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延

任何體育項目要在更廣的范圍內傳播,除了必要的媒體報道,賽事的直播是必不可少的。短短三十年里,隨著科技尤其是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羽毛球賽事從“口中讀”成為了“眼里看”。上世紀90年代,觀眾如果無法親臨現場觀賽,那只能在報紙雜志、電視報道或收音機中獲取資訊;隨后,電視轉播成為主流,直播成為了體育界的時髦詞;過去十年,網絡轉播加入陣營,“版權”二字又成為不同平臺間的新風尚。
單是今年,國內獲得授權轉播世界羽聯賽事的就有近十家。不同的平臺有著自身不同的特點,而網絡轉播也因其及時性和互動性,催生了更多比賽主播、解說、主持等相關工作。雖然很多平臺都會邀請有專業背景的球員作為解說嘉賓,但在更多場次尤其是重要性沒那么高的比賽中,普通的“素人解說”還是占多數。
網絡轉播帶來更方便、更多途徑的觀賽體驗,有更強的互動性和更多的獨特性。年末之際,賽事即將落幕,這一期,我們邀請到了幾位頗具特點的主播解說員,來聊聊這個新鮮卻燙手的話題。
筆者作為羽毛球專項記者,工作內容都圍繞著羽毛球,在對項目和球員的熟悉和了解程度上有一點小優勢。換句話說,就只能說說羽毛球!
跟我不一樣的是,大部分解說員都是綜合性的。比如鴻昆老師會參與排球、網球、花滑等項目的解說;老姜老師在當主播之前是一名電腦媒體記者;威全老師同時解說籃球、排球、足球,甚至還解說機器人格斗。

在個人印象里,提起“解說”一詞,最先聯想到的就是充滿激情的足球項目。像足球、籃球、排球這些大球項目的發展更早、范圍更大,它們亦最先給體育解說這一職業界定了一套標準。不過,羽毛球作為隔網對抗的小球項目,它的特點會為項目的解說風格劃定了一些界限,比如說是要更講求節奏,更注重戰術,話術也會更加理性和簡潔。
今年才參與羽毛球解說的威全對此深有感觸,因為他的其他經歷給了他足夠的對比。今年年初的亞洲團體錦標賽是威全的羽毛球解說首秀。當時,對他來說最困難的,不是需要花費時間精力去了解羽毛球背景知識,也不是對解說節奏的把控,而是對球員的技術和戰術即時“翻譯”為自己的言辭。
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和努力后,威全對他熟悉的籃球和新鮮的羽毛球項目有了一個強烈的認知對比:“籃球比賽,我們可能傾向于過程的描述,每個人的名字、傳球的方向、動作等我們都會一一描述。但羽毛球不一樣,回合里我們一般不會給予那種熱鬧的感覺,而是多數選擇沉默,或者用一兩個詞來簡單形容,其實就是留給觀眾欣賞。一個死球之后,我們才會總結和評價這個回合。”
不過,籃球解說的烙印在威全的羽毛球解說中還是有所顯露的。比如,在回合間的簡潔描述中,威全還是會用帶有烘托效果的辭藻去反映這個回合內跌宕起伏的氛圍。“要有羽毛球的特點,但還是會有一些個人原來的特色,我在尋求著一個平衡點。”威全說。
評論區是網絡直播逃不過的一個重點環節,簡單且互動性強,這不僅能拉近主播和球迷的距離,也能給球迷間的討論提供空間。每個項目都會有理性、專業、文明的觀眾,也會有個人感情色彩強烈、言辭激烈的觀眾,稍不控制就會造成評論區的“互掐”、“互罵”。有時候,球員的表現失誤、輸球,或是評論員的口誤、風格不被喜歡等,都會成為被指責甚至謾罵的源頭。
要做好解說的工作,還得要在評論區的歷練當中練就一身好本領。
在鴻昆看來,羽毛球直播的評論區中還是有很多理性和專業的球迷的,這會給主播本身提供修正和進步的動力。不過,他坦言剛開始解說的時候,情緒確實會受到彈幕的影響,特別是一些純粹根據個人喜好的無故批評和謾罵,他有時候甚至會懟回去。久而久之,他亦變得有經驗了,對一些無理由的彈幕可以做到“選擇性失明”。看到批評的彈幕,他也會理智地想想是否真的存在問題,但前提是保持自己的情緒穩定。
“咱中國的羽毛球愛好者既專業又熱情,他們追球星,也追裝備,很多觀眾對球員或裝備的了解比我們還多,所以我們也要與時俱進,多學多聽。”老姜說。老姜本身也是一名資深的羽毛球愛好者,打羽毛球很多年,也形成了一定特點的解說風格,也經歷過爭議。不過在他看來,業內人士盡管專業,如蔡,也會惹來無理的批評。經歷得多了,他也逐漸悟到了不能跟觀眾過分計較,更需要的是理智審視自己的解說是否得當。
作為最近入門的羽毛球解說,威全頭頂新人光環,對彈幕的重視程度自然更高。不過,有其他大球項目解說經驗做支撐的他,入門時就能做到不被評論影響太多情緒。如果一定要影響,那就是因正向的評論而感到愉快,更加投入。在他看來,解說是一個服務觀眾的過程,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就像海底撈也經常被詬病“過度服務”,但亦會有很多人喜歡這種一站式的熱情招待。

“我覺得很多人都是容易提出批評,而贊美卻相對較少。就是你覺得ok的時候會選擇沉默,專心享受;但如果覺得不滿意的時候,就更有動力說出來。所以我們心里要暗示自己,喜歡的觀眾可能只是在沉默。之前說籃球的時候,就遇到過有新人主播因為太在意彈幕而心態崩了,甚至可以改變風格,最后成了四不像。就我個人而言,我接受批評,會主動改進,但也會堅持我富有激情和幽默的風格。”威全說。
對比起其他球類,羽毛球項目的轉播在國內遠遠未達到成熟的階段,但很多平臺都在近年做出很多的探索。比如中國羽協今年斥資購買世界羽聯巡回賽版權,免費供系統會員收看;優酷體育就在今年世錦賽期間邀請到名將林丹獻出解說首秀。可以預見,未來幾年的羽毛球直播一定會有更長足的發展。
談到羽毛球直播能如何更新和發展時,解說員作為平臺的參與者和使用者,很有發言權,特別是在將信息轉化為語言的這一環節上。比如說,讓轉播角度可以更多元化,給觀眾更多視角的選擇。其中,威全老師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想法,那就是對于球速極快、重量十足的殺球,以后能否從類似于鷹眼角度的3D技術模擬該殺球向觀眾襲來的畫面。如果畫面質量過關,那會是相當有沖擊力的。老姜亦特別提到,這方面的市場管理應該得到加強,版權保護是這個行業目前遇到的比較大的難題。
筆者從2018年全國比賽時客串解說,近年也在不同的平臺跟觀眾分享過不同的羽毛球比賽。基于自己只行走在羽毛球領域,和很多球員相熟、專而不廣的特點,我給自己的定位是分享故事,陪伴觀賽。沒有一個主播解說能夠符合所有人的觀賽口味,“不夠專業”這個詞出現在我解說時的評論區很多次,但我同樣看到過很多次大家的表揚和肯定。
我們了解國羽隊員背后的故事和一路的起伏,所以當看到他們因輸球或表現不好而被評論區“聲討”時,憤怒的情緒比自己被罵還要反應過激。這時不妨自己調節一下情緒,默默選擇給他們發去一句加油,待下次贏回來就是最好的反擊。
說起觀賽情緒,競技體育的輸贏依然是最為重要的,但同時我們需要思考一個問題:觀賽究竟是觀看比賽回合還是留意比賽結果。對于這個問題,不同的觀眾有不同的取舍。但解說參與了比賽轉播的全過程,對我們來說,過程遠遠比結果重要。
站在解說員的角度,應該鼓勵球員,發掘比賽中每一個精彩的瞬間,而不應過分區分這是中國隊的精彩還是對手的神勇。看到比賽過程中精彩的回合,領略羽毛球技戰術的魅力,遠遠比單純看一個輸贏、單純希望中國隊只許勝不許輸來得要精彩。在這一點上,解說中國隊的比賽會更加“有風險”,因為他們的輸贏直接牽動著觀眾的神經,有時候就會出現國羽球員的輸贏直接導致解說當時在評論區的風評。中國隊輸了比賽,有些觀眾會矛頭直指解說,發泄幾句;而有時解說試著點評幾句時,又會被維護球員的球迷指責。所以尺度還是最重要的。
在筆者看來,解說在分享比賽的同時,還要試著引導更多觀眾理性觀賽,提升觀賽能力。大部分觀眾的專業知識、對項目、比賽和球員的了解并不深,這是需要解說補充的空白。還要合理引導觀眾去看到分數和勝負之外的東西,比如看到球員和以前對比是否有進步,判斷一場輸球是技不如人,還是發揮不佳、狀態不好,抑或還有其他原因,等等。



觀眾朋友抽出時間觀賽肯定不是為了受氣,看到贏球固然值得高興,但輸球也實在不必動氣。對待比賽輸贏,無論是解說員還是觀眾都應理性對待,理性分析,并非所有贏球都值得一味叫好,并非所有輸球都一無是處,這是需要我們一起去成長和練就的能力。
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羽毛球轉播的發展應該給予觀眾更多的觀賽體驗和討論空間,很多想法和觀點都無分對錯,只是角度問題。既無需過分指責對于輸贏重于過程的觀點,亦不可一味地偏袒一方球員。但需要記住,一切都要建立在文明和善良的言辭上。
比賽直播既涉及體育產業,也關乎運動員,這是推動羽毛球發展極好的平臺。它在進步著,發展著,也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希望參與進來的所有人,包括平臺、解說、觀眾,都能多一分熱情,少一絲消極,多一點鼓勵,少一句謾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