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可欣
(天津美術學院,天津 300011)
如今我國已步入一個科技與文化多元的時代,眾多層次的美學元素充斥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傳統的纖維藝術材料較為單一、古樸,隨著當代纖維藝術概念的發展,光導纖維和眾多人造纖維、合成纖維等豐富了纖維材料的語言與纖維表現形式。本文基于當代科技發展下光導纖維的廣泛運用,分析與批評當代纖維藝術的形式、內容,總結在理論與實踐結合過程中纖維藝術所匱乏以及需要改進的內容。
光導纖維是一種大眾熟知的光波導工具,光能夠在玻璃纖維或塑料纖維中傳遞是利用光在折射率不同的兩種物質的交界面處產生“全反射”作用的原理。光纖主要由纖芯和包層兩部分組成。纖芯具有高折射率,包層是低折射率,最外面為塑料護套。這樣光在纖芯與包層的界面上做多次全反射而曲折前進,并不會透過界面。
光導纖維通常分為無機光纖和有機光纖兩類[1]。無機光纖包括玻璃光纖和石英光纖,常用于通信、建筑、航空航天等領域。有機光纖主要指由高透明度的有機高分子材料制成的聚合物光纖(“POF”),較為柔軟的質地賦予其較無機光纖更廣泛的應用領域。而光導纖維中塑料光導纖維更適用于纖維藝術,它是一種由合成樹脂制成的能傳輸光纖、結構特殊的光學纖維。
光纖織物是光纖與紡織織物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復合織物產品,屬于智能紡織品(Smart Textiles)。光纖織物一般采用聚合物光纖,因此兼具紡織品的柔軟和光纖的導光性能。光纖織物的應用涵蓋通信、照明、裝飾、娛樂、醫療等多個領域,其中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正成為其重要的發展方向。按照光纖的作用不同,可將用于醫療領域的光纖織物細分為信號傳輸光纖織物、表面發光光纖織物和光纖傳感織物等三類。
1.2.1 塑料光導纖維的特性
塑料光纖質輕、柔軟,更耐破壞(振動和彎曲)。且塑料光纖有著優異的拉伸強度、耐用性和占用空間小的特點。由于塑料光纖的大直徑和數值孔徑,光傳導能力大。塑料光纖比銅類傳輸介質(雙絞線和同軸電纜)有著高得多的帶寬能力。傳輸的頻率越高,運用塑料光纖的成本就越低。
塑料光纖的切割、布線、粘結、拋光等加工容易。由于有較大直徑,塑料光纖安裝和與器件、光源、探測器等的連接變得容易和低成本,非專業人士也能勝任這些操作。
塑料光纖也不產生輻射、不產生噪音,其完全不受電磁干擾和無線電頻率干擾以及噪音的影響。這一點對視頻和音頻的分流尤為重要,很顯然這些干擾和噪音影響圖像和服務的品質。塑料光纖可以和銅纜在同一管道里或同一線束并排鋪放[6]。
2.1.1 纖維材料的選取
天然纖維主要分為動物纖維、植物纖維兩大類,如:棉、麻、絲、毛等,這些都是有生命感的材料,視覺上給人感覺較為柔和,觸感也柔軟,給人以親切感,在榮格心理學分析中將此歸于“集體無意識”,其認為“藝術創作的心理動機不僅是以藝術家的個體發生史為基礎,更重要的是以人類的種系發生史為宏大而堅實的基礎。”
化學纖維可分為人造纖維、合成纖維、再生纖維、無機纖維等,它們帶給藝術家與設計師更多的創作可能性,體現現代科技感,缺點是若單以化學纖維構成的作品容易令觀者產生距離感,沒有天然材料呈現的作品一般親切[5]。
如今的纖維藝術中材料運用多樣化,但嘗試不同材質的組合仍是我們需要探索研究的,而并非單一傳統模式與現代模式的劃分。如Florian Christine 工作室與香港當地漁民合作,學習漁網編織的傳統工藝流程,再結合3D 打印,用天然繩索纖維和100%回收的尼龍漁網突破3D 打印的極限制作了照明燈具(如圖1),體現出新舊工藝流程可以與現代設計產生的聯系。

圖1 Florian Christine 工作室照明燈具Fig.1 Florian Christine Studio Lighting Fixtures
2.1.2 纖維藝術技法的演變
纖維藝術傳統編織技法主要有四類,分別為緙織法、緯編法、栽絨法、簇絨法。而現代纖維藝術中更多的是材質的新表達與新材料的運用,如獲紅點獎的紙椅《飄》(如圖2),張雷及其設計團隊運用了余杭紙傘的傳統工藝,將皮宣紙糊上天然膠水,一層層糊在傘骨上,他們利用宣紙細膩的質感和韌性,將宣紙層層貼合,做出了具備溫暖的觸摸感且沒有任何支撐結構卻能支撐一百公斤重量的“飄”紙椅,這無疑是材料創新,以及體現材料美的完美表達。

圖2 《飄》紙椅Fig.2 Gone with the Wind Paper Chair
2.1.3 纖維藝術形式的演變
纖維藝術的形式美是當代纖維藝術中較為顯著的特點,隨著科技發展,纖維藝術的形式也逐漸豐富多樣,從空間轉變角度也逐漸從二維走向三維、四維空間。徐道獲的《過往》中是纖維藝術新的表現形式(如圖3),作品用精細的半透明絲綢制成,結構和形狀由金屬框架支撐,溢出的光和空氣引起了觀者對家的向往和逝去回憶的哀嘆,將遷移、無常和身份轉換的概念固定成型,呈現于觀者眼前。由此可見,由質變和量變的統一而達成的形式突破,帶給了觀者不同的思考空間和審美體驗。

圖3 徐道獲《過往》Fig.3 Xu Daoshou's Past
在藝術創作的開頭,我們往往需要通過想象性思維對具體事物進行觀察、分析、選擇,進行抽象或二次表達,黑格爾說過:“真正的創造就是藝術的想象活動”,可見想象與幻想在藝術創作的起初是必不可少的,藝術家的感性思維也是在為未來試圖打開一扇新的門。在藝術創作的中期可能更多強調的是合理與美觀相結合,例如結合美學理論進行自我批評思考,或是將藝術與設計相結合,考慮其功能性、實用性等,我們也需要客觀的思考作品的尺寸大小、視覺效果等。在設計中可能設計師更多的會考慮和諧、秩序,在藝術創作中其實也不例外。
在藝術創作中,感性思維過多會顯得作品主觀意識太強,會顯得過于獨立和“銳感”。缺乏與觀者的互動感,缺乏客觀的角度。而理性思維過多,也就工科意識更強大,缺乏柔和感,這二者的極端表現也可以看作是洛可可時期與新古典主義的藝術作品相比較。所以對于各個歷史時期而言,感性是揮灑筆墨,而理性是最骨架。而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二者在歷史漫漫長途中貫穿始終,不可厚此薄彼。
在1970 年時,Richard Balley 就已經利用端面發光聚合物纖維開發出了發光面料,圖案也能夠有所變化。而意大利Luminex公司也產出一種由光纖編織成的發光織物,由此推出一系列抱枕、餐布等家具紡織品。
燈飾:LIGHTTRACE 采用了手工制作的透明光纖(如圖4),插入精細而閃閃發光的金色織物之間,光纖形成環狀,產生出了各種光學效果,織物的柔軟褶皺使光纖起伏延伸變換,創造出一種新的視覺印象,這樣的設計使得裝置看起來充滿詩意、閃閃發光。根據周圍空間的照明情況,織物在視覺上會有所變化,當它輕輕移動,輕盈半透明的質感創造出一種獨特、微妙的氛圍。這些產品都豐富了紡織品的審美功能,也擴展了紡織品的功能范圍,展現了光纖的極高可塑性。

圖4 燈飾:LIGHTTRACEFig.4 Lighting:LIGHT TRACE
“光”在服裝設計上的應用代表著絢麗綻放與前衛科技,不同的光學材料也呈現出不同效果的光感反應。如今的服裝設計方向蓬勃發展,人們更加尋求健康、舒適、個人化,高定設計師新秀Clara Daguin 將電路、led 燈、光纖設計進時裝(如圖5),她的設計實踐是基于手工技法與科技結合的創造方法,“光”的作用喚起了Clara Daguin 無限的靈感概念,她從中獲得啟發,創作了充滿未來概念的科技時裝藝術作品。結合溫度傳感器的互動式連衣裙會在感知到周圍有運動現象時改變顏色;這使得衣物能夠利用身體的熱量達到自我發光的效果。這樣完美結合的創造方法令人驚奇[3]。

圖5 設計師Clara Daguin 作品Fig.5 Works ofClara Daguin
同樣原理,Hussein Chalayan2017 秋冬系列里的一套裙裝(如圖6),裙子通過LED 技術的魔力點亮并播放了一個受城市景觀啟發的彩色像素網格。

圖6 Hussein Chalayan 2017 秋冬系列Fig.6 Hussein Chalayan Autumn and Winter 2017 Series
如今眾多的纖維藝術家都會在裝置方向中運用光纖來表達個人思想。在作品《Smile 微笑》中,藝術家逆向思考,利用光纖制作出燈光裝置,將行為模式反過來,讓人們主動微笑,希望這樣的互動能帶給人們幸福和美好的感受。
岳嵩的《信息·生態·生長》[2][4]同樣是結合大量光導纖維與不銹鋼(如圖7),塑造了抽象的樹形,表達了環保理念。該作品放置于科技館,岳嵩希望信息社會高速的發展與傳統的自然生態,二者能夠和諧地生長,纖維的線性與觸角式的形式,會帶給觀眾對于生態和自然不同的思考。

圖7 岳嵩《生態·信息·生長》,2017,導纖維,不銹鋼Fig.7 Yue Song's Ecology,Information and Growth,2017,fiber guide,stainless steel
科技與藝術二者相輔相成,如今纖維藝術已呈現多元化、跨學科、跨領域的發展趨勢,就當今纖維創作而言,還是多以傳統纖維為主,且多以裝飾性創作為主,過于強調觀賞價值和自我表達,而忽略了功能性以及藝術作品的交互性,我們應當更多考慮到社會需求,考慮觀者的感受,而不是將纖維藝術空架在“小眾藝術”范圍內孤芳自賞,包括纖維藝術的發展方向和社會功能,高雅和民俗是相互融合和滲透的,應當利用好光導纖維等科技材料的特性,進行貫通融匯;我們也應更加關注現代群體的精神層面需求,以市場規律、流行趨勢為基礎進行再創新。
綜上所述,我們需要把握當今時代特色,不斷總結規律,分析創作案例的不足和精彩點,避免膚淺設計,做到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