組合也比較復雜?,旣悂喞蠋熤赋觯骸肮澴嗖辉谀X子里,而是身體化(embodied)的?!蓖ǔA餍懈枋侄际怯枚?、舞蹈、鼓點而非用譜例來學習音樂。這類節奏律動的學習必須非常準確,律動感往往在音與音之間的距離中產生。在教合唱團演唱《托托喲》的切分節奏時,速度下意識往前“趕”?,旣悂喞蠋煄е笓]與孩子們仔細分析了譜例,作曲家已經將拉丁音樂的搖擺律動非常準確地記錄在譜例上(見譜例5),標上了細致的發音標記,嚴格按照譜例來演唱,才能夠感受到并傳達出拉丁美洲音樂特有的律動感。她提醒孩子們,切分節奏其實是“往后拽”的感覺,而非“往前趕”。隨后,她為其中的切分節奏配上了基本的身體動作,讓孩子們更直觀地感受切分節奏所具有的律動感。

譜例 5 《托托喲》第30——33小節
瑪麗亞老師展示了部分合唱作品的律動、舞蹈和情節化設計及編排原則,一般以自然的律動來輔助演唱,或是模仿打擊樂器,從而為歌曲節奏因素增添了多重表現力。
在伴奏和表演上進行編排的核心目的是為了讓作品更加清晰。在演唱《無比哀痛彼得逝去》時,瑪麗亞老師教給合唱團員與拍子兩種節拍模式,示范團隊在她的帶領下反復練習拍子變化時身體律動的轉換,熟練掌握后,在場觀眾明顯感受到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團員們的投入感增強。
演唱時指揮也需要考慮拉丁美洲不同地域的個性化的肢體律動風格。比如,《鴿子》(La Paloma)一曲,以歡快的節奏唱出哲理性的感嘆:“鴿子在哪?麻雀被捉的地方。在拉蒙納之門,生活不是真實的,只有死亡才是真相。因為所有的盛景和浮華總將逝去……”瑪麗亞老師為歌曲配上了扭胯動作(動作輕微,膝蓋非常放松),這是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多米尼加、波多黎各和古巴等加勒比海地區國家常見的舞蹈律動。而《我們歡欣鼓舞,我的神》一曲則配合了上半身較大幅度左右扭動的姿態,這是非洲裔拉丁美洲人的典型肢體律動。
拉丁美洲現存40萬種打擊樂器,在委內瑞拉相距10公里的兩個城市,就可能流行著不同的打擊樂器。以拉丁美洲民間音樂與流行音樂改編的合唱曲常常會加上打擊樂聲部。如加勒比海附近經常使用康加鼓(congas),地處安第斯山脈的國家用更大型的鼓;多米尼加、委內瑞拉則會使用小鼓組合。古巴作曲家、指揮家圭多·洛佩茲-加維蘭(Guido Lopez-Gavilan)創作的《謊言》(EL Guayaboso)中,歌曲連續的切分節奏是最重要的音樂素材,其中男低音聲部模仿了康加鼓,男高音聲部模仿了班戈鼓(bango)。在演唱《小船》一曲時,瑪麗亞老師提醒孩子們像跳弗拉門戈舞蹈那般,以食指和中指輕輕拍擊另一只手的手心,輕輕地跺腳,模仿響板等打擊樂器的聲響。
情節化的編排能夠增強表演的互動性,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在指揮作曲家霍蘇·埃爾伯?。↗osu Elberdin)創作的《向天主歡呼》(Jubilate Deo)時,瑪麗亞老師設計了不同段落的力度變化;并在第二段時,讓孩子們自由運動,并走向舞臺前側選擇一位觀眾,看著這位觀眾演唱,把歌曲的意思傳遞給他,感染觀眾。歌曲《托托喲》描述了媽媽著急尋找調皮的孩子托托喲的場景,瑪麗亞老師為指揮和孩子們加上了一些律動和編排的動作來展現這個故事,指揮和孩子們分別表演故事中的媽媽和孩子的角色。在排練《桑巴嘞嘞》時,瑪麗亞老師又帶領孩子們邊模仿打擊樂的動作邊來到舞臺的前端,把歡樂的氛圍傳遞給觀眾。

瑪麗亞老師帶領孩子們感受音樂律動

瑪麗亞老師引導孩子們感受《桑巴嘞嘞》音樂中對打擊樂元素的模仿
豐富的動作編排,不僅讓唱歌的孩子們全情投入,也讓在場聽課的合唱教師們興味盎然。不過,瑪麗亞老師提醒大家,音樂中的體態律動是由心而發的自然音樂感受,舞臺上的所有動作都應意有所指,如果動作影響了孩子們的演唱,那就要果斷放棄。
在合唱領域耕耘數十載的瑪麗亞老師分享了自己對合唱指揮工作的基本看法。合唱指揮必須清楚自己的職責和做每一件事的意圖,在排練前應做大量的準備工作,設計好所有的教學場景與片段,有層次地展現教學內容,用合適的方式來表現音樂。指揮需要分析作品,對歌曲不同的部分既要能理性地教授,也要能感性地模仿,舞蹈動作也必須自己學會后再教給合唱團,而不要交給他人訓練。對自己的妥協,終將成為對合唱團表現力的限制?,旣悂喞蠋熃洺J苎麉⒓邮澜绺鲊暮铣荣悾c基層的合唱指揮們交流,她回答了基層指揮和初創團隊指揮的問題與困惑,也分享了不少肺腑之言。
面對陌生風格的作品,如何有效地學習和掌握?瑪麗亞老師不認可直接模仿優質演唱版本的視頻的方法。一方面是因為音樂的詮釋,沒有真正所謂的權威版本,應發揮自己的想象力,不要照著典范版本復制。另一方面是因為視頻或表演僅僅展示了最終成品,指揮如何帶領合唱團循序漸進地達到最終演唱效果,這個過程并沒有展示出來?,旣悂喞蠋熞陨鷦拥睦又v述最基本的道理,去餐廳享受美食是無法學會烹制美食的,需要根據菜譜,采購食材,依葫蘆畫瓢學著做。學習沒有捷徑,指揮必須根據樂譜細致地分析揣摩,過程總是很緩慢,只有長期的積累才能駕輕就熟。經常有合唱指揮給瑪麗亞老師發郵件,希望她推薦二十首適合自己合唱團演唱的歌曲?,旣悂喞蠋熡X得無法回答這樣的問題,顯然,這是指揮自己該做的事情。她指出:“如果在已經選出的一批作品中,讓老師給一個專業的判斷,這是比較好回答的問題。指揮只有靠辛勤的工作才能成功,別偷懶,動腦筋,別試圖取代別的指揮與團體,這個領域充滿著機會?!?/p>
在演唱不同國家、民族的合唱作品時,為了貼近歌曲的風格感,演唱方式應進行調整。如巴西作曲家奧斯瓦爾多·拉塞爾達(Osvaldo Lacerda, 1927——2011)改編的巴西非洲人后裔的禱告歌曲《我們歡欣鼓舞,我的神》(Ofulu Lorere),這首歌曲歌頌了西非人的本土信仰?,旣悂喞蠋熖嵝蜒莩氖痉秷F隊,盡力模仿粗獷、自然的非洲民間歌曲的音色,口腔張大、聲音靠前,帶上一些喊唱風格。拉丁美洲是一個多族裔的地域,瑪麗亞老師希望大家在演唱不同族裔的音樂作品時,盡量找到并靠近他們原有的音樂風格。她同時強調所有類型的合唱作品都有賴于健康、自然的歌唱,技術要求是一樣的,打開喉嚨及充足的氣息支持,在胸聲區、頭聲區和頭胸混合區都有正確的發聲技術,這正是需要指揮教給團員的最基礎的演唱方式。當有學員詢問是否要為初級童聲合唱團演唱加麥克風時,瑪麗亞老師明確予以否定,她說:“童聲合唱團有自己的發展過程,應避免過多的期待而急功近利、拔苗助長。麥克風會損壞音質,童聲歌唱不用唱響,更不能吼,應唱得清晰、輕松和正確,因此演出時童聲合唱對場地有比較高的要求。”瑪麗亞老師在教唱樂曲時很少使用鋼琴,她認為鋼琴沒辦法解決合唱團演唱中存在的音準和節奏問題。
瑪麗亞老師坦言自己來自一個在國情和生活方式都與中國不同的國度,也許自己的很多解答無法直接幫助到中國的基層合唱指揮教師,大師班交流活動是個很好的契機,可以借機去請教身邊優秀的合唱指揮,敞開心懷地學習和尋找答案,也不要“拿來主義”,要去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她對躊躇滿志的中國年輕一代基層合唱指揮們說:“如果在身邊遇到了一個很好的團體、很優秀的指揮,看到了很先進的教學方法,你需要盡力地向他們學習,千萬不要想當然地認為,如果自己擁有這樣一支音樂素養高的合唱團,一定會取得相同的成功。最適合自己的合唱團,正是你此時此刻擁有的合唱團。如果合唱團不好,也許是指揮的問題。在向杰出同行學習時,我們不應該直接蓋屋頂,而是要穩扎穩打,從地基開始一步步地建設。我非常鼓勵你們,在中國這個充滿了可能性的地方,在能夠獲取各種信息的互聯網時代,不斷地學習、探究與思考!”
瑪麗亞老師在童聲合唱領域擁有如此豐富的教學手段和處理各類教學難題的經驗,與她長期從事童聲合唱基層教學和管理工作密不可分。她與丈夫格勞先生曾是“委內瑞拉青少年與兒童樂團國家體系”合唱教育項目的重要成員——瑪麗亞老師在1980至2012年擔任其合唱交響樂項目協調員,格勞先生從1976到2016年作為指導理事會(Directive Board)成員,并從1976至2012年擔任其合唱交響項目總監。依托這一體系,他們將很多精力投入到那些教育資源極度貧乏的幼兒園階段的孩童。
“委內瑞拉青少年與兒童樂團國家體系”讓拉丁美洲的音樂教育在20世紀下半葉走上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道路。該體系創立于1975年,由時任委內瑞拉眾議院成員,后擔任文化部部長的著名音樂教育家、鋼琴家、經濟學家何塞·安東尼奧·艾伯魯先生(Jose Antonio Abreu,1939——2017)創立,西蒙玻利瓦爾音樂基金會(Foundation Musical Simon Bolivar)負責該體系的管理運營,旨在為極端貧困的兒童和青少年提供免費的古典音樂培訓項目。在談到這一體系的創建理念時,艾伯魯先生指出:“音樂升華了靈魂的內在脈搏,并以一種和諧的方式表達出來,它是一種塑造意志、靈魂和精神的藝術。”②艾伯魯先生希望通過音樂教育讓物質上貧乏的孩子在精神上變得富有。“通過精神的富有,孩子們夢想一個更好的未來,他們以一種物質富裕所不能提供的新的力量和內在的能量奮斗,開辟自己生活道路的方式,從而改變經濟學的著名理論‘貧困的惡性循環’?!雹邸叭パ葑喟桑^斗吧”(To Play and To Fight),是艾伯魯先生在一線教學時帶領孩子們發出的擲地有聲的吶喊,幾十年來,它已然成為代表該體系核心價值最簡單而有力的口號。
委內瑞拉青少年與兒童樂團國家體系由一個個的“核子”(Núcleos)組成,每個核子以社區為基礎和中心發展管弦樂與合唱項目,以及社區教育、藝術和文化活動。每個“核子”的規模和復雜程度各不相同,管理方式也新穎靈活,為適應城鎮社區的自身特點,“核子”內高度自治,任課教師可以自由靈活地管理和運用手中的資源和項目。目前,委內瑞拉已經有180個在城鎮中運作的“核子”,“擁有102個少年樂團、55個兒童樂團,以及270個音樂中心”④,已有超過300萬的委內瑞拉的青少年與兒童參與其中。
該體系規模龐大,注重藝術教育的廣度與深度。從兒童早期階段就強調合奏合唱、小組學習、朋輩教學,同時致力于保持音樂學習和表演的樂趣,提出了“激情第一,精準第二”(Passion First,Refine Second)的教學理念,這與拉丁美洲以外許多地域的音樂教育培訓形成了鮮明對比。同時,每個“核子”中的骨干和優秀學員都將有機會成為管弦樂團、合唱團及其他各種合奏團的一員,為其走上音樂相關職業創造平臺與機會。因此,盡管該體系主要是針對極貧困兒童,但仍然培養出了一批才華橫溢、成就卓著的音樂家,其中最著名的是洛杉磯愛樂樂團指揮古斯塔沃·杜達梅爾(Gustavo Dudamel),還有柏林愛樂樂團的貝斯手艾迪生·魯伊斯(Edicson Ruiz),擔任三支英國樂團指揮的娜塔莉亞·路易斯-巴薩(Natalia Luis-Bassa),等等。 杜達梅爾回顧自己在接受該體系的音樂教育時談道:“任何沒有成果的項目都沒有存在的理由,委內瑞拉青少年與兒童樂團國家體系項目孕育出了成果。我看到它,經歷過它,我是這個體系的產物。從四歲開始,我走上了音樂學習的道路,從那一刻起,我成為一個大家庭的一員,這個家庭教會了我很多,不僅是音樂方面,還有生活中必須面對的東西,這就是它的成功之處?!雹?/p>

參加委內瑞拉青少年與兒童樂團國家體系接受音樂教育的孩子們
艾伯魯先生將委內瑞拉青少年與兒童樂團國家體系定義為“社會拯救項目和深層的文化改造”,他讓音樂藝術不再是精英階層獨享,而是全社會成員共享的權利。這樣的發展方針為其帶來了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效益?!盎饡磕曛Ц?30萬美元來維持和發展體系的運營”⑥,而根據美洲開發銀行的數據,“在緩解貧困社區的暴力和毒品濫用方面,政府對該項目每投入1.0美元將產生1.68美元的社會紅利”⑦。參與該項目的孩子很少輟學,并且有機會獲得高于學校平均水平的學術成就,不少學生成為律師、教師和公務員。如今,該體系不斷地拓寬著自己的影響力,已經發展到幾十個國家。從1999年開始,該體系將工作范圍延伸到了智力和身體殘疾的兒童和監獄服刑人員。面對這樣的成績,項目總監伊戈爾·蘭茨(Igor Lanz)自豪地說:“今天,我們的國家到處都是管弦樂隊,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我們現在相信這是可能的,并且有了‘去演奏吧,去奮斗吧’這樣的口號,這一點已經深入我們每一個人的靈魂,我們確信,帶著愛和信念所做的事情不能被阻止,不能被耽擱。”⑧
在該體系的倡導和引領下,以瑪麗亞老師和格勞先生為代表的委內瑞拉音樂家們創作了一批本土化的童聲合唱新作,解決合唱技巧的問題,發展現當代音樂語言,尋求更多元的合唱表演方式,挖掘有戲劇效果的演唱和編排,以更具活力的演出感染觀眾。而音樂創作與表演的繁榮也反過來激勵了兒童詩歌的創作發展,增強了藝術創作的良性互動。
瑪麗亞老師精力旺盛而全情投入,她總是洋溢著迷人的微笑,時常讓人忘記她的真實年齡,忘記她乘坐了20多個小時的飛機,一直處于倒時差的狀態。她的教學展現了國際一流專家的才華與能力,也“暴露”了在合唱基層一線養成的事事親為的工作作風。她深知基層合唱工作開展的難度與挑戰,在與合唱教師們交流時,她有真誠的鼓勵,也不乏犀利的提點。尤其是在指揮們想走捷徑時,她直言取得合唱成功的真相:唯有持續、有效的躬耕,才能破除道路中的障礙。當指揮們表現出對于比賽成績過于關注時,她真誠地勸誡“贏得比賽是一支合唱團漫長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結果,而不應該是目標和任務;童聲合唱團指揮的真正任務是通過音樂去觸動并塑造孩子們的靈魂?!爆旣悂喞蠋熍c格勞先生正是以音樂塑造孩子們靈魂的音樂教育踐行者,相信瑪麗亞老師的授課對中國的合唱指揮教師們不僅是寶貴教學經驗的分享,更是對合唱事業信念感的傳揚。
【作者附言:本文系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粵港澳大灣區合唱藝術的多元融合發展研究》(項目編號:21YJC76003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p>
注 釋
①賴菁菁、王秋歡《五洲云端重聚 共襄合唱盛舉——記“2021世界合唱節”》,《中國音樂教育》2021年第11期。
②來自瑪麗亞·奎南德教授的介紹。
③同注②。
④來自何塞·艾伯魯2009年TED演講《音樂作為救贖》的內容,https://v.qq.com/x/page/i0199z4cnw2.html,2022年4月20日。
⑤同注②。
⑥Alina Stankevich (2017). “A leader Jose Antonio Abreu of ‘EL Sistema’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13790927.
⑦Cuesta, José(2008). Music to My Ears: The (Many) Socio-Economic Benefits of Music Training Programs. https://doi.org/10.108 0/13504851.2010.517187.
⑧同注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