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佳 張愛榮 劉婉玉
(駐馬店市中心醫院醫學檢驗科,河南 駐馬店 463000)
聽力障礙為殘障性的疾病,也是胎兒出生缺陷里較多見的疾病,人群在我國所患聽力障礙者占總殘障患者的14%,每年我國的新生兒里,產生聽力障礙的患兒為0.1%~0.3%,其中60%聽力障礙的產生和遺傳性相關[1]。聽力障礙會影響新生兒語言相關系統發育,進而影響患兒成長,加重患兒家庭以及社會負擔[2]。新生兒遺傳性耳聾基因篩查至關重要,能有效減少因遺傳因素導致患兒遲發性的耳聾漏診率。本研究調查探討新生兒遺傳性耳聾基因篩查及耳聾基因突變率,旨在為新生兒的聽力障礙相關診療提供參考,現報告見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婦產科進行正常分娩新生兒148 例,新生兒的胎齡33~41 周,出生體重2322.13~4686.42g,其中男83 例,女65 例;平均胎齡(38.52±2.43)周,出生體重(3155.24±123.74)g。本研究由醫院倫理委審批合格,實驗對象家長知情同意。
1.2 方法:新生兒在出生后的48~72h 里進行聽力檢測,新生兒睡眠期間實施檢查,維持房間噪音低于40dB,對新生兒瞬態相關檢查運用聲耳聲發射法檢測,檢查未通過的新生兒,在出生后的42d 里選取ERO·SCAN 德國麥科篩查儀進行聽性腦干相關反應的復查,使用0.5mL/kg 的10%水合氯醛進行新生兒的灌腸,在其睡眠狀態進行單耳短聲的相關刺激,單側耳實施白噪音的屏蔽,0.1ms 刺激時間且疊加進行2000 次,15ms 分析。若顯示新生兒未通過復查則于出生后第三個月進行聽力學的相關診查,確診患兒聽力實際情況。①DNA 的提取:所有新生兒在其出生后的72h 里取新生兒的足跟血采取常規遺傳性的耳聾基因進行檢測,紫外分光的光度計進行末梢血的血斑DNA 純度以及濃度的提取,負70℃冰箱保存;②PCR 的擴增:PCR 配液的實驗區里依據被檢的樣品數目準備雙倍離心管(兩套的離心管對同一樣品進行不同位點的檢測),標記管上的樣品,兩套管標記需對應。試劑盒提取(AB 管)PCR 擴增引物的混合和PCR 擴增混合物進行自然的解凍,待充分進行融化后實施旋渦式的震蕩進行徹底的混勻,進行離心到管底,依據20μL每份進行分裝。每回實施PCR 的擴增,需PCR 相關反應體系增加兩個,其一個為對照品管添加5μL,質控PCR 雜交以及擴增的相關過程,空白對照選取純化水,實驗操作以及環境的過程里其相關污染的情況進行監測。PCR 的擴增是實驗區里,把5μLDNA、12.5μLPCR 擴增引物的混合物以及PCR擴增試劑的混合物12.5μL 混合。依據試劑的擴增條件實施熱循環,總反應的時間約3h;③芯片的雜交:由A、B 的兩個PCR 體系里依次吸取磁珠的混合液以及結合的緩沖液相關PCR 的10μL 產物并添加到混合液里。充分混勻進行堿變性,采取磁力架的吸附添加雜交的緩沖液并進行充分的吹打,在芯片的微陣列區域里添加混合液,用蓋玻片進行封閉,置于50℃的水箱里實施60min 的水浴;④洗片并進行干燥:將芯片取出后放入洗干儀里,在42 度的Ⅰ號洗滌液里進行2min 的洗滌,接著取出其放入42 度的Ⅱ號洗滌液里再次進行2min 的洗滌,選取離心機(1000r/min)進行2min 的離心;⑤遺傳性的耳聾基因檢查試劑盒檢查4 個耳聾的易感基因,涉及9 個位點:線粒體12srRNA(1494C>T 與1555A >G)、GJB2 (299delAT、176del16、35delG 與235delC)、GJB3(538C>T)以及SLC26A4(IVS7-2A>G 與2168A>G)。耳聾基因相關檢測的分析系統自動判讀檢測的結果,實施微陣列芯片法對結果進行判定。
新生兒耳聾基因里,單基因單雜合的突變為9例,其攜帶率6.08%,包含GJB2 基因的雜合突變6例(4.05%);SLC26A4 基因的雜合突變3 例(2.03%),詳見表1。

表1 新生兒耳聾基因篩查各基因單雜合突變攜帶率
伴隨優生優育思想受到重視,遺傳性的耳聾病癥受到重視,提倡產婦孕前進行普查以及新生兒的篩查進行遺傳性疾病的防控,我國遺傳性的耳聾是線粒體12srRNA、GJB2、GJB3 以及SLC26A4 相關基因的突變導致,這4 個基因皆具有高發熱點[3]。GJB2 基因屬于隱性遺傳,在遺傳性的耳聾基因里較多見。有研究表明[4],GJB2 的基因其突變的主要類型為299delAT、176del16、35delG 以及235delC,本研究顯示,GJB2 單雜合的突變存在攜帶率明顯較多,235delC 的攜帶率為2.70%;299delAT 的攜帶率為1.35%。說明GJB2 的基因里其235delC 的位點出現雜合相關突變更多見。該結果存在一定的差異性[5],分析是因遺傳性的耳聾基因具備遺傳的異質性較多,不同人群與地區的基因突變頻率及位點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新生兒實施相關耳聾基因檢測表明單基因的單雜合突變有可能是其攜帶者,實施基因相關測序能對其它位點是否出現突變進行一一排除,攜帶者不會患病,但能將該基因進行后代遺傳。若夫妻兩人皆攜帶GJB2 基因的單雜合突變,生育后代為聽障患兒概率是25%[6],臨床指導該產婦在產前實施耳聾基因相關檢測并進行耳聾預警,耳聾基因檢測結合聽力篩查至關重要。
SLC26A4 的基因雜合突變低于GJB2 突變導致感音神經性的耳聾重要病因之一[7]。本研究顯示,SLC26A4 的基因相關雜合突變3 例(2.03%),其基因突變的攜帶率較高,IVS7-2A>G 的突變2 例(1.35%);2168A>G 的突變1 例(0.68%);提示SLC26A4 的基因里更多見的是IVS7-2A>G 的突變。有研究表明[8],SLC26A4 的基因里IVS7-2A>G以及2168A>G 相關突變和大前庭的導水管綜合征存在較高關聯性,其綜合征表現呈前庭的導水管且合并感音相關神經性的耳聾。該病癥呈現常規染色體的隱性遺傳,其病發是經兩個等位相關基因發生突變形成,攜帶者具有單個的等位基因突變,該基因能遺傳其后代,若夫妻皆是攜帶者,則后代患有該病危險率高達25%。已確診患兒須實施聽力等保健的指導,盡量避免患兒出現頭部碰撞、發熱以及感冒等導致耳內壓提升的活動,隨診發現聽力的變化實施早期的干預。大量研究表明[9],線粒體12sr-RNA 基因里1494C>T 以及1555A>G 是由母系進行遺傳,和藥物性的耳聾相關;其突變能改變人體線粒體12srRNA 空間的結構,產生全新氨基糖甙類相關抗生素的結合位點,形成此類的藥物敏感性。本研究148 例樣本未檢測出線粒體12srRNA 的基因突變。但檢測線粒體12srRNA 的預警價值依舊不容忽視。有研究顯示[8-9],GJB3 的基因產生突變由兩個常規染色體導致的耳聾進行顯性相關遺傳,能導致常規染色體出現隱或顯性相關遺傳性的耳聾,538C>T 突變被認為和高頻的聽力減弱相關。本研究對GJB3 的基因雜合突變未檢查出。說明GJB3的基因相關突變出現在耳聾患者里的攜帶率明顯較低。
綜上所述,在新生兒里實施遺傳性耳聾基因篩查及耳聾基因突變率的調查研究具有重大意義,能早期診斷以及預防耳聾發生,且對攜帶耳聾相關基因者進行婚配以及生育具有相關指導性。健康人群進行耳聾基因的篩查,能降低遺傳性的耳聾患兒出生率,減少其出生缺陷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