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建
(南陽南石醫院,河南 南陽 473000)
慢性鼻-鼻竇炎(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的發病機制尚不明晰,多認為與遺傳、環境、免疫功能異常等因素有關,初始治療主要包括鼻腔灌洗、口服藥物等,但部分患者經治療后癥狀未得到緩解,效果不佳。因此,尋找一種合理有效的治療方法顯得尤為重要。手術是非手術治療無效患者的重要手段,其中鼻竇球囊擴張術和鼻內鏡下鼻竇開放術是治療CRS 患者較為多見的兩種術式,二者在改善患者鼻腔情況和生活質量方面均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兩種手術方式也存在不足,如鼻竇開放術具有一定創傷,術中出血量多,而鼻竇球囊擴張術雖可減輕患者痛苦,但費用較高,應用受限[1-2]。鑒于此,本研究對鼻內鏡下鼻竇開放術和鼻內鏡球囊擴張術在CRS 患者中應用效果做如下對比。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經南石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選取醫院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86 例CRS 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A組和B 組,各43 例,所有患者自愿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A 組男24 例,女19 例;年齡25~48 歲,平均(34.15±3.21)歲;體重指數18.2~26.3kg/m2,平均(23.43±0.42)kg/m2;病程2~9年,平均(4.47±1.03)年。B 組男22 例,女21 例;年齡23~49 歲,平均(34.24±3.24)歲;體重指數18.6~26.9kg/m2,平均(23.48±0.43)kg/m2;病程1~10年,平均(4.43±1.06)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有可對比性(P>0.05)。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①CRS 符合《慢性鼻-鼻竇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2年,昆明)》[3]中相關標準,且經影像學檢查確診;②凝血功能檢查正常;③肝腎功能檢查正常;④依從性好,可配合完成研究;⑤經非手術治療無效者。排除標準:①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②合并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③合并免疫系統疾病者;④合并神經系統異常者;⑤合并惡性腫瘤疾病者;⑥既往接受過鼻部手術史者。
1.3 手術方法:兩組患者術前經接受1 周的廣譜抗生素治療,術前1d 修剪鼻毛,進入手術室后取仰臥位,常規消毒、鋪巾,根據患者情況選擇鼻腔黏膜進行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A 組采用鼻竇球囊擴張術治療:內鏡直視下,在患者鼻竇口放置鼻竇球囊導管,而后推送發光導絲,在確認鼻竇位于竇口后,沖水加壓,使鼻竇球膨脹10s 后回縮球囊,確認擴張良好后,抽回球囊導管和導絲,插入沖洗導管,并以生理鹽水清洗鼻竇,撤出器械,結束手術。B 組采用鼻內鏡下鼻竇開放術治療:鼻內鏡直視下,在患者中鼻甲前緣做一縱向切口,而后沿切口中部向內側以剝離子分離、切除鉤突,開放病變竇口,并依據患者實際情況開放或切除篩竇,上述步驟完成后,在患者鼻腔內填塞膨脹海綿,結束手術。兩組術后均在鼻內鏡直視下,清洗鼻腔分泌物、服用廣譜抗生素,并進行為期3 個月的隨訪。
1.4 評價指標:手術相關指標:記錄并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炎癥因子水平:于術前、術后3 個月,采集兩組患者清晨空腹外周肘靜脈血3mL,以3000r/min 速度離心處理10min后,分離血清,采用酶聯免疫法檢測患者的血清超敏C 反應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以及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生活質量:術前、術后3 個月,采用鼻腔鼻竇結局測試20 條(Sinonasal outcome test-20,SNOT-20)[4]評估患者生活質量,該量表包含20 個評分條目,每個條目由無至重度困擾以0~3 分表示,總分為各條目得分之和,共60 分,總分越低代表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
1.5 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 25.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采用Shapiro-Wilk 正態分布檢驗計量資料的正態性情況,采用(±s)表示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組間以獨立樣本t 檢驗,以%和n 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相關指標:相較于B 組,A 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較短,術中出血量較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術相關指標對比 (±s)

表1 兩組術相關指標對比 (±s)
?
2.2 炎癥因子水平:相較于術后,兩組術后3 個月的血清hs-CRP、IL-6、TNF-α 水平較低,且相較于B 組,A 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對比 (±s)

表2 兩組炎癥因子水平對比 (±s)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aP<0.05
IL-6/(ng·mL-1)術前A 組 43 15.34±3.254.24±1.12 132.21±15.89 B 組 43 15.12±3.314.10±1.15 131.78±15.52 t-0.3110.5720.127 P-0.7570.5690.899術后3 個月A 組 43 5.14±2.15a2.22±0.47a 82.14±12.56a B 組 43 7.35±2.18a2.74±0.55a 91.33±12.18a t-4.7334.7133.444 P-<0.001<0.001<0.001時間組別 nhs-CRP/(mg·L-1)TNF-α/(μg·L-1)
2.3 生活質量:相較于術后,兩組術后3 個月的SNOT-20 評分較低,且相較于B 組,A 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前后SNOT-20 評分對比 (±s)

表3 兩組手術前后SNOT-20 評分對比 (±s)
組別n手術前術后3 個月A 組4325.31±3.3613.08±2.24 P 值<0.001 B 組4325.29±3.4215.48±2.3715.460 <0.001 t-0.0274.826 P-0.978<0.001 t 值19.860
鼻竇手術是治療CRS 較為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可供選擇的術式較多,尤以鼻竇球囊擴張術和內鏡下鼻竇開放術多見,其中鼻竇開放術雖然可改善患者的鼻腔通暢性,但有創。鼻竇球囊擴張術具有微創、術后恢復快、出血量少等優勢,近年應用廣泛。目前關于具體何種手術在CRS 治療中價值更高尚未明確,還需進一步證實。
本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B 組,A 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較短,術中出血量較少,表明相較于內鏡下鼻竇開放術,鼻竇球囊擴張術在CRS 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較好,可縮短手術、住院時間,減少出血量。分析其原因在于,內鏡下鼻竇開放術是在內鏡直視下通過切除鼻竇周圍病變的組織,開放竇口,從而起到治療效果[5]。而鼻竇球囊擴充術則是通過球囊擴張,對竇口施加壓力,使無彈性黏膜骨層骨折,從而開放竇口[6]。相較于內鏡下鼻竇開放術,鼻竇球囊擴張術是通過球囊開放竇口,無需切除相關組織,不會破壞鼻竇黏膜的連續性,利于術后康復,利于縮短住院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7-8]。
hs-CRP 為急性炎癥標志物;TNF-α、IL-6 有調節免疫功和炎癥反應的作用,炎癥在CRS 發生及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9-10]。因此,通過觀察血清hs-CRP、TNF-α、IL-6 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CRS患者的治療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 個月,A組血清hs-CRP、TNF-α、IL-6 水平低于B 組,且SNOT-20 評分低于B 組,表明相較于內鏡下鼻竇開放術,鼻竇球囊擴張術能有效降低CRS 患者的炎癥因子水平,改善生活質量。分析其原因在于,內鏡下鼻竇開放術由于需切除病變組織,使得患者術后容易出現組織粘連、瘢痕組織等并發癥,不僅影響患者康復進程,而且增加患者鼻竇二次受阻的風險,降低生活質量[11-12]。而相較于內鏡下鼻竇開放術,鼻竇球囊擴張術不會破壞患者的鼻腔組織結構,對鼻腔功能的影響較小,從而降低術后鼻腔感染的風險,減輕炎癥反應,進而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13-14]。此外,相較于內鏡下鼻竇開放術,鼻竇球囊擴張術具有痛苦小、恢復快的優點,可減輕患者的痛苦,加快康復速度,從而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5]。
綜上所述,相較于鼻內鏡下鼻竇開放術,鼻竇球囊擴張術治療CRS,可降低患者炎癥因子水平,縮短手術、住院時間,減少術中出血量,提高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