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萱
1927年11月27日,中國第一所獨立建制的高等音樂學府——國立音樂院(上海音樂學院前身)在上海宣告成立。作為初始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國立音樂院建院之初即設立“聲樂組”。1929年10月正式成立“聲樂系”,2008年更名為“聲樂歌劇系”。早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周淑安、趙梅伯、應尚能等中國教授和俄籍教授蘇石林等為聲樂系的建設和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也使這里成為中國聲樂教育與表演藝術百年宏圖發展的發祥地。1956年,民族聲樂專業成立。上海音樂學院聲歌系始終以培養具有高水平專業演唱能力和扎實表演能力的獨唱演員、歌劇演員或藝術歌曲演員為宗旨,為專業藝術團體或藝術院校培養從事獨唱、重唱、合唱、歌劇表演或聲樂教學的專門音樂人才。1988年5月,上海音樂學院周小燕歌劇中心成立,推動了“教-學-演-研”一體化綜合培養與藝術實踐模式的運行,排演了《原野》《弄臣》《魔笛》等整部歌?。?000至2015年,共舉辦了11屆上海國際歌劇大師班,為國家培養了一批高水平的歌劇表演人才。聲歌系下設上海音樂學院合唱團與上海青年歌劇團,全力培養歌劇表演的后備拔尖人才。
上海音樂學院聲歌系現已形成多層次的教學體系,學制設置為:聲樂演唱(美聲、民聲)本科五年、碩士研究生三年、博士研究生三年。在本科課程設置上,包括專業主干課程——聲樂演唱(美聲、民聲)、藝術輔導、歌劇表演與重唱、藝術歌曲、中國歌劇、合唱,專業基礎課程——視唱練耳、鋼琴、樂理、和聲、復調、曲式、歌唱語音(漢語、意大利語、德語、法語、俄語)、舞臺技能(形體、表演)、戲曲演唱、民族民間歌曲演唱、中外音樂史、中國傳統音樂,等等。為碩士、博士研究生開設的必修課包括歌劇重唱、聲樂演唱的藝術演繹、意大利歌劇劇本研讀、藝術歌曲及詩文研究、歌曲潤腔及演唱,選修課包括法國音樂作品賞析、法語藝術歌曲的合作藝術、合作鋼琴藝術、歌劇賞析及舞臺實踐、新疆少數民族民歌賞析、聲樂考試藝術,等等。
近年來,“上音”聲歌系在隊伍建設、人才培養、教學科研、藝術實踐等方面均取得了長足進步與豐碩成果。
美聲教研室現有專業教師20人,其中在職教授10人、副教授4人、講師1人、青年教師1人,返聘正教授4人。其中,既有屢獲大獎、享譽國內外的著名歌唱家,也有深耕教學幾十年如一日的專家。他們教育背景不同——有的是本土培養,有的是國外求學;掌握外語多樣——英、意、法、德、俄;擅長領域各異——或歌劇,或藝術歌曲;年齡層次不同——“老”“中”“青”相得益彰。不過,這些“異”并不阻礙與影響他們在工作中的“和”與“同”,那就是繼承“上音”的優良傳統,培養頂尖的聲樂人才。
美聲演唱課程一直采取“一對一”的授課方式,每周兩節課(其中一節有藝術輔導教師隨堂共同上課),每節課45分鐘。課程擁有較為詳盡和完備的本科教學大綱,對課程目標、一至五年級的教學內容與要求、作業安排、考試曲目要求等有具體與明確的規定。例如,一年級以訓練中聲區為主,學習曲目以意大利古典歌曲與中低技術難度的中國藝術歌曲為主;二年級開始學習一定數量的德奧藝術歌曲;三年級開始學習歌劇選段、法國藝術歌曲等。當然,具體學習進程由任課教師根據學生的基礎和學習進度而定,這也是聲樂教學因材施教的體現。從本科四年級開始,美聲專業學生可根據自身特點與興趣,選擇歌劇表演與重唱或室內樂藝術歌曲兩門課程(詳細課程設置見下表1)。周正教授開設的室內樂藝術歌曲課程,結合國際音標(IPA)進行教學,使學生系統掌握不同語種的拼讀規則,并在此基礎上結合不同風格藝術歌曲的發聲技巧,進一步提高學生對作品風格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以實現聲樂表演中純正的語言表達和恰當的意境表現。本課程的“藝術歌曲之夜系列音樂會”已連續14年在賀綠汀音樂廳成功舉辦。

表1 聲樂歌劇系美聲演唱方向(五年制)課程設置

(續表)
值得一提的是,“唱好中國歌”“洋為中用”,一直是“上音”聲歌系美聲教學的傳統思想和理念,周小燕先生就十分強調對中國作品的學習和演唱,曾規定學生的演唱會、考試曲目必須有一半數量的中國作品,這一傳統延續至今。
2009年,美聲教研室榮獲“國家級教學團隊”“上海市文明班組”;2014年,獲“上海市巾幗文明崗”等稱號和榮譽;2021年,由廖昌永教授領銜的“獨唱(美聲)”課程被評為“上海高等學校一流本科課程”。
上海音樂學院民族聲樂教學始于20世紀50年代,由著名聲樂教育家周小燕教授開辟“民族唱法試驗田”,培養出首位民族唱法研究生鞠秀芳,由著名聲樂教育家王品素教授創辦“上音”首屆“少數民族班”并主持建立民族聲樂專業,迄今已有60多年的光輝歷史。
幾十年來,民族聲樂專業先后招收了8期“少數民族班”,先后有來自西藏、新疆、內蒙古、云南、貴州等地,涵蓋藏、蒙古、朝鮮、維吾爾、哈薩克、回、滿、苗、彝、布依、侗、白、土家、裕固、景頗、傣、壯、瑤等30個少數民族的70余名學生在這里完成學業并重返家鄉,為民族地區的文化藝術事業作出了貢獻。
民族聲樂專業以教研室為建制,已經形成涵蓋三年制博士、三年制碩士、五年制本科、單科進修等多層次的教學體系。現有在職教授4人、副教授4人、青年教師2人,返聘正、副教授4人。
近年來,由方瓊教授領銜的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項目“長相知——方瓊古詩詞歌曲音樂會”,引進趙季平、姜嘉鏘、奚其明、楊一博等著名作曲家、古詩詞作品研究者,已在上海、廣州、北京、內蒙古、臺北等地巡演15場,舉行多場學術研討會,并帶領學生在各地開展聲樂教學音樂會,創立中國民族聲樂歌庫、音像制品庫等。
楊學進教授領銜的2019年度國家藝術基金項目“少數民族聲樂人才培養”已順利結項;方瓊教授主持的“‘文化自信’視閾下推動中國古詩詞音樂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路徑研究”獲202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立項;青年教師陳家坡獲國家藝術基金2022年度青年藝術人才項目立項。
2019年,民族聲樂教研室榮獲“上海市教委教育先鋒”稱號;2020年,榮獲“上海市巾幗文明崗”,同年,以方瓊教授領銜的“獨唱(民族聲樂演唱)”課程被評為“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2021年,榮獲“上海市三八紅旗手(集體)”。
藝術輔導教研室現有在職教師15名,返聘教師1名,外聘教師12名,教師們均具備扎實的鋼琴演奏和視奏功底,掌握大量聲樂曲目,熟悉不同歌唱語言和風格,有較豐富的聲樂——鋼琴合作演奏和教學經歷。藝術輔導教研室曾榮獲2017年“上海市教育系統三八紅旗手(集體)”、2018年“上海市巾幗文明崗”。
藝術輔導教師除了每周隨堂一節專業課外,另有一節45分鐘與學生“一對一”的教學,其主要內容為:
第一,協助聲樂教師為學生打好基礎。初步建立正確的歌唱習慣,嚴格要求音準與節奏的準確、吐字的純正,配合聲樂教師強調演唱的規范性,以及與藝術指導合作的重要性,引導學生建立合作意識、學會在演唱的同時傾聽其他聲部,養成多聲部的音樂聽覺與思維。
第二, 注重培養學生對不同時期、不同語言聲樂作品的風格把握,提高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及表現力。
第三,培養學生歌唱語言能力。對歌唱中的語音、音韻、吐字發音等進行矯正,幫助學生對歌詞進行深入、深刻的理解,從而準確、規范地詮釋作品。
第四,曲目的積累。幫助學生掌握大量不同時期、不同語言和風格的聲樂作品。
第五,合作的體現。從音響的平衡性、呼吸的一致性、音樂的走向性、正確掌握速度和音準等方面,體現鋼琴和演唱者的默契程度,做到課堂與舞臺呈現的統一。
表演基礎教研室涵蓋的課程最多,包括形體課、漢語語音課、意大利語語音課、德語語音課、法語語音課、俄語語音課、表演課、歌劇表演與重唱課等。每一門課程對學生的演唱與舞臺表演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2019年5月表演基礎課年度匯報音樂會的前言所提到的那樣,“培養造就一名聲樂歌劇表演藝術的學生,需要通過全面、專業的基礎課綜合訓練,從而達到完善,其中包括歌唱語音課、舞蹈課、表演課與歌劇表演與重唱課等。歌唱語音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們了解、掌握在歌唱語言中輔音與元音之間的關系,以及語言在歌唱藝術中的重要性,真正明白并在演唱時達到‘字正腔圓’之境界;舞蹈課則是通過針對性的形體訓練,讓肢體動作與音樂相結合的一個過程;表演課則將舞臺表演所需的情感表達與肢體調度都放置在音樂的框架內從而達到規范;最后,在歌劇表演與重唱課中將所學知識與專業能力融會貫通,并以年度匯報演出的形式將所學知識結合舞臺實踐加以檢驗并鞏固。”
近年來,表演基礎課的教師們正試圖將授課內容更好地作用于學生演唱的舞臺表演,不斷提升學生的舞臺技能與綜合素質,力爭在學生本科畢業時即具備專業歌劇演員的要求與素養。例如,在歌劇表演與重唱課中,除了對歌劇重唱的學習之外,更加強了對宣敘調的訓練與要求,并且將排演整幕或整部歌劇納入教學計劃與方案。2017、2018、2019年,歌劇表演與重唱課匯報內容分別是莫扎特歌劇《唐璜》第一幕、羅西尼歌劇《塞維利亞理發師》第二幕、《塞維利亞理發師》第一幕終場等。
廖昌永院長領銜的“歌劇與舞臺藝術創新人才培養與實踐團隊”將“人才培養”“梯隊建構”作為發展核心,包含團隊帶頭人、骨干專家,同時還有柔性引進專家,使團隊成果能更好地與國際接軌。該團隊共14人,除2名柔性引進專家外,均由聲歌系教師構成。
建設三年來,團隊圍繞舞臺實踐、人才培養、學術出版、國際文化交流項目,通過系統化建設,創建頂級國際賽事機制,以傳承百年遺產,攬蓄國內外頂尖音樂人才,撬動音樂表演人才培養、藝術歌曲藝術指導師資建設,以及音樂檔案學、音樂編輯出版等傳統優勢與新興交叉型應用學科的一體化建設,整合學術資源、夯實學科基礎,成功探索出一條契合國家文化戰略、符合學科建設發展規律的創新路徑。原創歌劇《賀綠汀》等成果探索創新了學科建設模式,領域涉及演唱藝術、舞臺表演、藝術管理、作曲、鋼琴合作藝術、理論研究等六大學科板塊,依托“上音”歌劇院,串聯藝術管理、與舞臺藝術學科的交互式跨學科建設。“上音”新時代版《長征組歌》在建黨百年之際再次通過“聯合學科大作業”的新模式,確立了歌劇舞臺藝術、交響樂隊、舞臺多媒體、藝術管理、音樂評論等學科交叉融合的新型學科建設標準。“大歌劇學科”樹立創新標準,以西方經典歌劇和中國原創歌劇舞臺藝術探索為兩條發展主線,學科能級全面提升。原創歌劇《湯顯祖》受邀登上悉尼歌劇院、歐洲青年歌劇節舞臺,用西方歌劇體裁演繹中國故事——向世界見證了“中國精神”的力量、“中國故事”的動人和歌劇“中國創造”的水準,在保持上海音樂學院聲樂藝術在國內引領優勢的同時,做好向全球推廣,并將優秀中國原創歌劇推向世界頂級歌劇舞臺。
學科建設和實踐中,團隊注重傳承傳播中華瑰寶,主動對接“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以首席教授廖昌永為帶頭人的“中國藝術歌曲與古典詩詞書畫”音樂品牌“走出去”項目,用中國獨有的音樂語匯敘述、表達中國韻味和氣派,成功將中國聲樂和舞臺藝術傳播到海外。
在人才培養方面,立足傳統模式,不斷創新思路,開拓視角。除了對標歐洲版圖歌劇前沿之外,亞洲版圖確立“中日韓”青年歌劇人才聯合培養機制。近年來,上海音樂學院與日本歌劇界頂尖高?!押鸵魳反髮W,共同努力探索“聯合培養”“區域化發展”等創新理念,開創了亞洲歌劇學科高等教育合作的成功范例?!吧弦簟迸c昭和音樂大學連續五年成功舉辦聯合歌劇項目,在上海、東京全流程排演、公演《費加羅婚禮》《女人心》《唐璜》《法爾斯塔夫》等多部經典劇目。中日青年歌劇人才在不同教育體系、環境和機制中實現協同、交互式成長,這一創新機制大力推動了中日兩國、輻射中日韓三國及整個亞洲地區的青年歌劇人才的飛躍式成長。
通過團隊項目化建設,人才培養效能逐漸顯現于國際國內各大賽事,其中30人次獲國際級獎項、7人次獲國家級重大獎項。同時,創建中國藝術歌曲國際聲樂比賽賽事機制,達成在人才培養方面從教學到藝術實踐到比賽檢驗的完整閉環訓練模式,為中國藝術歌曲的青年傳承傳播,以及海內外優秀聲樂藝術人才選拔做好支撐。
除此之外,在唱片和教材方面,出版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英國Orchid Classics唱片)、《大地之歌》(德國DG唱片)、《沙布朗的瑪蒂爾德》(NAXOS唱片)、《中國藝術歌曲百年曲集》(第一至第三卷)、“上音”——布萊考普夫與哈特爾公司(Breitkopf &Hartel)版《中國藝術歌曲16首》國際標準注音樂譜等。通過國際出版、文化走出去等創新載體,力圖講好中國故事,傳承中國聲樂藝術發展遺產,為中國聲樂流派的新一百年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面對新征程和新機遇,上海音樂學院聲歌系在院黨委的領導下,將團結凝聚力量,繼承傳統,不斷創新,為學校的雙一流建設作出更大貢獻,為新時代優秀藝術文化的建設與發展貢獻力量。在本科教育方面,堅持做到“以本為本”,秉承與發揚上海音樂學院“重視基礎、嚴格教學、精于實踐”的教育教學傳統;在研究生教育方面,進一步探索研究生教育的分層培養模式,進行交叉學科課程設置的探索;制定更為完善而細致的人才培養與課程教材建設方案;繼續推動國際高水平、高層次聲樂人才的攬蓄和引進;努力在藝術科創與傳承中華優秀文化、服務國家戰略與區域發展方面不斷作出貢獻?!吧弦簟甭暩柘到處焸儗⒗斡浭姑⒉回摃r代,為培養德藝雙馨、紅專兼備、國際視野、全面發展的拔尖創新藝術人才而不懈奮斗,為早日全面建成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和重要國際影響力的世界頂尖高等專業音樂學府而不斷奮進!

(續表)
近五年,上海音樂學院聲歌系學生國內外獲獎52人,所獲獎項包括:“中國音樂金鐘獎聲樂(美聲)比賽”金獎;“第一屆中國藝術歌曲國際聲樂比賽”金獎、銀獎、銅獎;“寧波國際聲樂比賽”男聲部三等獎;“全國高等藝術院校中國聲樂展演全國總決選”本科生組、研究生組金獎;“全國高等藝術院校歌劇聲樂展演”一等獎;“日本東京國際聲樂比賽”外國歌劇詠嘆調組、中國作品組一等獎、二等獎;“第二屆中國藝術歌曲國際聲樂比賽”銀獎、銅獎;“慕尼黑國際音樂比賽聲樂組”金獎和特別大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