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雅琦 洛陽日報社
新聞漫畫就是用漫畫的藝術形式表達新聞信息。在中國最早可追溯至清末民初,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雖然有不同的境遇,但是卻始終沒有退出過歷史的舞臺。[1]新聞漫畫不受國家、地域、民族等限制,甚至不受時空拘束,以作品自身的思想性,去引起人們思考,產生理性的認知和共鳴。例如:豐子愷、方成、丁聰等中國著名的漫畫大師,他們的許多經典作品影響了幾代人,至今仍被后人流傳和收藏,在信息的傳播過程中有幾個顯著特征。
新聞漫畫是新聞和漫畫的有機結合,要以新聞客觀事實為依據,以當前熱點信息為題材,對新聞事件進行濃縮、提煉。抓住事件的典型特征,將長篇的文字內容加工成圖像形式,用漫畫形式去表現。深入剖析事件本質,以“圖說”代“言說”,利用新聞要素,再造新聞空間,引導讀者快速了解新聞事件。
在新聞信息真實性的前提下,新聞漫畫在制作的過程中,常借助諷刺、幽默、夸張等表現手法。諷刺的最大特點是直接針對社會生活中的假、丑、惡進行揭露,為大眾發聲,能引起共鳴。幽默漫畫偏重于詼諧和搞笑,以幽默的方式批判或者歌頌某些事件,它以幽默為主,淡化了批評,活躍了漫畫氛圍,能讓人們在開懷一笑中,更加輕松的閱讀。作為漫畫的主要表現方式,兩者相互聯系、密不可分。創作者往往根據作品表現的主題和創作的立足點,來分配畫面中“諷刺”與“幽默”的成分、比重等。漫畫通過合理的表現方式,擁有了引人發笑和耐人尋味的藝術情趣。
如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讓人們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都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新聞漫畫作為一種視覺和思維感觀的藝術,無時無刻不給人們帶來愉悅的閱讀體驗,采取簡單、直觀的圖像來抓住受眾的眼球,激發人們的求知欲,在視覺上和心靈上形成美的記憶。在閱讀碎片化時代,能將平日較為枯燥和深奧的內容表現得生動有趣、耐人尋味。不僅陶冶了心性、獲得了審美體驗,同時也加深了人們對新聞漫畫的理解和記憶。
作為新聞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漫畫一直以來深受大眾的喜愛。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狀態下,傳統的新聞漫畫已經無法更好地滿足現代受眾的眼光,特別是廣大青年讀者的需求。傳統的新聞漫畫存在著自身的局限性,既要充分體現新聞信息傳播的價值,又要迎合讀者的視覺傳播規律,[2]其很難適應現代受眾時空信息傳播的需求,在傳播方式和認知功能等方面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沒有更好地發揮自身的傳播優勢,漸漸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新聞漫畫的傳播與鼎盛時期相比,有一定的下降趨勢,20世紀90 年代,在各大報刊上,每期都能發現很多新聞漫畫,種類豐富、形式多樣。除此之外,還開設很多漫畫專版,那時的漫畫版面作為報刊的重要構成元素,深受讀者的喜愛。在互聯網時代,人們以往的閱讀習慣被改變,電腦、手機、平板、電視等成了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紙媒作為新聞漫畫的主要載體,自身面臨著種種危機,改版、減版、停刊……有些綜合了整體版面和經濟效益,砍掉了漫畫版面,控制漫畫的數量,甚至不用新聞漫畫,導致刊登漫畫的陣地減少,宣傳載體日漸衰退,傳播受阻。
新聞漫畫服務于新聞,涵蓋了社會的方方面面。許多創作者為了視覺效果博人眼球,忽視了漫畫的新聞性原則,采用不經核實的新聞信息,憑自己的主觀臆想,妄加揣測,甚至添油加醋。如果此類真假難辨、魚龍混雜的新聞漫畫在媒體上傳播,必將對社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錯誤的引導受眾,失去了新聞漫畫在行業內的公信力。
隨著受眾的審美喜好向高層次、多元化發展。人們尋求更快、更高速的閱讀體驗,如果漫畫作者一味地從速度上迎合受眾,將會導致漫畫作品重速度、輕質量。假如用花里胡哨去迎合受眾,這樣也許能流行一時,但是長此以往,很容易讓人產生視覺上的審美疲勞,會對這些缺乏內涵的作品失去興趣,甚至厭惡。
傳統新聞漫畫從選題、創意、制作等方面需要較長的制作周期,題材局限性強,缺少針對性,缺乏創新,有些時候漫畫所要反映的內容、表達的形式和形成的社會作用都有一定的誤差,往往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精心創作的漫畫,在發表后沒有收到相應的社會效果。導致很多媒體逐漸失去了利用新聞漫畫傳播新聞的信心,新聞漫畫漸漸不受重視,盡管深處當下的讀圖時代,卻沒有更好地抓住先機,加之許多媒體對新聞漫畫的功能產生誤解,使用漫畫的目的僅停留在為了填補版面空間,美化裝飾版面的層面上,對未來的發展產生了錯誤的引導,導致漫畫功能減退,日漸式微。
隨著時代的更新加速,人們閱讀速度和閱讀效率提升。相對于長篇幅的文字來說,讀者還是更傾向于圖示化的新聞照片、插圖、新聞漫畫等視覺傳達。從新聞漫畫來說,比文字更為直觀、更吸引人,從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引導閱讀的作用。既能高效的獲取新聞信息,又緩解了獲取大量信息時帶來的視覺疲勞。所以,無論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需要新聞漫畫為其添彩和增色,其功能完全符合當下受眾信息消費的需求。在當前以及未來,不應該被淡出人們的視野。新媒體時代,我們應該敢于嘗試和突破,抓住每一次的機會,順勢而變,讓新聞漫畫在新媒體時代能蓬勃發展,煥發新的活力。
隨著新媒體的高速發展并不斷壯大,報業也由單一的紙媒時代轉向新媒體時代。新媒體擁有更多的傳播渠道、更為廣闊的版面空間,成了新聞漫畫的新陣地。從信息來源方面來說,新媒體承載了網絡上更為豐富的新聞信息,創作者獲取新聞信息更快更及時,提高了創作的效率,保障了新聞漫畫的時效性。從傳播方面來說,新的傳播平臺有了更多的表現形式,可以更為多元化的傳播信息,為漫畫提供了更多更新的舞臺。在這里,新聞漫畫除了直接用于新聞報道外,還可以作為公眾號文章的題圖來吸引受眾,也可以做長圖,用漫畫圖解新聞,同時也能獨立傳播,發揮自身獨特的魅力。
在新媒體傳播中,新聞漫畫傳播速度快、方向廣、影響更長遠。例如人民日報主辦的《諷刺與幽默》報,除了每周一期的報刊外,還借助新媒體平臺更新日常,例如:官方網站、學習強國、微博、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等,不斷推出一些最新漫畫資訊和名家優秀作品,定期組織或者轉載各類漫畫賽事、征稿等,不僅為漫畫作者提供了學習和創作平臺,也活躍了人氣,方便了溝通和交流。打造了多平臺探索共贏模式,擴大了行業影響力,對于未來的傳播和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傳統的新聞漫畫,多根據記者編輯的需求、版面空間去構思和繪制。與其坐隱待斃,不如改變被動的工作方式,主動去創作。日常注重培養自己的新聞敏感度,主動與記者、編輯進行溝通,充分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多畫、多積累、多總結。這樣日積月累,有助于不斷提升創作者的綜合素養,培養了在短時間內精準、穩定、快速的創作能力。在日常工作中接到緊急任務時,也能以最快的速度把握和判斷核心要點,在短時間內出佳作。新媒體時代,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新聞漫畫的制作更要提高效率、提升速度,做到“穩、準、狠”,跟得上新媒體傳播的節奏,隨時調整自己的創作思維和模式,主動溝通與交流,大膽創新和突破。
新媒體時代,有了更廣闊的傳播平臺,創作的手法呈現多樣化趨勢。為了更長遠的傳播和更穩定的發展,除了形式美觀多樣,我們更要注重漫畫的質量。眾所周知,真正優秀的新聞漫畫作品,不光只有華麗的外表,重要的是其內容和思想。[3]漫畫自身要做到嚴謹、規范,讓作品能直達人的內心深處,讓人看后過目不忘、回味無窮。例如,每一年的中國新聞獎評選,作為全國優秀新聞作品的最高獎項,每次都非常重視新聞漫畫的評選,評選標準綜合了新聞漫畫的各個方面。從往年獲獎的漫畫作品不難看出,一幅優秀的漫畫作品,是經過了千錘百煉,是以真實的新聞事實為基礎,與當前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做到觀點明確、構思新穎,敢于針砭時弊,做好正面宣傳和輿論監督,漫畫作品敢于為人民發聲,有溫度、接地氣。這就要求創作者除了有扎實的繪畫技能外,還應該具備較高的新聞敏感度和一定的文學修養,還要不斷地學習當下各種繪新工具、新技術、新手法等,以確保最終呈現給讀者的都是精品。在新媒體時代,我們應目光長遠,用不斷變化的眼光去觀察,用創新的眼光去構思。加強對新的理論知識的學習,不斷提升專業能力和自身修養。
新聞漫畫從單一模式到多媒體共存,在網絡上的溝通傳播是雙向的,新媒體傳播拉近了媒體與讀者的距離,讀者通過點贊、轉發、留言等方式與作者和媒體之間產生互動。通過溝通,讀者之間能交流意見,還能向作者進行反饋,通過互動了解對方感受,根據讀者的需求可以將作品修改或重新創作。在交流和互動中,不斷的積累總結經驗,創作出更符合民意的作品。[4]提升了作品的親和力,也讓作品更加完善與出彩。
隨著與讀者建立更為密切的交流和互動,接下來需要維持和提升這份互動體驗。在時機合適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做欄目漫畫、連載漫畫等形式,比如,可以開設一些時評新聞或者社會新聞等固定小欄目,保持定期地更新,確保與讀者建立長期穩定的互動。
近幾年新媒體平臺更熱衷于長圖等形式進行漫畫圖解新聞,滿足了受眾“直達核心信息”的閱讀需求。用長圖形式圖解新聞是新聞漫畫在新媒體傳播中的創新模式,是對新聞現場空間的再造,[5]營造了更加輕松氛圍,提高了讀者閱讀的效率,提升了媒體宣傳的影響力。縱觀近兩年的中國新聞漫畫獎評選,入圍的作品中開始出現了漫畫長圖形式。例如第三十一屆中國新聞獎新聞漫畫評選結果中,長城新媒體集團推出的《河北脫貧攻堅圖景志》榮獲二等獎,該作品以手繪長卷形式展示了脫貧攻堅的歷史性成就,充分體現了新媒體的特色,全網閱讀量突破1000萬,作品有較高的新聞價值。
在新聞漫畫長圖的基礎上,結合與讀者的互動,有效利用交互式體驗,在移動端展示動態頁面。例如利用H5傳播,將一些有極強的故事性和互動性的熱點新聞,制作成幻燈片、微動畫、小游戲等形式。例如,在洛陽地鐵開通之際,洛陽晚報策劃了洛陽地鐵一號線特刊。后期在掌上洛陽客戶端,制作了《不解釋了,快上車》的漫畫長圖,以H5形式展播,讀者通過手機瀏覽,點開每個站點按鈕,就會出現相對應的圖片、漫畫場景等,配上了簡短的文字說明。讓讀者在古今輝映中體驗了“穿越”的感覺,創新形式,增強趣味性,增加吸引力。
從早期的手繪形式,到現在普遍的電腦作畫,繪畫的技法層出不窮。將原本二維的平面漫畫,利用電腦技術添加聲音、動畫等效果,結合了受眾的需求,不斷給人新的體驗。例如: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定期推出的“漫畫說紀”“畫里有話”等反腐倡廉欄目,通過新聞圖片和新聞漫畫等形式表現,配上簡短的評論性文章,針對一些社會問題,針砭時弊,耐人尋味。其中“漫畫說紀”欄目,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上以微動畫形式展播,目前推出的“紀法視頻”“履職一線”等欄目,關注度較高,視頻平均3-5分鐘,用動畫小故事演繹大道理,介紹了黨員干部的違法違紀行為,既能以案釋法,也能起到讓人民群眾監督的作用。新聞漫畫以微動畫形式傳播,創新了形式,增強了漫畫的功能性和服務性。
現如今,大部分行業借助短視頻平臺,希望自己的作品被重視。例如《洛陽晚報》每周一期的漫畫版面,投稿的作者來自全國各地,每期版面一般會選用6到8幅不同作者的漫畫作品。將每期刊登在報紙上的漫畫和版面,通過技術手段后期合成視頻動畫,以動態視頻等形式傳播漫畫,在不同地區的讀者和作者之間轉發和點贊,增加了受眾的視覺體驗感,同時也擴大了版面的品牌影響力。
時代在更新,新媒體時代帶給新聞漫畫更多的機遇和挑戰,面對未來的各種新形勢,應該充分發揮新聞漫畫自身的優勢,最大程度的做好新聞漫畫服務功能和信息解讀功能,緊跟時代的步伐,不斷創新思維模式,最大程度地滿足受眾。雖然形式不斷在變,但是漫畫的功能始終不變,以引導輿論為使命,既要守正也要創新,堅持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理想和信念,懷著對漫畫事業那份熱愛,堅定不移地做好新時代黨的新聞輿論宣傳者,不斷提升自身技能,以不變應萬變,借助新的載體,讓新聞漫畫煥發新的活力,更好地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