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麗 趙 艷 牛小雪
(安陽市人民醫院消化系統疾病病區,河南 安陽 455000)
直腸癌是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因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的改變,其發病率近年來逐漸增長[1]。臨床中常采用手術治療,然而高齡患者因各器官功能衰退,術后強烈的炎癥應激反應導致其產生不良心理、治療依從性差[2],嚴重影響治療效果和生存質量。研究表明,癌癥患者對負面事件進行積極、建設性反芻性沉思,有利于其接受患病事實、積極配合治療;個性化健康管理也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應用于各種臨床疾病護理。本研究對高齡直腸癌術后患者行反芻性沉思聯合個性化健康管理,為臨床護理提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1月至2021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高齡直腸癌術后患者92 例,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27 例男性患者,20 例女性患者;年齡60~78(69.64±6.81)歲;病程0.4~7.0(4.08±1.10)年;腫瘤TNM 分期:Ⅰ期患者10 例、Ⅱ期患者15 例、Ⅲ期患者20 例、Ⅳ期患者2 例;腫瘤直徑1.0~6.5(4.50±1.11)cm 。對照組24 例男性患者,21 例女性患者;年齡61~79(68.00±7.00)歲;病程0.5~6.9(4.00±1.00)年;腫瘤TNM 分期:Ⅰ期患者9 例、Ⅱ期患者13 例、Ⅲ期患者20 例、Ⅳ期患者3 例;腫瘤直徑0.5~6.7(4.61±1.07)cm 。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腫瘤TNM分期、腫瘤直徑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允許。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經檢查,患者屬于直腸癌患者,且行直腸癌手術治療;②患者的意識清醒,能和研究人員進行正常無障礙的溝通;③患者在此研究前并未接受其他的管理干預;④患者及其家屬自愿參與此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患者以往存在直腸癌根治術史或存在其他;②患者合并有其他惡性腫瘤;③癌細胞轉移者;④患者合并有重要器官衰竭癥;③患者存在免疫系統、凝血系統疾病。
1.3 管理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管理干預。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放松患者的心情,指導患者進行健康飲食,保持衛生的生活習慣。兩組的管理干預周期均為8 周。觀察組采用反芻性沉思聯合個性化健康管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①組建健康管理小組。從科室中選取專業能力強、富有耐心的護理人員5名,對參與此次研究的護理人員進行反芻性沉思、直腸癌相關知識以及術后護理要點普及;②個性化知識普及。護理人員提前對每位患者的基本信息進行調查,并為患者制定個性化健康管理方案;③個性化健康管理。向患者推薦健康、多樣化的食譜和肢體活動方式,幫助患者保持健康、規律的生活習慣;④個性化心理干預,引導其反芻性沉思。護理人員主動跟患者進行單獨交流,關注其心理變化,鼓勵其主動表達自己的訴求以及對未來的期望,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在此過程中推測影響其生存質量的根本原因,并引導患者進行積極、建設性反思,幫助患者正確認識、接受疾病、提高治療依從性。⑤向其列舉成功案例,提高其修復自信心。
1.4 觀察指標:管理前后,抽取患者晨起空腹血液10mL,并行離心取清液,采用全自動生化檢測儀測定患者白細胞介素6(IL-6)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癌胚抗原(CEA)濃度;管理前后,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74)[9]調查患者管理前后生活質量,該量表主要從社會社交情況、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生活質量狀況4 個方面展開調查,共20 個問題,總分為74~370 分,分數與受檢者的生活質量呈正相關;管理前后,采用醫學應對問卷(中文版)(MCMQ)[10]對兩組患者的應對方式進行評測。該量表主要從面對、回避、屈服3 個維度展開調查,共20 個條目,每項條目1~4 分,且均為正向得分,分數越高表明受測者的應對能力越強。
1.5 統計學分析:運用SPSS20.0 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血清因子濃度對比:管理前,兩組患者的IL-6、VEGF、CEA 濃度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管理后,兩組上述參數均降低(P<0.05);且觀察組管理后的上述參數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血清因子濃度對比 (±s)

表1 血清因子濃度對比 (±s)
?
2.2 生活質量對比:管理前,兩組患者的社會社交情況、心理狀態、軀體功能、生活質量評分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管理后,兩組患者各項生活質量指標評分均上升(P<0.05);且觀察組管理后的上述參數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生活質量對比 (±s)

表2 生活質量對比 (±s)
注:與同組管理前比較,*P<0.05;與管理后的對照組比較,#P<0.05
?
2.3 兩組患者應對方式:管理前,兩組患者的面對、回避、屈服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管理后,兩組患者的面對評分均升高(P<0.05);且觀察組管理后的面對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管理后,兩組回避、屈服評分均降低(P<0.05);且觀察組管理后的上述參數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應對方式 (±s)

表3 兩組患者應對方式 (±s)
注:與同組管理前比較,*P<0.05;與管理后的對照組比較,#P<0.05
?
本研究對高齡直腸癌術后患者行反芻性沉思聯合個性化健康管理,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社會社交情況、心理狀態等評分較對照組顯著升高,說明患者的生活質量有顯著改善。這可能是在反芻性沉思聯合個性化健康管理中,對患者反芻性沉思的指引可以顯著提高其自信心以及對該疾病的接受度,正確認識疾病和自身情況,可以提高其治療配合度、從而顯著提高生活質量。同時,對在提高患者對直腸癌認識前,先對其進行了文化、知識背景調查,結合其疾病因素、教育水平、心理狀態,采用患者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向其普及疾病知識,能夠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提高其對患病的接受度;為患者提供多樣化食譜,可有效提高其飲食依從性;正確體位的指導可以降低患者術后疼痛,四肢活動以及下床走動等行為均有利于患者身體機能的恢復。兩組患者IL-6、VEGF、CEA 濃度的顯著降低,也可說明患者術后身體機能的顯著改善,這可能與患者心態的轉變、治療配合度的提高有關[3-4]。
綜上所述,反芻性沉思聯合個性化健康管理可有效提高高齡直腸癌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對其應對能力和惡性腫瘤表達也有積極的影響,可在臨床護理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