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晶晶

李叔同有很多學生,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都曾受教于他。在學生眼里,他態度謙恭,從不責備人,但做事認真,上課嚴肅,學生“真心地怕他,又真心地學習他,真心地崇敬他”。
上叔同先生的課,預備鈴響過,學生的唱聲、喊聲、笑聲、罵聲以教室門檻為界而消失,因為叔同先生已經端坐在講臺上,很是威嚴,但扁平而闊的嘴唇兩端常有深窩,很是和藹,在豐子愷心目中,叔同先生是“溫而厲”。
叔同先生常給學生鞠躬。
有學生在音樂課上往地上吐痰,下課后,他叫住學生,用輕而嚴肅的聲音勸他:“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再向學生微微一鞠躬。學生關門碰得重了、上課看別的書,勸完他也鞠躬。
一節鋼琴課上,有學生放了個屁,很臭。同學大都掩鼻或發出討厭的聲音。豐子愷見先生眉頭一皺,自管自彈琴,直到氣味散了,眉頭才舒展開來。
下課了, 同學還未出門,先生請學生等一等,說:“以后放屁,到門外去,不要放在室內。”接著又一鞠躬。同學都忍著笑,跑到遠處去大笑一頓。
學生敬他,不只為這份鄭重,豐子愷是這樣理解的:“他博學多能,其國文比國文先生更高,其英文比英文先生更高,其歷史比歷史先生更高,其常識比博物先生更富,又是書法金石的專家,中國話劇的鼻祖。
他不是只能教圖畫音樂,他是拿許多別的學問為背景而教他的圖畫音樂。”
政治家、書法家裴行儉說:“士之致遠,先器識而后文藝。
勃等雖有文才,而浮躁淺露,豈享爵祿之器耶……”這句話叔同先生常引用,他和學生解釋,這里的“享爵祿”不可呆板地解釋為做官,應該是道德高尚、人格偉大的意思。“先器識而后文藝”說的是:先注重人格修養,再注重文藝學習。從事文藝,如果沒有“器識”,無論技術何等精通熟練,也是不值得稱道的。
有一回,學生宿舍里丟了東西,找不到犯事兒的人,舍監夏尊向李叔同請教解決辦法。
那是一個聽起來很嚇人的法子:你若出一張布告,說作賊者速來自首。如三日內無自首者,足見舍監誠信未孚,誓一死以殉教育。果能這樣,一定可以感動人,一定會有人來自首。
提出這個辦法,夏尊見他并不是開玩笑,而是“真心的流露,并無虛偽之意”。
后來,豐子愷追憶老師說,我崇仰弘一法師,為了他是“十分像人的一個人”。他覺得人們被環境、習慣、物欲、妄念阻礙,往往不能做得十分像“人”,九分像“人”,八分像“人”的,在這世間已很偉大;七分像“人”,六分像“人”的,也已值得贊譽;就是五分像“人”的,也已經是難得的“上流人”了。
可像弘一法師那樣十分像“人”的人,古往今來,實在少有。
(摘自“南風窗”微信公眾號,劉昌海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