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濤
(平頂山市第二人民醫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顱內動脈瘤是由病理性局灶性血管擴張導致腦血管凸起形成的瘤樣病變,具有破裂風險,是典型的腦血管疾病[1]。開顱手術是治療顱內動脈瘤的常用術式,可有效夾閉患者腦內動脈瘤,具有較高成功率[2]。盡管顱內動脈瘤開顱手術已經相對成熟,但是其仍會對患者造成較大創傷,損傷患者腦內神經,影響手術治療效果,不利于患者預后。目前,臨床上對開顱手術治療顱內動脈瘤患者預后不良的影響因素尚未完全明確。故而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60 例顱內動脈瘤患者臨床資料,探析顱內動脈瘤開顱手術治療預后不良的影響因素,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收集平頂山市第二人民醫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接受開顱手術治療后發生預后不良的30 例顱內動脈瘤患者臨床資料,納入預后不良組;另將同期接受開顱手術治療后未發生預后不良的30 例顱內動脈瘤患者臨床資料,納入預后良好組;納入標準:①符合《顱內動脈瘤血管內介入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3)》[3]中顱內動脈瘤診斷標準;②均采取開顱手術,手術均順利完成;③均為康復期患者;④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②合并感染性疾病的患者;③合并腦部惡性腫瘤的患者;④合并妊娠、哺乳期婦女。
1.2 方法
1.2.1 預后不良判定:采用格拉斯哥預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4]評估患者預后情況,該表包含五個等級,分別對應1~5 分,其中1 分為“死亡”5 分為“恢復良好,盡管有輕度缺陷”將≥4分的患者判定為未發生預后不良,<4 分為預后良好。
1.2.2 設計基線資料表:閱讀患者相關基線資料并記錄研究所需資料,包括性別(男、女)、年齡、發病至就診時間、吸煙史(有、無)、動脈瘤大小、家族病史(有、無)、高血壓(有、無,參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5]中高血壓診斷標準)、動脈瘤囊小阜(有、無)、糖尿病(有、無,參照《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6]中糖尿病標準)。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4.0 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檢驗顱內動脈瘤開顱手術治療預后不良的影響因素,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基線資料比較:預后不良組動脈瘤直徑、高血壓、動脈瘤囊小阜與預后良好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性別、年齡、發病至就診時間、吸煙史、高血壓、糖尿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 [n(%)]
2.2 顱內動脈瘤開顱手術治療預后不良的Logistic回歸分析:動脈瘤直徑大、高血壓、動脈瘤囊有小阜是顱內動脈瘤患者開顱手術治療后預后不良的影響因素(OR>1,P<0.05),詳見表2。

表2 顱內動脈瘤開顱手術治療后預后不良的影響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
開顱手術是治療顱內動脈瘤的主要方案,臨床技術較為成熟,治療效果備受臨床醫患認可,但患者預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影響患者術后生存質量。因此,找出影響顱內動脈瘤患者開顱手術后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對于準確判斷患者病情,及早制定針對性措施,改善患者預后有著積極作用[7]。
經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動脈瘤直徑大、高血壓、動脈瘤囊有小阜可能是顱內動脈瘤患者開顱手術治療后發生預后不良的影響因素。逐個分析原因:①動脈瘤直徑:顱內動脈瘤直徑較大患者,動脈瘤周圍的腦神經組織所受到的壓迫更大,血管內血栓也會擴展到動脈瘤中,并且當手術操作者夾閉動脈瘤時,其牽扯到的腦組織面積更廣,對患者腦損傷也更大,增加術后預后不良風險。對此建議:可在術前先行藥物保守治療,盡量減少動脈瘤大小,降低手術難度,減少術中對腦組織的損傷,降低術后預后不良風險;②高血壓:高血壓可導致心血管類疾病的發病風險增加,引起顱內血管內壁損傷以及血流動力學改變,另外,患者動脈內膜較健康患者更厚,動脈中間層和彈性內板壞死程度更為嚴重,再加之手術刺激,腦神經傷害較大,增加術后預后不良的風險[8]。對此建議:術前積極采取控壓治療,穩定患者腦部血壓,改善患者預后;③動脈瘤囊有小阜:動脈瘤囊有小阜的患者,因小阜位于動脈瘤壁的薄弱部分,手術治療難度較高,在對小阜介入治療時,會導致囊腔內壓力發生變化,導致動脈瘤體破裂出血,增加患者病死的風險,導致患者預后不良[9]。對此建議:臨床可針對動脈瘤囊有小阜的患者,制定針對性的手術方案,由本院資深醫生進行手術治療,避免術中動脈瘤破裂,減少預后不良風險。
綜上所述,顱內動脈瘤開顱手術治療預后不良可能受到動脈瘤直徑大、高血壓、動脈瘤囊有小阜等因素影響,臨床應針對上述相關影響因素,早期制定針對性干預措施,以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