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永明,韓 英
(成都大學師范學院,四川成都,610106)
科學區角是營造幼兒園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區角的活動不僅有利于幼兒的智力發展,還可以培養幼兒的實踐技能和合作意識。當前,科學區角的師幼互動也引起了許多教育研究者的關注。[1]有學者指出,高質量的師幼互動有助于提升幼兒的人際交往技能,如自我概念、自信、自律、安全感、探索精神、認知發展,環境適應性和與同齡人的溝通,并把師幼互動的定義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師幼互動是指幼兒園中教師與0—6歲幼兒之間的互動;狹義的師幼互動是指3—6歲幼兒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是發生在幼兒園內部的、貫穿于幼兒一日生活,教師與幼兒之間相互作用與影響的行為過程。[2]
在科學活動中,教師應該是幼兒活動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導者。[3]有學者做了關于師幼互動的質量研究,結果顯示,師幼互動是教育過程中的一個關鍵因素。高質量師幼互動更有利于幼兒的成長和發展。[4]作為影響幼兒學習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師幼互動質量對幼兒的學習品質有長期影響。[5]良好的互動質量和方式可以讓幼兒更喜歡幼兒園、更喜歡學習,也可以讓幼兒的性格得到良好的發展。[6]但幼兒園中仍存在教師專業能力不足,師幼互動效果不理想的問題。本研究對Z市實驗幼兒園某分園大班進行觀察、訪問,分析當前科學區角師幼互動現狀,并基于此提出相關建議。
科學區角師幼互動研究過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環節:研究對象的界定和選擇;觀測數據;教師和幼兒的訪談;數據分析。
本研究以Z市實驗幼兒園某分園大班幼兒和教師為研究對象。通過觀察和記錄教師和幼兒在科學區角的互動主題和類型、每名幼兒進入科學區角的頻率、師幼互動與幼兒在科學區角中的表現對應關系得出結論。
本研究共調查了106名大班幼兒和9名教師,其中有效被試共87名,包括6名教師和81名幼兒。
1.大班科學區角活動中師幼互動觀察記錄表
科學區角的師幼互動記錄采用了過程范式,對行為進行實地觀察記錄與分析,這是劉晶波在《社會學視野下的師幼互動行為研究——我在幼兒園里看到了什么》一書中提出的主要工具。[2]
2.記錄幼兒參加科學區角活動的頻率
觀察幼兒區角活動,記錄幼兒游戲時的玩具,進行匯總和統計。根據統計結果,借鑒了趙一品《我們喜歡什么樣的區域游戲》一文中的訪談提綱,對不同層次的幼兒進行訪談,找出原因以及師幼互動背后的關系和影響。[7]
3.記錄教師在各個區角的互動情況
觀察班級區角活動,記錄各個區角的師幼互動情況。根據統計結果,對科學區與其他區角的師幼互動情況進行對比與分析。
更換銑螺紋的專用刀頭、刀片。按照銑螺紋到M157×4進行,螺孔螺紋中徑的標準值154.406~154.667mm。在擴孔盡心螺紋加工的過程中,中徑值的控制非常重要。最后使用專用的通止規進行檢查,測量中徑尺寸,確認滿足要求。
1.師幼互動分布
如表1所示,教師積極與幼兒溝通197次,占總數的60.1%。幼兒主動與教師互動的次數只有131次,占總數的39.9%。由此可以看出,在科學區角活動中,教師更為主動,而幼兒則主要由教師主導,扮演著被動的角色。

表1 大班區角活動師幼互動分布
2.教師作為施動者在各個區角的分布情況
教師作為施動者在各個區角互動的分布情況如圖1所示。建構區的互動次數為79,占比40.0%;科學區的互動次數為35,占比18.0%;閱讀區的互動次數為16,占比8.0%;美工區的互動次數為53,占比27.0%,數學區中的互動次數是14,占比7.0%。可以看出,各區角之間教師的互動次數不平衡,與建構區和美工區相比,科學領域的互動次數較少。
3.師幼互動話題
如圖2所示,從教師在科學區角的互動主題可以看出,介入指導有9次,占比25.7%;紀律維持12次,占比34.3%;幼兒表達或展示2次,占比5.7%;安慰與關心3次,占比8.6%;1次共同游戲,占比1.3%;2次評價幼兒,占比5.7%;2次詢問,占比5.7%;其他方面4次,占比11.4%。可以看出教師與幼兒共同游戲占比最少。
4.師幼互動中的教師情緒類型
當教師與幼兒互動時,教師的積極情緒、消極情緒、平和情緒分別占比23.0%、31.4%和45.6%。從數據來看,師幼互動中教師的消極情緒多于積極情緒。
為了更好地進行數據分析,了解幼兒對科學區游戲與玩具的偏好,有必要對科學區的活動材料進行編碼,該園每個幼兒在班級中都有自己的編號,這里直接采用代表幼兒身份的編號進行編碼。游戲玩具編號按照玩具收納柜的順序進行編碼,具體編碼如下:A代表拼圖,B代表小陀螺,C代表萬花筒,D代表磁鐵,E代表境像拼圖,F代表火線沖刺,G代表修理汽車,H代表數字黑板,I代表小算盤,J代表稱水試管,K代表腦力大作戰,L代表垃圾分類,M代表天秤。
本研究隨機呈現一周的科學區角幼兒活動頻次與玩具記錄,如表2所示。

表2 科學區角幼兒活動頻次與玩具記錄
2.幼兒訪談結果分析
通過比較表2中的數據并分析訪談結果,從教師支持、個人偏好、材料和期望角度出發,發現幼兒喜歡去科學區角的直接原因是教師的支持行為;教師的積極互動、幼兒的興趣和家庭原因是幼兒喜歡去科學區角的驅動力;教師的表揚和互動對幼兒在這一領域的積極活動和探索能力的發展有著顯著的積極影響。通過對幼兒的訪談發現,大多數幼兒認為教師喜歡建構區和美工區,幼兒表示“老師喜歡每次都拍我們搭的城堡”“老師會夸我畫得好,然后拍照發群里給我媽媽看”。相比其他區角,教師在科學區角的參與度不高,互動性較低。在問到那些喜歡去科學區角的幼兒原因時,幼兒回答說:“我拼完的圖老師沒拆,直接放在桌子上了”,并興奮地帶領研究者去欣賞前幾次拼好的完整作品。幼兒認為教師的行為是對她的表揚與支持,因此愿意繼續在科學區角游戲。還有幼兒說到,“老師說我很聰明,以后是個科學家”。從以上這些幼兒的回答可以看出,一些幼兒喜歡去科學區角的直接原因是教師積極的互動。可以看出,良好、積極的師幼互動可以強化幼兒的行為。
我國非常重視幼兒的科學創新精神,科學教育已成為幼兒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8]在大班區角活動中,教師在科學區的互動遠遠低于建構區與美工區,可以看出,教師在科學區的互動積極性較弱;在科學區角的師幼互動中,教師主要持平和情緒,積極情緒較少,從調查結果來看,教師對科學區角的重視程度和支持行為有待加強。
幼兒是區域游戲的主體,應關注幼兒的興趣體驗。研究者根據幼兒活動頻次與玩具記錄的數據對比,詢問部分幼兒在觀察期間從未去科學區角的原因,有幼兒回答“在那里有什么可玩的”“我們課上都玩過了”。從回答中可以看出這些幼兒對科學區缺少興趣與積極性有兩點原因。
第一,幼兒缺少教師的引導。教師應該讓幼兒參與制訂活動計劃。一方面,這可以讓幼兒明確活動的目標。另一方面,這有利于發展幼兒的邏輯思維和行動能力。大班是幼兒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期,因此,大班幼兒與中小班幼兒相比,在行動上的盲目性更小,對活動和材料有一定的思考,在行動前會預先計劃。教師應指導幼兒在活動前制訂好計劃。
第二,教師未能及時調整科學區角的材料。5—6歲的幼兒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愿意學習新事物。因此,科學區角里的材料也應該是探索性的,材料應具備一定難度和挑戰性,這不僅符合大班幼兒的思維品質,而且有助于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
本研究調查的幼兒園的材料交換和交付時間是標準化的。大多數幼兒園也實行了區角材料檢查制度。幼兒園定期檢查區角材料是否損壞,并與其他分園報告、檢查和討論,這有利于及時發現區角材料老化、更換較慢的問題。此外,在區角活動中,在空間有限的情況下,教師可以有效利用每個角落,合理安排存儲工具,使教室干凈寬敞。
幼兒園應重視區角材料的投放,激發幼兒對活動的興趣。若材料過多,與大班幼兒的年齡特征不符,就會使幼兒無從下手,這也會影響老師和幼兒之間的溝通。只有通過有針對性、有計劃、有組織地準備區角材料,才能使教師和幼兒之間的互動更加有效。
首先,教師應該在互動中不斷轉變觀念,尊重幼兒。研究發現,教師互動中消極和平和的情緒幾乎占四分之三,因此,教師應該增加對互動的支持。如果有共同的對話與合作,教師與幼兒之間就會有情感聯系,這將使教師與幼兒之間的互動更加順暢。同時,尊重幼兒是高質量師幼互動的先決條件。這不僅是對個性的尊重,也能給幼兒一種安全感,讓幼兒喜歡幼兒園。教師可以和幼兒一起遵守規則,營造一種氛圍,讓幼兒可以擺脫羞怯,與老師互動。
其次,教師應該尊重個體差異,選擇適當的方式互動和教育幼兒,使用有針對性的溝通方法來對待不同性格的幼兒。
最后,教師應增加積極互動的持續性。高質量和高情感的輸入需要大量的注意力和精力。教師在進行互動教育時,要具有耐心與目的性,應該學習更多的教育學知識,以熱情引導幼兒,有計劃地培養幼兒,以促進幼兒的最大發展。
龐麗娟認為,幼兒教師職業存在教師資質不足、工資低、工作倦怠的現象。[9]這些問題會影響幼兒教師工作的狀態和效率,但幼兒是以教師為本的,因此教師首先需要以身作則,注重學習。
其次,教師要培養自身的創新精神。教師在科學教育過程中的創新表現和創新行為會對幼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10]部分教師不重視科學區角的活動,或認為幼兒在科學區角活動中應該自我探索,但如果教師忽視了科學區角的互動,幼兒也會減少他們在這方面的活動。因此,教師應該平等對待各個區角活動。
最后,教師要學會用問題引導幼兒積極思考。[11]在幼兒園的科學教育中,教師應具有良好的質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引導和支持幼兒提出自己的問題和觀點,這有利于拓寬幼兒視野,解放幼兒的思維,提高幼兒的探究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帶幼兒去天文館和博物館,引導幼兒探索新事物,這有助于幼兒的思維發展。在活動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回答幼兒的疑問,讓幼兒了解事物發展背后的真相。
在科學區角提供適合的材料對幼兒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在創造環境時,教師應根據幼兒的經驗水平和年齡特點,投放合適的材料。例如,針對大班幼兒好奇心強、邏輯思維初步發展的特點,幼兒園在科學區角放置了各種科學實驗設備,包括磁鐵、天平、萬花筒、垃圾分類、拼圖等,這些材料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征和探索興趣。
幼兒園要加大資金投入,及時更換符合幼兒身心發展和年齡特點的新穎有趣的教材。如果科學區角的材料能不斷更新,幼兒也會因為新鮮感而對這個領域更感興趣。教師可以向幼兒介紹新材料、回答幼兒的疑問,以增加師幼互動。還應注意的是,材料投放要體現游戲性。教師在科學區角投放材料時,要充分考慮材料的趣味性,以便幼兒在科學區角的游戲活動中得到發展。