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濤
(河南省滎陽市人民醫院泌尿科,河南 滎陽 450199)
上尿路結石(Upper urinary calculi,UUC)屬臨床常見病癥,具有發病率高等特點,患者多表現為腎或輸尿管絞痛、血尿等癥狀,對患者身體健康產生極大影響[1-2]。近年來,隨人們對高膽固醇及高蛋白等食物攝入量增加,導致泌尿系結石的復雜性增加,治療難度增大。臨床針對UUC 患者多采用標準通道經皮腎鏡碎石術(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進行治療,具有碎石率高、手術時長短等優勢,但對機體產生創傷較大,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3]。隨醫療技術不斷發展,微創觀念不斷深入,微創經皮腎鏡(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MPCNL)+氣壓彈道碎石取石術(Pneumatic lithotripsy,PL)已逐步應用于UUC 治療當中。本研究選取我院118 例UUC 患者,旨在探究MPCNL+PL 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我院118 例UUC 患者,按手術方案不同分2 組,各59 例。A 組男38 例,女21 例,年齡27~64 歲,平均(45.22±7.13)歲;結石長徑:1.2~5.1cm,平均(3.11±0.42)cm;體質量指數:19.1~27.4kg/m2,平均(22.67±1.16)kg/m2;B 組男37 例,女22 例,年齡26~63 歲,平均(44.79±7.11)歲;結石長徑:1.1~5.3cm,平均(3.14±0.41)cm;體質量指數:18.9~27.6kg/m2,平均(22.79±1.04)kg/m2。2 組基線資料(結石長徑、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均經泌尿系統X片、CT、靜脈尿路造影等檢查確診為UUC;符合手術指征;患者及其家屬知情本研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尿膿毒癥;惡性腫瘤;依從性差;合并肝、心、肺功能障礙;術前泌尿系統感染;凝血功能障礙;精神疾病。
1.3 方法:全麻,取截石位,輸尿管結石處置入F5-6 輸尿管鏡;取俯臥位,墊高腹部,B 超引導定位,確保穿刺點位于肩胛下角線及肋下腋后線交接處;導管外與0.9%氯化鈉溶液連接,建立人工腎積水,于超聲引導下行穿刺,并作1.0cm 切口,擴張筋膜(導絲引導下進行)。
1.3.1 A 組:接受MPCNL+PL 治療,建立經皮腎通道后,筋膜擴張器由8F 擴張至16F,采用0.9%氯化鈉溶液高壓灌注(200~300mmHg),于輸尿管鏡下進行氣壓彈道碎石。
1.3.2 B 組:接受PCNL 治療,筋膜擴張器由8F 擴張至26F,通道建立等操作同B 組。
1.4 觀察指標:對比2 組圍術期指標:結石清除率、術中失血量、手術時長、住院時間。對比2 組術前、術后3d 腎功能指標,包括血清β2-微球蛋白(BMG)、肌酐(Cr)水平,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BMG、Cr 水平。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評估2 組術前、術后1d、3d、5d 疼痛程度,共10 分,評分越低,疼痛越輕。對比2 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包括術后感染、經皮腎通道疼痛、腎盂撕裂等。
1.5 統計學分析:運用SPSS22.0 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圍術期指標:2 組住院時間、結石清除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同B 組相比,A 組術中失血量明顯減少,手術時長明顯延長(P<0.05),詳見表1。
表1 2 組圍術期指標對比 (±s)

表1 2 組圍術期指標對比 (±s)
組別n 結石清除率[n(%)]術中失血量(images/BZ_8_2062_1744_2080_1782.png±s,mL)手術時長(images/BZ_8_2062_1744_2080_1782.png±s,min)住院時間(images/BZ_8_2062_1744_2080_1782.png±s,d)6.36±0.75 B 組59 54(91.53) 78.02±12.41 95.91±6.56 6.54±0.71 t/χ20.7787.17516.9691.339 P 0.378<0.001<0.0010.183 A 組59 51(86.44) 62.21±11.51 118.29±7.72
2.2 VAS 評分:術前2 組VAS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d、3d、5d 2 組VAS 評分較術前明顯降低,且A 組低于B 組(P<0.05),詳見表2。
表2 2 組VAS 評分對比 (±s)

表2 2 組VAS 評分對比 (±s)
注:與同組術前對比,aP<0.05
組別n術前術后1d A 組595.82±1.39 3.62±0.77a術后5d 1.32±0.26a B 組595.51±1.63 4.43±0.62a 3.37±0.46a 1.84±0.21a t 1.1126.29410.54711.951 P 0.269<0.001<0.001<0.001術后3d 2.31±0.62a
2.3 腎功能指標:2 組術前血清BMG、Cr 水平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術前相比,A 組術后3d 血清BMG、Cr 無明顯變化(P>0.05),術后3dB組血清BMG、Cr 水平明顯升高,A 組低于B 組(P<0.05),詳見表3。
表3 2 組腎功能對比 (±s)

表3 2 組腎功能對比 (±s)
注:與同組術前對比,aP>0.05
組別nBMG(ng/L)Cr(μmol/L)術前術后3d術前術后3d A 組 59 3.32±0.56 3.54±0.58 126.35±7.63 127.42±7.88 B 組 59 3.27±0.43 5.23±0.42a 127.17±8.07 136.87±8.23a t 0.54418.1280.5676.371 P 0.588<0.0010.572<0.001
2.4 并發癥發生率:術后A 組出現感染2 例,并發癥總發生率為3.39%;B 組出現感染6 例、經皮腎通道疼痛3 例、腎盂撕裂2 例,并發癥總發生率18.64%;同B 組相比,A 組并發癥總發生率明顯降低(χ2=7.002,P=0.008)。
PCNL 為臨床針對UUC 患者常用治療手段,但由于其工作通道需擴張至26F,對腎葉間動脈造成損傷較大,進而易導致術后腎盂撕裂等并發癥發生[4-5]。本研究結果表明,2 組結石清除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術前相比,A 組術后3d 血清BMG、Cr 無明顯變化,術后3dB 組血清BMG、Cr 水平明顯升高,A 組低于B 組,由此可見2 種術式治療UUC 患者均能有效清除結石,而MPCNL+PL 對腎功能影響更小。分析原因為:MPCNL+PL 穿刺點選為腎臟后外側緣血管相對較少區域,視野更加清晰,鏡體可擺動范圍更廣,更利于到達不同解剖部位腎盞處進行取石,進而可有效清除結石,此外,通過連接負壓吸引器,更利于清除腎臟膿液,從而能有效保腎功能[6]。此外,手術通道僅需擴張至16F,進而能有效減少術中失血量,對機體產生創傷更小,更利于緩解患者術后疼痛感、減少腎皮質撕裂等情況發生,從而能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7]。本研究結果中,A 組術中失血量少于B 組,術后1d、3d、5d VAS 評分低于B 組,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3.39%低于B 組18.64%,說明MPCNL+PL 治療UUC 患者對機體產生創傷更小,更能有效緩解術后疼痛感,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安全性更高。但本研究發現,A 組手術時長長于B 組,可能與MPCNL+PL 操作難度較大、取石通道較小有關。
綜上所述,MPCNL+PL 治療UUC 患者能有效緩解術后疼痛感,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結石清除率高,術中失血量少,且不損傷腎功能,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